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為家長,你們了解如何和孩子溝通和教育嗎
與孩子溝通,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要考慮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孩子會覺得你是懂他的,這樣也願意和你溝通,簡單來說就是你要把他當大人,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作為家長,切記對孩子大吼大叫,或者是命令的口吻跟他說,那樣只會適得其反,孩子變得叛逆,不愛跟你說話。
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討論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
②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父母怎樣跟孩子溝通
父母怎樣跟孩子溝通,相信各位家長朋友們都知道溝通是教育孩子的最主要方式,要懂得運用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大家知道父母怎樣跟孩子溝通比較好嗎?
一、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原則
1、多與孩子交流。
有不少的家長由於工作忙,忽視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還有的家長認為:家長的觀點,孩子必須無條件接受。這樣,時間長了,在感情上孩子和家長就疏遠了。所以家長必須與孩子溝通,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愛,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指導。
2、不要總是批評、指責、抱怨。
現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三多三少:看缺點太多,看優點太少;批評太多,激勵太少;訓斥太多,表揚太少。
在訓斥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愛譴責別人,這樣的人最不受歡迎。訓斥和指責往往收不到任何良好效果,只會使別人加強對你的防備,並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訓斥與指責,還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而過分的傷害就會激起對方的怨恨。
3、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
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4、真心地欣賞和感激別人
人類本性最深層次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每個人都樂意跟欣賞自己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真誠地欣賞和感謝別人。
美國一家超市的老闆,和兒子有隔閡,常批評兒子。有一天,他去兒子主管的店時發現,那家店從虧損變為盈利,而且顧客和店員都很喜歡他兒子。他把兒子叫到一邊,說:「你做得太好了,沒有人比你更能招來這么多的顧客!」沒想到,牛高馬大的兒子竟流出了眼淚,說:「爸,你從來沒有這樣稱贊過我,我很高興你對我有這樣的感覺。」這位父親後來對別人說:「這是兒子長大後,我與他的第一次真正的溝通。」
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丈夫喜歡你,你一定要對他們感興趣;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同學、老師的喜愛,一定要讓他及時去感謝別人對自己的幫助。
5、指導孩子與人相處。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大方有禮、開朗活潑的性格,鼓勵孩子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會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地贊賞別人,當別人有缺點時,要善意地幫助,用適當的方法指出,使別人容易接受,加深友誼。當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不迴避矛盾,如果是自己受委屈,可以用適當的語言道出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對方理解,進而化解矛盾,絕不可以斤斤計較,耿耿於懷,要有容人的量度。如果是自己使別人受委屈了,應感到內疚、慚愧,要主動承認自己的錯,並賠禮道歉,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固執,不加深矛盾。同時家長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言傳身教。
6、多發現別人的長處,不說別人的閑話。
一位農民母親,很善於教自己的孩子去發現村裡和家族中的每一個人的優點,並告訴孩子說:「每個人都是一棵小草,每棵小草上都有一顆露珠。太陽底下,每顆露珠都會發光。」於是,她的孩子學會了善良。
我們有些年輕媽媽不太注意這點,常常在背後說別人的閑話,天長地久,孩子就容易學會說閑話。愛傳閑話的孩子,朋友最少。在這里,我尤其要告誡女孩子們,千萬注意不要在背後議論人。
7、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二、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
1、真是煩死人:孩子為什麼不聽父母的話
嘮叨和啰嗦的說教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父母的長期抱怨會傷害孩子的身心;「聽話教育」壓迫著孩子的心靈;父母罵得越多,孩子卻聽得越少;不要用孩子不喜歡的方式對孩子說話。
2、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3、千萬別傷孩子的心:父母應當改變對孩子說話的不當方式
切忌用粗暴的態度對孩子說話;板著面孔和孩子說話效果會適得其反;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是溝通的障礙;要善於表揚孩子而不要總是責備孩子;不要看低孩子的能力;不要急於糾正孩子的出格想法。
4、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5、作為父母,你善於對孩子說話嗎:會說話的父母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父母會說話,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與孩子說話是一門很有講究的藝術,一句不經意的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會說話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充滿自信。親子溝通有助於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三、怎樣幫孩子做一個受歡迎的人
1、讓孩子明理。
現在的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寵愛,無論孩子有什麼要求,有多少要求,不少做家長的總是無原則的、盡量地滿足孩子,覺得這樣才是愛孩子。甚至孩子無理取鬧,家長也認為是孩子還小,不懂事,就這樣遷就、原諒了孩子。其實父母這樣溺愛孩子,只能造成孩子刁蠻、任性的品質,孩子也必然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怎能與別人友好相處?因此,家長很有必要使孩子懂得與人交往的道理,讓孩子自覺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2、讓孩子學習別人的長處,贊美別人的好處。
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善於取長補短的人是最有力量的;每一個人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能夠及時地發現並真誠地贊美別人長處的人將受到大家的歡迎。
3、教育孩子關愛他人。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家中的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轉。在孩子的心中:享受是自己的事,付出是他人的事。這樣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因此,家長更要讓孩子懂得關愛他人,幫助有困難的人,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義務感。教育孩子:在校要尊敬老師,與同學友好,多關心集體和同學;在家裡,要孝敬父母,多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外,還應支持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盡可能多一些給孩子關愛他人的機會,把孩子(「自然人」)培養成為「社會人」(適應社會的人)。
4、讓孩子尊重別人的意見,看到別人的作用。
讓孩子應該學會跟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要一開始就否定別人的意見,而應該先考慮別人意見合理的地方,從雙方都同意的事情開始。不要覺得只有你一個人重要,要認識到每個人都很重要,並且使對方覺得他自己是個「重要人物」。
5、為孩子創設交往的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領著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機會。在公共場所,孩子可以學習與不認識的人交往,如買菜、購物、旅遊、聚會、遊玩等活動都能讓孩子得到交往的鍛煉。在居家也有不少讓孩子學習交往的機會,如鄰居、朋友、同事的友好往來,串門、聊天等都可以讓孩子學習待客和做客,從而提高交往能力,促進友誼。
6、讓孩子學會感謝別人的幫助,原諒別人的過失。
教會孩子在每次所到的地方,不妨多說幾句感謝的話,留下些友善的小火花。這些小火花會點燃起友誼的火焰;人無完人,誰都會有過失。讓孩子學會要多記住別人的好處,不要總把別人的過失記在心中。對孩子說真誠地希望你能處理好人際關系,擁有更多的朋友。
一、和孩子溝通有什麼技巧
1、家長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
2、家長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孩子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這時候就很需要家長的關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等話語,這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話改一改,比如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3、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
4、在回答孩子的問話時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因為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願。
5、家長對孩子說話時要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鍾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而且說的多了,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家長再說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還讓孩子感到厭惡。
6、在與孩子交流的話題上,可以經常變換新鮮的內容。
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時一些啰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運用得當。
7、家長要懂得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與孩子對談的題材,大部分是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等,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當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二、批評孩子的注意事項
1、不要當眾批評孩子。
不要在公共場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評孩子,要給孩子留面子。批評最好在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進行。
2、父母對待孩子犯錯誤的態度要一致。
如果父母的看法都不能統一,孩子就更不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3、不要翻舊帳。
不要因為孩子這次的錯誤而把孩子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遍,這樣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自己只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既然擺不脫,改又有何用。
4、平時在本著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
該表揚的時候表揚,該批評的時候批評,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只批評不表揚,孩子會因你只看到他的缺點看不到他的優點而不滿,從而不願意接受批評。
③ 如何和孩子溝通和教育方式
如何和孩子溝通和教育方式
如何和孩子溝通和教育方式,你想知道嗎?孩子是國家的棟梁,家庭的希望,多與孩子溝通,可以為孩子排憂解難,加深雙方的聯系。以下我為大家收集了如何和孩子溝通和教育方式,一起去看看。
1. 關心孩子的學習要潛移默化
很多家長關心孩子的心情迫切,因此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會不斷重復和強調自己的觀點,讓孩子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但這樣做過的家長,一定也會有同樣的感受:自己反復耳提面命,孩子不但沒有耐心聽,而且很少會自覺地在之後的學習中遵照家長的囑咐。其實,給孩子提建議是有技巧的,在孩子心情愉快的時候,更容易聽進家長們的話,而且建議要給的簡單中肯,盡量不要一邊提建議一邊數落孩子的不是,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2. 關心孩子的學習要從小處著手
從小處著手,也是家長關心孩子的一個重要方法。很多孩子向我們的老師反映過類似的問題:自己的家長在關心自己的學習時,往往只會問最近成績怎麼樣?一方面孩子沒辦法宏觀地總結自己的近期的學習情況;另外一方面,孩子也會覺得家長對自己學習的關心只是在走形式。因此,建議家長以後再關心孩子的時候可以落實到細節上,比如課文哪幾篇背誦地怎麼樣,數學的某種類型的題目是不是已經掌握解題歸律,這樣家長的誠意一定能轉達到孩子那邊。
3. 關心孩子的學習要耐心等待
耐心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最缺少的態度。其實,孩子還在成長的階段中,家長們也應該理解,這一階段中犯錯時難免的。不要因為孩子在學習上的一次失誤,就把他們的全部表現統統否定。家長要爭取做孩子們學習路上加油鼓勁的好夥伴,而不是吹毛求疵的批評家。不要因為結果不好,而把孩子平時的努力全部抹殺;也不要孩子一犯錯就批評。建議家長,耐心等一等,看看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有什麼反應,晚一點批評,也許,你能看到孩子不一樣的一面。
4. 關心孩子的`學習要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這兩年一直在提的一個詞。可是怎麼樣才算是換位思考,很多家長也許不太能理解。現在來說一說如何才能做到和孩子換位思考。孩子們平時的校園生活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學習只是其中一部分,他們想要和家長分享的也不僅僅局限於學習。就像家長們自己的工作生活外也一定有自己的閑餘生活,不妨也和孩子們互相交流分享這些方面的信息,對於家長在孩子們心中建立一個可靠、可信賴的形象會有很大助益!
1、一定要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空間,同時多些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在溝通和教育的過程當中學會理解孩子、包容孩子,要學會看到孩子的成長。如果孩子出現挫折體驗一定要多鼓勵,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肯定會碰到挫折、體驗失敗,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多些言語上的安慰,從而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更加獨立。
2、也一定要在教育的過程當中多些陪伴,多些陪伴才能夠多些共同語言,可以做親子游戲,也可以做運動,比如打球、游泳、跑步等,這些都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可以一起讀書、說一說最近的心得,也可以出去逛街、旅遊等都能夠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以及親密度,從而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有影響力。
④ 父母怎樣與孩子溝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作為家長,很多人卻不懂得如何與孩子交流,無意間總是言語傷害孩子。那麼,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
1、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2、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
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3、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朋友聚會等等盡量少在家中接待。
還有,就是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4、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
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盡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5、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最後請家長們記住以下幾句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6、學會相互欣賞
現在的「後90後」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而他們的.父母恰好走進「更年期」,兩者之間頻頻爆發「戰爭」, 專家認為,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父母與孩子彼此欣賞。
調查發現,很多家長總愛誇別的孩子給自己孩子施壓;也有家長偷看簡訊,引發家庭矛盾;還有家長對孩子生活大包大攬……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專家說,比如孩子剛開始學穿衣、吃飯,如果家長自己來,肯定會節約時間,但卻培養了孩子的惰性,孩子的思維發展也會比其他獨立的孩子要晚。
家長應該要求孩子主動承擔家務勞動,除了學習,還要對孩子的優點進行表揚。只有彼此欣賞,才能彼此尊重,這種新型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根本。
二、為什麼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
1、不善於傾聽孩子說話
一些父母與孩子交談時,只注重自己的觀點,而不注意聽孩子怎麼說。因此,父母也不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聽不到孩子的心裡話,使孩子失去了與父母溝通的願望,才使溝通變得困難。
2、不講究平行對話的藝術
家長與孩子溝通,需要互換角色。在生活中,家長不僅是嚴父,更是良友。有些父母常靠「打」來督促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樣,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中聲稱「這是為了你好」,但孩子卻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與善意,溝通常被阻斷,使「愛心」被淹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使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
3、不當顧問硬當裁判
孩子常對父母的規勸表現出逆反心理,他們覺得自己不需要大人管教,而應幫他們出主意、教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孩子將生活學習中的快樂與興奮告訴父母時,往往遇到的是猜疑、訓斥與潑冷水;也有的是婆婆媽媽。於是,孩子乾脆不說或少說。
4、過於急躁而缺乏耐心
有些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上過於急躁,總幻想通過一兩次聊天就能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而缺乏扎實的行動,這就難免在親子關繫上吃「夾生飯」。有些父母高興了,就與孩子泡在一起;而忙了、煩了,就對孩子不聞不問。這種「冷熱病」很不利於與孩子建立鞏固的聯系。
⑤ 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大家不妨來看看我推送的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相關內容,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准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計劃、多創造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我們不善於說出來或做出來,我們明明愛孩子卻很少對孩子說:「孩子,我們愛你」。如果你實在不願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後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發等也都可以採用。總之,家長在這方面應該積極主動。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⑥ 父母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 父母怎樣和孩子有效溝通
1、學會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積極傾聽孩子的話語,從他們身上抓取關鍵信息,幫助孩子分析判斷,並給予可行的建議,讓孩子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得到積極的反饋。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繼續和父母溝通。
2、親子溝通需要長期保持。溝通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因為持續的溝通是任何關系改善的必要環節。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一種不尋常的行為,那麼當雙方都想靜下心來好好談一談的時候,在溝通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摩擦和矛盾,這會讓溝通變得更加困難。
3、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要濫用道德綁架。比如,「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你應該理解父母的意圖」。有智慧的父母會善於傾聽孩子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符合自己的想法,也應該先傾聽,在換位思考的前提下,與孩子平等交流。
4、鼓勵。父母不應該在孩子說話時打斷他們,而是鼓勵他們繼續。在溝通中,父母不要輕易用自己的身份或所謂的經歷來反駁孩子的想法或觀點。如果想讓孩子聽我們的,我們必須先學會聽他們的。即使孩子說錯了什麼,作為家長,也不要嘲笑,更不要責怪。
⑦ 家長在家庭教育當中,應該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家長在家庭教育當中,應該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一、營建傑出的家長教育環境
首要,爸爸媽媽要為小孩營建傑出的家長教育環境。家長教育是以子女為中心的,這就要求家長以身作則、知行合一,耳濡目染地讓小孩明白事理。家庭關系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品行不端的爸爸媽媽很難培養出質量崇高的小孩、行為懶散的爸爸媽媽也很難培養出自動積極、勤奮學習的小孩、消極悲觀的爸爸媽媽難以讓小孩達觀自信,而頻頻的家庭暴力不但會導致小孩嚴重缺少安全感,更會影響心思健康。每個小孩生長的家庭環境、文化背景、經濟基礎、自然環境、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千差萬別的,因而不能千篇一律套用別人所謂的成功的教育形式,而應該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