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都會有老去的一天,該怎樣才能留住父母的青春
時間是一個賊,偷走所有人的青春,最要命的是這個“賊”還是合法的。
沒有人能夠永遠留住青春,父母也不例外,這是大自然的一個規律,是人生不可逆的一件事,我們不是神,只能任由青春流逝,對於父母老去讓人痛心,每當看見父母的白發,心裡都不是滋味,既然無法挽留父母的青春,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
有很多年輕人結了婚之後依然啃老,並且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父母來帶,這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這對父母也是一種不公平的事情,盡管父母沒有怨言但這種行為是不對的,要想讓父母更有青春活力,一定要讓父母有更多的時間去打理自己的生活。
❷ 孩子一想到父母漸漸變老就非常難受,這該怎麼辦
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積極的引導孩子的觀點,應該和孩子溝通,應該讓孩子懂得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況,然後也應該讓孩子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時每刻。
❸ 該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去呢
看著父母日漸老去,自己的心裡是極其難受和悲涼的。我多想讓時間過得再慢一些,因為不忍看到父母年齡變大而容顏變得愈加憔悴。
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去呢?這是每個子女都要面對的問題。在面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後,很多人都有一些後悔的地方,痛恨自己做做得不夠。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做好現在的事,珍惜與老人相處的每一天每小時每一分鍾每一秒。在這美好的時光里,我們要盡可能多地孝順父母,不要給他們添堵,少給他們製造負擔。盡管每個老人都是操心的命,但是當做兒女的挺起胸膛擔起家中更多的責任時,父母肯定會感到滿意和欣慰。
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子女們要多陪陪父母。陪伴其實是兒女給父母最好的禮物,這比金錢和名譽更加有價值。做父母的都希望時刻知道孩子的境況,所以在父母的身邊比你做其他很多事情都來得要有意義。家庭團圓,幸福和睦才應該是老人和兒女最大的期望。
祝願親愛的父母大人福壽安康,幸福快樂!祈禱我們能夠孝敬您們到永遠!
❹ 如何能夠化解因為父母逐漸老去而不斷產生的不安和煩惱
我覺得父母逐漸老去,是每一個子女都必須經歷的一件事情,你不能強求你的父母陪伴你多少多少年,只要你的父母在的時候你對他好,這樣你就會心安理得,只要不愧疚父母就好,如果產生不安與煩惱,那麼就跟自己說沒有事的,我的父母一定會健健康康的。
❺ 你們是如何面對自己父母日漸衰老的
如何不面對日漸衰老。如何不看到生離死別,如何順利的度過一生。只有死告訴人們答案。
孩子把父母淹沒在歲月的長河中就像悲傷淹沒了哀鳴的人!活著的人說死去的人是幸福的,恰恰幸福被定義在活著的人身上,活著的人誰都沒看到幸福的答案,其實幸福就在手中上緊緊的緊緊的握著,幸福被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淹沒在歲月的長河中。
我從來沒有看到大海風平浪靜沒有波浪的時候,那層層捲起的波浪證明生命的存活,大海就是一條條人生軌跡的形象。一個悲劇的事降臨在她的身上,她的小兒子先她去了另一個世界,現實生活中這位頭發花白耄耋之年的老人,如何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事實的摧殘了。人之死是大事,之所以為大事是一條活著的生命只有一次機會,更重要的是死的方式、時間、地點、環境。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人間的悲劇,讓一個羸弱的老人僅剩留在人世間越來越少的日子裡流干最後一滴眼淚。痛心的事啊!這位老人就是我的姥姥,姥姥每每想起一點點能和她的小兒子有聯系的事都會以淚洗面,心痛交割,身抖篩糠。
其實只要能在人世間活著總會有事讓你笑容的,放下那些承重的包袱吧!人生總是走在過往雲煙的最前面,如果往事是痛和苦,那我們就多期待未來,如果往事是苦中樂,那我們就多回憶美好。
❻ 一想到父母漸漸變老就非常難受怎麼辦
雖說是自然規律,人都會老去,但是看著父母皺紋,白發確實難過。所以你要更加努力學習也好工作也好,讓他們放心看到你的成長,看到你的未來不用他們擔心;其次,有時間多陪陪他們,有時間就多握握她的手,一起旅旅遊,帶他們看看人間煙火,享受天倫
❼ 哪個時刻你覺得父母老了,面對老去的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
當我發現我要去碾米的時候,我爸扛不住米了,當我發現父母的抵抗力越來越差,當我發現我從超市買了大米當我發現我拖著行李箱從學校回家的時候,爸爸有點顛簸地提著它上樓。行李箱變重了嗎?下次我是不是應該少放點東西在行李箱里。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我父母老了。面對父母的老去,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彼此珍惜,迷霧下的智力等等有時候你忙於工作和父母反復記不住的問題,請對年邁的父母多一點耐心。小時候,父母為我們保駕護航,因為我們初出茅廬的心。我們並不擔心從空中掉下來。我們並不害怕,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背後有堅強的後盾。
❽ 如何坦然面對父母的老去
個人覺得這是個很自然的過程,首先自己要接受這個自然規律,也尊重這個自然的現象。
然後,在感受到父母正在變老這個事實的現象時,說服自己,多多換位思考,去理解父母的無奈,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立場,多多包容他們因為變老而產生或製造出的很多問題。
也要同時,意識到父母在變老,自己必須得由內而外的更強大,去主動承擔起作為兒女的責任,不推卸,不抱怨。
最後,趁父母還沒有很老很老之前,在他們還在身邊時,多多陪伴他們,努力賺錢給他們更多自由,讓他們的老年生活更有尊嚴。
❾ 和父母相處越來越難,面對老去的父母,我們該怎麼辦
父母為子女的付出,是所有文字和歌曲都無法表達的辛苦。
但是, 不是所有的親子關系都是和諧幸福的,不是所有的家庭關系都是溫馨美好的,很多人都在苦惱如何與父母相處 。
你是否經歷過與父母的沖突?因為工作選擇、因為城市選擇、或者因為戀愛伴侶的選擇?
你是否經歷過被父母掌控的無奈?無法滿足父母期望時,要承受他們的憤怒和自己的愧疚?
你是否經歷過來自父母的打擊,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從最親近的乖孩子變成了一無是處的陌生人?
如果你經歷過這些,那你總會去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到底要如何和父母相處。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也許可以告訴你一些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格蕾絲·勒博和芭芭拉·凱恩,她們兩個人都是有著超過30年經驗的臨床社工師。
1982年,她們在美國創立暮光服務網,目的是協助家屬關懷和照顧家中老人,他們接觸過各種類型的老人,也為這些家庭的子女提供了解決方案,他們把多年的經驗和智慧匯集成冊,來幫助有同樣困擾的人解決問題。
在書中,作者將難相處的父母分為六種類型,通過案例,逐一解讀了不同類型的父母所表現的狀態,給出了具有實際意義的解決方案。
想要解決和父母之間的問題,首先需要了解父母的問題所在,根據父母的不同表現,作者將難相處的父母分為了六種類型:依賴型、潑冷水型、自戀型、控制型、自毀型、恐懼型。
依賴型父母:需要時刻滿足被陪伴的需求
這類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時刻陪伴自己,遇到事情也希望有人幫忙做主,難以獨立面對自己的生活。一旦與子女失去聯系或者在分開的時候,就會表現出焦躁不安的狀態。
潑冷水型父母:只愛理想中的人,你要麼是極好要麼是極壞
書中提到一個老人,對兒女滿腹怨恨,和外孫卻非常親近,但因為外孫考取了其他城市的大學,老人便和外孫徹底反目,外孫打電話她不接,放假回家她也不開門。
這類父母會因為某一件事沒有達到自己預期,就對他人做出非常糟糕的判斷,因為他們愛的只是自己理想中的人。
自戀型父母: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不在乎他人感受和需求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然的,但凡事過度就會產生負面結果。
婆媳矛盾是很多家庭都在面對的問題,導致矛盾的一大原因就是,兒子娶妻成家後,母親會覺得自己被忽略了,覺得兒子被別人搶走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因為母親的自戀型人格,只從自己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
控制型父母:凡事不按照自己說的做,就會產生極端行為
書中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因為長女違逆了母親每天打電話的要求,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母親都沒有和女兒聯系,並且不允許丈夫和小女兒與長女聯系,直到夫妻患病後,小女兒一個人無法承受,母親才勉強願意再次和長女聯系。控制型父母的特點就是一旦對方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就會做出極端的表現來操縱他人。
自毀型父母:有酒精、毒品或葯物成癮,有某些強迫性舉止
這種父母是最讓子女擔心的父母,他們容易產生抑鬱情緒,或者總是做對身體有害的事情,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恐懼型父母:容易恐慌,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這一類的父母往往對很多事情都會感到恐慌,比如說整日擔心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問題,或者整日擔心子女在外遇到了困難,導致他們無法正視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
這就是六類父母的特徵表現,這六類行為並非獨立,而是息息相關。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父母符合其中幾種表現,也不需要驚慌,作者在書中已經給了我們一些解決方法。
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如果他不是我爸或者如果她不是我媽,我這輩子都不會靠近這樣的人。
但是無法改變的是,他就是你爸,她就是你媽。
面對父母這樣那樣的反應,我們能做的有哪些呢?
首先,學會理解,去探究父母表現背後的成因。
每個人的本意,都不希望給他人帶來痛苦,父母表現出來的一面,背後必然有其成因。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討原生家庭對於人的影響,我們父母也是一樣,他們的很多表現也是基於童年或早年的一些經歷。
比如說喜歡依賴他人的母親,年少的時候可能經歷過被忽略、被拋棄,所以老年的她害怕再次經歷這樣的痛苦,一旦她認為會出現這樣的可能性,她就會表現出過度緊張。
父母的一些行為會給我們造成困擾,但是我們需要理解一點,他們並非是故意要讓我們難過,而是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
在我們感受到痛苦的時候,他們的內心一定也是痛苦的,而並非獲得了快感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去怨恨為什麼有這樣難相處的父母,而是會理解和同情他們的感受。
其次,學會接受,明白很多事情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
作者面對過太多具有相處困擾的家庭,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世界上不是只有你的父母如此。
有了這個認知,我們心裡就會變得好過一點。相處困擾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通用問題,並不是我們在遭遇特殊的挑戰。
很多時候,我們的 無力感來自於無法解決父母的問題 。
比如說與自戀型的父母同住時,父母以自我為中心,提出很多要求。開始我們可能會盡量去滿足他們的要求,忽視自己的情緒,但久而久之,我們內心會充滿很多委屈,也會對父母產生埋怨,這種沖突感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事實上,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無論是在處理工作還是處理其他方面,所以 我們無需事事滿足父母的要求,劃清我們的邊界感,也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保護 。
所以,我們要學會接受,接受父母因為某些經歷,導致他們具有性格上的不足;接受他們的想法與自己不同,理解他們的擔憂和恐懼;接受父母並不完美,降低對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接受自己並不能事事滿足父母,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減少自己的愧疚感。
最後,學會面對,從講道理轉變為同理心。
人在充滿負面情緒的時候,是很難聽得進去道理的,講道理也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優辦法。
就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回到家如果被打一頓,或者被說教一番,我們內心對於考砸的愧疚感會轉變成不耐煩和對考試的厭惡。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聽到的是:「爸爸媽媽知道你很努力,這一次考差了是個意外對嗎?我們一起來看看錯誤的原因是什麼。」那我們感受到的是溫暖和善意,考砸的難過會化作努力學習的動力。
對父母來說也是一樣的,和他們一味講道理,會顯得雙方是對立的,反而會激發對方的不滿情緒。
而對他們的感受表示認同和理解,會安撫對方的情緒,也會拉近雙方的距離。
辦法總比問題多,父母也並非洪水猛獸,把老去的他們當成脆弱的孩子,用當年他們賦予我們的耐心,去包容他們,理解他們,陪伴他們。
人這一生,認識自己最難,我們看到的「難相處的父母」,就是因為沒有達成與他人和自己的和解,才會有種種惹人煩惱的表現。
我們看到了、分析了很多父母的問題,那有沒有想過,我們自己,是否也存在很多問題呢?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到很多地方,我都會想到生活中的某個人,他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在對待自己的家人。
我的母親也有著很多不好相處的地方,大學畢業的時候,因為我不想考公務員,和母親有過長時間的冷戰和沖突;每次放假回家,開始總是高興的,但如果因為什麼事情違逆了她的意願,就會產生激烈的矛盾,實際上不過是買衣服意見不和這類的小事。
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當母親說出與我截然相反的看法時,我最初的反應並不是去理解她,而是反擊她。
從她的角度考慮,她希望我考公務員,是因為在她生活的地方和認知里,這是最好的選擇;她不停給我買衣服,是因為她小時候沒有那麼多衣服,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經歷物質貧瘠的苦,她想把自己的缺憾都彌補在我的身上。
而我的反應,會讓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毫無價值,就會觸發她的負面情緒。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就懂得如何去解決和母親之前的分歧。
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不是因為兩代人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沖突,而是因為在最親近的人面前,我們往往會把情緒表達的更直接,把自己的性格缺陷暴露的更徹底。
所以,最令人擔心的,不是無法與父母相處,而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不好相處的人,也許也正在帶給他人很多困擾。
因此, 學習如何與父母相處,也是在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 ,對伴侶、對朋友、對子女,都是如此。
如果你有興趣,建議讀一讀《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一定會受益匪淺。
這本書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難相處的父母是什麼樣子,更是對我們自身的一個提示,從理解、到接受、到面對,這是我們與父母和解的方式,也是與自己和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