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孔子是如何稱呼父母的

孔子是如何稱呼父母的

發布時間:2023-05-06 11:00:38

A. 古代人如何稱呼別人的家人

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賣李雹,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中帆人為仁兄,擾磨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B. 古人字型大小,敬稱、謙稱古人對父母、老師、婦女、帝王的稱謂等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C. 孔子的爸爸媽媽

孔子母親叫顏徵在,父親叫叔梁紇。
孔子的父母是老夫少妻配。據說孔子出生時,他父親有六十多歲,而他母親才十七歲,此事不大符合當時的禮義,不為世俗所容。不僅他們的相愛、結合被冠以「野合」一詞載入史冊,母親顏徵在甚至一生都沒有將埋葬丈夫的地方告訴孔子。

父親叔梁紇在孔子3歲時去世,母親顏徵在二十歲便成了寡婦。叔梁紇原有一妻一妾及九個女兒、一個兒子,他在世的時候,顏徵在母子還能夠受到保護和照顧。叔梁紇去世後,大老婆大權在握,小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兒麻痹症而殘疾,備受歧視。這時候,顏徵在站了出來,她毅然帶著孔子和孟皮離開了孔家,她明白必須離開這個復雜的大家庭,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有尊嚴地活著。孤兒寡母從陬邑來到了魯國國都曲阜,從此開始獨立謀生,過著貧賤而清苦的生活。從鄉下搬到魯國的都城,這顯然是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最偉大的功績——因為,正是這里,奠定了孔子日後走向成功的堅實基礎;也正是這里,孔子邁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這時的魯國國都曲阜,不僅是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整個東周除了京師洛邑之外另一個文化重鎮,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資料,素有「禮樂之邦」之稱。不僅如此,魯國人還普遍好學,學禮學樂,蔚然成風。這樣一種發達的禮樂文化環境和濃郁的好學氛圍,對孔子的成長要遠遠好過那個復雜、落後、冷漠的大家族,孔子的母親堪稱史上最有遠見的母親。

遷到了魯國都城後,顏徵在靠給人家洗衣服來維持生計。母親的勤儉自立,給了小孔子一個好的榜樣。孔子17歲時,母親去世。此後,孔子開始獨闖天涯。

D. 文言文稱呼自己的父母

1. 文言文對著父母怎麼稱呼自己的

妾身(女) 吾(男) 文言文中其他場合稱呼自己 我: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後、太後:哀家 老頭:老朽、老夫 老婦:老身 出家人:灑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區區、奴、奴婢 讀書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

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歲友」。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

「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輸》——我知道你用什麼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

「余」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

「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

代替「仲由」,譯為「你」。 10、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僱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麼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

相當於「你」。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

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而」便是代詞「你」。

第三人好沒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藉助您的手把他殺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字也同上一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這里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

「人」字旁稱「人家」。至於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一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乎襪槐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微薄的力量,還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樣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兩座大山怎樣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來尊稱愚公的,相當於「您」。 21、子何恃而往?《為學》——您憑什麼去呢?「子」便是對對方的敬稱,相當於「您」。

22、公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況嗎? 23、卿言多務,孰若孤?《孫權勸學》——您說你事務多,誰像我呢? 24、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公輸盤說:「您老人家有什麼見教呢?」 25、足下事皆成。《陳涉世家》——您的事業都會成功。

2. 古文中怎樣稱呼自家家和人稱呼別人家人的

古文中稱呼自家家人: 1、自己的女兒:小女、兒子:小兒 2、自己的太太:內人 3、自己的父母:家父、家母 古文中稱呼別人家的家人: 1、對方的女兒:令愛 兒子:令堂 2、對方的太太:夫人 3、對方的父母:令尊 延伸: 1、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2、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4)孔子是如何稱呼父母的擴展閱讀:古代稱呼的一些意義與文化: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

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

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 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

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參考資料:網路-稱呼。

3. 文言文對自己的謙稱有那些詞我想知道,古人在對方面前稱自己時,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4. 在文言文常識中,在父母面前怎麼稱呼自己

妾身(女) 吾(男) 文言文中其他場合稱呼自己 我: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後、太後:哀家 老頭:老朽、老夫 老婦:老身 出家人:灑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區區、奴、奴婢 讀書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

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

「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輸》——我知道你用什麼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

「余」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

「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

代替「仲由」,譯為「你」。 10、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僱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麼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

相當於「你」。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

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而」便是代詞「你」。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藉助您的手把他殺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字也同上一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這里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

「人」字旁稱「人家」。至於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一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微薄的力量,還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樣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兩座大山怎樣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來尊稱愚公的,相當於「您」。 21、子何恃而往?《為學》——您憑什麼去呢?「子」便是對對方的敬稱,相當於「您」。

22、公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況嗎? 23、卿言多務,孰若孤?《孫權勸學》——您說你事務多,誰像我呢? 24、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公輸盤說:「您老人家有什麼見教呢?」 25、足下事皆成。《陳涉世家》——您的事業都會成功。

E. 古代晚輩對長輩如何稱呼

1、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2、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3、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4、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5、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6、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7、老師稱:恩師、夫子。

(5)孔子是如何稱呼父母的擴展閱讀:

其他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

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4、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

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5、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6、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7、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8、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9、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F. 孔子的爸爸媽媽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徵(zhēng)在。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當時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叔梁紇便向魯國顏氏求婚,與顏徵在生孔子。顏徵在生孔子時,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

G. 「孔子」贊揚「父母」的詩句有哪些

1、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釋義:孔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釋義:孟懿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不要違逆了。」一日樊遲為先生御車,先生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答他不要違逆了。」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呀?」先生說:「父母生時,當以禮奉事。死了,以禮葬,以禮祭。」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義:孟武伯問有關孝的事,孔子說:「父母只為孝子的疾病而擔心。」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釋義:子游詢問孔子孝道,孔子說:「現今的孝道,只是說能夠奉養父母,(但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對狗或馬也能做到飼養它們,如果對父母不誠心孝敬,那麼和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H. 孔子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孔子在對其弟子的教誨中講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對待父母,父母有不對時,如何恰當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說: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閱讀全文

與孔子是如何稱呼父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0歲牙齒多少顆 瀏覽:564
老睡電褥子容易得老年痴呆症嗎 瀏覽:343
事業單位體檢復檢怎麼時候通知 瀏覽:880
長壽花開的時間長描寫 瀏覽:178
泰國一個老師帶老年痴呆媽媽 瀏覽:347
老年人有哪些疾病是傳染的 瀏覽:676
去龍崗中心醫院體檢怎麼約號 瀏覽:719
老人晚年如何安排 瀏覽:822
滿族在重陽節風俗 瀏覽:820
2017年50周歲屬什麼生肖 瀏覽:718
老年人簡訊如何保存到電腦上 瀏覽:804
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工作總結 瀏覽:857
凱里恩慶堂養生觀怎麼樣 瀏覽:207
重慶市長壽區新增無症狀感染者 瀏覽:210
陝西企退人員養老金上漲的最新消息 瀏覽:387
長壽到焦家 瀏覽:300
長壽路停車場 瀏覽:709
養老保險中斷繳費 瀏覽:632
孝順爺爺奶奶的古語 瀏覽:848
泉州市洛江區敬老院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