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爸媽應該怎麼稱呼,叫親愛的還是尊敬的,比較適合
用「親愛的」合適一些。
因為跟爸爸媽媽是一家人,關系比較親近,所以要用「親愛的」這樣親昵一些的稱呼。
而「尊敬的」稱呼顯得比較禮貌,讓人感覺比較有距離感。所以「尊敬的」稱呼不適用爸爸媽媽。
㈡ 怎樣稱呼父母
現在的小孩子,當然都是稱呼父母為爸爸媽媽了。可我們那地方,以前不是這樣,爹是爹來娘是娘。
也有不稱呼父母為爹娘的。我父親排老三,他們弟兄四個,四個弟兄的子女,都跟大伯叫伯,跟大伯母叫姆。
也就是說,連大伯家自己的兒女,都不跟他們叫爹娘的 ,也是叫伯和姆的。
然後,大伯和二伯家的兒女,都跟二伯叫爹,跟二伯母叫媽。你看,跟他們叫著爹媽的,不光是自己的親生孩子,還有侄子侄女。
然後,大伯二伯家的孩子,跟我家兄弟姐妹一樣,都跟我父親叫「大」(也就是叔叔的意思吧)。
對於最小的叔叔,稱呼終於書面話一點了,我們都是叫叔的,跟他老婆叫嬸。
小時候不太理解,大伯家的兒女,反倒跟二伯夫妻叫爹、媽,跟自己的父母卻叫伯、姆。
後來看燕子的文章,她們那裡更是奇怪,竟然是跟大姑叫大伯的……感覺硬生生弄錯了性別呀。
看來,每個地方對上一輩的稱呼都不盡相同。
馬哥家裡,他和姐哥都跟母親叫娘,兩個弟弟跟母親叫媽。我家也是,大姐跟母親叫娘,從二姐開始,都跟母親叫媽。
很早之前,我們那裡的農村,都是跟母親叫娘的,後來社會漸漸開放,才知道人家城裡孩子都叫媽,叫媽多好聽啊 ,洋氣,於是也開始讓孩子叫媽。
而我,今天才知道,原來孩子跟你叫「媽媽」或者「媽」,意思也是不同的。
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
由「媽媽」變成「媽」,一字之差,卻意味著,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放手了。孩子希望獨立,有了自己的想法,總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想再像小時候那樣,處處被媽媽呵護著。
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從其他家長分享的文章中看到的。
我卻不以為然。不管孩子怎麼叫,只要沒有惡意,只要知道你是TA媽媽,就夠了。
小丫小學時,還動不動跟我叫「大姐」呢,當然,這是在她看不慣我做某些事情時,故意這樣叫的。如果她想吃店裡零食,她會學著別人的口吻叫:老闆娘,跟我拿一包瓜子。
網上看到一個短視頻,兩歲多的萌娃小姑娘,非常自然地跟她爸爸叫「超超」,「超超,幫我拿個筷子呀,超超,幫幫忙啦。」她每叫一聲,爸爸都及時答應「哎!哎!」等到爸爸給她拿了筷子,或者幫了她別的忙,她都甜甜地說:「謝謝爸爸!爸爸,謝謝你。」
直呼父親的名字,大家聽來也完全沒有違和感呀,小姑娘嘴巴甜有禮貌,大家可喜歡她了。也可能是平時聽到奶奶和媽媽叫「超超」,她就有樣學樣吧,但是她明白,超超就是爸爸呀。也許再大點,就不會這樣直呼爸爸的名字了吧。
血緣和親情擺在那兒,不管孩子如何稱呼父母,父母的身份地位不能變。
有個家長說: 我現在叫我自己的爸爸媽媽,都還是叫:爸爸,媽媽。 叫公公婆婆,就只會叫:爸,媽。 叫公公婆婆叫爸爸媽媽叫不出口,好奇怪。
這樣看來,爸爸、媽媽和爸、媽果然是有區別的,因為所對應的人不同。
看《你好,李煥英》,屏幕上的英文翻譯是:HI , MOM。
你看,叫媽媽的名字,一樣感動人。
㈢ 北京人怎麼稱呼自己的父母是「老間兒」嗎
對自己的兄弟姐妹和配偶稱呼自己的父母叫「老家兒」,意為「老人家=我們共同的父母」,不適合對其他人使用。要是尊重些,就稱呼為「咱爸咱媽,咱爸媽,咱父母」。
老北京也說「怹老人家」來形容自己的父母,多為過世後提到,以示尊重。當然這個話用在一些重要的過世老人身上也可以。
平時對平輩稱呼自己的父母「我父母,我爸媽,我爸爸,我媽媽」清朝也有「我們家老爺子,我們家老太太」的叫法。現在都不是大家族了,尤其獨生子女一般不會這么用。
對自己父母稱呼為「爸,媽,爸爸,媽媽」
對有身份的熟人或長輩比如岳父岳母或較嚴肅的場合,稱呼自己父母「家父,家母,我父親,我母親」以示尊敬。
庄嚴場合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
不重要場合稱呼別人父母為「您父親您母親」
不想尊重對方,甚至有挑釁口氣的,就是「你爹你娘,你媽你爸」,註:北京人很少講爹娘,感覺不是那麼有禮貌,粗俗。
北京本地說話的規矩基本差不多。
㈣ 爸爸媽媽的花式叫法有哪些
父親:爸爸,又叫爹、爹爹、爹親、爹地、大大、老爸、爸比、爸、老爺子。,母親:媽媽,又叫娘、娘娘、娘親、娘妮、老媽、媽咪、媽、老娘。
家人關系比較好的,和爸爸互稱兄弟和媽媽互稱姊妹的也有,這類孩子把父親稱為老大,把母親稱為姐。但是這種關系不是一般的家庭就能適應的,也不是所有的父母的觀點都會認同的。
其實對於父母的稱謂是一種感情的傳遞,不管你是否是乖孩子,調皮孩子,不管你是否是因為和父母關系親近叫法不同,還是因為有需求的撒嬌式稱呼,還是兄弟姐妹式的稱謂,亦是更加離譜的稱謂,這只是表達你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不是說爸爸媽媽比爸媽好,還是爸媽比爸爸媽媽更加常用,這都是對於父母的一種定位。
其他親戚關系:
兄親:兄長,又叫哥哥、大哥、兄台、兄親。
姊親:姊姊,又叫姐姐、姊長、姊台、姊親。
弟親:弟弟,又叫弟弟、兄弟、弟子、弟親。
妹親: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妹親。
男親:男兒子,又叫兒、男兒、息男、兒子、閨男、囝男、寶貝、孩子、小子。
女親:女兒子,又叫兒、女兒、息女、兒子、閨女、囡女、寶貝、孩子、丫頭。
㈤ 古代中國人,管父母叫爹娘,而現在管父母叫爸爸媽媽。
首先這是音譯過來的
爸媽作為父母親的稱呼雖然我沒多方考證過,不過我敢說並不是民國時候才學西方喊起來的。
我的根據是《廣雅·釋親》里的記載:「爸者,父親之轉。」「媽,母也。」
而這部《廣雅》是三國時魏張揖編撰的,說明起碼在那之前就已經有了爸媽的叫法了。
當年,光緒是叫「親爸爸」的。因為當時,外國的讀法已經傳到了中國。我學過德文,裡面叫爸爸的就是「papa」,讀作「帕帕」,中國人就把這樣的叫法說成了「爸爸」。
滿族人叫爸爸叫「阿瑪」,叫媽媽叫「額娘」,如果是皇室成員,就在前面加一個「皇」字。
爹娘是中國傳統叫法,在清朝以前,中國的科考制度以文言文為主。辛亥革命以後,洋學漸興,留學歸國的人把爸爸,媽媽這樣的稱惟帶回國內。慢慢的就流行開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