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年後回到家發現和爸媽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有點尷尬,該怎麼解決呢
年後回到家發現和爸媽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有點尷尬,想要解決這樣問題的話,那麼就需要放低姿態多去和自己的父母聊一聊。不要害怕父母聽不懂,你只有說了父母才能懂,你不說父母永遠都不知道。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讓父母多看一些比較時尚的朋友或者是比較潮流的東西,這樣的話也有交流的語言。
三、代溝不消除,就會造成更大的代溝
我們和父母之間存在一定的代溝,但是這個代溝是可以消除的。不要總是認為自己讀了一點書,見了一些世面就看不起父母,就是因為父母這些不計較這些無私才成就了現在的我們。
② 跟父母關系很差,總是沒有共同語言,我應該怎麼辦
在觸及你的底線以上,說什麼假意認同便可,若觸及了,避免正面交鋒 以迂迴作戰(開玩笑等柔和些,轉移話題的方式)面對他們的觀念性攻擊。因為他們作為父母,以中國孝道佔領不敗之地,你只能守住自己的思想國土,不被他們侵蝕同化。若正面交鋒最多兩敗俱傷,不但丟了面子,還傷了家的和氣。
百善孝為先,不管他們為人如何,我們都永遠輸他們一籌。違背本心是不義,頂撞父母是不孝。然而只要足夠理智,腦子夠快。就可以避開回答這道送命題。
這就是一場零和負博弈,只要能到零就已是我們的小勝。如果家人再聰明一些,也會明白你是在以這種輕柔的方式否定他們,就也沒法再強求於你了。如果不明白的話,就跟他們繞著,很多大人都跟孩子似的,你只要拋出另一件足夠吸引他們的事情,他們就會忘掉最初的目的,順著你的節奏走了。
切記不得沖動!沖動是魔鬼!博弈中最忌諱沖動,誰先沖動,誰就輸了。當然也有些情況,發火將會是最好的選擇,但是要明白,發火和沖動是兩個概念。
作為二十一世紀新青年,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遇見觀念守舊 卻拿他毫無辦法的頑固,我們要做的,是用愛去包容他們 感化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輸即是贏。
③ 我跟家人都沒有共同語言 怎麼辦
怎麼能跟家人都沒有共同語言呢?畢竟是在這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應該家人都是你最親愛的人呢?應該盡量的想辦法跟家人說話,製造機會和製造你們家裡人之間這種親情應該多製造一些這樣良好的氛圍,然後慢慢的相信就會有共同語言的,畢竟家裡的人還是很好,不痛的,而且你不努力,怎麼能夠知道你們能不能溝通好呢?只有你,在主觀上想要跟家裡人溝通,那麼沒有共同語言,也會創造條件的,只有這樣才能夠跟家人共同的達成一致的,這個目標才能夠共同的溝通,好在一起開心快樂的生活
④ 與父母缺乏共同語言,怎麼辦
共同語言就是在對待大多數事情上,你們看問題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沒有很大的分歧或有較大的相似,他(她)在發表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時你能猜出他(她)大概的想法並能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的不斷變化,還有不斷地看到新的事物,獲取新的知識,學生們往往覺得與父母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很多人把這種現象歸結為代溝,是不同時代的人之間缺乏了某些共同的東西。其實不管是不是有代溝,他們始終是疼愛我們的父母,要解決沒有共同語言的問題,我們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愛父母,同父母溝通思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都不敬,何以愛天下人、敬天下人?愛父母不是空洞的,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體現。善於理解父母、體貼父母,是加深與父母溝通,尋找與父母交流的共同語言的基本前提。與父母有了思想的溝通,有了共同語言,也是對父母的愛的一種回報。現在不少同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接受了許多寵愛,但是否曾想到對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回報同樣的愛呢?比如,主動了解父母近階段的情況;徵求父母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傾聽父母說他們的那個時代的經歷,了解父母的內心世界;經常主動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向父母公開自己的秘密等等。正由於我們懂得了對父母的愛,我們就自然會想到以上舉動,那麼父母和我們之間就有說不完的共同語言了。
其次,還要注意選擇適宜的時機與父母交談。有時父母正忙於事務,或在思考問題,就不宜打擾;有時父母遇到問題,心煩意亂,也不宜去與父母交談。要趁父母休息有空閑時,特別是心情比較愉快的時候,就父母感興趣的問題,與父母交流思想,加強感情上的溝通。父母為了這個家庭,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著,不理你或許是因為工作太忙。在不適宜的時刻去打擾父母,那樣會讓父母分心,甚至影響他們手上的工作。
再次,與父母缺少共同語言,可能有下列情況存在:一是父母文化素質層次高,對子女要求嚴格,自己與他們距離太大,幾乎沒有「平起平坐」的說話機會。二是父母讀書少,素質較低,出現「談不攏」現象。解決的辦法有兩點:一是加強學習,善於學習父母的長處,不斷豐富、提高自己,縮小與父母的距離,如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等等;二是幫助家長提高文化素養,有意識地在家中創造一些文化氛圍,如聽一些文化錄音、歌曲,推薦一些好的書刊,提供一些外界的信息,開闊父母的眼界,提高父母的鑒賞分析能力。當然還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的脾氣不好,這個時候,就應該了解情況,積極主動地去寬慰父母。盡最大的努力讓父母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樣也就增強了與父母的感情,再聊起天來也就顯得更有共同語言了。
最後,我們要防止因為與父母缺少交流,共同語言少,造成一切事情自作主張,不商量,不請教,情感淡化,表情冷漠,甚至走向極端。這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不利的,我們千萬要注意,遇到類似的情況,要及時請老師和朋友幫忙。
⑤ 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
當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希望他人將自己看成大人,特別是渴望父母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自己。然而不知怎樣與父母溝通,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常常陷入與父母無法交流,產生代溝的煩惱之中。有時一個小小的家庭問題出現時,由於孩子與家長之間缺少溝通,常常使得問題激化,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庭沖突升級。家庭矛盾的不及時解決,不但不利於家庭和睦,同時也不利於中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作為子女的中學生,不應該和父母「一句起,兩句止」,期望父母單方面改變以往的溝通方式也不可取。自己應該主動與父母溝通。那麼如何與父母溝通呢? 所謂溝通,是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及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法。我們與父母進行溝通,其實是辨明是非,尋求最佳結果的過程。有效溝通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領:1、了解是前提。了解父母,溝通就有主動權。知道父母怎麼想,怎樣處事,有什麼興趣愛好,是什麼脾氣秉性,對我們有什麼期望,我們與他們溝通就有了預見性和主動權。2、尊重理解是關鍵。尊重是與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連最愛自己、對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碼的道德。與父母正常溝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願,還要講求基本的禮貌,不能任性。3、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換位思考。當我們不理解父母、與父母沖突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替他們想一想,了解他們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道理。這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冷靜和理智。4、溝通的結果要求同存異。溝通不要走極端,兩代人之間畢竟存在差異,難免有不同的觀點、動機和行為方式。正因為有分歧,所以才要溝通。這種溝通,不一定非要統一不可,而要求同存異。找到同,我們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和行動;保存異,就是保存對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外,我們要克服閉鎖心理,向父母傳遞有關自己的信息和情況,表達自己的心情,說出自己的意見,讓父母了解自己。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不要忽略與父母的交流與溝通。與父母發生矛盾時,要耐心解釋,讓父母聽得進,以得到他們對自己的理解。解釋時說話放低聲調,斟酌詞句,有商有量。即使父母不對,也要就事論事,不對父母本人,更不能遷怒於父母。不管怎麼說,長輩也是從我們這個年齡走過來的,他們也經歷過「疾風驟雨」時期,以他們幾十年的人生經歷,看問題要成熟得多。我們在慢慢長大,應該學著獨立,但獨立和成熟有個過程,不是突然的。要經常坐下來,跟爸爸談談你在學校的情況,跟媽媽談談你遇到的煩惱,這樣父母也會誠懇地與你交談,從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不要認為跟父母談心是「沒長大」,善於溝通正是你越來越成熟、獨立的表現。在交流溝通中,說不定父母也會受到你的影響,接受一些年輕人認可的新生事物,那樣,會無意中縮小代溝,增進家庭親情。父母是愛我們的,只要我們同樣以愛的方式對待父母,溝通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