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父母都欺負孝順的兒女
一般孝順的孩子都是那種沉默寡言的類型,因為孩子對父母的順從,讓家長對他們表現更強勢。因為父母覺得這樣的孩子什麼都會順從他們嗎,怎麼對他們都無所謂,不管對他們好還是對他們壞,孩子都會無條件服從他們。欺軟怕硬是每個人的天性,連親爸媽都不例外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要想孩子以後是個孝順的人,父母就應該從自己做好。孝順好老人長輩,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以身作則給孩子的是示範,讓孩子知道孝順是該怎麼樣的,長大後自然會按著父母孝順長輩的樣子孝順父母。
孩子的孝順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父母教育的好,孩子長大後自然會孝順。父母也不要因為孩子的性格問題而差別對待孩子,孩子可能沒有表現出來,但只要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對他們的愛,那等父母老了,孩子會把那份愛反饋給父母的
㈡ 家長別讓孩子過於「懂事」,這是為什麼
引言:家長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非常懂事兒,因為這樣的話可以讓他們非常有面子,或者說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可是有些家長在孩子真正懂事的時候,感覺非常的恐慌。所以請所有的家長不要讓孩子過於懂事了,這樣一點都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太懂事的孩子其實就是那些被過高要求過的孩子,他的父母給予他的愛和認可是有條件的,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樣是非常容易受到欺負的,如果說在外面他也是同樣的懂事狀態,那麼肯定是受欺負的一方或者說是妥協的那一方,這樣是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因此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開心快樂的,不要過於懂事兒在懂事的年齡,在做懂事的事兒。
㈢ 為什麼有的父母總喜歡打罵侮辱自己的子女
自己一生沒有什麼可驕傲的事情,就拿孩子出氣,急功近利,想讓孩子趕快成器以給他長點臉面。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而回答問題之前,我覺得你的問題或許應該修改一下。
「喜歡」一詞用得值得商榷,我揣摩你的意思應該是「習慣於」。在我看來,喜歡打罵孩子與習慣於打罵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喜歡」帶有主觀能動性,「習慣於」只是一種行為慣性,具有一定的被動性。
「侮辱」一詞,去掉或許更合適一些,因為我覺得,正常情況下父母不會去侮辱自己的孩子,打罵確實是有的,但打罵的目的不是侮辱,而是懲戒教育。
那,為什麼 有的父母 (只是有的) 總習慣於打罵自己的子女呢? 兩種原因。
祖輩家庭教育方式的無意識因襲有的家長,其自身有時候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充滿暴力的,這種教育方式在其潛意識里留下深刻印記,而當自己做了父母時,其實根本沒去考慮方式合適與否,就不自覺地那樣去做了。
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就是傳統的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理念已經過時了,新時代大多數家長都能與時俱進,但也確實有些家長因循守舊,而且根深蒂固。
注意,這一類家長與是否有文化無關,不少有文化的家長也這樣,而且十分固執,比沒文化的還要固執。
強勢性格下的長輩尊嚴所致有些父母在生活中總處於強勢,無論在家在單位,抑或是在自己的交際圈裡,都是他說了算,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具有這種強勢性格的家長,使得其在對孩子的管教上,尤其習慣於唯命是聽,孩子一有違逆,就是「犯上」,就得制止,以達到服服帖帖。
這種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永遠只站在自己的視角看孩子,而不會從孩子角度思考問題。
以上兩種情況,第一種居多,算是屬於 社會 集體無意識吧,祖祖輩輩都這么過來的。說實話,有幾個人從小沒挨過父母打罵呢?只是有多有少而已。
小時候不懂事,對父母打罵自己往往充滿怨恨,但只要是不特別嚴重的,長大後一般都能理解,都能釋懷,有人還會感激呢,沒見多少人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所以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父母打罵子女的目的。 父母都是希望子女好的,打罵不過是一種教育手段而已,盡管已經不合時宜,但初心沒有是為了侮辱子女的。
(大家好,我是 @悅讀老師 ,特別愛看書,喜歡寫點教育教學經驗與感悟,歡迎關注!)
這個或許可以追溯一下父母的成長經歷,或許他們就是在打罵侮辱的環境中長大,所以他們的行為方式也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吧,所以遇到這樣的父母:
首先盡量調整自己的行為,不去觸碰父母的底線,不激怒父母;
其次盡量通過事後講道理等方式讓父母明白你的感受,讓他們慢慢改變自己的錯誤行為。
再次強大自己的內心,通過學習讀書等途徑弱化父母行為對你的負面影響,從而不讓自己重蹈父母的覆轍。
首先,很感謝此次回答問題的機會!
我個人認為是家長覺得自己不夠強大,沒有正確引導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於自己無能的情緒釋放。
這是我的觀點,可能覺得我毒舌了一點,可是結合自我經驗來說,就是這樣的。
從小我就飽受家暴折磨,最小的時候父親打母親,後來也打我。用棍子抽,抽斷過好幾個,在馬路上拖著揍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學是放學回家,好像我做錯了什麼事,父親就讓我自己抽自己耳光,他坐在對面特別平靜的看著,對我說:對,用力抽!就這樣用力抽!
當時小學幾年級得樣子,覺得自己的人生特別陰暗。
上小學的時候他經常說我是狗屎這類話,大一點了我還是很自卑,覺得自己活著多餘沒人會愛我
直到高中畢業,父親仍舊家暴,後來我工作了,他還是會特別暴脾氣,不知道為什麼就一下子爆發,好在他已經老了,打不動我了。
因為常年父親家暴,我覺得自己特別失敗,性格懦弱怕事。還好現在我談過戀愛之後已經自我調節很多。
不過我發現,對於子女過於嚴厲的家長通常都把女子當做是他們的一部分,覺得孩子讓自己丟了面子等等通過打罵發泄自己不良情緒。沒有考慮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感受。孩子也有自尊,孩子也是人。
也許是愛之深,恨之切吧!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也許等你成為別人父母的時候才能體會吧……
1、傳統教養觀念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系中卻十分欠缺
2、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3、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於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 育兒 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
如果子女不做錯事,哪個父母會無緣無故地謾罵毆打子女?
養兒子不教如養驢,養女兒不教如養豬,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千年古訓。
對不聽父母話的子女,必須謾罵毆打嚴加管束。
但凡捨不得打孩子的父母,把孩子慣出一身臭毛病,這個孩子一定會長成個混蛋。
我女兒小時候,和我頂嘴時,不聽話時,我也打過她。女兒不犯渾時,對我說:爸爸,我知道你打我是為我好。
女兒現在長大了,惹我生氣時,我照樣打她。
孩子不打不長記性,打孩子才是真的對孩子負責。
打孩子要講究技巧,只能傷皮肉,不能傷筋動骨,更不能把孩子打成內傷。
對孩子教育要軟硬兼施,打一把掌給個甜棗,就是這個道理。
記得小時候,經常被人欺負,我知道打架不好,但也不想被人欺負,有一次我拿起一塊磚頭正向對方頭頂砸去,一心想砸死對方,我媽媽沖過來對我一頓拳頭,把我打跑,嚇得我一天沒敢回家。媽媽不準我和別人打架,要求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也許媽媽的管教是對的,不然真不知道,我小時候會不會給家裡惹麻煩,會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十年浩劫剛結束時,警校招生,我爸爸逼我三弟弟去考警校,我三弟覺得沒有把握,怕考不上丟人。我老爸拿鐵杴照著我弟弟身上便打,嚇得三弟拚命跑進考場,一舉考中,成了一名優秀警察。
兩個小弟弟不愛上學,整天逃課,上學時躲到野外抽煙玩耍,放學時回家吃飯,混到初中畢業。那個時候,爸爸年齡已經老了,打不動了,說教根本沒有用。
現在,兩個小弟弟都成了無業遊民。
有一句話叫做恨鐵不成鋼。父母為什麼要打罵你?這個或多或少與孩子本身有很大的關系。比方說家裡比較貧窮,天天父母累得要死,為了家庭奔波打工,孩子又不聽話,又不好好學習,父母親會不會打你?換言之,如果你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雖不能說樣樣都能做得好,但是你勤快肯學,父母還會打你嗎?世界上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都是生活壓迫的。
總是打罵侮辱自己孩子的父母,通常是因為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來教育孩子。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大部分人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小時候從父母那裡耳濡目染來的。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我們回溯他們的成長歷程,他們大抵都有一個被打罵的童年。
這是原生家庭的代際相傳。
這種父母其實是自己內心的自卑,所以用語言來拔高自己在子女眼中的形象
㈣ 為什麼父母總是欺負孝順的孩子,叛逆的那個父母總是包庇著,然後總是問孝順懂事的那個索取,不給就是不
畏強欺善是人的天性,但孝順是自己的事,跟什麼都沒關系。
㈤ 感受到父母偏心的瞬間,父母都喜歡欺負最老實的那個
養育之恩,山高水深,明明沒有什麼能和給予生命相比較的恩情,但有些子女,在有些時候,會難以控制的回想父母所給予自己的種種,即便一遍又一遍告訴自己的生命是他們給予的,努力回想父母的對自己的恩情,但往往只要想到父母那些偏心的言語和行為就沉默難過。近日,微博出現了一條名叫“感受到父母偏心的瞬間”的話題,從網友分享出來的案例文字中就能感受到那種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的難過,還有人認為父母都喜歡欺負最老實的那個孩子。
有時候會覺得父母也應該設置一個考題,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做父母。小時只覺父母不喜自己,長大後思想開闊了,明明心裡一直對自己說不比瑾瑾於懷,但往年的記憶卻更加清晰,夾雜現如今的每一刻,每次想起都會在夜晚默默的哭,成了一種自我折磨。對於“ 感受到父母偏心的瞬間 ”,不少網友分享出自己親身經歷或所看所聞的故事。
“十歲生日,用木棍在地上給自己畫了個生日蛋糕,然後抱著狗狗哭了很久,擦乾眼淚裝作自己也不記得了的樣子回家吃晚飯。然後弟弟的十周歲,一大家子人特地聚到一起,切蛋糕唱歌,我又偷偷跑出去哭了一場。我不太記事也不記仇,可是還記得弟弟的生日禮物是個書包。十六年過去了,每次看到相關問題,心裡還是會因為這件事又蒙上一層陰影。我很懂事也很孝順,小時候大家都覺得我是不計較,傻乎乎的,其實我只是在內心深處時時告誡自己,不要隨意期待而已。”
“我說一個我看到的吧。有次我坐車,旁邊是一家人,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弟弟大概四五歲姐姐十三四歲,弟弟要喝酸奶,那種小盒子的酸奶,媽媽掏出一盒,然後對姐姐說:“弟弟喝不了,剩下的給你喝。姐姐沒吭聲。弟弟果然沒喝了,媽媽就把剩下的給姐姐了姐姐接了,沒說話,像拿垃圾那樣拿著。過了一會兒,弟弟要吃桃。媽媽拿出一個桃,對姐姐說:“弟弟吃不了,剩下的給你。"弟弟果然啃了幾口就不吃了,媽媽又把剩下的桃給了姐姐,這次姐姐沒接。全程,姐姐都拒絕和家人交流,一句話都不說,甚至不願意看家人一眼。”
大家深知愛是難以均等,但真正令孩子害怕的是父母打心裡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誤,反而覺得是孩子人品問題。有人說,父母始終是父母,因父母的偏心而選擇遠離反而可能會造成問題嚴重化,父母對孩子的偏見也會越來越深。
可是,推心置腹的溝通真的有效嗎?長大了,深刻了,當自己嘗試真誠客觀地與父母討論,在講到一半的時候,父母開口的一句話卻讓人瞬間感覺枯燥無味。“白養”、“記仇”、“不知感恩”等話語從父母口中說出,接下來的溝通交流都沒意思了,父母的偏見與偏心是那麼根深蒂固。最後有多少被父母偏心對待的子女只能默默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看著房間的某一處腦袋空空的發呆。
有些父母是重男輕女,也有些父母是重大小,忽視中間。
有網友分享,“想起請回答1988里的德善,作為家裡的老二,荷包蛋沒有她的,雞腿也是只給姐姐弟弟吃,過生日只能在姐姐過完後,蛋糕上拔掉三隻蠟燭繼續過,她說過要過自己的生日,爸爸媽媽總是敷衍說明年明年,德善忍不住委屈大哭,爸爸道歉說我也不是生來的爸爸,專門為德善過了生日,感到以後應該一視同仁了,但是後來家裡煤氣泄漏,爸爸媽媽只記得把姐姐弟弟背出家門,卻忘記了還有德善在屋裡。德善自己一個人爬出門,彈幕里有個人說如果是我就不出來了。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明顯的重男輕女,而是心底里爸爸媽媽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偏心。”
父母都喜歡欺負最老實的那個嗎?大概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吧。家裡嘴甜粘人的孩子往往會比老實做事,實話實說的孩子受寵。對於家裡多個兄弟姐妹的家庭,老大是父母第一個孩子,父母的第一份關心給老大,隨著老二老三的出現,父母端水就難以平衡了。老大年紀稍長,在學習或工作上,但作為第一個孩子父母關心總是雖遲但到。老三最是年幼,可能是因為老三的年幼,好動調皮的性子使父母的注意力大部分都在最小的孩子身上,而夾在中間的老二,最後父母剩下的關心能得到多少?
通過一些在家是老二的網友分享出來的故事,我了解到,養育多個子女的父母心裡大多會認為其他兩個孩子作為兄長、姐姐禮讓年幼的弟妹是應該的。如果老二像老三那樣撒潑耍賴來爭取父母的注意力,往往會得到“弟弟/妹妹已經讓媽媽/爸爸很累,你為什麼就不能像哥哥/姐姐那樣懂事點呢?”因為年幼弟弟/妹妹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顧,哥哥/姐姐懂事,所有作為二姐/二哥的自己應該乖巧懂事。時間久了,次數多了,老二也就變“懂事”了。
父母偏心的瞬間寒了孩子的心,但要知道,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是自己親身的,不管怎麼對待孩子都會原諒自己,因為自己生她養她。但作為經歷過父母偏心的孩子,如果很難做到釋懷,那麼首先可以學會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包括經濟、決定權等。學會給予愛和吸收別人的愛,讓自己更強大。如果父母始終保持固持己見,對孩子的傾訴不在乎甚至冷嘲熱諷,那麼,不期待不失望,過好自己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㈥ 懂事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傷的,為什麼這么說呢
每個孩子的成長性格都會根據生長環境有著巨大的變化,有些孩子出生之後就因為家庭的影響特別懂事。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也是及時的讓孩子去改正,但這也是比較理解父母的。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可愛,不管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應該多為別人著想。可是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有很多孩子比較懂事的話還是最容易受傷的。
有些懂事的孩子其實是非常的堅強,也非常的獨立,他們讓家長特別的省心,就算是讓自己受傷,也不願意讓家長操心。這樣的孩子在別人眼中真的是非常懂事,也比較羨慕,可是孩子的心理問題應該得到疏解。畢竟他們的心理內心也是非常有壓力的,還是要關注孩子天真活潑可愛,就算是有一點叛逆,這都是孩子的天性。希望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及時關注,孩子的內心和需求。
㈦ 老實兒子,總被父母欺負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連剛出生的嬰兒都知道這個道理。在一個家庭里,最老實的孩子恰恰是被父母遺忘和冷落的那一個,因此會產生一系列不公平的連鎖反應。
同事丫丫最近給我訴說了他的煩惱。他老公兄弟倆,公公婆婆總是偏心小兒子,但是嘴上誇獎老大孝順。公婆給兄弟倆買的同樣的婚房,同一個小區,老大的戶型常年不見陽光,老二的戶型卻是南北通透,陽光普照。家裡之前有一輛車,公公買的時候還有老公入的股份,可是前不久,老二卻把車子賣了,老二把賣車的錢湊了湊,給自己重新買了輛新車,最可氣的是這件事丫丫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丫丫一邊講述著她的痛苦,一邊在嘴裡念叨著她老公老實,對父母也好,可是父母卻是很明顯的偏心。丫丫氣的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最近總是聽到很多人說,千萬不要嫁給兄弟多的家庭。丫丫遇到的情況也是大家所擔心的事情。兄弟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父母偏心,可是為什麼會有偏心的情況發生。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父母往往偏心的卻是精明厲害的孩子,並不是老實耿直的那個孩子,而也是因為父母的縱容,導致精明厲害的孩子變本加厲,從而冷落了老實的那個孩子。
其實,老實的孩子討不得父母歡心是有原因的。
老實的孩子嘴笨。
老實,不是你善良,只能說明你笨,不會籠絡人心。
兄弟倆的母親買了件衣服回來,雖然不好看,精明的老二說:「媽,你身材好,穿什麼衣服都好看,不過這個衣服襯不出你的氣質。」老實的老大說:「媽,這個衣服太難看了。」
丫丫的老公,從來都不陪婆婆嘮嘮家常,總是默默的做事情。而丫丫的小叔子就懂得哄父母開心。就連丫丫的父母也總是埋怨丫丫的老公嘴不甜。久而久之,婆婆逢人就誇丫丫的老公不說漂亮話,但老實孝順,雖然是誇獎的詞語,可是丫丫卻明顯看出了婆婆的一臉的嫌棄。精明的小叔子不但自己嘴上功夫好,還替自己的媳婦打圓場說好話,漸漸的婆婆就更加的喜歡小叔子了。
老實的孩子,老好人,吃虧是正常的。
老實的兒子,吃了虧也不吭聲,所以漸漸的時間長了,給父母形成了一種應該吃虧的形象。而厲害精明的孩子,總會跟父母要東要西,動不動就尋死覓活,大鬧天宮,於是父母就害怕了,不敢得罪精明厲害的孩子,害怕孩子會更加做出什麼不好的事情。
丫丫的小叔鬧著辭掉國企的鐵飯碗,跟父母大鬧一場要家裡出錢給做生意,可是公公婆婆哪裡有錢資助他,於是,小叔子理所應當的辭了職,在家游手好閑了一年多才找了個銷售的工作混日子。
丫丫結婚的時候,因為定金的事情,差點和老公談崩,公公婆婆總說兒子大了就要自己掙錢娶媳婦,最後連結婚的酒席錢也是老公當天拿收的禮錢付的。可是輪到小叔子結婚的時候,公公婆婆從定金到婚禮操辦,全程大包大攬,一下子全變了樣,或許在公公婆婆心理覺得虧欠了小叔子,也真是這種縱容讓小叔子變本加厲。
公公婆婆,總是覺得丫丫的老公好說話,有什麼困難就找丫丫的老公說。婆婆和小叔子住在一起,可是每次家裡有客人,婆婆總是把丫丫的老公呼來喚去,接送客人,不管是凌晨還是白天。婆婆每次身體不舒服,也是舍近求遠的找丫丫老公去醫院看病。丫丫替老公委屈,老公就亮明自己老好人的身份,丫丫心理很氣老公,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巴掌拍不響。
老實的兒子,不能有拒絕,有了拒絕就是不孝。
孝是美德。可是孝順也成了父母綁架在老實兒子身上的鎖鏈。老實兒子一但不能順從父母的心意,就會被父母怒罵其不孝。
丫丫老公家是外地搬遷來西安,當時遷戶口要錢,公公婆婆就只給給婆婆和小叔子簽了戶口,丫丫老公平常工作也很忙,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的需要,老公拖朋友辦理了戶口遷出,誰曾想到,這件事情被公公婆婆小叔子知道了,一頓數落,大家不但沒有為老公遷出戶口而表示開心,反而還埋怨丫丫老公不孝順,沒有惦記著給公公遷出戶口。老公的老實和退讓,讓公公婆婆變本加厲的索取。
前段時間房子漲價,丫丫趕緊置換大房子,暫時沒有了住處,丫丫就考慮能不能現住在婆婆家,等租好房子了,再搬出去,可是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婆婆在老公面前捶胸頓足,罵老公不孝,不能替父母分擔。
丫丫心理很委屈,小叔子從結婚到孩子3歲,一直在婆婆家住著,受到公公婆婆的照顧,丫丫只是暫時住上幾天,就被安上了不孝的罪名。
父母總是很聰明,盡量討好厲害的孩子,委屈老實的孩子,這樣求得愛的平衡和家庭的平和。所以父母對厲害的孩子期望也很低,而對老實的孩子要求就很苛刻,再加上厲害的孩子就嘴上功夫厲害,會忽悠,會說好聽的話,惹得父母歡喜和開心,而老實的孩子只是低頭做事情,默默付出。所以久而久之,父母對厲害的孩子好就成為了一種應該,而對於老實孩子的好就成為了一種付出。
總之,無論是老實耿直的孩子還是精明厲害的孩子,都希望能成為孝順的孩子,希望這種現像能給二胎家庭的父母帶來一些育兒的啟發,最終收獲幸福的生活。
90天無戒寫作主題訓練。
㈧ 父母也會欺負太善良的孩子,這是真的嗎
在兄弟姐妹多的家庭,我們確實會感覺這種現象是存在的,做父母的也不是聖人,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我們做為子女,要學會寬容和體諒。
㈨ 我太老實。為什麼父母老是欺負我
在娘家人的安慰勸說和自己的堅持下徐州女在無錫婦幼保健院將胎兒保了下來。
按照徐州地區風俗,兒女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男方按照禮節要去女方家提親,彩禮肯定是跑不掉的。彩禮根據各家經濟條件有多有少,當然,在徐州當地,如果禮錢低於5萬,男女雙方家長及子女在面子上都會掛不住。
2016年春節前夕,鹽城男的母親帶著鹽城男和大著肚子的徐州女以及幾樣禮品坐上火車汽車中巴計程車等輾轉幾百里路趕到徐州某村徐州女家提親。
徐州女的大姑大姑父二姑二姑父二叔二嬸三叔三嬸四叔四嬸聽聞後,紛紛聚到徐州女家,為迎接遠道而來提親的親家做好了准備,經過長輩們商議,也是為照顧年輕喪妻含辛茹苦孤獨把徐州女及徐州女的姐姐兄弟等拉扯大的徐州女爸爸情緒及面子,就請徐州女的爸爸暫居後方,接待工作安排在了二叔家,二叔二嬸起了個大早趕集准備了一桌子菜。
鹽城男和他母親到了徐州女二叔家之後,鹽城男很少說話,基本由他母親一人做主,話語權也都掌握在他母親那裡,鹽城男母親直言在無錫買了房子,手上沒錢,彩禮沒有,徐州女願意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1萬塊錢給爸爸作為彩禮。鹽城男母親腰桿挺的筆直,說話的語氣生硬,這1萬塊錢你們願意要就要,不願意要就算了。並提出要求要到徐州女自己的家裡見一下她爸爸,然後就要回去了。(這是在活生生打徐州女爸爸的臉,鹽城男的媽媽還真是厲害角色。)
徐州女爸爸被打臉成這樣,如何見鹽城男與他媽媽,只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咽,決定不見。鹽城男與他媽媽於當天下午趕到徐州女家,晚上就匆忙趕路回鹽城了,更戲劇的是他們放話給徐州女:你願不願意跟我們走?徐州女居然在這個時候跟著他們一起去了鹽城,徐州女的大姑大姑父二姑二姑父二叔二嬸三叔三嬸四叔四嬸一度挽留都沒能留住。
轉眼就是2016年春天,徐州女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事已至此,徐州女的爸爸雖然表面上跟徐州女斷絕了父女關系,但為了徐州女能有一個自己的小家庭,也為了徐州女肚子里自己的外孫能夠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默許他們領了結婚證。(插一個故事,來說明一下徐州女爸爸的良苦用心: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在一起的時候,趙四小姐無名無份住在張家別墅,最受自己一家人疼愛,尤其被自己父親捧在手心裡的趙四小姐。她的父親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聲明:與趙四小姐斷絕父女關系此生再無來往,並辭掉了北京的官職舉家搬到了香港。趙四小姐看到報紙後,哭成了淚人,於是張學良的發妻於鳳至把她從金屋藏嬌的別墅接到了張府大宅對她善待有佳。此刻趙四小姐父親破釜沉舟登報與她斷絕父女關系的舉動,才是對這個小女兒如山的父愛,也是一個父親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