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覺得自己對父母沒什麼感情
對於你的年齡出現這樣的狀況很正常的。18歲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標志著你從今後成為一個大人了。由於你的成長環境原因造成現在與你父母的隔閡也是屬於正常的。也許在你的內心對於他們沒有撫養你長大是有怨言的,這也是人之常情。看得出你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那麼可不可以耐心的聽聽我的建議呢。第一:站在你的角度上想問題:父母把你生下來沒盡到撫養義務你有埋怨是正常的。作為父母他們應該理解這一切。他們與你的交流方式不對。第二:站在你父母的角度上想問題:把你送到奶奶和姥姥的身邊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及苦衷的,孩子也已經長大成人了,為什麼就不能理解一下父母呢。還整天與他們鬧別扭。第三: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問題:你與父母的溝通及相處都有欠妥的地方。你在同學面前展示的一面也是你父母想看到的。現在這個社會壓力很大,年輕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後大部分的都是奶奶姥姥在幫忙看著。哪怕是在自己家裡也沒太有時間自己親自照顧孩子。他們上班、掙錢、忙碌。這些你現在可能都體會不到,但是相信你隨著年齡的增加你將來也會處在這大軍當中的。到那個時候你就真正的了解了做父母的體會了。老人有句話叫做等自己有了孩子後就知道當媽的不容易了。這句話很多人都是深有體會的。嘗試著打開你的心扉讓溫暖與幸福同在吧。
② 對父母的感情就淡了
我可以很殘酷的說出一個事實,也許還是在事實之中,就是與父母的情感已經不深厚了,長期不生活在一起,已經沒有什麼共同的語言和世界觀,彼此看對方都是各種不習慣和不適應,不能在一起好好說話,大家做的事情彼此都是看不上,於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走向邊緣,都想冷淡。
實話說,父母對於我們是恩重如山的,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才有可能享受世界種種美好和神奇,長大之後我們都是有了自己的世界觀,然後經由我們的生活現狀,去一點點發現和改變,長期以來,甚至是六七年的樣子,我們沒有生活在一起,這是在我結婚生子之後的情況。
那麼在上大學開始,就已經兩地分居了,我與父母之間的裂痕就開始了,我媽媽總是各種嫌棄我,覺得我不怎麼給她打電話問候她的,不怎麼經常心關心她啊,我媽媽總是愛挑禮的人,於是很多人在她眼裡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不禮貌的,我也是其中做的不好的人。
記得孩子一兩歲的時候,我是不能回家過年的,那幾年都是在婆婆家,一點沒有意思,農村過年上頓下頓餃子,直接把我吃吐了,我就超級不喜歡農村過年,於是孩子大了一點之後,我就提出來我不回老家了,我也直接打破他們的老傳統,就是夜裡十一二點起來煮水餃吃,這對於我來說是天大的諷刺,因為腸胃已經休息了,我是不可能讓我身體吃進去餃子的滲橡襪,本來餃子我也不消化,而且這個時間里更加是人體睡眠的時間,我是堅決不能接受的,於是我就不吃,也不讓他們吃,也不讓他們做餃子。
我喜歡農村老家過節方式,那裡衛生條件也不好,於是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過年帶孩子回家,每年回家一次,這個過程也時比較艱難的,因為春運如舉要搶票,而且冬天人們穿衣服很多,上下車不方便是真的,於是在堅持了幾次之後,我的熱情漸漸耗損了,第一次,第二次的時候我媽媽心情也是不好,總是嫌棄我怎麼就不高興,不笑呢,其實我就是這個臭樣子,我知道自己不愛笑,不是那種沒事整天就嘻嘻哈哈的人,於是媽媽看見我回家過年,也是不怎麼開心的,就心裡煩悶。
其實真正了解我的人,還有我自己,也明白我就是不愛笑,並不是我心裡難過,並不是我心裡不好受,是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笑的事情,而且我非常的固執,我不會為了迎合誰而開心的笑容,我僅僅會堅持自己的內心而做事情。甚至自己的媽媽,我也不會強顏歡笑。然而即使是我的媽媽也是不了解我的,這個情況很多家庭都存在的。
你的基本行為得不到他們的理解,反而還是要做很多解釋工作,於是我就厭倦了回家,一年也見面不到幾天,這樣的生活也是不一般的。這老兩口總是兩個人居住的,住院的時候人家都是兒子女兒孫子來伺候和看望的,只有我爸爸媽病床是孤單和冷清的,人家問你孩子呢,我媽媽就說孩子只有一個在外地,回不來。於是兩個老人就這樣默默守著,內心也是苦澀的。難熬的。
我不明白他叢激們為什麼不提出來要來我這里居住,這樣就給我一個買房子的強大理由,他們也是嘴硬嗎,我也是嘴硬嗎,有時候覺得我們雙方都是這樣僵持著,誰也沒有主動說一個,誰也沒有主動誰出口子,就像是戀愛的雙方一樣,都是害羞的羞澀的永遠不邁出第一步。
但是人是要老去的,我爸爸媽媽一年年年老了,已經很老了,都快70歲了,快不能動彈了,他們為何就還是堅守自己小城市,難道就要一直生活在小城市裡嗎,對於人家身體好的,自己生活買菜做飯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我爸爸媽媽身體病弱的,我也不明白他們在堅持什麼。
早些年,我爸爸媽媽六十多歲的時候,還能到處走走的情況,他們不想著搬過來住,那時候我爸爸一直都是在打工找工作,就是一個隔壁小區當衛生保管員,在附近小區做簡單的工作,賺取一點金錢,每個月一千元左右,我爸爸就是這樣名義上被一個工作牽扯著,感覺我這里有一個工作,每天還有一個營生做,還有一點收入多好啊,暫時就這樣,我還是不去你那裡生活了。等啥時候我不幹這個活了,我就去你那裡住。
但是爸爸是要一直堅持做衛生保管員的,也有一些小矛盾和情況的,一個年近70歲的人了,誰還願意僱傭來做事情啊,人身安全不說,就是人體力智力也是跟不上,不能跟五六十歲的人相比吧,於是爸爸依然頑固的做工作,我也不明白他要堅持到多久。他給我感覺就是:你看,我有一個工作牽扯我,我不能走開,我不能去你那裡,等以後再說吧。於是這個以後就是一個要遙遠的未知數。
爸爸媽媽老了,老了。現在我們感情很淡,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是一個獨生子女,80後的通病嗎,我是一個孤孤單單長大的孩子,我沒有兄弟姐妹,我不知道什麼事情和感情,對於父母我們之間也似乎有一點不理解,不溝通的感覺,我爸爸媽媽總是要求我很多,要求我給親人打電話啊,問候過年好啊,要求我這樣那樣的,家人來人啊要求我給好臉色等等,我已經超級厭煩了,我不喜歡這樣,於是總是與爸爸媽媽有矛盾,每次回家過年搞的不開心,我還是最終要賠禮道歉然後走了,這樣的不好的結局也沒啥意思,於是我現在就不想回家過年了。
不想了,不知道要怎麼辦,現在我一個家庭在另一個城市,到是清閑,因為不用照顧老人,老人自己在要遙遠的小城市,我也是不孝順,不孝敬的,他們也決口不說要來這里生活,需要我買房子等,於是我就更加不知所措。
其實我也知道不知所措,我現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我也在反思自己,就像我自己曾經受到父母的待遇一樣,心裡卻是難受,於是我就管理好自己,盡量不要給孩子添麻煩,就做到提醒告知義務就行了,就像今天大風降溫下雪的,我把厚衣服准備在孩子眼前,告訴他今天冷了,至於他穿不穿,我就不能管了,結果還是沒有穿,他還是穿著單薄的褲子出門了。
我也曾經是孩子,我也曾經是心裡不好受的孩子,我也曾經你知道被父母管理的滋味,但是因為我是女孩子,小時候比較聽話,於是我沒有那麼強烈反抗,但是現在我的孩子是男孩,已經你出現青春期表現了,所以就不是我能掌握情況了。
生活還是要繼續,我不知道未來我的家庭要怎樣,我的父母在另一個城市,他們倆內心一定很難受,很焦躁,我爸爸打電話說:你媽媽心裡很焦啊。把我爸爸也拖累了,我爸爸本身也是糖尿病人,不能生氣上火的,我爸爸是一個優柔寡斷的男人,沒有主見,這一點我是看清楚了,於是我覺得爸爸很多事情沒有一個男人的堅硬,堅強和果敢果斷,想一個女人一樣沒有主意。
這一輩子,我爸爸媽媽在一起,也不知道是命運安排,還是緣分的,兩個人都是在一起了,媽媽當年是大齡剩女,仗著自己顏容美麗,不想在農村幹活,要改變命運,就一定立志要嫁一個當兵的人,這樣就有出去到城市的可能,於是千挑萬選的,最終有另一個我爸爸,我爸爸小我媽媽幾歲的年齡,是小鮮肉一枚的,但是兩人還是在一起了,我媽媽實現了自己願望,就是走出農村,在城市生活,但是城市生活也是艱辛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我也沒有什麼要說的話語,對於自己父母,我照顧不多,你可以說我不孝順不孝敬,這是真的,這是事實,於是我是接受的,現在我餓反省自己的言行,因為我也是媽媽了,我對於自己孩子要怎樣影響和教育呢,我不能像自己爸爸媽媽那樣,在控制和指導他們了,我要放手,但是對於大孩子和小兒子,還是不同的,小兒子太嬌慣了,總是各種要求的,各種穿衣服的要求,甚至性格也是像我的,非常容易善變的,總是一天早上突然提出一個要求,令我找不到衣服,找一件不適合冬天穿的薄運動褲,我十分無奈,心裡也有怨言,但是我有時候還是壓制了自己。自己孩子的性格畢竟與自己有關的,我不能退掉這樣的責任吧。
與父母的感情,是淡了,每年我就靠網購給他們買一點東西,靠快遞給他們發一點東西,但是我媽媽總是嫌棄,發去一件毛衣,我媽媽就說想一個老太太似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好看,只能在家裡做飯時候穿,甚至做飯的時候都不想穿,就是一件廢物的。我明白我媽媽,她對於穿衣服要求很高的,曾經買很貴的衣服,但是媽媽衣服是比較有品質的,不想我的走量不走質的,我爸爸也曾經因為媽媽買衣服而心疼,畢竟爸爸超級省細的人,超級節約節省的人。兩個人還是有一點矛盾的。
我媽媽生病的時候,只有爸爸一個人照顧,爸爸心裡也有委屈和憋屈說不出來,沒有人可以傾訴,於是爸爸心裡也是很多苦悶的傷心傷感的,我都知道我都明白,久病床前不孝子的,我爸爸已經受了很多很多了。兩個人真是磨合一輩子。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爸爸當時不同意這個婚姻,找一個另外類型的女人,或許爸爸的生活會輕松一點吧。
③ 自己對家人沒什麼感覺是怎樣的體驗
小時候對父母和其他的親人會有很多的依賴,或者說,在年齡小的時候人的社會視角是比較的狹窄的,自然也就容易在這一狹窄的視覺內找到樂趣。隨著年齡增長,以及身邊的小玩伴不管是在知識方面還是興趣方面,說的大一點則是世界觀方面都會慢慢的出現變化,在這一情況下,興趣的共同點就會慢慢的減少,甚至是逐漸的培輪走向一些陌生感,開始看到他們賀空身上你所不喜歡的東西;父母親人也是一樣,在小時候,你會覺得他們是那麼的高大,你會覺得他們就是世界的一切,但是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你開始看到了原本的他們,所以以前的仰視感和依賴感就會減弱,自然就對父母家人沒什麼禪中瞎感覺了。
④ 和父母沒有感情
感覺和父母沒什麼感情,可能有如下原因:1.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和父母生活比較遠;2.缺少父母的關愛,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或是認同感。3.曾經被父母傷害過。
⑤ 和父母沒感情,沒怎麼感受到父愛母愛的感覺
身在福中不知福。習慣了攜迅納被愛護。還沒有學會愛親人。愛別人。
的確沒感情,可能家庭變故,父母分離,或者父母感情不好,矛盾重重,感覺不到家庭溫暖。
還有就是從小遠離父母,父母不在身邊辯沒,感情淡化。
長大了,自己做父母了,就能體會父母的愛。
除非是禽獸不如的父母的人,可昌段以沒有感情。
對比,望採納。
⑥ 感覺對自己的父母沒有感情是怎麼回事
父母感情不合導致離婚,或許給你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脾氣爆燥的父版親情感一般都會很粗放,不會權表達對子女的愛,和兒子也難得靜下心來交流,但他會把那份愛放在心裡。母親天性溫柔細膩,在子女面前會把母愛展現的淋漓至盡,溫暖親切的母親也會讓你願意親近,以至於你喜歡母親多一些。當你讀大學後,因為與父母長時間的分離,也疏遠了和她們之間的情感。
⑦ 跟自己的父母沒有任何親近感是什麼體驗
雖然我不是留守兒童,但是我覺得有時候不尺薯論何種感情,生活才是關系與感情累積的開端。父母因為生養了我們,對我們有了情感,有了牽掛,自然想給更好的生活條件我們。農村裡面的經濟發展自然比不上城市裡,外出發展,養家糊口好像成為了必然的事情。幼時亦陵正者曾與被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撫養著,與父母相處時間少了,情感未到時,自然沒有濃厚的深情。自然,這也是幼時的看法。年長後,也漸漸開始理解父母。也漸漸明白父母在生活里盡自己的能力讓我在他們的世界清旁了任性。現在的我也常常跟父母撒嬌調皮,小時候的不愉快,我都留在小時候了。現在只覺,時間稍快,日子過得開心愉快,便是福氣。
⑧ 跟父母感情淡薄相處尷尬是一種什麼感覺
兩個原因:
1、關心不夠:從你小開始,父母因為一些原因不能皮早不會或沒有及時合適的關心體貼,使成長中的你沒有感受到親情或溫暖…
2、埋或價值不符:價值觀的不同很容易造成「人以群分」的情況,彎握伍這里產生的代溝也不是一方面造成的,改善的方式有——強化學習,互動,換位思考,多及時交流,培養盟友感情
⑨ 我對父母的感情就像是陌生人一樣,沒有感覺怎麼辦
1、情感麻木或許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觀察到樓主與父母的相處的模式。父母父母怎麼和我說他們多辛苦,為了我付出了多少。這種情境下也只有一點點的感動。因為帖子中的信息不是特別多。在這里做一個聯想和推論,樓主或許可以看看符合不符合自己。
很多的父母會像樓主父母這樣,和孩子說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他們怎麼怎麼辛苦。而長期在這樣的養育下,會給孩子什麼樣的感受呢?父母過的這么辛苦,為了我付出了這么多。都是因為我的存在才讓他們受了這么多苦,我是一個累贅,都是因為我,我感受到很羞愧等等
面對這些情緒面對這些自我攻擊,如果我們沒有合理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沒有足夠的認知的時候,我們可能承受不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能逃避這種復雜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和自己隔離開來,這樣我們就不難受了。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把我們的心關閉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了很強的痛苦,也就享受不了很多的美好了。
我們只能為自己的人生去負責,當然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是不去管父母了,我們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照顧好他們的身體。但在情緒上如果他們自己意識不到他們自己得為自己的情緒去負責,那麼我們能做的還真的很少。我們掌控不了他人,能做的僅僅只是管理好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人生課題,什麼是父母的人生課題。
⑩ 為什麼感覺自己對父母沒什麼感情
可能你們之間缺乏溝通,我覺得和父母親之間的血緣關系是無法斷絕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和父母親之間產生隔閡,這是很常見的。但是要及時的和父母溝通,多聊一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父母多交心,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
和父母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1、主動溝通:我們要走出閉鎖心理,讓父母理解自己,就要學會與父母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多向其說說學校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讓其能夠走入你的世界,了解你內心的想法。
2、學會換位思考:父母與我們畢竟是兩代人,必然存在代溝,在對人對事的處理方法上肯定會有諸多不同,這就需要我們站在其角度進行思考,替他們想一想,耐心解釋,讓父母能夠聽得進我們的建議,理解我們。
3、積極改正錯誤: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最能寬容我們的人,他們不會因為我們的一些錯誤而對我們失望、放棄我們,會給我們正確的指導,因此,當我們犯了錯時,不要想著隱瞞或破罐子破摔,說給父母聽,讓其幫助我們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