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基都徒如何對待祖先
1、堅持信仰,反對偶像。
我們所信的神是獨一的真神,是忌邪的神,十誡第一戒就告訴我們,除他以外別無真神,不可製造、跪拜偶像!什麼是偶像?任何人或物在人心中取代了神的地位,就是偶像。我們必須要堅持原則,堅決反對。神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上帝是賜福的源頭,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十字架的救贖已經成就了神人之間的和好,我們可以借著這位中保直接來到神的面前。一些基督徒對祭祖是不是拜假神和拜偶的認識模糊不清,而存在誤區:(1)祭祖是對先輩的尊敬,是傳承孝道文化,不是將祖先當著神。但是,中國民間信仰一貫認為亡魂有超然的能力,能保佑後人,所以民間紛紛供奉先人的牌位、雕像,目的是「佑啟後人」,可見祭祖是地地道道地將祖先當了神靈!(2)祭祖是緬懷前輩業績,弘揚前輩的美德,不是拜假神和偶像。果真這樣,為什麼非得採取民間宗教儀式,向祖宗的牌位或雕像燒香、燒紙、下拜?為什麼不採取座談會(或紀念會)的方式呢?當年,乃幔錯誤地認為只能在以色列土地上敬拜耶和華,做了從以色列地背土回國築壇侍奉耶和華的蠢事。今天,許多基督徒對祭祖的本質認識不清,而陷於拜假神和偶像的罪中。
2、孝敬父母,反對假孝
十誡中惟一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就是孝敬父母。基督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盡心盡神。不愛看見的弟兄,怎能愛不見的上帝
?更何況是生我養我教導我的父母。基督徒的孝是父母長輩在世時養其身、悅其心,而不是死後祭拜!
有一位母親對自己信基督的兒子非常滿意,他信主後對老人的態度有很大改變。但有一點讓老人家很難過,就是基督徒在父母去世後,不燒紙不上供。一日老人正在午休,兒子買回她愛吃的羊肉湯放於床前,等老人醒來,湯涼肉冷。老人好不埋怨兒子為何不叫醒自己。兒子說:「我以為你聞到味自然會起來。」老人大罵,說自己睡著了,怎會知道。還沒罵完,頓時恍然大悟,和兒子一起受洗歸主。是啊,人入睡尚且無知無覺,何況死去。獻上貢品,生前不孝等老人不在了再大辦特辦,基督教外的這種做法,本來就是非常虛偽,人人皆知的沒有意義。我們基督徒需要在生活中,從小事作起,真正的孝敬老人。先人既不能接受飲食更不能接受跪拜。因此子女對父母的盡孝,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實意,而非外表的虛情假意。至於藉此展示家道豐厚,炫耀一番就更是大逆不道。因次我們不但要在口頭上提倡孝敬父母,更要在行動上真正孝敬老人,榮耀主名。
基督教教導孝親最注重實際。當法利賽人將奉養父母之需要拿到聖殿奉獻時,耶穌斥責他們作虛假為善(太15:4-5)。主耶穌指出孝親第一,其他崇拜不能代替。耶穌講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比喻,是要刻劃父母的愛,要青年人記念親恩浩大,時刻圖報親恩。中國人講孝道,但習俗許多是虛假的。父母在世時不奉養,等到父母死了,就請尼姑和尚來超度,大擺吃齋筵席,廣宴親友,或做風水,希望父母的骸骨給他們福佑。再造神主牌,年節忌辰,給他們祭拜,以為這就是孝道。許多作兒女的,生前不給父母一隻雞,等到父母死了,卻宰了一頭牛;明知父母不能回來吃,只不過活人騙死鬼罷了。更糟的,父母屍骨未寒,為了爭取遺產,大打官司,兄弟殘殺,更是不孝之首。基督教是一個注重真理的宗教。既然人死了靈魂不能回來吃祭品,就不要作假事。這是基督教反對祭禮的大原因。行孝是要在父母有生之日,這是基督教所提倡的「生孝」;至於父母死了,要葬之以禮。要常常紀念父母在生的德行和訓誨,謹慎自己所作所?以光祖耀宗,不要辱沒父母之名,成全父母的心願。更重要的是,如父母尚未信主,要盡一切?兒女的愛心和本份,藉著禱告和好行?,帶領父母信主,以能享受永生的好福氣。信徒千萬不要陷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之凄景直落得後悔不已。
有些人認為,如果不拜祖先,就是不孝順父母、不孝敬祖先。我們千萬不要把拜祖先看為孝敬之道。我們不拜祖先,但我們是「要孝敬父母」的。有些人,他們的父母在生的時候,他們打罵父母;但當他們的父母死了後,他們也向父母的遺像躹躬,難道這些人是孝順父母嗎?這是騙人的!基督徒不要因為不拜祖先而以為是不孝順;未信的人也不要把拜祖先與孝道混為一談,更不要因為這一點就不敢信耶穌,以致誤了你的永遠。
3、紀念先人,方法得當
基督徒也有對前輩祖先的紀念方式,並不是忘本忘記歷史。在西方教堂後面往往會有墓地,人去世後也有他們表達紀念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紀念代替祭祀。
(1)紀念活動,學習先人。通過紀念活動懷念先祖與前輩,學習其優秀品德和經驗教訓,更好地事奉主,服侍教會,服務社會。
(2)掃墓緬懷,珍惜感恩。踏青掃墓,提倡孝敬先人,紀念前輩,用獻花代替貢品,燒香和燒紙。讓社會知道基督教的信徒也是中國人,教會也是中國人自己的,決不是數典忘祖,不是洋教。我們可以登高山,看看神所創造的偉大,更覺自己的微小,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好處的。我們也可以立墓碑:「雅各在她的墳上立了一統碑,就是拉結的墓碑,到今日還在。」(創35:20)。掃墓不一定擇日子,什麼時候掃墓都可以,並非只有清明。不應把水果放在墓前,不要以為死人是會吃水果的。放些鮮花也不是為給死者聞香味。千萬不要隨俗向死者叩頭,這是拜偶像。
(3)不要在家裡設放「靈位」。有人把「神主牌」存放在家中。「神主牌」,是指死去的父親變成了一位神,他有能力保佑他的兒孫。作為兒孫要每天用香燭供奉來報答祖先,把先人的遺像與酒菜或水果放在「靈位」上,又向遺像燒香。他們認為祖先的靈是在上面,所以叫「靈位」。其實祖先的靈魂早就到永遠享福或受苦的地方去了。這不是「靈位」,只是「牌位」。基督徒不要有「牌位」。我們可以把先人的遺像掛在牆上以留為紀念,但不當放在「牌位」上,更不當向遺像叩拜。
4、兩個誤區:
(1)「身拜心不拜」,表面上附和沒關系。但是我們應當清楚:一方面,外表的附和就是參與了拜假神的活動;另一方面,參予敬拜會使得信心軟弱的信徒,誤認為基督徒可以拜偶像,實屬絆倒別人。基督徒應當以但以理的三位朋友為榜樣,拒絕拜假神和偶像的祭祖活動!(但2:1—30、6:1—28)當然,如果實在有不可避免的原因,為表達我們對先輩的尊敬,基督徒可以以鞠躬代替下跪,以獻鮮花代替上香、燒紙。因為鞠躬、獻鮮花是一種禮節,不同於敬拜。
(2)不讓長輩(如父母親)傷心,滿足一下長輩的心願。基督徒能否參加祭祖呢?耶穌基督講:「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
10:37)如果是為了傳福音,以便更廣泛地接觸親友,能否去到祭祖的人群中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必須特別注意與世人分別為聖(不下跪、不拿香、不燒紙、不吃祭品),應為主作美好的見證(彼前
2:9)。我要提醒弟兄姊妹,要洗去基督徒「大逆不道」、
「不孝敬父母」的罪名,不是靠向世俗讓步,而是靠用真情去關愛父母和其他長輩,盡上做晚輩的本份!
基督徒重視生之孝而不重視死之祭。死之祭容易流於儀式和裝假,而生之孝則很符合古代賢人的主張,正如歐陽修所說:「祭之豐不如養之薄。」所以基督徒對祖先應表以尊敬和記念,卻不該敬拜和祭祀。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拜」既是向著最高的對象,當然我們就只能拜人類真正的源頭-獨一的神。宇宙中一切的倫常皆有其次序,我們向著各種人尚且維持正當的倫常關系(例如:對父母的愛、對朋友的愛等等),各有不同。更何況是對至高的神?記念祖先是對的,但方式有待商榷,祭拜絕不是正確的路。因為一方面,我們無法供拜所有的先祖,這豈非不孝?另一方面,我們的祖先尚且難逃一死,他們如何能保佑我們逃離那將要臨到我們的一切?歸結來說,惟有那無始無終的神才是我們獨一的父,惟有他配得我們一切的敬拜。
『貳』 《佛說孝子經》:佛弟子如何報父母恩
東漢安世高所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講到,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縱使「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尤不足報父母恩。」《佛說孝子經》中,佛從懷胎、臨生、養育、教導、與子休戚與共等方面陳述父母對子女的恩情。佛問諸沙門,父母恩重,如何報答。諸沙門答以「唯當盡禮,慈心供養。」意思是極盡世俗之義務,滿足父母之快樂,諸沙門的回答主要是供養父母吃穿遊玩,滿足其感官快樂。佛說此不為孝,真正的孝須能令父母去惡行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壽終生天,世世逢佛,聞法得道。以這種孝為本,能令沙門梵行,君主仁愛,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個人進德修業,社會和諧昌明。
《佛說孝子經》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基礎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後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見佛聞法,長與苦別,究竟涅槃,對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脫涅槃為目標。
佛教傳到中國,與中國儒家傳統沖突之一便是孝道問題。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禮;壽終,葬之以禮,逝後,祭之以禮。儒家特別強調子女奉養父母,父母在不遠游,甚至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尤其重視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價值觀自然視佛教之辭親出家為大不孝。
「無後為大」的不孝,實際上是個宗教性問題,因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語出東漢趙岐《十三經註疏》)。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記得,鄉人被罵「絕戶」感覺是莫大的侮辱和難堪。「踹寡婦門,挖絕戶墳,吃月子奶,罵啞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人死為鬼,回歸祖先那裡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後能祭祀祖先,還不算最大的不孝,無後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會在另外的世界挨凍受惡,生活凄慘。祖先鬼要靠後代子孫祭祀來生活,讓人聯想到佛教「餓鬼」一詞。餓鬼的總稱為「薜荔多」(梵語preta),意為「祖先鬼」,以飢渴逼惱,從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與中文的「祖先」意義不同,私以為大概更多的是壽命很長的意思。
在佛教看來,眾生福業,從布施、持戒、忍辱而來,尤其是財富,源於前世布施,若是慳吝,易墮餓鬼。中國人古來天災人禍較多,百姓多懷生存恐懼,能夠活下去,能吃飽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希望,無心無力行於布施,然而對於孝養父母,養育子女則有堅定的倫理信念,故生前死後之給養亦從子女獲得,養兒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對列祖列宗衣食負責,故「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大不孝。佛教以離家出家為大善,累世父母都會因此得到利益,勸導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與父母的現世安樂常常產生沖突,而現代許多寺院開始建設安養院,安養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於使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