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朱氏族譜,我曾祖父是景字輩,祖父是榮字輩的,父親是廣字輩的,誰知道是哪一支的
朱氏族譜,我曾祖父是景字輩,祖父是榮字輩的,父親是廣字輩的,誰知道是哪一支的
這位知友,朱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的後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因為邾國比較弱小,就依附於強大的魯國。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 發展和演變:朱姓也有另外一個起源,是說帝舜時有一個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孫也以朱為姓。雖然這一支的時間比較早,但朱虎的後代卻沒有資料可以查證。
朱姓人口和支派繁多,不好說你們是哪一支,建議到祖輩原籍續家譜或自立門戶是最好的方式。
網頁鏈接
B. 朱姓的來源
源於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於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為圖騰,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於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
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其實在中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
C. 朱姓輩分表 及其朱姓的家譜是什麼
1、朱姓輩分表:
朱姓明代皇族字輩
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家族: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子晉王朱棡家族: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子燕王朱棣家族:「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該支皇族在明亡後改姓鄒。
子周王朱橚家族: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恪廣登庸
子楚王朱楨家族: 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子齊王朱榑家族: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子魯王朱檀家族: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兼達,康莊遇本寧
子蜀王朱椿家族: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子代王朱桂家族: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郁,炳耀壯洪基
子肅王朱楧家族: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
子遼王朱植家族: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而龍輿
子慶王朱(木+旃)家族: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昆
子岷王朱楩家族:徽音膺彥譽,定干個禋雍,崇理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朱鎔基即是岷王後裔。
子谷王朱橞家族: 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怪豫,擴霽昱禎祥
韓王朱松家族: 沖范征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
子沈王朱模家族:佶幼詮勛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皙暐 ,圭璧澈澄昂
子唐王朱檉家族: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子伊王朱劮(木+彝)家族: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
子蓼王朱楠家族:天運開中遠,危國挺起元,思文光仕澤,福壽永廷年。該支皇族在明亡後改姓廖。(改姓的此支皇族把「澤」字改為「敬」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松北區(分支)朱氏字輩:
學景洪繼廣,成憲慶繁祥。
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光裕堂朱氏字輩:
明登承國選,才高應世傳,文邦賢學士,聖殿榮封聯。
2、朱姓家譜:家譜的編修是部分家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譜一般20年或30年編修一次,稱為做譜。編修家譜時,整個家族設立總局,總管家譜編修的人叫譜東,掌管財務的會計稱銀東,以下各支族設立分局,分局也設有譜東和銀東。各房還要派人擔任分錄、匯抄、校對。分局負責填寫各戶人丁口數目,出生、婚配情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總局將分局的材料進行匯編,請人執筆編纂,刻板印刷。領譜時,全族要擺宴慶賀,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會派人來祝賀。家譜每戶一冊,必須妥善保管。為了保證家譜的准確無誤,每隔若干年還要進行驗譜,驗譜由族長主持,對每戶族譜的收藏情況進行調查,凡把族譜損壞的,都要受到重罰。
D. 朱氏家族
朱姓的來源和演變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為圖騰,亦有認為是以赤心木(一種樹心為紅色的樹)為圖騰,活動於河南淮陽一帶的部落,其後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歷史。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第二支出自曹姓。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之後,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棗為圖騰,始居於陝西周至,後東遷河南靈寶東的曹陽,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於曹陽。商朝初再東遷河南滑縣東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東遷於山東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陽之西南的朱陽,朱人隨曹人而遷移,商朝時遷移到河南淮陽原朱襄氏居住過的地方,春秋時為陳國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媯滿於陳,奪株邑並入陳國,並封曹姓朱人的後裔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建立邾國,為魯國附庸。公元前614年遷到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一部分邾人南遷朱方,今江蘇丹徒東南。戰國中葉,楚宜王滅邾國,並遷邾人於楚的邾地,今湖北黃岡西北。邾人遂以邾為氏,繼而去邑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時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動於豫魯蘇鄂地區,曹姓朱氏的歷史也有2 400年。漢朝時沛國(今江蘇徐州)成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發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堯之子丹朱之後,以名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區,古號丹朱。舜封丹朱為房邑侯,故稱房侯,別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敗後,族人四散居於河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為氏。隋唐時期,其後代在沛國相縣發展為望族。狸姓朱氏的歷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以奉商祀。戰國後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居於江蘇碭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後代以先祖名為姓。秦漢之際徙於河南南陽,東漢時已發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時期,南陽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歷史有2 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從三國以來,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賜國姓朱,其人數之多、數目之大,是歷史上罕見的。魏晉隋唐時,北方戰亂和民眾大遷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漢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時鮮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渾氏族,宋朝金國的女真人兀顏氏族,清朝滿洲八旗的烏蘇氏、朱佳氏、珠錫哩氏等氏族的集體改姓朱。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最終同化為漢族。
朱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區中極有影響。朱姓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1.3,即每1 000個中國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個,總人口大約在1 500餘萬。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朱姓歷代名人653名,占名人總數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國朱姓產生過許多世家大族,出現過無數名人。先秦以來,朱姓稱帝者25人,先後建立了高居麗、後梁、明等政權。傑出的人物有:西漢大臣朱買臣、高居麗國君朱蠓,東漢大將朱儁,三國時魏國名僧朱士行,東晉名將朱序,南朝梁國大將朱異,唐朝宰相朱敬則、名將朱環、割地稱秦的朱沘、割地稱冀王的朱滔,五代後梁太祖朱溫,宋朝醫學家朱肱、詞人朱敦儒、詩人朱弁,南宋理學家兼教育家朱熹、學者朱震,元朝醫學家朱丹溪、數學家朱世傑、地理學家朱思本、畫家朱德潤、戲曲作家朱凱,元明之際學士朱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劇作家朱權、朱有燉、歷史學家朱載堉,明清之際學者朱之瑜,清朝書畫家朱耷、文學家朱彝尊、文字訓詁學家朱駿聲,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民主革命家朱執信、地質學家兼古生物學家朱森,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物理學家朱經武、美學家朱光潛、語言學家朱德熙、民族樂器演奏家朱英、化學下程學家朱亞傑、電子學家朱物華、生理學家朱壬葆、實驗生物學家朱洗、魚類學家朱元鼎、病毒學家朱既明、理論物理學家朱洪元、土壤化學家朱祖祥。還有, 諾貝爾獎物理學家, 朱隸文, 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
歷史上朱姓的分布和遷移
秦漢時,朱姓已普遍分布於中原和華東地區,尤其在江蘇南部興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時由中原向西北的陝西挺進,至東漢末,朱姓的足跡已西達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賜國姓朱,這樣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特別是明初向雲南的進軍和屯墾,使西南地區的朱姓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末朱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約有1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5.8,占江西省總人口的2.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南(14.3)、江蘇(10.4)、浙江(10.2),這四省朱姓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四川(9.3)、安徽(7.6)、湖北(7.4),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國形成了贛蘇浙皖豫、川鄂兩大朱姓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大約有18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列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總增加率為69,凈增加了76萬。明朝時期,浙江為朱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9.4,占省總人口的2.4。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18.3)、江西(13.7)三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甘肅(9.5)、山東(6)、福建(6),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餘年,朱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同時也向西北和西南運動。東南地區的朱姓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魯、福建、甘肅三塊朱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朱姓的人口已達1 512萬,為全國第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2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萬增到1 512萬,增長了大約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可能與在明朝滅亡之後,皇族朱姓因遭追殺避國難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紛紛改回原來姓的緣故有關。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14.8)、廣東(10.5)、浙汀(9.8)、河南(8.9)四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東(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3。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在近600年期間,朱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南方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當代朱姓的分布頻率
朱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安徽東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達到6.4人以上,有的地區最高達到11人以上。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2.1,朱姓人口大約161萬;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4,朱姓人口大約283萬;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5.1,朱姓人口大約767萬;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5.4,朱姓人口大約301萬。
朱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朱姓在華東地區的長江三角洲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江蘇南部、浙江、安徽東南。廣東珠江三角洲、雲南昆明地區,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區高達3,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廣東大部、雲南大部、黑龍江東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2;在青海湖以東的其他地區、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一1.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2.8;其他地區,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3.5。
血型分布特徵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497萬,佔32.9;A型437萬,佔28.9;B型440萬,佔29.1;AB型138萬,佔9.1。朱姓總人口1 512萬。
江蘇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區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3,朱姓220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14.6。其中O型76萬,A型66萬,B型59萬,AB型19萬。
蘇浙皖其他地區、冀魯豫、川鄂湘贛、閩粵、滇中北、黔北、甘南、青東南、寧夏、陝南、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1.3,朱姓991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萬,A型287萬,B型289萬,AB型90萬。
其他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1.1,朱姓301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19.9。其中O型96萬,A型84萬,B型92萬,AB型29萬。 一.朱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的後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因為邾國比較弱小,就依附於強大的魯國。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 發展和演變:朱姓也有另外一個起源,是說帝舜時有一個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孫也以朱為姓。雖然這一支的時間比較早,但朱虎的後代卻沒有資料可以查證。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縣,丹陽,吳郡,錢塘,譙郡,義陽,太康,洛陽,長沙,南康,吉安,建陽,廬陵等。朱姓名人,尚有朱子清、朱子謙等。
二,朱、庄、嚴三姓聯宗 1970年,生活於台灣、香港的朱、庄、嚴三姓發起並完成聯宗,編輯出版《朱庄嚴氏大族譜》。[15] 三姓得以聯宗的歷史因緣並不單一,而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庄、嚴二姓原姓「庄」,後因避諱而改姓「嚴」。鄭樵《氏族略第六》避諱第八:「庄氏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氏。」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慶氏避漢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等等。《朱庄嚴氏大族譜》轉載《香港庄嚴宗親總會會刊》中的《庄嚴氏族考》一文,作者嚴既澄,所述庄、嚴二姓淵源頗詳,茲引如下: 庄、嚴二氏,均導源於春秋時代之楚國,原屬羋氏。至春秋末葉,楚莊王之後裔,始有改稱庄氏者,此亦我漢族古代以謚為氏之例。惟在楚莊王之前,宋國已先有庄氏之族,見於《左氏傳》;其地區亦在今河南省之東南部,與楚國領土相毗連。宋國之庄氏苗裔不多,遠不如楚國之一支。故今日回溯我族之起源,仍當以楚莊王之後裔為主,而以宋國之庄氏為旁支。當時楚國幅員甚廣,至戰國時代,且一躍而為七雄之一,與魯省之齊國,同為新興之秦之勁敵。由是庄氏之族人,亦隨政治勢力之擴張,而遍布於中原各地;惟仍以楚國本部所轄之豫、鄂、湘、桂,以及吳越兩國之領土為宗支最繁。至東漢明帝時,以明帝名庄,乃諱庄為嚴,所有西、東漢嚴姓之著名人物,殆均為庄氏所改稱。大抵兩漢時通都大邑之中,當不復有以庄為姓者;惟山陬海隅、政令不及之處,或不免有一仍舊貫者。至晉、唐以後,恢復本姓者漸多,從此庄、嚴二氏遂並行於中國各地。 庄、嚴二姓以東漢明帝以前之庄姓,為二姓聯宗的根據。因此,庄、嚴異姓聯宗的性質,大致接近於本文第一節討論的源於同一古姓的異姓聯宗類型。 第二,朱與庄、嚴聯宗的根據,源於贅婿關系。《朱庄嚴氏大族譜》載有《朱庄嚴三姓淵源》一文。此文原作者為庄氏龜洋十二世孫庄英玉,作於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岩嶺十九世孫庄順安(序平)於1968年改寫。移錄如下: 夫始三郎庄公,號太平山老人,系唐黃門都監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孫也,父庄杉公,母蘇氏;先世乃廣東潮州府揭陽縣人氏。值宋末元初,世景擾攘,屢遭兵燹;父祖避亂,僑居大埔縣神前鄉獅子口住焉。不幸年幼失怙,依伯松公教養。迨元至治二年(1322),公年廿七,未娶也。素諳勘輿之道,因游於霞漳靖邑永豐里龜洋社。有朱開山公者,邑首富也,一子早哀。公游來朱家看地有素,朱翁以公性行端愨,篤信忠義,甚器之,許以故男婦何氏,招婿入嗣,依以為老。公事雙親,猶生身父母;翁視東床,猶如己出。翁婿相得,一家圓融,樂莫大矣。何氏生二子,朱翁無嗣,公承業垂統。厥後建祠祭祀,配以必文、必華二孫,蓋不忘所自也。而庄公特祠,不與朱翁同廟,禮也。自是朱嗣庄續,傳統四百星霜,裔孫何止巨萬,誠吾朱、庄不祧之祖也。 洎夫明清變革之際,皇明淪亡,國姓遭劫,族人唯恐罹禍,因而倚附於庄氏者眾。及至局勢大定,滿清雖停止殺戮,惟代遠族繁,子姓混淆不清,且鮮有再復朱氏本姓者,故而相議朱、庄不通婚姻,以示同氣連枝之意也。 復考庄、嚴二氏聯宗,其在漢以前原為一姓,以有嫌名之諱,遂成音義之分。氏雖各判,系本同源。昔者漆園作吏,莊周並稱道家之祖;富春垂釣,嚴光獨具高義之風。至若考亭世德,朱熹窮理道貫孔孟,皆我三姓先祖之光,抑亦後人之矩范也。 據此可知,朱、庄、嚴三氏得以聯宗,是因為在元中期庄氏通過「招婿入嗣」的方式與朱氏發生了世系聯系。[16] 根據元代制度,庄氏入贅屬養老女婿性質,俗稱「補代」,故所生子姓朱,在法律上屬於朱姓後裔,即「朱嗣庄續」。[17] 因此,在朱氏聚居的地區,庄、朱二姓祖先分廟祭祀,庄氏不具正式祖先的地位,只是一個「特祠」,其目的是將庄氏世系與朱氏世系作並列的對照,以示父系血統淵源,是所謂「不忘所自」。清初朱氏子孫為避牽連,一時間有改姓庄氏的趨向。這一行為在世系關繫上屬於向庄(嚴)氏的「歸宗」或「復姓」。由於年代久遠,「子姓混淆不清」,改、避已意義不大,只能相約不通婚姻,以免世系過於混亂;最後,在朱、庄、嚴三姓間,構成了異姓聯宗關系。這一解釋,大致上說明了三姓聯宗的歷史淵源。 庄、嚴二姓聯宗尚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朱、庄、嚴三姓聯宗顯然只是始三郎庄公後代所能接受的一個特例。
族譜錄
E. 朱氏家譜輩分怎麼排
朱氏家譜字輩主要分江蘇南京、北京市、江西婺源、江西贛州、四川達縣、四川資中、江蘇維揚7個宗祠的區別,具體如下:
1、江蘇南京的字輩: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2、北京市的字輩: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
3、江西婺源的字輩:一代鴻儒宗名哲萬世賢聲定顯揚詩書禮邦永繼長德澤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訓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獻景福綿延。
4、江西贛州的字輩:明登承國選,才高應世傳,文邦賢學士,聖殿榮封聯。
5、四川達縣的字輩: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
6、四川資中的字輩: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
7、江蘇維揚的字輩:以之其瑞,立本榮傳,汝學純萬,克紹興邦。
(5)朱姓父母姓什麼擴展閱讀:
朱姓家譜
家譜的編修是部分家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譜一般20年或30年編修一次,稱為做譜。編修家譜時,整個家族設立總局,總管家譜編修的人叫譜東,掌管財務的會計稱銀東,以下各支族設立分局,分局也設有譜東和銀東。各房還要派人擔任分錄、匯抄、校對。
分局負責填寫各戶人丁口數目,出生、婚配情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總局將分局的材料進行匯編,請人執筆編纂,刻板印刷。領譜時,全族要擺宴慶賀,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會派人來祝賀。家譜每戶一冊,必須妥善保管。
F. 朱氏全國統一輩分是什麼
朱氏全國統一輩分有:均、銓、法、楨、煜、坤、鍾、洛、樹、烈、增、銘、滇、榕、煌、垠、鈺、澤、松、燁、堉、鐵、潤、柏、煬、塬、釧、汝、栩、煐、埼、錦、波、棪、燦、坪、鋼、涌、桂、炘、堾、鋒、江、楠、煥、垣、鑫、河、村、熠、垿、鉷、湖、彬、煊、塨、釗、海、棟、燨。
朱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為朱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國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區,約佔了全國人口的1.2%,總人口約有1500餘萬。
相關歷史: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一帶。西周時,周武王封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後部分邾人南遷至安徽丹陽、江蘇丹徒等地;戰國中葉,楚宣王滅邾國,遷邾人於楚(今湖北黃岡西北)。
秦漢時期,朱姓已遍布於中原和華東地區。魏晉時期,朱姓繼續南遷,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清朝時,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G. 朱氏家族的祖先是誰
朱襄氏。
朱襄氏為炎帝別號,又號稱飛龍氏、連山氏,朱襄氏為遠古時代五方上帝之一,被文獻命之為上古「古帝」、赤帝。炎帝朱襄氏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
他發明五弦元瑟,開禮樂文明之先河;調節陰陽,促進百物生長,是中華農業文明的開拓者。首創六書,奠定中國文字之基石。
據史料記載,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陳之朱野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 炎帝在位70年(前4239---前4169年),與媧皇女媧氏共治天下。死後葬於朱野(今柘城縣縣城東十里大仵鄉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7)朱姓父母姓什麼擴展閱讀: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一帶。西周時,周武王封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後部分邾人南遷至安徽丹陽、江蘇丹徒等地;戰國中葉,楚宣王滅邾國,遷邾人於楚(今湖北黃岡西北)。
秦漢時期,朱姓已遍布於中原和華東地區。魏晉時期,朱姓繼續南遷,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清朝時,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H. 朱氏家譜字輩大全
江蘇南京: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北京市: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一代鴻儒宗名哲萬世賢聲定顯揚詩書禮邦永繼長德澤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訓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獻景福綿延
江西贛州:明登承國選,才高應世傳,文邦賢學士,聖殿榮封聯
四川達縣: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
四川資中: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
江蘇維揚:以之其瑞,立本榮傳,汝學純萬,克紹興邦
(8)朱姓父母姓什麼擴展閱讀: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朱姓大約有1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5.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南、江蘇、浙江,這四省朱姓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湖北等。當時的贛蘇浙皖豫、川鄂為朱姓的兩大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朱姓大約有18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列為第十一位。浙江為朱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9.4%。在全國分布集中於浙江、江蘇、江西三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1%。
其次分布於甘肅、山東、福建三省。宋元明600餘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同時也向西北和西南運動。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魯、福建、甘肅三塊朱姓人口聚集地區。
I. 朱的姓氏來源
源於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
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於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為圖騰,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於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
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9)朱姓父母姓什麼擴展閱讀:
朱姓名人:
1、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2、朱良才
朱良才(1900.9.27—1989.2.22),湖南汝城縣人。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四軍連黨代表、營部書記、支隊政委,紅一方面軍師政委、軍政委、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政幹校副校長、政委等職。參加了湘南起義、黃洋界保衛戰、長征、西征等戰役戰斗。
新中國成立後,朱良才先後擔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軍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8年因病主動退出領導崗位。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