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父母
我現在就是父母的孩子 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 ,我覺得如果作為子女我們其實能給予父母的真的很少 ,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是在跟父母索取 ,而我們能夠做到的 只有讓自己過的更好 讓父母更加放心 ,還有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能夠給父母提供好一些的老年生活,還有就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多陪伴父母 。
其實我也是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 作為父母真的太難了 ,孩子的一言一行,吃喝拉撒 父母都要負責 ,而且孩子的何事情 父母都特別的上心,真是養兒才知父母恩 ,我們從小欠父母的太多了 ,想要報答 真的只能是做到萬分之一 。
現在我的父母年齡也在越來越大 ,說在物質上如何報答也是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而且如果在自己有時間的情況下 ,一定要多陪伴父母 ,畢竟他們的時間是越來越少的 ,我們能夠陪伴他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在他們體力還很好 精力都不錯的時候 多給他們買一些好吃的 帶他們出去多玩一玩 逛一逛 ,對他們的陪伴其實就是最好的報答 。
反正我現在是有時間就去看看爸爸媽媽 ,算是沒時間的時候 我也會三天兩頭的打電話 視頻溝通 ,因為我的孩子還很小 ,姥姥 姥爺肯定特別喜歡小外孫女 ,我也會經常帶著孩子回去 ,這樣老人也會更開心 ,反正我覺得父母年紀大了 最好的方式就是多陪伴他們 ,讓他們放心 ,並且我們也要保護好自己 自己過的幸福了 父母也會更高興 。
② 我們應如何對待父母
問題一:我們做兒女的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父母! 「兒女在給予父母經濟上的贍養以外,精神上的贍養和扶助更為重要。如果我們能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來對待自己的父母,社會道德水平就會提高,我們的人品素質也就會提高,一個和諧的社會前景就會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一個人的一生,或輝煌,或艱辛,總之都有過值得自己回憶的過去,為了兒女,為了社會,奉獻了很多,可歲月無情,人生易老,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老了的時候,身體上會覺得力不從心,心裡也會感覺失落,需要晚輩經濟上的照顧,而那些有經濟來源的老人,他們一般都有過不太平凡的經歷,他們的心裡對外面的世界情有獨鍾,他們需要晚輩來更新他們的視野,完善他們曾經美好的夢。精神上的扶助,可以讓老人免除孤獨的感覺,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重要的,是兒女的依靠。這樣會讓他們有滿足感。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打算,起碼我是這樣認為的,老人一般都經過經濟困難時期,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日子都不陌生,現在日子好了,他們也改變不了那種手裡有糧(錢)心中不慌得的心理,可攢的多了又覺得沒有用處,我父親就這樣說過我,你要不要錢,不要我給別人了,所以也讓小偷偷去了幾次,現在想想自己的做法也有些偏激,適當的要他些錢他會很高興,覺得自己很有作為。可那些時刻盯住父母的錢袋,吃老啃老的人我也實在不敢苟同,兒女多了都去瓜分老人,他的心理會有沉重的負擔,覺得自己老了都不得清閑,以至於影響身體健康。沒有滿足兒女的需求,死了都覺得愧疚。說實話,現在人口不多的家庭,經濟負擔都不是太重,老人不和你要已經給你減輕了負擔,何必再那麼貪心,房多了不是也只住一間嗎,沒有車,走走不是更健康嗎。 孝敬不是一句空話,是實實在在發自內心的行動,你把它看成自己應該做的,你會很愉快,但如果是迫使你去做你會覺得很累,有的人只想索取,不想盡義務,把父母當成提款機,自己一家人美味珍饈,從不想想父母吃得什麼,住的什麼,人老了就想兒女繞膝,常回家看看,或者把老人接過去小住,都是老人希望的,不要等父母逝去了,再在那裡低吟淺唱,這樣做人未免有點虛偽,也不會為自己的兒女樹立榜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老人,不求完美無缺,但求無愧我心。
問題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父母? 我的文章《孩子們說「父母皆禍害」應該責怪誰?》發表後,本來是預備挨罵的,竟然得到絕大多數網友的好評和支持,也有網友評語表達贊成時,也說了保留意見,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我在高興之餘,憂慮也隨之而來。評論中支持贊揚我的網友中,有許多是年輕人,認為自己也受到父母的禍害,這無疑是一種覺醒,但如何看待父母的禍害?應該如何對待父母?這無疑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所處的時代發展太快了,現在人們所享受的一切物質文明皆源於此,同時,人們所經受的精神痛苦也皆源於此。一般來說,人年紀大了,學習和接受能力就比較差,思想很容易落後於時代發展,尤其從事體力勞動的父母更為明顯。現在五十左右歲的父母,若事業有成還好,若平平淡淡就慘了,成為一群可悲的人,他們經歷了太多的社會變遷和動盪,社會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黑的現在成了白,過去骯臟的,現在成了干凈的,反過來也是這樣。
尤其表現在社會地位上,這些父母所有的夢想和希望全寄託在孩子身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造成的。古時候,孩子小的時候「看父敬子」,如果他父親是官人,人們見了他的兒子都會叫少爺,說長的富貴相,大了一定有出息。見了他女兒,都稱大小姐,誇她如何俊美。到了兒子長大做了官人,開始「看子敬父」,人們見其父母一口一個老爺太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其實什麼尊重,全是為了巴結利用。
在這樣的大文化背景下,已經到了知天命年齡的父母們,將未來的希望、尊嚴和保障全部壓在孩子脆弱的肩上,尤其現在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和孩子的壓力可想而知。父母年紀越來越大,拚命抓住可以依靠的孩子,迫切希望孩子快快成才,早早發財,不堪重負的孩子們忍無可忍,終於發出「父母皆禍害」的吶喊。喊過之後可以釋放壓力,但必須面對如何與父母相處的嚴峻問題。我不是社會專家,也沒有做過專門調查研究,僅憑直覺談幾點意見和建議,供父母和孩子們參考。
一、「父母皆禍害」是孩子們受到很大傷害後,壓抑已久發出的激憤之語,具有警醒父母的有力作用,冷靜下來仔細推敲,會發現這句話不能完整客觀地表達事實。其中一個「皆」字就不嚴謹,把全部的父母都說成「禍害」。我就見過不少思想開明的父母,他們尊重孩子,從來不逼迫孩子,而是引導和幫助。他們不要求孩子一定達到不切實際的目標,而是重視孩子的成長過程和與孩子相處的快樂。另外,禍害孩子的父母,他們大多是在教育方面不自覺的禍害了孩子,而在生活方面有許多關心、幫助、疼愛孩子之處,因為父母們一方面的不好,就否認他們所有的好也不公平。
二、人要活得幸福一定要懂得愛人。我的人生閱歷比較豐富,積累人生五十多年的經驗體會,得出一個結論:「愛是幸福的源泉」。一個不懂得愛人,不會愛人的人,無論官位多麼高,財富如何多,他都不會有真正的、持久的幸福。親子之情血肉相連,如果一個人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還會真心實意的愛別人嗎?別人憑什麼來相信呢?孩子不僅應該愛父母,而且還應該懂得如何愛他們,如何愛配偶和家庭成員每個人,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
三、寬容地對待父母。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缺失,其根本原因不在父母,而是傳統文化和社會保守制度。父母自身也是受害者,受害程度遠比現在的孩子們多出幾倍。寬容是一種美德,不管父母有多大缺點,有多少錯誤,甚至有多少罪過,都應該理解和寬容他們,也只有父母有缺點和錯誤的時候,已經懂事的孩子才能體現出寬容的美德,優秀的父母需要孩子寬容什麼?他們常常在寬容孩子。
四、體諒父母們的憂慮和痛苦。五十多歲的父母是可悲又可憐的群體,他們小時候社會動盪,沒有好的學習環境,現在又遇到知識「大爆炸」和拜金浪潮,他們暈頭轉向,無所是從,沒有安全感,除了指望孩子發展別......>>
問題三:作為子女應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盡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
問題四:政治題:作為未成年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父母? 你好
(1)要走進父母,親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溝,與父母攜手同行;
(2)學會與父母溝通商量。通過商量,弄清分歧,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通過溝通,我們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變家長的意見。
(3)把握與父母溝通的要領: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關鍵。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換位思考,溝通的川果是求同存異。
問題五:面對父母的過度呵護,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 不由讓他們過度左右 培養獨立意識並做出一些成效來讓他們相信你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找適當的時機和他們溝通這個問題 他們會理解你的
問題六:如何正確對待父母對我們的嚴格要求 推選LZ採納
熱心網友
我們的父母,就像朋友,他們對我們嚴格要求、呵護有加。我們要由衷地感謝他們。
「嚴是愛,松是害」,父母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是必須的。溝通,讓他們明白你的想法。要注意溝通的方法技巧,不能急,畢竟兩代人的代溝不可能短時間內消失,讓他們漸漸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
問題七:面對父母的愛,我們應該怎樣接受? 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熱愛父母,回報父母。1就要做到對父母有禮貌,聽取父母的教誨2分擔父母的憂愁,3理解父母的心意4關心父母的健康5體貼父母的辛勞6不想父母攻出過分要求
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對此不能否認,不能漠視,但也不能誇大,要積極的建立起心靈的橋梁,要積極的與父母溝通,走進父母 親近父母,努力化解矛盾。
問題八:子女應當怎樣對待父母? 如何與父母溝通!
方法一:
1、主動溝通。平時多與父母聊一聊在校的事情和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父母說說心理話,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2、換位思考。不要動不動就和父母頂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體諒父母的心情和難處。
3、尊重理解。 有事外出,應主動與父母聯系,免得父母擔心,要多聽聽父母的觀點,同時也要提出自己的觀點。當觀點發生分歧時,雙方要冷靜思考產生分歧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達到求同存異的溝通結果。
4、多些寬容。遇事不必斤斤計較,因為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
5、有錯就改。不隱瞞自己的錯誤,讓父母幫助我們改正錯誤,父母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6、主動幫助。幫父母做些力 所能及的事,讓他們開心。
方法二
招式一:主動交流 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爸爸媽媽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招式二:創造機會 每周至少跟爸媽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飯、田裡勞動、打球、逛街、看電視。邊做事情、邊交流。
招式三:認真傾聽 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著急反駁,試著平心靜氣地先聽完父母的想法,說不定你會了解父母大發雷霆背後的理由。
招式四:主動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對,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動道歉,往往會得到父母的理解。
招式五:善於體諒 可能錯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爭辯。也許父母過於勞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換個時間和地點,再與父母溝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招式六:控制情緒 與父母溝通不良時,不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招式七:承擔責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主動分擔家庭的一些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幹些農活等。趁機還可以跟老爸老媽聊聊天。
招式八:討論問題,達成協議 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沉迷計算機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計算機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作出討論和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
心動不如行動!想想看,在未來的一月內,你跟父母溝通時,可以嘗試用哪些「招式」呢?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是需要時間的。從自己做起,慢慢學習,不輕言放棄。如果你還有什麼新的招式,千萬別忘了與我們大家分享
問題九:如何正確對待父母對我們的嚴格要求?如何正確與父母溝通? 這個世上對自己最好的就是父母,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就是這個道理,說明父母不會給自己的孩子虧吃,另外,父母生養了你,你是他們身上掉下來的肉,他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盼子成龍,盼女成風,你懂事了,但在父母眼裡依然是孩子,盡管他們有時嘮叨,但是你也要心平氣和的聽,不能頂撞,他們有很多的經歷,不想讓你也經歷過多的挫折,所以就嚴格要求你,這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的共性。
③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孝敬父母
對於家庭及抄親戚關系的襲處理,我有一些建議:
1、一分謙讓,家庭成員之間不要事事針尖對麥芒,多給對方說的機會,多為對方著想,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沖突,親情無價。
2、一分驚喜,製造戲劇化效果,往往很多矛盾在玩笑中灰飛煙滅。
3、二分責任,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為家庭做一點,少為自己考慮一些。
4、二分溝通,很多矛盾都是由於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溝通從而使矛盾激化。
5、四分豁達,人生短暫,應創建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凡事想開點,不要事事斤斤計較,不要勾心鬥角,不要貪小便宜,心胸開闊一點,樂於感恩的人活得輕松愉快。
④ 子女應當怎樣對待父母
如何與父母溝通!
方法一:
1、主動溝通。平時多與父母聊一聊在校的事情和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父母說說心理話,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2、換位思考。不要動不動就和父母頂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體諒父母的心情和難處。
3、尊重理解。 有事外出,應主動與父母聯系,免得父母擔心,要多聽聽父母的觀點,同時也要提出自己的觀點。當觀點發生分歧時,雙方要冷靜思考產生分歧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達到求同存異的溝通結果。
4、多些寬容。遇事不必斤斤計較,因為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
5、有錯就改。不隱瞞自己的錯誤,讓父母幫助我們改正錯誤,父母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6、主動幫助。幫父母做些力 所能及的事,讓他們開心。
方法二
招式一:主動交流 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爸爸媽媽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招式二:創造機會 每周至少跟爸媽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飯、田裡勞動、打球、逛街、看電視。邊做事情、邊交流。
招式三:認真傾聽 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著急反駁,試著平心靜氣地先聽完父母的想法,說不定你會了解父母大發雷霆背後的理由。
招式四:主動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對,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動道歉,往往會得到父母的理解。
招式五:善於體諒 可能錯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爭辯。也許父母過於勞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換個時間和地點,再與父母溝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招式六:控制情緒 與父母溝通不良時,不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招式七:承擔責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主動分擔家庭的一些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幹些農活等。趁機還可以跟老爸老媽聊聊天。
招式八:討論問題,達成協議 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沉迷計算機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計算機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作出討論和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
心動不如行動!想想看,在未來的一月內,你跟父母溝通時,可以嘗試用哪些「招式」呢?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是需要時間的。從自己做起,慢慢學習,不輕言放棄。如果你還有什麼新的招式,千萬別忘了與我們大家分享
⑤ 父母幹活辛苦,為什麼很多子女對父母都缺乏感恩之心
一直以來,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是人與人之間最看重的品質。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心願也是,「不求他有多大出息,只希望孩子長大能做個明事理、懂感恩的人。」可是,現在很多孩子卻不懂感恩,您知道為什麼嗎?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
一,家長包辦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家長為孩子做得太多,「以孩子為中心」轉,幾乎包辦了家裡所有事情。家長們根本沒有讓孩子體會生活中的艱辛,反之卻把一切都承擔下來。試問當一切變成「理所應當」時,誰會對一個人做了應該做的事情而感恩呢?
舉個例子,我有個表妹因為追求生活的品質,不斷地攀比,去借了很多網貸,最後還不上了,父母和兄弟姐妹湊錢幫她還,幾乎掏空了整個家庭的存款。當時不敢對她有任何責怪,為她的面子考慮,不想讓外面的人知道,怕對她以後做人有影響,更擔心她會想不開。但是到後來,她不但沒有任何感恩的心,還不知悔改,離家出走了,兩年沒回家,父母擔心得頭發都白了。
如今我們要找回它們,不僅要從教育開始,通過情感心理的發展和培養逐步潛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面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圍。
⑥ 孩子缺乏父母關愛的四種表現
第一,孩子長大後沒有責任感。
如果孩子的母親只是參與了教育和成長的過程,而父親並沒有承擔起這部分責任,那麼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並沒有起到陪伴和關心的作用。那麼孩子就不會意識到父親在自己成長過滑猜跡程中的作用,更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孩子長大了,責任也不自覺了。
如果父親做了他該做的事,他需要承擔的責任沒有落下,孩子就會在父親的陪伴下明白,他的責任是什麼,他也會慢慢明白什麼是男人的責任感,這是父親在無形中教給他的。
第二,對孩子兆缺的思維方式影響很大。
很多人都知道,男女思維方式不一樣,所以爸爸媽媽教的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眾所周知,母親喜歡操心,什麼都為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吃苦。如果孩子跟著媽媽,長大後性格會比較溫柔,不像男人那麼強勢果斷,有些事情會比較軟弱,像個女孩子。
但是父親帶出來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孩子會有男人的勇氣和獨立,更有男性特徵。
第三,對家庭沒有依賴感。
很多孩子因為父母之間的感情不和而受到很大的傷害。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父親對自己的愛,他的感情會傾向於母親,會非常討厭父親。
如果父母之間經常吵架,孩信並子會認為這個家庭不值得信任,認為自己所有的家庭不幸都是父親造成的,所以長大後對婚姻家庭沒有依賴。
第四,孩子容易產生不安全感。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缺乏父愛,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別人。他和父親相處的時候會很難受,總怕自己做不好會不開心。在外面被別人欺負,回家也不敢告訴爸爸。我害怕父親會因為這個恨我自己。時間長了,我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軟弱,越來越不愛與人交流。
因為父親年輕時沒有陪伴自己,缺少他的鼓勵,從最初的不自信到後來的懦弱,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孩子是夫妻雙方的。孩子長大後不僅需要母愛,更需要父愛。爸爸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⑦ 子女應當怎樣對待父母
1、主動溝通。平時多與父母聊一聊在校的事情和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父母說說心理話,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2、換位思考。不要動不動就和父母頂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體諒父母的心情和難處。
3、尊重理解。 有事外出,應主動與父母聯系,免得父母擔心,要多聽聽父母的觀點,同時也要提出自己的觀點。當觀點發生分歧時,雙方要冷靜思考產生分歧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達到求同存異的溝通結果。
4、多些寬容。遇事不必斤斤計較,因為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
希望能幫助你還請及時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