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裝台》張嘉譯:父母老了,我不讓他們晚年流淚
2020年12月,因為電視劇《裝台》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劇中男一號「刁大順」的扮演者、著名演員張嘉譯紅到炸,多次上熱搜。媒體將他稱為「最有魅力的國民大叔」。
張嘉譯至今已主演了2000多集電視劇,是優秀演員。他與著名女星王海燕再婚後,婚姻平穩幸福,堪稱模範丈夫。張嘉譯還有一個重要身份,那就是孝順兒子。 百善孝為先。張嘉譯的孝順原則是,在物質和精神上贍養父母,讓他們晚年不流淚……
張嘉譯1970年出生於西安,他上面有4個哥哥,下面有一個妹妹,張嘉譯在家排行第五。張嘉譯的母親姬春如在圖書館工作,父親也是普通工人。
張嘉譯以前叫張小童,他覺得自己以後年紀大了,人家還「小童小童」地叫,有些刺耳,於是90年代後期,他自己改名張嘉譯。
張嘉譯中學在西安86中就讀,在校期間,他不活躍,也沒有表現出什麼文藝天賦,唱歌還五音不全。誰也沒想到,他將來能當演員。 高二時,張嘉譯迷上了摔跤,便經常去學校附近的體校練習摔跤。
但教練覺得他在摔跤方面沒有過人的天賦,勸他放棄。 張嘉譯一度很是迷茫。高二時,張嘉譯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了北京電影學院在西安招生的消息,便頭腦發熱地報考電影學院。
張嘉譯有個哥哥的岳父,在陝西省人民藝術劇院當導演。姬春如便領著兒子找上門,請親家輔導張嘉譯。對方將張嘉譯介紹給曲國強老師。曲國強在西安知名度很高,他輔導張嘉譯小品、台詞,教他唱歌。
當時,陝西有1000多名考生參與競爭,很多是藝校的孩子,還有不少考生拍過戲,而張嘉譯是一張白紙。 北電負責招生的馬精武老師,覺得張嘉譯長相端正,舉止大方,就將他招了進去。
1991年,張嘉譯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西安電影製片廠工作。當時西影廠已經沒落了,負債累累,很少投拍影片。
於是張嘉譯便在西影廠團委,從事行政工作。那段時間他非常糾結,經常將自己關在家裡聽音樂,然後對著牆壁大吼。
母親在外面敲門,很是擔心。 張嘉譯在裡面說:「媽媽,你放心,我發泄發泄心情就好了。」母親走後,張嘉譯的眼淚就流了下來。
自己學了4年表演,再這樣下去就廢了。1992年,西安電影製片廠籌拍影片《殘酷夏日》,張嘉譯主動找到導演,要求給個角色。他說:「我不要補助,只要劇組給我盒飯吃就行。」
導演覺得他很誠懇,又是科班出身,讓他在裡面扮演一個角色。
張嘉譯性格好,聽話,從不與人發生摩擦,導演都喜歡用他。從1992年到1998年,凡是西影廠投拍的影片,導演都喜歡找張嘉譯演。那段時間,他參演了《背靠背,臉對臉》《埋伏》《道北人》等多部影視劇。
張蘆斗嘉譯演廠里的戲是本職工作,沒有酬勞,只有少量的生活補助。 因為家裡孩子多,張嘉譯從小見證了父母生活的艱難。他將微薄的補助省下來,讓父母補貼家用。
姬春如和丈夫省吃儉用了大半輩子,以前省錢養6個兒女;現在孩子們大了,要結婚成家,要買房,要生 育兒 女,她和丈夫又要省錢貼補兒女們。因此,作為多子女的父母,姬春如夫婦總有操不完的心,一輩子也不敢亂花一分錢。
母親喜歡吃南方的荔枝,但幾年也不買一回。一次張嘉譯從外面拍戲回來,給母親買了4斤荔枝。姬春如說:「你買這么貴的水果,媽媽都不敢吃。」 張嘉譯隨口撒謊:「媽,這不是我買的,是劇組發的。」姬春如這才吃了幾顆。張嘉譯扭過臉,淚水淌滿臉頰。
2000年,張嘉譯已是西影廠的知名演員,但他依然運胡很窮,在全國也沒有知名度。於是這年秋天,張嘉譯來到北京發展,成了一名北漂。
經歷短暫的落魄和迷茫後,張嘉譯迎來了事業的黃金時期。隨著《蝸居》《懸崖》《借槍》等影視劇的熱播,張嘉譯躋身一線男星行列。
經濟條件好了,張嘉譯每年要給父母好幾萬塊錢,但他發現二老一輩子節儉慣了,捨不得花錢。 於是每次回西安,他就給父母買吃的、穿的、用的。父母嫌貴,張嘉譯就壓低三分之二的價格,哄得父母眉開眼笑。
父母大半輩子沒有離開西安,張嘉譯拍戲時就將他們帶在身邊。幾年裡,張嘉譯帶領父母走了20多個劇組。他人緣好,朋友多,聽說他父母來了,朋友們都趕來看望姬春如夫婦,給他們帶水果和糕點。
2015年,父母年齡大了,張嘉譯不方便再帶他們出來拍戲。於是他就頻繁回西旁嘩攔安看望雙親。他經常會將一大幫朋友帶回去,也不事先給父母打招呼。姬春如和老伴兒熱情好客,一次和20斤面做扯麵是常事。張嘉譯和朋友們吃得倍兒歡。
姬春如夫婦低調朴實,從不在親友和鄰里間炫耀張嘉譯是大明星。 二老生活依然節儉,出門捨不得坐計程車,還經常擠公交車。
在6個子女之間,姬春如和老伴兒也做到一碗水端平,絕不因為張嘉譯名氣大,就厚愛一層。
2018年,姬春如和老伴兒都患上了慢性老年病。因為自己的事業和小家庭都在北京,張嘉譯無法長期在父母跟前盡孝,便對4個哥哥和妹妹說: 「你們輪流照顧父母,父母有什麼事,你們第一時間趕過去。爸媽的生活費、醫葯費等一應開支,都由我承擔。」
張嘉譯的4個哥哥和妹妹都很孝順,將父母照顧得妥帖周到。為感謝哥哥和妹妹的付出,張嘉譯總是在經濟上給予他們援助。 哥哥妹妹家遇到孩子升學、搬家、生日等喜事,張嘉譯都要包大紅包。如果時間允許,他還會回老家祝賀。
因為張嘉譯的孝順和暖心,他將哥哥和妹妹緊緊地團結在父母周圍,4個嫂子和一個妹夫也很服張嘉譯,稱他仗義、大氣。
2019年春天,張嘉譯接拍家鄉的電視劇《裝台》,外景地就在西安。拍攝期間,他不在劇組安排的賓館住,而是晚上回家陪父母。
本來張嘉譯在劇組吃過盒飯了,但每次他一到家,不管他回來多晚,母親都做好熱騰騰的飯菜等他。
張嘉譯說:「媽,我吃過了。」姬春如笑眯眯地說:「那就再吃一點,這么多年了,你一直在北京發展,媽媽也沒機會照顧你。現在好不容易回家拍戲,就讓媽照顧你一段時間吧。」
聽了這話, 張嘉譯落淚了。無論自己年紀多大,在父母眼裡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這就是父母的偉大之處。
與父母分別的日子裡,張嘉譯經常給雙親打電話,聽二老嘮家常,詢問他們的身體和生活狀況。他對父母說:「爸爸媽媽,你們操勞了一輩子,現在孩子們都大了,你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養好身體。」兒子的暖心話語,熨帖著姬春如和老伴兒的心。
自從2007年12月,張嘉譯與女星王海燕在北京再婚後,夫妻倆互敬互愛,相扶相持,婚姻始終平穩幸福。 在張嘉譯看來,自己好好拍戲,經營好婚姻,是在精神上贍養、孝順父母。
2020年12月,張嘉譯已經50歲了,父母年近八旬。張嘉譯在物質和精神上贍養、孝順父母,讓他們晚年不流淚,讓他們的晚年舒心安逸,這是一個孝子最樸素的情懷!
-END-
⑵ 她和富豪丈夫離婚後,攜24億財產嫁給張嘉譯,如今過得怎麼樣
如今的她活成了人生贏家,總的來說王海燕並沒有遇到過太大的挫折,無論是感情還是事業都是略有波折,對比起那些遭遇了生命不可指困型承受的痛苦的人來說,王海燕可謂是輕輕鬆鬆就走上了人生巔峰。現在坐擁上億資產的王海燕不僅在金錢上不用發愁,而且感情生活上也與人稱「中年男神」的張嘉譯過得相當不錯。
而當他與王海燕在電視劇《國家使命》中相遇相識之後,兩人很快就迸發出了火花,在戲中不僅有精彩的對手戲,在戲外兩人也是情誼濃濃。就這樣,兩人最終走到了一起,直到現在依舊攜手走過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從王海燕的現狀來看,雖然人生中遇到過離婚的波折,但總的來說她的人生過得還是讓人十分羨慕。
⑶ 張嘉譯一婚娶富家女杜珺,二婚娶女明星王海燕,如今過得怎麼樣
張嘉譯和原配離婚後娶了王海燕,兩個人志同道合,事業發展得都很順利,如高明今一家三口過得很好。
反觀另一邊的前妻杜珺,有記者采訪到她時問你的前夫張嘉譯如今火得不行。如果當年你不跟他離婚,現在別墅豪車都是你的,如今他過得那麼好,你後悔嘛?
杜珺很淡定的說:沒有什麼好後悔的,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一樣的還是會選擇離婚。如果你是張嘉譯你會怎麼選擇?
⑷ 起底老陝張嘉譯
2020年末,電視劇《裝台》上映即爆紅,全網播放量破2億,豆瓣評分8.4分,網友的贊美之詞也不絕於耳。
接地氣的劇情、服裝道具安排到位,看的出《裝台》這部劇,演員用心,編劇和導演功底都不一般,才成就了這部年底的大爆款。
一部劇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台前幕後有很多人為它付出過心血,那麼《裝台》這部劇,為何能成為收視年冠呢?
不能迴避的是,這里有陝西「二叔」張嘉益的一份功勞。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人們只知道張嘉益熒屏上的輝煌,卻不知道他曾經受過的磨難。
1,想當摔跤運動員的張小童
張嘉譯出生於70年代,在陝西西安的一個大院里長大,小時候學習、相貌都平平,根咐歲本沒人想過他以後會和熒幕沾邊。
老家在安康市漢濱區石堤街,小時候雖然在西安上學,但是寒暑假幾乎都回來。從小就在那兒生長,安康的環境,包括飲食和生活習慣很多都是在這兒養成的。
他是家裡第五個孩子, 那時他的名字還叫張小童。爸媽真一直想要一個女兒,張嘉譯後來終於有了一個妹妹。
兄妹六人和爸媽一起住在一套七十多平米的房子里,用張嘉譯的話說:「每天都是烏泱烏泱的生活。」晚飯出去買饅頭都是20個起步。
小時候的張嘉譯就十分調皮,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喜歡 摔跤和拳擊。張嘉譯 曾經想去學拳擊,但是要戶口本報名而媽媽不允許,他就去學了不用戶口本報名的摔跤。
在兄妹幾人里,張嘉譯絕對算沒有文藝細胞的那一個,偏偏是老天爺陰錯陽差硬是讓他走這條路。
張嘉譯有個仔簡喚舅舅在西安電影製片廠工作。讀西安八十六中高二時,張嘉譯的舅舅看見《西安晚報》上的一則電影學院招生廣告,回家就慫恿張嘉譯去試試:「去玩吧,特別好玩兒。」
反正數理化成績不是很好,張嘉譯還真就去了。舅媽幫他找了個老師,他跟著學了一首簡單的歌《打靶歸來》,准備了一首詩朗誦,再加上一套摔跤動作,就去了考場。
因為他很放鬆,別人表演時,他還在下面看得哈哈大笑。老師看中的就是他敢於撒野的勁兒,長得又虎頭虎腦的,高中一直在體校練摔跤也算幫上了形體面試的忙,折騰一通下來,便按照喜劇人才給要了,還真的就被錄取了。
那時候,17歲的張嘉譯可沒想過要當演員,更沒想過要當喜劇演員。他當時的想法是成為職業摔跤選手。
張嘉譯上中學時,並不是老師眼裡的乖學生。他下棋、做彈弓、玩煙盒,上課也不聽課,就喜歡盯著同桌的胳膊看,但凡同桌越過了三八線,就拿筆扎他。
誰能想到,他 搖身一變成為「未來的明星」。1987年,張嘉譯一共收到了兩張錄取通知書:北影和上戲, 這是西安八十六中的的驕傲 。
揣著錄取通知書,張嘉譯第一次離開家,來到北京,他感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張嘉譯的腦袋還想不了這么多,他才開始 探索 北京,他喜歡北京的夏天,光膀子比西安舒服,不會曬得人通紅。
雖然張嘉譯是87級北影班裡年齡最小的,但當年,在學校打架、惹事的人里,可都沒少了他。
這個班級里三個後來最有名的男演員張嘉譯 、劉奕君 、張子健,三人全改過名字。而且,班上還有一個有故事的男同學,就是後來張雨綺的前夫王全安。
張嘉譯雖念凱然很皮,但是面對人多的時候,尤其害羞,特別是看到女同學,臉紅脖子粗,直接演不出來。
第一學期排小品,他從來都不敢跟女同學合作。老師很惱火 , 故意讓他抱著女同學上台演一段激情戲,不喊停不能停。結果抱上來,往床上一放,張嘉譯就停了,老師無奈,狠狠瞪他。
那天北京的風很大,張嘉譯有些氣餒: 「要是和女生演戲,能像摔跤這么簡單就好了!」
剛入學那幾天, 老師來摸底,偏不巧點到張嘉譯做陪練,張嘉譯一邊假裝不會摔跤,一邊上去幾個回合就把老師給摔倒。這不是陝西的楞娃 木 ?
開學沒幾個月,同學們中已經有人聯繫到了不錯的角色,紛紛出去拍戲了,都有不錯的收入。但是張嘉譯遲遲沒動,因為這一年,根本沒克服自己害羞的心理。
不過,張嘉譯在校期間也沒閑著,心思雖然沒放到拍戲上,但是對賺錢卻有自己的門道。
那時,國內的影視業和廣告業剛剛起步,市場需求很大,張嘉譯和同宿舍的六個人就琢磨拍廣告。
學校有專門的拍攝器材,有的寫文案,有的做打燈師,有的當模特,有的打雜,就接了幾個不錯的廣告。
一年下來,幾個人吃了喝了花了,一盤算,哎呦喂,還剩下五六百塊錢。80年代末,五六百絕對是一筆巨款啊!
幾個人有點兒燒得慌,吃完喝完,最後一人置辦了一身「很時髦」的西裝,6個人肩膀一摟,往教室一站,還沒等嘚瑟呢,就被老師訓了一頓:「你們幾個,幹嘛呢?造反呢?」幾個人又灰溜溜的脫了下來。
臨畢業,張嘉譯才拍了自己的第一部戲,是個兒童劇,演主角。
張嘉譯就這樣一直不務正業到大三,才出演了一個小角色,算是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戲。
17歲的張嘉譯是作為喜劇演員被北京電影學院錄取的,老師希望他能成為下一個葛優。但是他又沒有葛優長的有特點,老師早就斷言,他一生只能演配角。因為他長的既不是特別好,也不是特別丑。
臨畢業,他讓家裡人托關系,替他向北京的劇團寫了封推薦信,由父親專程帶來北京,還領著他去面試。「進去以後,那個人對我父親的態度一下讓我就受不了了,很傲慢,很不耐煩。我父親跟他賠著笑臉。 我當時話都沒說完,拉著我父親就出來了。 」
2,西安電影廠9年默默無聞
21歲的張嘉譯太倔,完全沒有意識到回到西安電影製片廠會遭遇怎樣的厄運。
那幾年大學生分配工作後都要下基層鍛煉。沒辦法,先不幹本職,去團委坐一年班。張嘉譯白天泡茶、看報、讀書,晚上租錄像帶看片,拿著遙控器翻來覆去看,看遍家附近三家錄像帶出租店,越看越想成為一名偉大的演員。但是,依然沒有機會。
25歲那年,認識的一個大姐,這位好事的大姐說,改了名字運氣就好了,就幫他改了三個名字,他本來選了另外一個,但大姐說你還是要這個吧。從此,張小童就變成改名張嘉譯。
沒想到,改名還真有點用,張嘉譯在西影認識的導演劉惠寧還真想起了他。1995年,劉惠寧拍電視劇《道北人》帶上了張嘉譯。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這部劇, 但是,上了年齡的西安人大多數都知道。
張嘉譯演了一個利慾熏心的角色,又壞又有魅力,可惜沒火起來,連他自己都說:「我覺得我 20 歲出道的話,她們就該喜歡20歲的我了。我當年也是很鮮的,那個時候就是晃盪去了。」
兩年後,劉惠寧拍《老房子》還找張嘉譯。他很用功,他說:拍戲就跟摔跤一樣,直接往水泥地上整就對了。
也就是那個時候,他患上了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22歲開始,他每半個月都要去打一次針。
但是《老房子》依然沒有使他火起來!
每次背一痛起來,張嘉譯就覺得不甘心。圈裡人也總說,要想演戲,還得去北京。
3,30歲,張嘉譯決定:「北漂」。
在西影廠9年 世間 ,雖然拍了些戲,但是他依然不溫不火,改名字也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30歲,張嘉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北漂」。
2000年,而立之年的張嘉譯決定離開西安,去北京闖盪。初到北京,張嘉譯和很多北漂一樣,得先解決住宿的問題,當時張嘉譯手裡有兩萬塊錢,他就想先買個房子住下再說。
轉遍了大街小巷,北京郊區恰好有個「零首付」的樓盤,只要先拿兩萬當押金,先進去住,其他的尾款可以分期付款。
張嘉譯一盤算,挺合適,干凈利索的就交了2萬塊錢,美美的等著住新房子了。
結果,2萬塊錢交上了,房子卻遲遲住不上,開發商開始說你還得交「這個那個」的各種費用,才能入住。
張嘉譯傻眼了,一看,這還得好幾萬呢!就想商量退錢,結果開發商說不退!
無奈之下的張嘉譯,只好硬著頭皮聯系以前的朋友,聯系以前的老同學,開口和他們挨個兒借錢。
幸好,同學中有很多都已經是「腕兒」了,他才借到了剩下的首付錢。
北漂的日子裡,最窮的時候張嘉譯沒錢吃飯,只能在地下室餓著,實在餓得不行就啃一口大餅卷大蔥。兩天後,這個西北壯漢還是撐不住了,才跑去跟朋友借了500塊錢。
張嘉譯西安家裡的 卧室的內景看起來一點「星」氣都沒有,反而狹小地有點局促,如今張嘉譯的卧室基本是空著,偶爾有親戚過來就住在這屋。終於能夠理解張嘉譯為什麼能在演藝圈不紅還熬這么多年,紅了之後還活得那麼低調了,看他簡朴的爸媽就知道了。
恰恰是這個意外,成了張嘉譯賺錢的動力,推動著他「厚起臉皮」出去找各種路子拍戲。
就是在這段時間,張嘉譯拍戲不要命,從來不用替身,都是自己在水泥地上真摔, 才有了現在遭到調侃的走路姿勢。
在北京,他還做過副導演,做過劇務,管過劇組的伙食,什麼活都干過。
那段時間,只要有戲拍,張嘉譯可以連軸轉,24小時不休息連續演戲更是常事。
當時的張嘉譯表演功底已經很深厚了,通過一些關系拿到了不少好角色,他心裡就琢磨:「人家給我一戲,給我錢,要是我演的不好,既對不起朋友的介紹,下次人家也不會找我再演了,所以,我一定要把每個角色都往最好了演才行。」
為了將每一角色詮釋好,他在片場休息時從來不閑著,看著誰演戲好,就不厭其煩的去問人家:「你是怎麼揣摩人物的啊?你是從哪裡著手進入角色的啊?」等等各種問題。
這還不算完,晚上回到家之後,張嘉譯還會將當天請教的問題記下來,會把當天自己演的角色再重新揣摩一遍,哪裡演的好,哪裡演的不行,下次怎麼改等等問題,張嘉譯都會一一記在心裡。
就是這種想法和做法,才成就了張嘉譯的部部精品。憑借著陝西人的誠實、不怕吃苦、不怕吃虧的品格,他在同行中有了好口碑,找他演戲的也越來越多。
當時的張嘉譯雖然不火,但是演技好,價錢不高,簡直是物超所值。
到北京8年後,張嘉譯已經36歲了,這一年他演了一部著名的電視劇《半路夫妻》, 在《半路夫妻》中出演江建平,這部戲的主角是早已 紅頭 半邊天的孫紅雷和陳小藝,大約是兩人的名氣遮住了張嘉譯,所有盡管這部戲很紅,但是張嘉譯依然默默無聞。
雖然一直不紅,但是張嘉譯沒有放棄,2009年39歲的他終於迎來了一個機會,就是主演電視劇《蝸居》,電視劇播出後他憑借「宋思明」這個角色一下子火遍全國。
年近40才走紅,張嘉譯用實力證明自己的等待沒有白費。演《蝸居》完全是因為導演看上他長著一長公務員的臉。
從在西安打雜10年,到北京跑龍套9年,仔細算來,張嘉譯整整用了20年的時間,等來了《蝸居》中的宋思明。
真是: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
39歲才等來宋思明這個角色,在此之前有長達19年的蟄伏, 他硬是扛下來了 。很多人說張嘉譯的青春是從四十歲開始的,因為他的長相偏老成,年輕時候不吃香,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反而更加有味道。
張嘉譯憑借這部劇一炮而紅,跑了20年的龍套,終於在自己40歲的時候,迎來了事業的春天,也算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了。
讓三秦父老家喻戶曉的還是張嘉譯主演的陝西作家陳忠實的《白鹿原》。
紅了之後的張嘉譯,迎來了事業的巔峰時期,之後的《借槍》、《懸崖》、《心術》、《營盤鎮警事》、《一仆二主》、《白鹿原》、《我的! 體育 老師》、《少年派》等劇,不僅獲獎眾多,也讓張嘉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實力派演員,吊打小鮮肉。
4,30萬元包專機回家鄉
2018年6月16日 ,安康要舉辦第18屆漢江龍舟節,藉此宣傳當地 旅遊 。組委會邀請了家鄉名人張嘉譯。
在6月份的上海第24屆上海白玉蘭獎評選中, 張嘉譯主演的電視劇《白鹿原》獲 獎。
張嘉譯在上海白玉蘭獎結束受獎後,因為時間已經太晚,民航已無班機,但是,他已經答應了家鄉,要回去參加龍舟節開幕式,怎麼辦呢?
為了按時到達,為了信守承諾,為了不辜負家鄉人的期待,張嘉譯自費30萬包民航飛機回家鄉。凌晨降落漢中市機場。連夜乘車趕路200公里,中間只睡了一小會兒,就這樣,幾番周折,終於准時出現在安康龍舟節的開幕式上。
張嘉譯回到安康後,還和親朋好友喝茶聊理想談人生,可以看出卸掉光環,生活中的張嘉譯隨性灑脫 、親切 平易近人。
2020年6月27日,「星動陝西」 —大型公益扶貧活動在西安溫暖啟動。第一批公益扶貧大使和陝西省周至、延長、鎮安、南鄭、千陽、宜君、富平、橫山、旬邑、嵐皋十個貧困區縣結為幫扶對子,藉助自身公共影響力及號召力,通過拍攝公益宣傳片等形式,助力家鄉貧困區縣脫貧致富,為陝西脫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
張嘉譯作為周至獼猴桃的一縣一品一明星結對明星,為周至縣拍攝公益短片。8月19日,演員 張嘉譯 隨陝西廣播電視台影視頻道拍攝團隊來到了周至,助力扶貧。他為人隨和,沒有明星的架子。他的到來,受到家鄉群眾的歡迎。因為做公益,他第二次又把名字「張嘉譯」改成「張嘉益」
張嘉譯的父母早前參加了一次訪談節目,二老罕見現身,從畫面中可以看到張嘉譯的爸媽都年紀很大了,頭發全白不過精神矍鑠。
當然,他也有陝西男人身上缺點,比如從來不做家務,之前看過采訪說,他去客廳喝水,看到有衣服掉地上,不是撿起來,而是繞道走。
這也許是因為他的病,也許是習慣,無論哪種,這都是那個真實的,接地氣的張嘉益。他的親近接地氣,低調不浮誇,得到了男女老少一眾粉絲的認可。所以陝西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二叔」。
從25歲時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到現在,張嘉益每天都要早起半小時拿熱水把僵硬的背沖開。即便如此,他依舊非常敬業,一年四季雷打不動的奔波在各個片場。
這就是一個陝西男人,不怕挫折,甘於寂寞,不斷努力,終成大器。他代表了陝西人的精神。
⑸ 「靠岳父上位」的張嘉譯,拋棄原配娶富婆,如今過得怎麼樣
張嘉譯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演技和實力都無可挑剔,雖然他曾經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那也不過是因為兩個人之間志不同道不合罷了。
雖然張嘉譯的前任岳父確實給他帶來了很多資源,但張嘉譯能夠有現在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他自身努力拚搏的結果,而州衡張嘉譯現在的日子,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婚姻生活美滿,卻被疾病纏身。
現如今的張嘉譯已經年過半百,頭發花白,看起來面部蒼老了許多,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希望張嘉譯能夠保重身體,繼續給我們帶來精彩的作品。
⑹ 王海燕:與富豪離婚後,拿24億分手費嫁給張嘉譯,如今怎樣
《巡迴指棚檢察組》有許多老戲骨都參加了,其中我最關注的就是王海燕,畢竟當時她與富豪的消息傳得十分火熱,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好好的介紹一含搏下王海燕。
王海燕出生在北京普通家庭,在高中時對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的王海燕得到了導演的認可,出演了《神禾塬》和《大雪小雪又一年》兩部影視,之後還憑借這兩部影視獲得了飛天獎,隨後還與當時著名演員合作主演了《突出重圍》,王海燕將這個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她因此還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之後在戀愛三年後,張嘉譯帶著王海燕回老家見父母領證結婚,婚後還生下了女兒張譯心,此後王海燕把重心放在了家庭,全心全意地支持張嘉譯的工作,但她自己也沒有放棄演藝事業,還和張嘉譯一起合作出演影視。
如今51歲的王海燕不僅事業有成,還有一個寵愛自己的老公和可愛的小棉襖,簡直是人生贏家,今天的娛樂內容就到這里了,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