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不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不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4-27 23:50:20

1.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10篇

【 #能力訓練# 導語】「百善孝為先「。做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一字。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孝「一字是人人傳頌的傳統美德。中華上下五千年,很多人都謹遵孝道,孝順長輩的故事數不勝數。下面是 考 網分享的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10篇。歡迎閱讀參考!

1.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鹿乳奉親——郯子

郯子,春秋時期人,春秋時期郯國國君。郯子的閉圓仁孝之德,歷來為海內外稱道。在我國歷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親」的美德一直被視為楷模。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2.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3.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卧冰求鯉

王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鋒態御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銀岩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蘆衣順母——閔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

閔損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 待他,冬天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給閔損的,卻是野地里蘆花做的薄衣。一次,閔損的父親外出,叫閔損來推車子,那蘆花衣根本起不到禦寒的作用,可憐的閔損凍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親起初很生氣,以為閔損做事潦草敷衍。

一路上迎著凜冽的寒風,閔損凍得身體縮成一團,閔損一個不小心,把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閔損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從破洞處露出一些蘆葦花灑了一車,父親一看愣住了,剎那間他就已經明白過來:原來後娘竟如此狠心待兒子,氣得當下掉了眼淚。-

待到拉完貨回到家裡後,閔損父親立即寫了一紙休書逐後妻!那時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這一生就算是完了,為此走投無路而輕生尋短見的不在少數。-

眼看父親不肯饒恕繼母,閔損跪求父親懇求道:「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孩兒請父親息怒,懇求您就饒了母親這一回吧!」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被感化過來的母親對閔損又敬又愛,處處待閔損勝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弟弟對兄長更是敬重有加。

5.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6.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百里負米——仲由

仲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傑出才幹。

仲由小的時候,他家境貧寒,經常吃野菜。長大後,仲由總是想:我如何能為父母准備好一點的飯菜呢?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飯,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奉養雙親。一百里路是非常遠的,沒有車子,仲由只能步行。嚴冬寒風刺骨,夏日汗流浹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幾天幾夜,才能趕回家裡。人人都覺得這樣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

仲由在父母雙雙過世之後,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百輛馬車跟隨,每年給他的俸祿有萬鍾之多。仲由所吃的飯菜也非常的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但是,父母已經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

仲由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變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嘆。他是多麼希望再回到過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夠重現,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遠無法回到他身邊,給他盡孝的機會了。仲由思親孝親之心,沒有隨著父母的過世和他自己今日的顯達而絲毫淡漠,對父母始終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贊嘆仲由是一位非常盡孝的人。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所以孔夫子說,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稱為孝,因為那跟家裡養牲口幾乎是無別的。

在孔門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視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門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非常孝順父母的。仲由百里負米的孝行也垂範於後世,成了千古美談。

7.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黃香溫席

在中國的古書上,有"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講的是我國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竄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香兒,香兒。"

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父親,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父親心疼地說。"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

父親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扇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8.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親嘗湯葯——劉恆

漢文帝劉恆,漢朝第5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9.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嚙指痛心——曾參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參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

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

曾參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

二十四孝記載了曾參嚙指痛心的佳話:少年時家貧,曾參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10.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戲綵娛親——老萊子-

老萊子,春秋晚期知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之一。由於老萊子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於是隱居山林,自耕於蒙山南麓。-

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對父母體貼入微。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子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其實那時的老萊子也年過70了。

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綵娛親這個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2. 不孝敬父母的事例

一個女兒,因為父母從小就對她很嚴厲,她一直記恨在心。長大後,父母年回紀也大了答,她卻不管她父母,把她父母扔到一個山區中,一個月只給他們送一斤的蔬菜,250升的水。終於在又一次,女兒上山去給父母送菜,發現父母已死去,興奮極了。但卻因此從山上掉了下來,不幸摔死了。

3. 盲目孝敬父母的故事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戲綵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曰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行佣供母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稍豁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
拾葚異器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卧冰求鯉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嘗糞憂心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曰。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好像不是盲目的······

4. 中國古代兩三個的感恩故事,不要孝順的。

●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於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或許,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原文是「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遊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自明朝《增廣賢文》一書,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岩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說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5. 不孝順父母的故事和孝順父母是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專雲英。自小聰明好屬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6. 尊敬老人的小故事50字(不是孝敬父母的)

關於孝敬老人的故事:一隻木碗 從前有個老人,跟他的兒子、兒熄和孫子住在一起。

老人老得連路都走不動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雙膝還經常不停地發抖。老人無法照料自己,每當他坐在餐桌前吃飯的時候,湯匙也握不穩,常常會把菜湯撒在桌布或地上。兒子和媳婦都嫌棄他。有一回,老人吃飯時,又把湯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婦大為生氣,指著老人的鼻子大聲嚷道:你怎麼吃的飯!天天把湯和別的東西撒一地,還把碗都給摔碎了!盡給我添亂。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嗎,想把我累死呀!」於是,他們不許老人上桌吃飯了。吃飯時,他們把他趕到灶後的角落裡,給他一隻瓦盆,瓦盆里只有一點點飯菜。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得經常挨罵。老人傷心極了,常常一個人在灶後的角落偷偷眼淚。有一天,老人的手顫抖得連那隻瓦盆都端不穩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兒媳婦沒完沒了地訓斥他,老人一聲不吭,只是不住地嘆氣。夫妻倆商量:咱這爹,什麼都能被他摔碎,長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錢給他買碗買盆呀,得想個辦法,什麼東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對了,用木頭給他做個碗。於是,兒子找來了一快木頭,開始動手做木碗。一會兒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婦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歲的小孫子跑了過來,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這是干什麼?要這些沒用的碎木片做什麼用?」老人的兒子問。「我要把這些碎木片做成一隻木碗,留著它,等我長大了,就把它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聽到這話,兒子和媳婦相互對視了一會兒,先是一臉苦笑,最後哭了起來。他們似乎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兒子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從此,他們不再將老人趕到角落裡吃飯,而且,即使老人潑了點什麼,他們也不再說什麼了。慢慢地,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

7. 孝敬父母與不孝敬父母的古今中外的事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8. 孝與不孝的三個例子

孝的有:卧冰求鯉, 推薦回答
黃香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父親早睡

9. 關於孝敬父母的名人 故事寫作素材

一、孝感動天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後人有詩贊曰: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孝傳五世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親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床服侍親自做湯熬葯。二老逝去後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聖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為典範。所以後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後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為佳話.宋皇樹坊旌表,賜匾額曰:「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為「陳孝門」。後人有詩贊曰;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三、兄弟爭孝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詩雲: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四、勸姑孝祖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 示範兒孫行孝字五、孝感繼母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六、跪父留母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七、挨杖傷老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八、負米養親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有詩頌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九、聞雷泣墓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十、卧冰求鯉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十一、親嘗湯葯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十二、賣身葬父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有詩頌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十三、籠負母歸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後人有詩贊曰: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十四、棄官奉親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詩曰: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賽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十六、鹿乳奉親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十七、扼虎救親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十八、懷桔遺親東漢時,有一位孝子姓陸名績,字公紀。六歲的時候,去九江拜見袁術。袁術拿來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兩個桔子揣到懷里,告別跪拜的時候,桔子掉在地上。袁術責問他為什麼悄悄地揣了兩個桔子。陸績跪著說:「我母親一向很喜歡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親。」陸績年僅六歲就知道孝敬母親,袁術大為贊美。有詩頌曰: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桔實,遺母報深慈。十九、哭竹生筍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二十、賊窟救親元代,有個叫孫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縣。武宗年間,考上了進士,官為刑部郎中。但因對朝廷不滿,所以辭去官,回去盡力孝奉父母。這時家鄉兵荒馬亂,強盜四起,就想帶雙親往南陽逃避。途中遇賊兵攔路。因勢單力弱,很難保護二親,於是就毅然決定先護送母親脫險。父親在後面被擒。孫抑誓死要救出父親,安頓好母親後,不顧艱難險阻,隻身進入土匪巢中,但終因寡不敵眾,反被捉拿。孫抑涕泣哀求,釋放他的父親。匪首看他是個孝子,很受感動,於是就把他的父親釋放了。有詩贊曰:文人遇賊似臨淵,求釋老親泣涕連。賊感孝誠遂許放,全家安返樂團圓。二十一、行乞養親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閱讀全文

與不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昆明機構養老現狀 瀏覽:796
老人家心臟病能 瀏覽:175
燕麥名人長壽 瀏覽:598
國企人員退休工資補差 瀏覽:898
主角叫陸離的無限流小說 瀏覽:78
70幾歲的老人家頭痛是怎麼回事 瀏覽:749
長壽花病蟲害圖片 瀏覽:513
樓上有夫之婦是我輔導老師 瀏覽:804
有能看片的網站嗎在線觀看 瀏覽:698
養老金證號是什麼 瀏覽:913
鄰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瀏覽:83
老人的二級殘疾補貼多少錢 瀏覽:493
穿越平行世界當歌神小說 瀏覽:178
女主穿越各個影視世界 瀏覽:580
表叔與表侄女結婚雙方父母怎麼想 瀏覽:713
保鏢搞笑電影 瀏覽:983
退休人員返聘協議不簽違法嗎 瀏覽:197
京醫通體檢開發票怎麼辦 瀏覽:918
孝順的人物故事 瀏覽:679
90歲老人患老年痴呆幾率 瀏覽: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