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台靜農父母做什麼的

台靜農父母做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3-05-12 03:03:44

㈠ 富二代父母都是做什麼行業的

現在的富二代,父母大多是6070年代出生的,在他們20幾歲的時候也就是8090年代的時候大多都是自己創業合夥一起做生意,那個時候國營工廠倒閉多,很多人沒有辦法依靠上班去養活一家子人,許多會背井離鄉到國外找門路。而且也是改革開放的時間,國家對個體商戶和公司的支持力度很大,稅低人工成本低,利潤也就高了。認識同學的爸爸就是原本在鋼材工廠上班,後來工廠倒閉,和同村好友一起合夥把工廠原本的客戶吸收下來,慢慢開始做大的。我認為成為富一代不是要一次選中一個行業加油做,持續做就可以門清的,第一桶金是最重要的,可能用三年五年時間積累一些成本,然後按這些資金去做更多的項目,但是穩妥起見不要想著說成為富一代,先想著養家家人幸福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現在的時代不是以前,以前沒錢沒關系,只要你肯拼,現在一是要資金,二你要能力,三你要人脈。前期把這三個打好基礎,後期的財源抓住機會就能成功。

㈡ 魯迅的孩子是

周海嬰(1929年—2011年)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1個兒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專業。1960年起在國家廣電總局工作。原國家廣電總局副部級幹部,無線電專家,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另任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廈門魯迅紀念館名譽館長,北京魯迅中橘叢學、紹興魯迅中學名譽校長,中國魯迅研究室、上海魯迅紀念館顧問,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CRSA)顧問等。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遺體告別儀式於4月11日舉行。
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9月。在他將出世時,一度出現難產的跡象。當醫生為此徵求魯迅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魯迅不假思索地說:「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也許魯迅認為這孩子是意外 周海嬰與父母
的收獲,為了孩子的堅強,他對新生命傾注了異乎尋常的愛。海嬰這個名字,魯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嬰兒這一意思。他對海嬰的教育完全按照他於1919年寫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盡量創造機會讓海嬰自由地成長,希望海嬰成為一個「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1948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 1952年至1960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專業。 195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無線電專家,是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本段任職概況
周海嬰生前還擔任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廈門魯迅紀念館名譽館長,北京魯迅中學、紹興魯迅中學名譽校長,中國魯迅研究室、上海魯迅紀念館顧問,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顧問等,著有《魯迅與我七十年》等書。 一生酷愛攝影,1938年10月拍攝生平第一幀照片;1943年11月正式開始學習攝影;1944年11月擁有第一部照相機;1948年11月拍攝第一幀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沖洗彩色膠卷、照片。70年來共拍攝照片兩萬余張,其中以上海難民、上海2·6轟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東北解放區、輔仁大學和北京大學校園生活等四五十年代上海與北京的系列照片尤為珍貴。2008年9月27日15 時30分,「鏡匣人間——周海嬰80攝影展」開幕式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隆重舉行。 2011年4月7日凌晨5時36分,周海嬰在北京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2歲。
編輯本段重大事跡
父親病逝
魯 周海嬰
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嬰年僅7歲。坎坷的經歷、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處事格外小心謹慎。他回憶在北大物理系讀書時,同學可以打橋牌、跳交誼舞,他出於好奇,偶爾走去觀看,就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什麼「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只知道打牌跳舞」。 周海嬰承認,對名與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普通人。小時候,父母就教導他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周海嬰夫人馬新雲回憶說,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飛坊62號,與住在64號的周海嬰是鄰居。弄堂里的孩子們常在一起玩耍,大家並不在意周海嬰是魯迅的兒子,周海嬰也從不刻意去擺架子,孩子們彼此平等、感情融洽。 周海嬰語氣平和地插話說:「父母對我的啟蒙教育是順其自然,從不強迫,不硬逼。」魯迅曾在遺囑中表示,「希望後代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海嬰小時候,很喜歡一種叫積鐵(也叫小小設計師)的玩具,這是一盒用各種金屬零件組成的玩具,他用這些零件學會了組裝小火車、起重機,裝好了再拆,魯迅總在一旁予以鼓勵。魯迅去世後,家境曾一度困難,但周海嬰熱愛技術的興趣不減,他用儲蓄多年的壓歲錢交納學費,報考南洋無線電夜校。1952年考進北大物理系,從此走上嚴謹的科研道路,開始了默默無聞、淡泊名利的生涯圓念櫻。 周海嬰表示,不願在魯迅的光環下生活,也從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誰的後代;他反對靠父母的余蔭生活,虛度人生;強調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績,去贏得社會的承認。 向親友贈送《許廣平》紀念冊 為了照顧母親許廣平,1950年周海嬰夫婦調到北京工作。馬新雲回憶與婆婆相處18年的日子,頗覺許廣平待人和藹,沒有架子,婆媳相處感情融洽。去年底出版了《許廣平》紀念冊,其中收集了許廣平生前未有結集出版的文稿和親朋好友的懷念文章。「文革」初期的1968年,許廣高掘平突然心臟病發作,很不情願地辭世了。周海嬰說,「今天我們將這本集子送給那些和母親有緣的人,就是要和大家一起輕輕地呼喚一下母親的名字,告訴她:我們懷念您!」 1949年以後,許廣平、周海嬰母子將魯迅的遺物、手稿全部捐獻給了國家。周海嬰指著客廳牆壁上用鏡框鑲嵌的魯迅手跡對我說,「這是僅存的兩幅,而右邊那幅詩句中轅字的一撇因著墨過濃寫壞了。當時父親想丟掉,母親卻收了起來。」他說:「父親從不在意自己的手跡,而許多手稿都是母親背著他偷偷地收起來的。有的甚至是從紙簍里發現後藏起來的。」 在周海嬰尚未懂事時,魯迅曾將他與許廣平傳達愛意、遙寄思念的《兩地書》重新工整手抄一遍送給年幼的周海嬰。今年適逢魯迅逝世60周年,周海嬰把珍藏多年的魯迅手跡交給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周海嬰夫婦每年都要去上海為父親掃墓。1996年10月,上海將舉行魯迅逝世60周年的紀念活動,周海嬰已被邀請參加,他強調要重實效來紀念魯迅。 周海嬰
第二次赴台
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從台灣探親歸來,向記者透露了許多人們廣泛感興趣的話題,包括他的兒子周令飛的近況…… 年初,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已退休)和夫人馬新雲從台灣探親回來,我在北京城西一幢高層公寓訪問了他,閑話家常。面容清癯、額骨略高的他,待人和善誠懇。 周海嬰正用家中的業余電台與海外業余電台愛好者通話。我注意到,他家客廳里的陳設大都與魯迅有關,室中的顯著位置還有一尊魯迅沉思的半身塑像。 1994年底他以大陸廣電部專家身份,參加在台灣舉辦的無線電台國際學術討論會。此次探親,是他的第二次台灣之行。去年,台灣放寬了大陸直系親屬前往探親的政策,6月,在台灣的兒子周令飛替父母向當局提出探親申請。當時只是批准周令飛的母親(中學教員、現已退休)馬新雲入台,幾經波折,周海嬰夫婦才得以雙雙赴台探親。周海嬰說:7月12日我們抵台的那天,台灣有關方面派專人拿著牌子在關口迎候,引導我們從優待通道順利入關。 關於周令飛接待雙親前往探訪的心情,周海嬰向我轉述兒子的話說,「父母為我操勞了幾十年,十幾年前又因我出走台灣的風波備受牽連,我欠他們太多了!此次能和父母在台北相聚,是15年來的第一次,機會實在難得。」 周令飛是周海嬰的長子,1982年在日本留學時結識了台灣女子張純華,並隨她赴台結婚、定居,一時間成為轟動海內外的新聞。周海嬰受魯迅思想教育的影響對孩子一向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婚姻無門戶之見,也是由孩子自主決定。因此,當墜入愛河的周令飛決定赴台,周海嬰是予以理解和接受的。周海嬰說,1982年令飛在台灣結婚,他就准備赴台參加婚禮,北京方面當時有僑辦主任廖承志擔保,無奈過不了入台這一關。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 周海嬰(中)在周庄
自去年7月中旬抵台至今年1月回京,周海嬰夫婦在台北兒子的家住了半年時間。他們不接觸傳媒、不參加任何活動,閉門謝客,用周海嬰的話講,是「全身心地放鬆、休息」,與兒孫們共享難得的相聚。閑暇之餘,周海嬰只拜訪了魯迅生前好友台靜農的後代和知名作家李敖。周令飛夫婦每天忙於公司事務,只有節假日才能陪伴父母游覽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家庭情況
魯迅的後人們
[1]前排左起:小女周寧、長媳張純華、周海嬰妻子馬新雲、小孫子周景軒、周海嬰先生、二媳吳彬、三媳車曉林 後排左起:女婿田中正道、長子周令飛、雙胞胎外孫女田中華蓮和田中悠樹、長孫女婿施為元、長孫女周景欣、小孫女周景文、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 夫人馬新雲 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飛坊62號,與住在64號的周海嬰是鄰居,並經常在一塊玩耍。婚後有長子周令飛(定居台灣),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小女周寧。周海嬰夫婦共育有四個子女: 長子周令飛,從事大眾傳播工作; 次子周亦斐,在私營公司工作; 三子周令一,在日本廣播學會北京辦事機構擔任攝像; 女兒周寧,遠嫁日本。女婿田中正道,雙胞胎外孫女田中華蓮和田中悠樹。 長子周令飛 社會工作者、國際大型文化活動製作人,1953年生於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學校畢業,1980年出國深造,赴日本富士電視台進修電子媒體。周令飛在日本讀書期間,結識了班上一位台灣來的女同學張純華,竟產生了愛情。上世紀80年初期,他為愛情赴台定居,頂著重重壓力,只為做個台灣女婿,曾經一度沸沸揚揚。關於他後來在台灣的生活也時常為人們關心。 周令飛現為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的主任。魯迅文化發展中心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由魯迅家屬自行成立的一個社團組織,以「繼承保護魯迅文化遺產,弘揚魯迅思想精神,發展魯迅先進文化、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為宗旨。 周令飛的夫人和子女仍在台灣。他表示,他現在已經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宣傳魯迅、弘揚魯迅精神的方向上來,並且會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對他來說,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他打算長期留在大陸,完成自己的心願。 周海嬰
孫女兒周景欣台灣熱門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在2006年節目中評選「名門千金」,22歲的周景欣出鏡,透露「我的曾祖父是魯迅」!事後,節目片段、相片在網上熱傳。短短一個月,她的網路相簿已有過百萬網民瀏覽,在學校甚至有同學問她要簽名。這名美少女坦言,對魯迅不熟悉,有機會的話想進娛樂圈發展。 周景欣身高1.61米,就讀於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眉宇間透著曾祖父魯迅的英氣。身為名人之後,不少網民對周王景馨的生活很有興趣。周景欣表示她在台北長大,父母工作很忙,從小都由菲佣帶大。她自言生活不是十分富裕,並表示和其他同學一樣,在課余時要到餐廳打工掙零用錢。周令飛表示,女兒參加綜藝節目一事,他們會尊重和支持。 周海嬰有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孫女,長孫女11歲,幼孫女9歲。談到這兩個孫女,周海嬰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說,她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也很懂事,姊妹倆從學習到生活總是自己管理,很少要父母操心。在台灣,小學生就學著寫報告。她們曾背著相機,由老師帶領到故宮博物館參觀,事後竟能交出一份「圖文並茂」的報告。 問及孫女對她們的太爺爺魯迅知道多少?周海嬰說,在台北家中的客廳里,掛著一幅魯迅的油畫像,她們對太爺爺是尊敬和理解的。學校老師曾出了一道作文題《尊敬的偉人》讓她們思考。大孫女開始想寫太爺爺魯迅,終因了解不多,改寫了另外的名人。據周海嬰介紹,在台北僅四家書店公開出售魯迅的著作,台灣民眾對魯迅作品的了解是有限的。 說話間,周海嬰的夫人馬新雲打開一盒橄欖請我品嘗,說是從台灣帶來的。馬新雲介紹說,台灣朋友非常熱情,左鄰右舍看見他們都主動上前打招呼,還向他們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各種小吃。她特別誇贊台灣的兒媳是一位舊傳統與新思潮兼而有之的賢慧女子,極盡孝心。
編輯本段個人檢討
「 周海嬰
檢討一下,我也買盜版書。」魯迅先生之子、全國政協委員周海嬰在政協大會上說。3月7日,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舉行界別聯組討論。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龍新民等參加新聞出版組分組討論,聽取政協委員的意見和建議。 在幾位委員相繼發言後,周海嬰開始發言,話題從「於丹現象」說起。周海嬰認為,以前的「追星」都是追歌星、球星,而現在於丹簽名售書成了一道風景,有的讀者甚至在旅館外站一個晚上,就是要看她一面,看不到就哭。「他們怎麼會有這么深的感情?」 曾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的桂曉風委員插話說:「她一次可簽上萬冊。」 「誰是於丹的追星族?」周海嬰委員環顧會場,「這說明廣大群眾、老老少少都是有求知慾的,是追求知識的。」 周海嬰說,「於丹現象」和「易中天現象」都說明——不是書賣不動,不是大家不看書、不買書。「那是因為很多書沒有貼近老百姓,沒有眼睛朝下。」 他指出,在相聲領域也存在這一現象,很多人都說相聲沒落了,被小品替代了,但是突然冒出一個「郭德綱現象」。有人受不了,指責郭德綱「俗」:「人家俗,老百姓喜歡。你倒是俗俗看?」 由「於丹現象」聯想到反復治理的書籍盜版問題,周海嬰誠懇地向在場的數十位委員「檢討」:「有關部門花了很大力氣反盜版,並且要大家提高覺悟,不要去買盜版書。但是我檢討一下,我也買盜版書。一本書五六塊錢,想了解一下,就買一本翻翻,看完再當廢紙賣掉。」 現在一本書動不動三四十塊錢——書價虛高,使許多老百姓不得不去買盜版書。自稱「也是出版同仁」的周海嬰質問:「書價為什麼總是定得這么高?」 周海嬰建議從廣大讀者角度出發推廣普及本和「廉價書」,將虛高的書價降下來,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知識的陽光。
編輯本段人物觀點
關於讀書
周海嬰
周海嬰認為:「政府應該號召全社會形成看書讀書的風氣,而且讀書應該做到『擺』、『看』、『讀』、『存』。」面對當代社會人們重信息輕讀書的現狀,周海嬰非常憂心。他認為,在信息社會也必須重視讀書,好好讀書。「我同意也希望大家從網上、從手機上查找一些資料信息,可是讀書也是非常重要的。回顧過去,很多有名的文學家、科學家,讀書都非常嚴謹。」 關於讀書的境界和讀書的方法,周海嬰有自己地觀點,讀書的「看」和「讀」是有區別的。「看」就是瀏覽,看過去就算了,「讀」卻是看一遍不夠,回味的時候可以拿來再看。讀書的時候可以在書上加一些批註,寫一些心得,保存起來,學以致用。他說,讀好書應該有「擺」、「看」、「讀」、「存」四個字貫穿始末。「擺」是把書「裝飾」在書架上,「看」是瀏覽,「讀」是吸取書中的養分,「存」-是把這些書放在書店裡,讓讀者有機會買得到讀的到。
關於文化
有文藝界委員提出,每次金融危機都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契機,周海嬰贊同這種說法。文化的繁榮發展要靠整個社會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他建議,話劇、戲劇以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票價應該適當降低,讓老百姓能夠接受更多的文化藝術熏陶。 周海嬰認為,方言也是文化的一種,也是很重要的一種語言,應該把各地的方言保持下去。他建議各地廣播電台添加方言節目,並且保持下去。
關於攝影
周海嬰
周海嬰建議:當下隨著攝影活動的廣泛普及,通過攝影來教育青少年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現在很多青少年迷戀電子游戲,這已成為社會一個關注點。希望各種攝影展能帶動青少年從游戲中脫離出來,拿起照相機去攝影。周海嬰認為,讓他們用眼睛、相機定格社會,發現社會本真,幫助樹立科學的人生觀,這或許是攝影的一個新功能。
關於寫作
周海嬰認為:現在的青少年寫作真心話太少,『假、大、空』太多,匠氣太重。全國有數家魯迅中學,周海嬰經常到青少年中走走,對他們的寫作現狀有所了解。他認為:學生寫作有問題,和閱讀有問題密切相關。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許多學生舍棄了經典文學這一類的『閑書』,而把注意力集中於『某某考試作文攻略』。青少年還應多用眼睛看社會,多體驗生活,但凡成就卓著的文學家,他們的眼睛都是關注社會的。
編輯本段周圍評價
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獲悉周海嬰去世的消息說:「魯迅之子是一個很重的頭銜,但他承擔得起。」感到十分遺憾。 「作為魯迅的兒子,他的一舉一動不免受到關注」。趙麗宏感到周海嬰先生是一個正直、有智慧、有修養的人,也是一個老派的知識分子。外界對他的爭議,有時候是出於一種不了解,或者對偉人之子的過度關注。」趙麗宏:他對於和父親有關的,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小事,他也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 攝影評論家劉鐵生說,周海嬰攝影作品不僅記錄了魯迅的摯友、周氏家族,還以平民真實的視角記錄了大量底層的人,這與魯迅的精神一脈相承,「因為他是魯迅的兒子,心靈深處有著和父輩一樣的關注」。如拍攝過大量具有非凡歷史與人文價值的紀實攝影,包括《文學家巴金》《胡風家屬》等文學家系列;記錄解放前上海難民生活的《難民》系列;還有親情作品系列《母親許廣平在外灘》《三叔周建人》《周家「老台門」》等。
編輯本段逝世時間
周海嬰
公元2011年 4月7日凌晨5時36分,魯迅之子周海嬰同志在北京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2歲。 目前,廣電總局正緊急籌備治喪委員會。 [2]周海嬰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1年4月11日11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㈢ 求台靜農《燭焰》 原文

燭 焰
■台 靜 農 著

晚春的一個早晨,市上人早餐以後,大家都期待著吳家的少爺出殯。婦女們盼望更切,在後街住的,卻早到認識家的店鋪里等著。這些人好像上元節看春燈似的,然而大家的心情卻不是那樣的愉快。

有些人家將表示哀悼的門燈已經掛在門口了,雖然燭猶未燃。

「說是辰時,現在應該發引了。」天寶號的東家王華亭向他對門糖號的管事江仲和說。

「要稿搏神真是辰時,就該到了,為什麼現在還無消息呢?吳三爺家近幾年命運實在壞,這樣好的少爺居然不在了,沒想到將媳婦娶到家沖喜也無用。」

「依鍵虧講沖喜是見效的;不過新入一到家,病人即有起色才好;要不然,是不好的。吳家少爺當喜轎到時,還在床上發燒得人事不知呢。」王華亭有經驗似地說。

「唉,人的運氣真不是玩的,什麼事都有一定的安排啊!」

「對啦,吳三爺他就是這樣;娶了媳婦,死掉兒子,誰也沒想到的。這年輕的寡婦……將來……」

這時候開路銅鑼的聲音,鏜鏜地響起來,大家都知道吳家的靈柩是快到了,於是都伸了頭向南望。

不久,棺是到了,送棺的人很多,有老人,有少年,都是很凄楚的,在棺的後面,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孩,穿著通身的白孝眼,拿著引幡,有認識的說是死者堂兄的兒子。在棺的最後,一群婦女們擁了一個白服啜泣的少婦,頭下低著,走路好像一點力氣都沒有,伊的哀傷不勝的樣子,使大家更斂容地注視,大家雖平日不認識伊,然而知道伊就是死者的新婦。

棺是漸漸地遠了,伊也隨了棺漸漸地離開了人們的注視,有些婦女們依舊含了眼淚向伊的背影悵望。

「這姑娘真可憐啊!」

「姑娘是這樣的漂亮,婆家和媽家,又有錢又有勢,偏偏命薄!」

「吳家少爺並未聽說有病,居然一病就去世。」

「這是誰也沒料到的。可是吳家少爺生就無福,有這好的妻子反而不長壽。」

「為什麼沖喜也無用呢?」

「是呀!去年張家二少爺不是沖喜沖好的么?」

婦女們都是對於命運不可挽回的太息,紛紛地議論起來。

伊是伊的父母唯一的女兒,伊沒有姊妹,伊沒有兄弟。伊既穎慧而且美麗,從幼小到長大,無日不在雙親珍愛的懷中。

一天伊的一個遠親表叔來,——便是伊的媒人,他是受了吳家的托,來要求伊早日出嫁。他曾表示吳家少爺是在病,但病卻不是如何厲害,據吳家雙親的意思,是希望伊能過去沖沖喜。當時伊的父親聽了,便有些躊躇,於是模糊地回答了他,就是說嫁妝恐預備不及,等想一想才決定;而且一再申說:一生只這一個女兒,總想事事妥帖,作父母的才能放心。

當晚伊的父親便同了伊的母親商議。

「吳家要翠兒去沖喜,到底要不要答應他呢?」

「我想還是遲遲,現在什麼也預備不及;吳家少爺病既不厲害,何妨跟他說,等一等,兩家都從容些。」伊的母親說。

「究竟吳家孩子病得怎樣並不清楚,也許病得厲害。」

「啊!」伊母親很驚異地表情,「既然是這樣,那麼,還是遲一遲再說。」

「女兒畢究是人家人,你不答應也不成話。」

「那麼,」伊的母親深深地嘆了氣,「或就答應吳家,我想,當不會有什麼……」

「那麼就要預備。明天就可以回人家的話。」

第二天伊的事便決定了。又過了幾天,伊的母親便告訴了伊,但沒有說到沖喜。伊很羞澀而且銀搜茫然,好像感覺到將孤零地向另一個的世界走去。

在伊的出嫁的前一晚,男女的賓客來得很多,伊家的遠親近鄰,都來參加伊的盛禮。伊的父母也非常的歡慰,很忙碌地招待來賓。伊的親近的姑母伯母舅母和姨母們都有很好的添箱禮。

伊的姑母在大眾的女客中,向她們誇耀她的侄婿:

「俺的翠姑真是有福氣的,女婿是那樣的漂亮。聽說他的學問一切都好。」

「是啊,一個月以前,我還見著他呢。實在長得好!」舅母說。

「姐姐的心也算安頓了,女兒嫁了這樣的人家!」姨母接了說。

「你看,她是這樣的忙,都是為了女兒。」

她們談到這里,伊的母親正從別的房中走來,向大家歡欣地笑,往伊的屋裡找了東西,卻又匆忙地走了。

當女賓在正堂屋吃飯的時候,母親都招呼了以後,便悄悄地到伊房中,見伊在床上獨自倚卧著,在那裡嚶嚶地啜泣。母親知道,這正是少女將出閣的意態。問伊想吃點什麼,伊拒絕了,什麼都不願吃。於是母親坐在伊的床沿,低聲地同伊說:

「到了婆家去,一切事都要放好,千萬不要像在家隨便的脾氣。吳家少爺在病著,我的意思本想遲遲,不過吳家一定要沖喜;父親也無法,總覺女兒是人家人,只得應允了。不過日子很急,衣裳嫁妝都預備不來,父親說,將來要什麼再買罷。現在叫劉媽去待候你,順著再侍候病人。事事要謹慎,因為婆家比不得家裡。好者聽說婆婆性情好,又沒有妯娌。……」

伊由微泣而更嗚咽起來,這時候使伊感到將要離開母親的凄傷,伊什麼都沒說,而且也沒有力量說,母親是怎樣說便是怎樣了。

母親的心雖然很喜悅,但是總以為沖喜是不幸的事;所以當全家慶祝的時候,心裡卻好像有什麼東西似的放不下。

伊上轎的時候到了。母親自己很嚴肅地在神靈和祖宗的面前燒了香,復後將兩只深色紅燭燃起。女僕們在地下鋪好了紅氈。

伊已妝扮齊備,於是由姑母和姨母引到堂屋,行辭家的禮儀。

在奏樂與爆竹的聲中,伊是辭開了二十年來朝夕不離的雙親。伊的啜泣的聲音,使大家頓時變成了靜默。

母親更是悵然了,好像是一隻可愛的鳥從伊的懷中飛去,不由地落下了眼淚。

「嫂的一生,倒算完了一樁事。」姑母安慰地說。

「是啊,甥女嫁了這樣的人家,心總算安頓了。」舅母微笑著說。

「翠兒這婆家,我也倒放心,不過吳家孩子在病著……」母親含了眼淚說。

「太太還不知道,昨天吳家聽差來,他說少爺聽小姐去,病早好了呢。」老僕婦李媽站在一旁,突然憨笑著接了說。

「這老東西,說話不三不四的!」姑母笑了申斥她。

母親也微笑對著姑母。雖然是覺得李媽的粗野,但話是吉利,卻也很安慰。

在這溫欣的談話中,一種不幸的預兆無端地襲來,使大家即時變了顏色。

在香案上,左邊的燭焰,竟黯然委謝了,好像是被急風催迫的樣子;至於右邊的,卻依然明閃地發光。大家都知道,在這時的燭焰,正可以看出兩人間將來命運的。她們並不以這為迷信,她們是有確鑿而可信的經驗。現在先昏黯下去的是左邊的燭焰,自然這不幸的預兆便在吳家少爺的身上!

母親的顏色慘白了。大家也凄然地對著。

這右邊的燭焰,愈顫動了,燭淚不停地流滿了燭台,大家都感覺著,不幸將即刻來到;都默默地,在期待著。

終於姑母在驚慌中想起了:悄悄地走到神靈的眼前,將雙燭吹熄了。

從此以後母親的心中,時時刻刻,都不曾忘記伊的不幸的預兆。雖然伊出嫁才三四日,卻以為是很久很久了。

伊的哭聲,在伊上轎時痙攣得尤其厲害,所以母親的耳邊,彷彿還聽著那哭聲。好像那盛禮,並不是喜事,是將女兒拖送到惡命運的領土去。故伊的哭聲,已不是普通的女兒常態了,那是慘痛,那是絕望於將來的聲音。

母親在夜中總是睡不著,有時迷離地睡去,噩夢便隨著來了。往往夢見伊在空曠的原野上哭,如同伊的幼小時被人欺負了似的。一次竟夢見伊的新婿靜肅地在屍床上卧著,一些人都冷然地為他籌備喪儀。

母親是漸漸地頹唐下去,形容為之枯瘦了;都說是為了嫁女勞瘁,其實母親的心卻有說不出的隱哀。

一天晚間,母親同父親說:

「翠兒嫁了這幾天,我的心神總是不安……好像就覺得吳家少爺的病很厲害。」

「這不過是心裡的疑惑,哪有的事?我們一生沒有做過虧心事,難道只一個女兒就是這樣不幸么?」父親自信地說。

「要曉得——這還未同你說過,就是那天翠兒辭了祖宗以後,左邊的燭焰當時就昏黯了,不久……就謝了下去。」母親聲音夾著咽嗚。

「怎麼,是這樣嗎?」父親驚異了,頓時低下頭,現出一種極其慘沮的神情。從此都默然坐著。

這時候隱隱聽著外面大門,有人緊急敲著,這聲音是冷峭而且銳利,刺進伊的雙親的心中,都戰栗了。不久,李媽沒有表情地從外邊來,驀然地說:

「吳家派人來送信,說新姑爺……申時去世了!」

伊的雙親的心,是碎裂了。昏昏的燈光,籠罩了全室,好像有無數陰靈隱伏在這昏沉的陰影里。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原載1927年2月25日《莽原》2卷3期)

㈣ 魯迅的妻子是誰

魯迅早年在不情願之下,奉母命與朱安結婚,後魯迅與其女學生許廣平相戀、同居,生下兒子周海嬰。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台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台灣。

祖父周福清1871年(同治十年)中進士,曾入翰林,後因個性剛烈,在縣令任內得罪當朝大官,宦途無望,故以捐納得官內閣中書,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親魯瑞。

魯迅有三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椿壽(1893~1898)、一個妹妹:端姑(1888年,出生十月即早夭)。

(4)台靜農父母做什麼的擴展閱讀:

魯迅對青年人非常愛護,當作自己的子弟看待。受到魯迅指點、教導、培養的學生非常多:孫伏園、增田涉、丁玲、蕭紅、蕭軍、黃源、魏建功、唐弢、周文、傅斯年、羅家倫、柔石、殷夫(白莾,哥哥型廳徐培根是國民黨將領)、

許欽文、劉和珍、尚鉞、許廣平、胡風、李霽野、李何林、曹靖華、韋素園、韋叢蕪、馮雪峰、章廷謙、台靜農、金溟若、張我軍、張秀卜閉隱哲、洪炎秋、李秉中、徐梵澄、吳耕民等。但若不受教者,魯迅也不假辭色,在北京大學任教時,只要學生考不好,發考卷時,丟給學生。

魯迅最好的朋友是許壽裳態扒,曾密切交往的朋友也很多;例如郁達夫、瞿秋白、茅盾、日本友人內山完造,與記者曹聚仁、史沫特萊有過交往。教育部時期的同事常來往除了許壽裳還有錢稻孫、齊壽山(齊如山的弟弟)、馬裕藻(即馬幼漁,馬珏的父親),鄰居俞芳等人。

閱讀全文

與台靜農父母做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鄭州現在交的養老金退休後能拿多少 瀏覽:138
老人身體往右側傾斜是怎麼回事 瀏覽:268
天津養老機構要多少錢 瀏覽:412
養老保險與壽險哪個好 瀏覽:361
孝順兒子十勸媽媽 瀏覽:432
老年痴呆的對話 瀏覽:806
哈爾濱江北的敬老院 瀏覽:119
孝敬爹娘的歌詞 瀏覽:566
壽島血臍是長壽湖的一種 瀏覽:396
聊城東昌府區養老金繳交比例 瀏覽:649
老年痴呆誘發原因 瀏覽:223
老年痴呆與心理問題 瀏覽:52
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表格 瀏覽:874
鶴崗礦務局和市政退休工資哪個高 瀏覽:625
老年痴呆症需要每年復查嗎 瀏覽:670
吉林省17年退休養老金 瀏覽:174
老人腸癌不吃飯能活多久 瀏覽:887
70歲老村醫雲南男孩 瀏覽:560
小米養生壺怎麼取消wifi閃爍 瀏覽:247
鄭州市男職工退休年齡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