❶ 父母向外人揭孩子短的心理是什麼
教育之象來試著說一說這個問題。
父母向外人接孩子的短,是父母內心情緒過度強烈的表現,是父母內在小孩出來的時候。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0-7歲的內在情緒小孩。這個小孩在情緒被觸動的時候都會出來。
像我小時候,我爸爸就當著我的面,對一個陌生的老表說,看看,你表哥多乖,多懂事!你要像人家學習。
我一看那人,尖嘴猴腮,斜眼,心裡難過:我就這么不堪!爸爸,我連這樣的人都比不上?
內心感覺自己大受傷害。雖然,如今,父親已經作古。依然對此事記憶猶新。
現在,我理解了父親。在他內心有一個「標准」好孩子。他希望我是他心裡的那個樣子。我滿足不了他。他就在合適的時候,讓我難堪。
這個時候,父親其實是在尋找「媽媽」,他自己成為了孩子。他向我提出希望,並且要我滿足。我做不到,他就發脾氣。
這種心態不是一種成年人的心態。一個真正成年的人,他是需要視孩子的狀況來作調整,來更好的引導孩子。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實際情況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當眾揭短,甚至被揭開心靈上的「傷疤」,那麼孩子自尊、自愛的心理防線就會被擊潰,甚至會產生以丑為美的變態心理。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被愛,被保護,他們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也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強,中學生比小學生自尊心強。父母當眾批評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傷,父母經常當著外人批評孩子,有可能使孩子產生敵對心理。孩子有缺點,父母要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善意的批評,並指出改進的措施,父母這樣的批評,一般來說孩子都能容易接受。
父母向外人揭孩子短,這個分寸必須掌握好。搞不好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保護他的面子,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場尊重孩子,會有益於孩子產生和形成一種自重、自愛、自尊,並要求受到別人尊重的 情感 。具有這種 情感 的孩子,在人際關繫上,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他們也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會自信心高,責任感強,有進取精神。
其實,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因此,父母們不要當眾批評孩子,因為孩子每一個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由孩子的心理生理年齡特點所決定的。也許這些原因在成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裡那是很嚴重的事情,不了解原因當眾批評孩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糟,使孩子產生逆反抵觸情緒,導致對孩子的教育很難繼續下去。父母對孩子進行批評是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為、不良品德與不良學習態度。其實,父母要做到正確的批評,還真有些小竅門,因為批評不僅應該有益於家庭教育,也應該是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的關鍵所在。
聰明的父母永遠都不會在別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做錯事也是關起門來教育,小孩也是有自尊心的。所謂家醜不可外揚,這雖然算不上家醜,但也是這個理,任何家裡不好的事情都不要對外說,別人聽了不會同情或者給你建議,只會背地裡嘲笑你。人好像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見不得別人好,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會嫉妒和郁悶,看到別人比自己差或者出醜,就會幸災樂禍來滿足自己的攀比心。對外揭自己孩子的短那是嫉妒愚蠢的事情,可以和父母溝通防止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作為父母總向外人揭孩子的短,大多數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想法,但是這樣的方式卻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身心 健康 ,孩子最在意的永遠是父母對自己的言行的評價,一個自信陽光的孩子背後是父母對自己的信任與肯定,一個自卑憂郁的孩子背後往往是父母對自己的無視與冷漠,不是生為父母就是父母了,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工程,是需要傾其一生努力的~
父母貶低孩子,一是為了表示謙虛,二是為了和對方拉進距離。父母和對方沒什麼共同語言,父母本身也並不是知識廣博的人,他們聊天的內容肯定會從自己最了解的部分入手。他們滔滔不絕的說著自己孩子的懶、饞、宅、不講衛生、二十好幾沒有對象…來搏對方一樂,如果能引起鬨堂大笑,他們就會繼續爆出孩子的隱私來吸引對方的耳朵。
父母心,也是海底針。
有時候,揭短也是一種變相的炫耀。
有時候,揭短只是希望讓對方聽起來舒服。
有時候,揭短只是沒話找話。
....
總之,很多時候,與這個孩子本人,沒有一毛錢關系。
不要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父母為什麼。盡可能去理解他們。包容他們。
這樣的父母有很多,比如說我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子的。他們都很謙虛。
其實。為了不讓對方跟自己聊天,感覺到尷尬,明明知道對方的孩子不是很優秀,而自己的孩子很優秀,他肯定會說我自己的孩子這樣不行,那樣不行,也給別人一個台階下,維護了對方的尊嚴也成就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真真實實的事情呢,大家心裏面都清楚,誰優秀誰不優秀。這不就明擺著的嗎。
人世間10道,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福,男人無志,家道不興,女人不柔,把財趕走!
什麼是和諧?和是互相尊重,諧是互相禮讓。
在這家庭倫常中,我們只能對照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拿這倫常道來對照、指責我們身邊的人,必定適得其反。
在家庭中,要懂得知恩、感恩、報恩,「不看別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對不對」,對父母來說,「不管子女孝不孝,但看自己慈不慈」;對子女來說,「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這樣一家人就能和諧相處了。
有道才有德,無道便無德,有德才有福,無德便無福。心存報復怨毒,咬牙切齒、怒目瞪眼、結果只會傷人費己,克夫賤己、福報盡失、容貌枯憔。)
老人要宣揚家風,父母要示範家風,夫妻要掌舵家風,子女要繼承家風,孫輩要順受家風,兄弟姐妹要競比家風。
道德是天地的規律,本分是個人的規律,我們違背了規律,人就有災難了。
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被愛,被保護,他們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
孩子也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強,中學生比小學生自尊心強。父母當眾批評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傷,父母經常當著外人批評孩子,有可能使孩子產生敵對心理。
孩子有缺點,父母要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善意的批評,並指出改進的措施,父母這樣的批評,一般來說孩子都能容易接受。
❷ 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
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
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我們都說,孩子不懂事,就一定要說他、罵他。可是,家長們,永遠不要低估你們隨口而出的只言片語,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下面分享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
1、貶低孩子的話:你簡直是個廢物,什麼也幹不成
2、揭孩子短的話:小時候就笨,上學了還這么笨
3、輕視孩子的話:小孩子,你知道啥
4、威脅孩子的話: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5、強迫孩子的話:為你花了這么多錢,你一定要堅持到底
6、否定孩子的話:別想那些沒用的事,你不行
7、誤導孩子的話:學習好,比什麼都強
8、諷刺孩子的話:你考試能及格就謝天謝地了
9、誤解孩子的話:老師會冤枉你嗎
10、侮辱孩子的話:你真是笨孩子
11、抱怨孩子的話:我的臉都讓你丟盡了
12、溺愛孩子的話:你還小,自己做很危險
13、哀求孩子的話:媽媽求求你了
14、放棄孩子的話: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
15、利誘孩子的話:只要學習好你要什麼都行
家庭教育在中國的問題
臉孔嚴厲
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只會令孩子對父母卻步。父母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贊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贊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優點
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父母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中國人比較謙遜,所以有些父母不習慣在人前稱贊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據,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則會不思進取。
父母要及時、對應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的目的。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限制說話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孩子安靜。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父母卻經常替孩子說話。這樣做,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導致孩子自我表達能力差,並會漸漸不再跟父母說話,嚴重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利於日後的社會交際。
有的父母誤以為多對孩子說幾次,孩子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過失,叮嚀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父母這一做法會讓孩子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嘮叨還會使父母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制。
一、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
這句話家長切記不要隨便對孩子說,因為孩子年齡雖然很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世界,也渴望得到認可和尊重。當家長面對孩子主動提出的探索與求知慾望時,父母卻生硬的拒絕和否定,孩子的心理就會受到傷害,打擊了孩子的自信,時間一長,就會變得內向自卑,禁錮了孩子創造能力的養成。
二、爸媽沒出息,全靠你了
說實話,在每個家庭,孩子都被父母寄託了自己全部的希望,尤其是在一些處於逆境中的家庭,經常聽到父母在孩子面前嘮叨這句話,父母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經常在孩子面前嘮叨這些話,就會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心理壓力,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你怎麼這么笨,這都學不會
俗話說:人無完人,一個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到完美,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對於孩子來說,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僅僅依靠諷刺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盡管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激勵,而是傷害,這不僅會扼殺了孩子原本可以做好事情的能力,更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希望。
四、你考到100分就給你獎勵
這句話與上面提到的做法正好相反,這種功利性比較強的所謂的鼓勵,也會把孩子帶跑偏的。父母應該知道,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掌握一個度,對於孩子應該完成的事情,給予適當的獎勵就可以了,學習本是孩子分內的事,取得好成績也是必然的,獎勵只是一個激勵手段,卻不能成為目的。積極性需要自主才可以長久,僅靠獎勵是不可持續的。
一、孩子提問時,請別說
1、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
2、問這個做什麼,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3、不知道。
4、就你問題多,下次不帶你出來了。
5、問這問那真討厭。
6、哪裡來那麼多好奇心。
7、小孩子不該知道這些事。
8、你有完沒完。
9、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
10、沒看見我正忙嗎?
11、走開,走開,一邊呆著去。
12、你安靜些好不好。
13、你怎麼這么難纏。
14、你真煩。
15、別問東問西,去做作業。
二、孩子不聽話時,請別說
16、你敢不聽話。
17、不聽話就揍死你。
18、你就不能讓我省省心嗎?
19、不準去。
20、外面有許多壞人。
21、你就知道花錢。
22、你要我說幾百次,才會聽話。
23、看我不打斷你的腿。
24、我求你不要再這樣了,行吧。
25、別在這里吵。
26、再哭,狼就來叼你了。
27、叫你別鬧了,還鬧。
28、看看你這副德性。
❸ 為什麼父母總喜歡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
這是有一些做父母的一種教育,他們覺得只要在別人面前去揭你的短,會加深你的印象,以後你就不會再范了。當然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習俗,可以說是謙虛吧,不好意思老說自己孩子的好,可是他們又很再乎自己的孩子,話題總會圍著孩子,不能說好的,只能說不好的了。呵呵,有則必之,無則加勉。只要你做好的自己,我想你的父母也沒有你的短處可以說給別人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