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怎麼成為天才的父母

怎麼成為天才的父母

發布時間:2023-01-14 02:27:58

A. 父母怎樣做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出「天才娃」

想要培養"天才寶寶"?做到這3點,從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開始

著名科學家都可以說是具有好奇心的人。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愛因斯坦從小比較孤僻喜歡玩羅盤有很強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現了單擺。

.



好奇陷阱策略。好奇陷阱是通過設置懸念,如不和諧性、矛盾性、新奇性、驚奇性、復雜性、不確定性等,使之超出幼兒預期,從而引發幼兒的驚奇心,並使幼兒保持一種對刺激物的注意與探索,使驚奇轉化為興趣情緒。

2. 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當前刺激與幼兒的認知結構相一致,從而使幼兒心理上感到滿足,由此激發幼兒求知需要的一種策略。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對於幼兒來說,好奇心的開發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長大以後是否能成為"天才"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家長要爭取額引導,好好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B. 想要養出天才娃,父母該用哪些大招

父母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從一出生,接觸這個世界,最先是從父母開始的。因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或日常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巨大的影響的。那麼,家長就應該做好自我的修養,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相反地,對孩子過多的說教是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的,那隻能讓孩子反感。

C. 你感覺我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需要改正

在中國如何教育孩子,對父母來說總是最麻煩的事情。如果你不小心,你很容易陷入以下錯誤的教育領域。下面,我們看看,我們的教育中出現了什麼誤區?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因為父母覺得他們不是天才,所以他們特別希望他們的孩子是天才。有一個命題絕對是正確。只要父母和他們的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D. 天才如果是基因決定的那普通父母怎麼生出天才的

請看我的證明,證明:令普通為負,令天才為正,普通父親=A(A<0),普通母親為B(B<0),所以孩子為AB,根據負負得正,AB>0,因此孩子為正數,由假設可知是天才。 證明完畢

E. 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是天才,什麼樣的環境可以培養出小天才

俗話說“父母愛子女則為計之深遠”,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望子成龍或者望女成鳳。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父母是畫家,畫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於父母的落筆和渲染。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孩子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想要孩子成為天才,就必須靠努力和勤奮。所以家長應該以身作則,這樣才會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那麼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是天才,什麼樣的環境可以培養出小天才?

三、努力學習

最後小編覺得勤奮和好學也是培養一個小天才的關鍵,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要成為一個小天才身邊的環境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勤奮好學不可或缺。任何一個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是腳踏荊棘而來,請相信,努力終會見彩虹,每一個孩子都是最耀眼的星星。

F. 八大家教理念

家庭教育的8大理念:
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麼做父母。即使有人說過,也只是長輩們。他們或許會說「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要做駕駛員需要到駕校學習3個月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父母3個月能學會嗎?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系,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於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揚子晚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麼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麼會有成長呢?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聯合國兒童憲章》規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父母們慣有的家長概念在英文中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須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二、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託啦!」其潛台詞是「與我」無關啦。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張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麼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並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孩子連夜出走……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於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並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不需要講話。身教遠大於言教嗎。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了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櫃;韓國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看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我們注意到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什麼承諾都兌現。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裡東西或別人東西,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怎麼行!後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2、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於方法,方法大於苦幹。」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幹大於方法,方法大於狀態」。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麼樣呢?父母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於野狗與家犬的差距。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個單位里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造成的。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是精神方法。凡有助於精神狀態培養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託了許多幻想。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沒亮就匆匆趕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燈最晚的還是孩子(可能還有搓麻將的)。現在的孩子真比農民還苦啊!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可孔子《論語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麼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啊!別讓范進重現!

五、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1、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那裡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么瘋,以後怎麼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贊賞:調皮的孩子聰明。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於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福》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2、孩子的潛力恆大於已經實現的一切。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具大的。殘疾人周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傑作。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六、讓孩子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余時間、精力有所寄託。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什麼最好?特色。現在分數最好,其它人都是失敗者。其實,孩子學的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麼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麼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並沒有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七、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於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准確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塗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駛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煉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凈化他的心靈。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G. 孩子從小就是個天才,父母該怎樣去培養呢

貝多芬四歲完成四部奏鳴曲,畢加索兒童時期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賦,愛迪生七歲時好奇心已經讓老師難以招架。這些名人,從小就在某一方面就有著過人的天賦。這讓中國的爸媽們更加堅信,孩子要從小培養,堅信自己的孩子也是個天才。但事實總是很殘酷。孩子拿了一張又一張的等級證書,除了疲累,並沒有成為父母期望的那個天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如何發現和培養天才兒童。

最後要告訴父母的是:量力而行。天分這個東西可遇不可求,勤能補拙,但勤無法代替天分。客觀務實的去培養孩子,沒必要非得是天才。畢竟這世界芸芸眾生,天才寥若晨星

H. 天才的父母也很聰明嗎

根據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研究,人生來就具備一種特殊能力,但這種能力隱秘地潛藏在人們體內,表面上看不出來,我們稱這種能力為潛在能力,即人們常說的天賦。天才教育可以使兒童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出來,變得不平凡。

在幼兒時期,如果不及時把正確的模式經常地、生動地反復灌入幼兒尚未具備分辨能力的大腦中,他就可能會毫不分辨地吸收大量的壞東西,並影響到以後的成長。就像古諺語說的:「從你小時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後的樣子。」

但並不是將各種知識隨心所欲地灌輸該兒童就能造就天才,只有哪些合乎科學規律的天才教育才能真正開啟孩子的智力之門。父母應該牢記:

天才兒童不是天生的,是天才教育和生長環境影響的結果。天才兒童的成長經歷一再證明,家長只要注重天才教育,就有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音樂家、畫家、科學家、詩人等。即使孩子們沒有我們所希望的聰明頭腦,為人父母者也要樹立堅定的信念,因為遺傳不能決定一切,一定要堅信「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

學校不是萬能的,孩子進入學校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因為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使之考進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而不是培養一個全面發展型的天才。其實人的一生在他上學前就差不多已經定型了,因為人們在上學前所接受的教育已經對他一生的性格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天才教育沒有固定的方法模式。在那些大量令人信服、心動的早教案例中,我們至少將看到以下兩點教育方法:1、遵循兒童的天性,採取啟發、誘導的方式去開啟兒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2、天才教育真的能造就天才,但是徒有形式的天才教育是毫無用處的。

父母要幫助孩子盡早自主、自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但不是指為孩子指定將來發展的道路。

孩子不是玩具,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事能力。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因為他們無法接受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我們一定要選擇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否則就無法受到良好的效果。

天才教育不完全是一個向孩子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應該在向孩子傳輸知識的同時,讓孩子逐步掌握獲取、發現知識的方法。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善於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天才教育證明兒童能夠掌握的知識是可以多得讓人吃驚的,只是因為成人不知道罷了。而現在被認為是天賦超人的神童,其實都是因為他們在孩提時代接受了良好的天才教育的結果。

天才兒童既然是天才教育的結果,那麼一旦停止天才教育,天才亦會變成庸才。防止自己以及孩子的驕傲自滿情緒的滋生是十分關鍵的,否則,天才教育就會徒勞無功。

費蘭西斯和高爾頓就能力問題曾經說過,我們近代人和古希臘人相比,就如同把非洲土人和我們相比一樣。因為在古希臘時期,天才教育早就盛行了,他們在這種教育下都很健康和快樂。
如果能從兩三歲就開始教育,幼兒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其結果是這些受到天才教育的兒童在10歲左右就能夠獲得不亞於優秀大學畢業生的學力,身體發育良好,精神上也不會有任何異常。

這個世界上所有被稱作天才和偉人的人都得益與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天才的幼年幾乎都生長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這種環境活潑有趣、富於變化並充滿刺激。他們的屋子裡擺滿了書,從小就有人讀書給他們聽;父母經常帶他們去參觀博物館或者聽音樂會;他們的父母從不以居高臨下的口氣跟他們說話,而是和他們平等地討論生活中各種復雜的問題。他們的父母都認為孩子的生長環境是極為重要的。這可以從任何一位天才或偉人的傳記之中看到。因此孩子的成敗其實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育。

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父母其中一人或兩人都花大量的時間來刺激和教育兒童,另一種是父母出錢聘請優秀教師,以確保孩子能受到高水平的教育。

I. 好父母的標準是什麼

總結十幾年做父母的經驗,覺得做個合格的父母應該具備這些條件。一是要學會寬容,讓他有成長的空間。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要總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其。女兒在小時候曾經這樣問我:為什麼你特別想做的一件事你可以不去做,而我卻做不到呢?(當時是女兒生病,想吃東西,但吃它會影響身體康復),我回答:因為媽媽是大人呀,大人就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學會控制慾望是成長過程,因此做父母的要提醒其。比如,在孩子很小是喜歡買玩具,去商店看到新玩具就想要,也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因為父母不同意買而大哭大鬧,弄得父母很難堪。我當時的做法是,與女兒約法:每次出去到商店可以買一樣玩具,買什麼由她自己選,因此她必須在眾多喜歡的東西中選自己最想要的,其他的只能等到下一次去時才能買了。因此,女兒也從沒有在商店為想要什麼大鬧過。這種習慣一直到大,現在有時去商店她買衣服都會很好的控制自己,經常在我們勸說下才會多買幾件回來。二是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他才會學會明白哪些是自己真想要的。女兒4歲開始學鋼琴,初時興趣很大,但初學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時我也著急,在練習是經常批評她,到後來學習逐漸步入正規後,因為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興趣大增,每天定好的練琴時間,她會自覺遵守。我告訴她,如果你不想學就放棄,想不想學一定要想好,這樣一直學到小學畢業,她說不太想學了,才停下來。上初中後,她又想學,繼續學了一段時間,到後來才基本停下來。這段學習對於培養她對音樂的興趣/發掘天賦影響很大。三是要信任/尊重。孩子上學後,會有自己的朋友圈,對她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如何對待朋友,需要指導,但絕不能強制,並且對她的隱私應當予以保護和尊重。別人評價女兒時,都說她是相當獨立,我想這與對她她的信任有關吧,對很多事,我們在提建議後會說,相信你會做好的。女兒上學這么多年,從來沒有因為學習問題叫過家長,初中時因為老師對一次比賽的處理不公,女兒十分氣憤,一次氣得流下淚來時我們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才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並訴說了自己的感受,對此,我們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了我們的建議,但問題還得自己處理。後來,女兒去找了老師談這件事,並為些寫了一作文,向班主任說了這件事,以後才漸漸平復,較好地處理了事情,不僅沒因為對老師有意見而影響自己對這門課的學習,反而促使她一定要學好這門課的決心。四是教給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但對某件事的對錯,由她自己去判斷好了。對待學習也是這樣,我們不是很關心她的考試分數,但她知道考的好壞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上中學時她曾經這樣說分數:我可不想成為只會學習的傻子。我問她為什麼考得好就會被你們稱為只會學習的傻子,難道學習成績不好就是聰明嗎?她回答:我又不是學習不好。於是我們談了關於分數/成績的問題,她對此有正確的認識。正象她後來參加SAT考試時,因為要在保持學校正常學習情況下參加考試,我們說:沒關系,一次考不好可以再准備一次,她回答:這種事,就不能給自己留後路,否則永遠考不好。正如她所說,一次就考了比較滿意的成績。五是要讓孩子感覺到快樂。這還是孩子教給我的。記得她上小學時,有一句作業成績不太理想,好象吸有79分吧,我就說:你怎麼能做出這樣的成績?!她回答:為這個我已經難受了好幾天了,我每天都會有一些讓人高興的事,為什麼我就得天天看這個讓我不高興的呀。對啊,女兒的這個說法很好。還想起一件事了,女兒小時候有個同學來家裡玩,她站在半開的門口問同學有什麼事,說完她就讓別人走了,關上門自己回房間了,事後我問:為什麼不讓同學進來呀?她的答是:我不想讓她來我們家,我不高興。我批評她這樣做不對,對人應該有禮貌。她說:我有呀,但這是我的家,在我家裡我總不能為了讓別人高興就讓自己不高興吧(後來跟她聊天才知道,原來女兒去她同學家時,同學讓她不高興了)。事後想來,她說的沒錯,我們在社會中經常因為某種原因,忍著自己不高興應付別人,孩子不需要象成人那樣生活。

與怎麼成為天才的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老人的英文怎麼寫 瀏覽:852
千分之二農轉非退休金 瀏覽:361
夢見一個老人家老是不知道是誰 瀏覽:658
老年人摔跤會導致什麼後果 瀏覽:383
上海師范學院老年大學報名 瀏覽:883
重陽節感受270字左右 瀏覽:327
重陽節詩句李清照 瀏覽:865
在校學生如何養生 瀏覽:102
農村父母一年純收入多少 瀏覽:334
孝敬長輩感恩心得 瀏覽:778
張家人長壽是怎麼回事 瀏覽:361
不是事業編的教師退休年齡 瀏覽:388
除了中國過重陽節還有哪個國家過重陽節 瀏覽:931
廣州市荔灣幸福養老院 瀏覽:655
西昌市老年大學招生時間 瀏覽:505
退休金與個人賬戶余額有關 瀏覽:257
養老保險查詢忘記賬號了咋辦 瀏覽:716
山西2016退休工人加工資方案 瀏覽:315
高淳醫院體檢可以查哪些疾病 瀏覽:966
山西市康樂養老院 瀏覽: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