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正確的教養方式有哪些
要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就應該具備正確的教養孩子的方式。下面是我給大家搜集整理的父母正確的教養方式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跟孩子說話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父母積極、主動和准確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覺,以達到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因而,當孩子還是個孤立無助的小嬰兒時,父母就應該經常地跟他講話。這樣不僅能給孩子遲早地提供語言環境刺激和交流感情的機會,而且通過這種方式,既讓父母可以學到應該如何與孩子交談,又為孩子提供早期理解成人語言含義的可能,同時也鼓勵孩子遲早學語音和詞語表達,研究表明,父母主動地表達和傾聽能為孩子提供外在環境的溫暖和安全,使他們有機會和可能充分地向外展現,學習與人交流和探索環境刺激。
(2)了解孩子的感覺和意向
盡管早期嬰兒還還能詳細地用語詞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意向,但他們還是通用姿態和聲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因而,父母要做到真誠的傾聽,才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消除孩子的困惑。同時,孩子在與父母不斷的交談中,才能學會像父母那樣真心地關注他人,體驗他人的歡樂或痛苦,具有同情心。
在現代父母中,很少有人做到真誠地傾聽,他們常常會在孩子身邊忙於自己喋喋不休地說教。其實這樣,孩子是很少會去聽眾岩滾的。父母如果能做到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會很願意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感覺,同時,這種傾訴本身就可以消除孩子的許多煩惱。
(3)分享孩子的感受
父母與孩子之間應有充分地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孩子和成人一樣,他們也會壓抑不良的感受。當他們持續地處於不良情景刺激和產生負性體驗之後,尤其在持續的中度負性影響下,不良情緒會滲透到幼小的心靈裂跡中,並還可能表現為生理上的不適以至疾病。所以要讓孩子體驗、理解、分享他人的感受,並學會表達出來,這樣孩子有什麼不良體驗,也會通過分享而減輕,避免孩子體驗孤獨無助的感覺。
(4)與孩子一起做事
具有獨立活動能力的孩子十分願意參與活動。他們在活動中不但學習操作技能,而且產生興趣,誘導愉快的情緒。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與孩子一起,吸引他們逐步地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2~3歲大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這里他們大多願意自己獨自去幫和完成一些事,大人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缺乏做事經驗而拒絕他們參與的熱情,否則恰恰因此而更新換代了教育孩子的良好機會。
父母應當知道,嬰兒期是動作思維發展的時期。他們通過動作活動內化經驗,認識事物,掌握事物的特性和變化的規律。嬰兒的智慧是在運動操作以及在成人的引導下,在與成人之間有來有往的交替更迭中發展的,而且,與成人一起做事,可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聯系,分享共同的成功喜悅,分擔所遇到的困難,極其有等於增進孩子的社會性交往能力和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
(5)作出表率
在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規范時,父母必須做到:
(1)作出表率。很難想像,一個隨手拿人家東西的父母能培養出一個純潔無私的兒子。以身作則,是對父母的第一個告誡之點。
(2)解釋理由。如果只是命令孩子去做,而不說明具體的原因,孩子是無法得到任何教育的。規范的道理只有隨著孩子的理解和自身言語的強化作用,才能內化成為孩子掌握的准則。
(3)勇於承認錯誤。在進行規范教育時,表率作用的重要一點是勇於承認錯誤。如果成人敢於承認自己說錯做錯,並且道歉,這樣孩子也會樂意跟從,並學會這種美德。
(4)應該公正。在進行規范教育時,只有站在公正立場,父母的表率作用才能發揮效果。孩子只要提出合理的理由就應當可以改變父母的決定。但決還能讓他們學會通過眼淚或發脾氣的方式來要挾以達到某種目的。只有公正地對待他們,即使他們的要求並未得到滿足,也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成人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他也能公正地對待他人。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一種互動的關系,父母影響孩子的發展,而孩子的發展又反過來影響父母的教育觀。父母是親子關系的主動因素。所以,父母不僅要在主觀上理解、關心孩子,而且在實踐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粗源余展現給孩子一個能夠達到最優、最健康發展的典範。
B. 摘錄|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作者:曾仕強
1.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當」,卻很少有人體諒「子女不好做」
2.代溝只是一種警示,未必就是事實。父母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不應該用代溝做借口,來掩飾自己的失責。
3.愛情沒有條件,而結婚應該有條件
4.成家的夫妻,最好應明白「男女同權不同質」
5.教養目標設定在「獨立中有依賴,才能與他人合作;依賴中有獨立,才不致迷失了自我」
6.身教重於言教,看似要求父母成為聖人,其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不過是祈使句,代表對父母的高度期待,就算我們把它當作陳述句來解釋,也應該站在子女的立場,而不是基於父母的觀點。
7.不做「神父母」「鬼父母」,要做「人父母」
8.最好的方式是隨著子女的年紀增大,逐漸減少「絕對」的觀念,放寬「相對」的角度,來開闊子女的視野。
9.父母最好明白,教育界免不了有誤人子弟的事情,越有問題的教師往往越難對付。除非願意以自己的子女作為犧牲品,否則就不能興師問罪,或者橫下心來一定要和教師評到底,最好通過正常途經向學校反映,要求改善。同時抓住機會,培育子女的抗壓性,化危機為轉機,才是上策。
10.孩子這一輩子,是要來做人的。父母輔助子女,愉快地把人做好,才是最正確有效的優生,做事本身,並不是目的,通過好好做事來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11.聖哲的教誨是人生智慧的傳承
12.物質上的奉養稱為養口體,屬於下孝;精神上的奉養稱為養心志,才是上孝。
13.小孝用體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則永久維持孝心,也就是不論父母在世與否,都能夠心目中有父母,終生不敢使父母蒙上恥辱。
14.真正的愛心,是發自內心深處,絲毫不能勉強的,也不能用言語來傳達。孩子會很快學會從父母的表情,聲音,眼睛,呼吸以及一舉一動中感覺出父母的愛心。
15.父母的養育態度對孩子的自我意識具有十分密切的影響
16.教導孩子養成「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好習慣,是人生健全品格的關鍵基礎。
17.要養成孩子誠實的習慣,最好的辦法,是使他的好奇心獲得滿足。
18.心智發展最主要的活動並不是看到,也不是聽到,應該是思慮而不是思考,因為考和慮不同,在於無心和有心。
19.做人最要緊的是生活的喜悅
20.親子關系是果,家庭教養才是因。
21.會讀書的人,明白字里行間的意思,能體會出文字之外的真正用意,不會讀書的人,書讀得很多,腦袋裝得滿滿的,卻絮亂而理不出頭緒,可以說越讀越糊塗。
22.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一個人成功得早,並不是幸運。因為很多事情不敢嘗試,說不定把自己的真正天分給抹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