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長溺愛式的教育孩子,有哪些表現該如何防止溺愛
家長溺愛是教育孩子的表現有過分的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會總是去關照孩子陪伴孩子,根本不讓孩子身邊有缺人的情況,那麼這樣的孩子是非常有可能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而且有些家長還會特別的照顧孩子,對於孩子的吃穿住行十分的看重,這樣會讓孩子變得不會關心他人,也不懂得去付出,可是還會輕易的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當孩子提出一些不恰當的需求是家長也會想要去滿足,這樣就會讓孩子變成講究物質享受,根本不願意去體諒他人的壞習慣,也沒有吃苦精神。想要防止溺愛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也不要一味的滿足,要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對於孩子的不恰當行為也要及時的進行制止,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最後作為家長一定要以正確的方式來愛孩子,不要讓孩子在長大之後變成一個白眼狼。
Ⅱ 父母總是太溺愛孩子怎麼辦呢
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溝通。否則的話家裡就會一團糟的。也不能盲目的順從,這個不是改變問題的方法。
1、對父母的要求設限
正如知乎網友所說「爸爸被折騰到舊病復發,媽媽被氣到尿血。」固然有奶奶的不斷作,但爸爸的不懂節制,一味順從也是主要原因。面對依賴型父母,我們首先要做到對他們的要求設限。年老的父母提出的要求有時候完全是無理取鬧,因而子女不必全部順從。
在滿足父母要求前,先做好自己,並給父母劃定合理范圍,告訴他們「這些我可以幫你做,這些你要自己做」。當給父母劃定限制范圍後,我們一定要堅持原則,不因為父母的哭鬧而心軟妥協。
2、改變回應父母的方式
當父母提出無理要求,我們通常的回應方式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對年邁父母而言,他們根本聽不進去道理,更無法與子女共情,因而我們亂裂禪必須改變回應父母的方式。
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因為對父母發火而譴責自己,也不因為沒有順應父母而內疚,盡力了解造成父母嘩塵行為的根源,之後才能從心底理源察解父母,包容父母。
Ⅲ 該如何說服老人不再溺愛孩子有什麼好的辦法
如果想要說服老人不再溺愛孩子,可以跟老人定一個規矩,然後和老人進行溝通,告訴老人溺愛孩子之後的一些結果。很多的老人對待孫輩的時候特別的溺愛,而且這也是家長特別頭疼的事情。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這樣的溺愛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了能夠讓孩子不被溺愛,家長也想盡了辦法。
同時老人在幫忙照顧了孩子之後,一定要多關心老人的身體健康,千萬不要讓老人過於勞累。而且孩子本身就是活潑好動的年紀,老人如果有一些溺愛的行為,跟老人溝通好之後,自己要學會去管教孩子。而且在和老人做好一個溝通之後,孩子的這種現象也會有所改善。如果老人一直不聽勸,那麼在跟老人對話的過程中,可以強勢一些。
Ⅳ 父母總是過度寵愛孩子,應該怎樣勸說他們
老一輩人喜歡自己的孫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在他們的寵溺下長大,這樣的愛往往會害了孩子。如果你的父母沒有和你們住在一起,只是偶爾和孩子待一天兩天,那他們稍微寵愛孩子也不必緊張,畢竟孩子的主要教育是你們自己,一天兩天的寵溺不會對孩子大方向的成長造成影響。而如果長輩是長時間和孩子待一起,並且成為了孩子的主要教育者,這時候的寵溺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
父母總是過度寵愛孩子,應該怎樣勸說?
1、邀請父母一起去聽一些關於孩子教育方面的講座
很多父母不會聽子女的話,但是他們會聽一些教育專家的話。如果你很擔心孩子的成長會受到父母寵溺的影響,那麼可以邀請父母一起去聽一些教育專家的這方面講座,讓父母對這樣的做法有所認識。
總之,老一輩人喜愛自己的孫子並沒有錯,但是這種愛也是有講究的,不要將自己的愛變成了孩子的毒葯。孩子應該在有愛的家庭中成長,但是不需要在有溺愛的家庭中生活,在溺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是不利孩子成長的。
Ⅳ 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溺愛的行為要怎麼糾正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每個父母都嫌自己給孩子的愛不夠,於是溺愛孩子便成了好多父母經常出現的現象,家庭教育就總會出現問題。那麼,針對這種溺愛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做呢?
最後,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的長大就是逐漸脫離父母的過程。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就要放開手腳,有些事要讓他們自己去做,鍛煉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樣,孩子也能更好地融入並適應社會。
Ⅵ 家庭教育課堂:父母怎樣避免溺愛孩子
那到底什麼是溺愛呢?如果父母的愛沒有真理引導而橫溢泛濫起來,那就會“淹沒”孩子,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不過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為了孩子的將來,作父母的有時還真的必須恨下心來理性一點,適當地寵愛孩子是應該,但不能過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無原則的 過度寵溺,對孩子有百害無一利,對此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不成器了才後悔莫及。父母過度寵溺孩子會有些什麼後果?
孩子變得自私自利
被過度寵溺的孩子,由於長期被裂告父母的溺愛所包圍,根本不知道為人著想,不會將心比心,不會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許有 人會說,這個社會就應該自私一點,這樣才不會吃虧,實在是大錯特錯,自私也許能謀一時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業必定遲早會失敗,感情生活也一樣,所以孩子可 以學習不夠好,或者不夠聰明,但絕對不能過於自私自利,否則將來後果難以設想。
孩子性格驕橫乖張
孩子被寵溺直接的後果就是驕橫,由於父母一切讓步,也滿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無理要求,其骨子裡就養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聽他的,敢於騎在父母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得讓步,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驕橫目中無人,行為乖張專橫。
孩子做事懶散無紀律
在父母的眼裡,他就是老大,誰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辦,什麼事也不想做,日益變得懶散,偶爾做一點事也是丟三拉四,更沒有紀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紀律,他可以不聽別人的,別人卻必須聽他的,將來在社會上勢必難於立足。
孩子不懂禮節目無長輩
由於父母的過度寵溺,對於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和不禮貌行為也沒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禮貌,目無長輩,口無遮攔,更沒有基本的做人禮節,因為他壓根兒不知道禮節禮貌為何物。
孩子懦弱不能經受困難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呵護寵溺下,從小不知道什麼是困難,因為一切有父母代為解決,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手足無措,性格變得懦弱,根本無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業,經受不了任何一點小小的困難,就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旦開溫室就必然被暴風雨摧毀。
孩子人際關系障礙
由於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行事專橫無紀律,目中無人,自然無法與人和諧相處,與他人的交流也變得障礙,人際關系是一種互動和互利的交流,而被過 度寵溺的孩子總以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為人著想,總站在不平等的角度來行事,自然沒人願意和他交往,其人際關系必然一塌糊塗,必然成了孤 家寡人,學習就業以及愛情婚姻可能都變得困難。
孩子健康狀況不良
孩子被寵溺過度一個最直接的後果也許就是對孩子身體的損害,要麼過於挑食,營養不良,要麼就是任性暴飲暴食,過於肥胖,兩者都是健康的大知源顫敵;由於懶惰,更不會去鍛煉身體,於是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從小就落下病根子,對今後一輩子的身體狀況都會有影響。
父母怎樣避免溺愛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旦父母對孩子採取溺愛、遷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到比父母還高的位置上,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就會變得依賴且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孩子往往軟弱,也不會過多地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一旦提出的要求得不到響應時就採取一些比較極端的方法,在孩子的內心裏面,自己的 要求就是命令,而父母也從來沒有拒絕過,孩子的潛意識裡面根本就沒有“自己有得不到的東西”這樣的想法。新聞裡面的孩子或許就是在父母這樣一味妥協下形成 下來的習慣吧,這不得不說真是父母的教育失當呀!我們來看看到底如何防止溺愛孩子吧!
搭敗1、不要特殊待遇
如果什麼時候都給孩子特殊照顧,有什麼好東西都給孩子留著,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這樣孩子就會自感特殊,習慣於高高在上,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關心他人。
2、不過分注意孩子
很多家庭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家裡的事物安排都圍繞著孩子,當親戚好友來訪,也常常圍著孩子逗他玩。對孩子過於注意,孩子便會容易驕傲。因此,他會覺得自己是家裡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歡自己。
3、不要輕易滿足孩子,更不要有求必應
對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慮,不能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總是害怕孩子哭鬧,因此就對孩子百依百順。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生活、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新聞裡面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4、不包辦代替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於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結果導致孩子三四歲了還要父母喂飯、穿衣,五六歲了還不會做簡單的家務。這樣孩子就不會變得勤勞、善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進心。
5、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膽小的,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地擔憂而導致孩子膽子越來越小。如果父母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少一些擔憂,多一些鼓勵,在摔跤後不大驚小怪,而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就不會變得懦弱膽怯。
6、不剝奪獨立
沒有父母的陪伴,就不讓孩子走出家門和別的小朋友玩,孩子一脫離自己的視線父母就變得十分緊張,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無異於被剝奪了獨立性,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擔心無能、喪失自信。
7、不當面袒護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在外面和別的小朋友有了爭執,總是有父母偏向、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錯誤。有的家庭里,孩子受懲罰時總有爺爺奶奶出來替孩子 說好話,時間長了,孩子就把家裡管教較松的那個人當做自己的“保護傘”,結果不僅使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觀點混淆,甚至還影響到家庭的和睦。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以上七點,那麼對孩子的愛就能遠離溺愛,讓孩子健康成長。
專家意見
對孩子要“愛”而不“溺”。望子成龍是每位家長的心願,但是,一切由家長全權代勞,甚至孩子有求必應,過分溺愛孩子,使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對孩子 的成長和未來不利,更不用說讓孩子適應社會了。孩子說的對的,盡量尊重她的意見;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講什麼道理,告訴無論她怎麼要求都不可能的, 並且一定要做到,這樣堅持下來,就會幫助寶寶樹立起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這樣的界限和區別。最重要的是堅定和溫柔的堅持,如果半途而廢,一定 會適得其反。
國際注冊高級心理咨詢師馮德泉表示:行為上的'微小瑕疵可能會造成人格上的巨大缺陷---好只有一種,壞有千萬種;正確的只有一種,不正確的有千萬種。如 果家長不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因果關系的反饋,不及時糾正孩子的微小問題,很可能會讓孩子錯誤地解讀他們生存的世界,造成巨大的沖突和浪費。哭鬧是孩子攫 取生存資源的一種有效通---孩子眼淚背後的真相常常是:哭鬧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孩子很享受也很熟悉把哭作為攫取生存資源的一種手段。所以家長教育方法要 得當。
我意見:養,不過確實是父母之錯啊!剛剛出生的孩子就猶如一張白紙,上面都是潔白和單純的,父母的教育就猶如要在紙上面寫字的筆,筆寫出來的內容就決定了紙的性質和定 向。父母要是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不會對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順,不借關愛孩子的理由溺愛孩子,孩子才能在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父母的理性、正確教 育,不僅是對孩子本身的一種責任,也是對父母自己的一種負責,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Ⅶ 爸爸總是溺愛孩子,應該怎麼辦
溺愛孩子就是在傷害孩子,所以父母是不能夠溺愛孩子的。如果你發現爸爸總是溺愛孩子,那麼你就可以告訴爸爸溺愛孩子是非常不正確的,這種做法可能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比較的自私,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是非常不好的。只要你讓爸爸明白溺愛孩子的危害,爸爸就能夠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會再溺愛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