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同類型的孩子在教養方式上有什麼不同,分為哪幾種類型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育兒方式會影響孩子多方面的成長和發展,甚至影響到孩子的餘生。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兩個維度來評定,x軸為父母對孩子的回應和溝通,y軸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通過這兩個維度,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在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中,權威性無疑是最理想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貳』 父母的教養方式及特點有哪些
1.過分嚴格
有些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教育很嚴厲,有時甚至達到殘酷的程度,他們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條,稍不順心或寶貝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願望,就斥責甚至打罵孩子。
後果:這種教養方式容易使寶貝形成自卑、懦弱、冷漠等消極情緒,或產生不能剋制的逆反、攻擊和沖動行為,發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2.過度溺愛
這些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教養方式與上面剛好相反,他們對寶貝過分的溺愛和寬容,對寶貝的任何要求都無條件的接受。
後果:這容易使寶貝養成放縱驕橫,自私自利的品格。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寶貝由於自小就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聽從自己的命令。當他們接觸其他小朋友或走入社會時,可能會因挫折而拒絕接觸社會,因被忽視而嫉妒和仇視他人,因不能自控而與人沖突,甚至產生嚴重的侵犯性行為問題。
3.支配
這種情況多見於父母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的家庭。這些爸爸媽媽總喜歡直接替寶貝拿主意,直接告訴寶貝做這做那,對寶貝自己的意願漠不關心。
後果:雖然直接向寶貝發出命令可以節省許多時間,提高生活效率,但長此以往寶貝會養成過度依賴、服從的性格。由於事事都由爸爸媽媽決定,寶貝自然也無須主動的思考自己的事情,這樣長大以後寶貝就會缺乏主動性,性格自閉,且對父母產生過分的依賴感。
4.不斷拒絕
有些爸爸媽媽為了讓寶貝長大後對社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有意識的對寶貝進行過度的挫折教育,增強寶貝的「抗挫能力」。
後果:過度的「挫折教育」,對寶貝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給予拒絕,又不對寶貝解釋拒絕的原因,讓寶貝長期生活在一種不安全的心理環境中。研究表明,當個體長期處於挫折中,會產生強烈的神經質傾向,並且會伴隨反社會和侵犯性行為。「挫折教育」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寶貝的心理衛生,在「拒絕」後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讓他們有安全的感覺。
5.忽視
在一些家庭中,由於爸爸媽媽的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照看寶貝,寶貝的護養工作大多由保姆或親屬代勞。
後果:寶貝由於沒有太多的機會與爸爸媽媽接觸,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情緒。由於在情感上被忽略,寶貝會傾向於用各種問題行為來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如生病,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或其他一些奇怪的行為。
『叄』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幾個維度和類型
在心理學中,把父母教養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接受-拒絕維度和控制-容許維度,根據這兩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可以形成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斷型、溺愛型、忽視型。
1、權威型
在多數情況下,權威型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一種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來自他們與孩子的經常交流及對子女的幫助。
父母為孩子設立恰當的目標,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限制,並且獎懲分明。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獨立性較強,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喜歡與人交往並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2、專斷型
專斷型父母則要求孩子絕對地服從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厲,提出很高的行為標准,稍有不順,非打即罰。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常常表現出焦慮、退縮和不快樂,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性都比較差,缺乏社會責任感。長此以往,將會與父母關系疏遠,產生叛逆心理。
3、溺愛型
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與期望,但對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採取忽視或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訓斥兒童。
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兒童表現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鬧等方式尋求即時的滿足,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缺乏自信、恆心、毅力和責任感,具有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對父母缺乏孝心。
4、忽視型
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有時會對孩子流露出厭煩、不願搭理的態度。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這種極端的忽略也可以視為對孩子的一種虐待,這是對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剝奪。
它會使孩子出現適應障礙,對學校生活缺乏興趣,學習成績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較高的攻擊性,感情冷漠,並且在長大後會表現出較高的犯罪傾向。
(3)父母教養行為的差異表現為哪些擴展閱讀
這樣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縱子女的行為,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控制策略:
1、社會隔離
如果要控制一個人,首先就要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防止他接觸外界的信息。我們不否認父母應該讓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過度的控制就會破壞一個人的正常社會性活動。 要報備去哪裡玩、見什麼人,早請示、晚匯報,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
同時向孩子灌輸:「其他人都不可信!這世上只有爸媽才是真心關心你。」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除了父母,你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沒有其他社會支持。
2、貶低指責
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父母會明確地指責訓斥,甚至貶低他們的人格。同時,他們在插手孩子生活各個方面時,會理直氣壯地解釋:「我這不是為你好嗎,爸媽能害你嗎?」 而這份「為你好」背後所裹挾的控制和強迫卻在傳遞著另一種信息:你不行!沒有我們來指導你,你什麼事也幹不成!
3、經濟把控
經濟尚未獨立的滋味實在不好受,這時候,父母的經濟控制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銷就等於控制了孩子的行動范圍以及活動內容,就算對於經濟獨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經濟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辦法吧!」
4、情緒綁架
讓孩子產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連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們:「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多麼順暢的催眠,指示性的話語,沒有拒絕餘地,還順便假設了拒絕的後果-"如果你不聽話,父母就會受傷。" 隱含傳遞了後續的愧疚感,一氣呵成。
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仍然擺脫不了這種情感控制,他們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在逐漸遠離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內心充滿了不安和自責。情感綁架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成長、與父母的分離是在殘忍地「拋棄」他們。
『肆』 中國各種教養方式父母不同的教育行為特點和孩子的性格特徵
在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適應社會需要、社會變化的能力和處理各種復雜社會現象的技巧。在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需要,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自己的角色作用。由此可見,兒童的社會化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在眾多影響兒童社會化的因素中,家庭教養是最基本動因,是兒童社會化的基礎。
每個孩子都將通過學習生活技能和行為規范,參與社會活動,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人的社會化始於家庭,因此父母採取怎樣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繫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具體說來,關於不同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可以得出幾點簡要結論:
(1)父母越多使用懲罰,限制,兒童對道德規則的內化及道德形成越慢。
(2)精神鼓勵優於物質獎勵,對兒童社會化發展舉足輕重。
(3)父母與孩子之間充滿溫情和慈愛的關系,對兒童寬容民主的引導,可以積極的促進兒童內部控制力的發展及認知能力的提高。
(4)父母不宜孤立地使用某一種教養方法。
(5)同一種教養方式在不同的家庭中對兒童的社會化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如同樣是限制,在專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極的,而在民主型家庭中的作用是積極有效的。
三、通過以上四種教養方式的分析,無疑需要提倡民主型權威型的教養方式,這樣的教育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高,相應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慾望都比較強,容易形成敢說敢乾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他們以合理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才能培養孩子健全的自我,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導和要求,往往成為最熱愛生活而有自信心的人,可以肯定的說,民主權威性的教育模式對所有孩子的心理發展都有益的。
四、給家長的建議
在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中,成員之間感情融洽,關系和諧使孩子感到輕松愉悅,沒有任何精神壓力。這種環境會使孩子自發的陶醉於充滿樂趣的創造性活動之中,這對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創新意識的萌發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面營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和諧的家庭氣氛。
(1)父母給孩子真摯的愛,步調一致,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義務。
『伍』 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 專制型(支配型):
採用嚴厲、高壓、強迫命令式的教育,只從父母主觀意志出發,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願望,經常打罵、體罰、使子女容易發展為順從、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獨、或是另一極端,強烈反抗、冷酷、殘暴。這樣培養的孩子學習被動,智力底下,成績很差。
2、溺愛型(順從型):
多見於獨生子女家庭。一切順從溺愛,百依百順。子女常表現為任性、自私、驕傲、情緒不穩定、無責任感。這樣的孩子往往在社會上到處碰壁。
3、保護型(限制型):
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一切勞動由家長包辦代替,一心讀書,閉門不出。子女性格表現盲從、脆弱、依賴性很強,獨立性差,缺乏創造性和想像力,社會適應能力差。
4、自流型(放任型):
父母只顧自己的工作學習,孩子從小缺乏教育和關心,放任自流,性格內向,孤僻,對人冷淡,情緒消沉,興趣狹窄,缺乏理想和追求。
5、不協調型:
即教育態度缺乏一致性,連續性,隨心所欲,以家長的情緒為轉移,教育方式多變。家庭內部缺乏穩定感,孩子情緒不穩定,容易恐懼、焦慮、急躁、多疑、自卑,容易發展不良行為和心理變態。
6、虐待型:
見於少數特殊家庭。對孩子視為仇敵,打罵虐待,孩子膽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礙發展率很高。
7、民主型(教導型):
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家長常常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和文化修養。對子女長期耐心教導,以身作則,啟發說理,督促檢查。這種家長教育處的子女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質,健全的人格,獨立性和創造性,社會適應良好。個體化和社會化協調平衡發展,易獨立成才。
對子女教育培養要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家庭要和諧、穩定、民主。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經常打罵、爭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生活,缺乏安全
感、幸福感,對子女心身發育極為不利。破裂的單親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顯著的消極影響。單親家庭子女違法犯罪率也很高。
另外,要培養教育好子女,家長必須自己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強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糾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親,許多研究表明,母親的個性
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母親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賦——溫柔體貼、情感細膩等優點,母親的溫存、寬容、優雅的風度和文明舉止都是培養子女良好心理品質的先
決條件。母親更應該提高文化素質,加強自身的修養。
『陸』 父母教養方式四種類型
『柒』 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包括
一、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養方式分成三類,權威型、放縱型、民主型。
1.權威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兒童的一切都是由父母來控制的,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甚至不誠實的人格特徵。
2.放縱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對兒童過於溺愛,讓兒童隨心所欲,對兒童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唯我獨尊、蠻橫無理、胡鬧等。
3.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與兒童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父母與兒童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父母尊重兒童,給兒童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能夠使兒童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研究也發現,在這種民主、尊重的教養方式下,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顯著偏低。
二、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是指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准,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准。反應性是指對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教養方式分為四類,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1.權威型
一般而言,權威型是對孩子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這種類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們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與此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並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雖然嚴格但是民主。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自信和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並且會比較樂觀、積極。
2.專制型
專制型的特點則是嚴格但不民主。專制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雖然有時家長為孩子設立的目標和標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地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較聽話、守紀律等。
3.放縱型(溺愛型)
放縱型的家長對孩子則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們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往往會表現出哭鬧等行為。對於家長,他們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往往缺乏恆心和毅力。
4.忽視型
忽視型的家長對孩子不很關心,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同時也不會對其表現出愛和期待。對於孩子,他們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
『捌』 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權威型:權威型是對孩子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這種類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內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容的尊重和理解上,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
反映一種積極的對己對人的態度和行為,而禮貌只是人與人交往時所表現出的對人謙讓恭敬的外在舉止。它們的聯系在於,有教養的人與人相處時總會藉助禮貌這種形式。
因此,我們既不能說一個社交場合彬彬有禮而私下總說人壞話的人有教養,也無法說一個「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熱心助人的人有教養。
(8)父母教養行為的差異表現為哪些擴展閱讀:
教養的核心:
「教養」在良好人際關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愛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溫文爾雅,注重細節,關心他人,心胸寬闊並發自內心,正派真誠、光明磊落等等。
教養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因為關懷,我們才能注意並准確地把握交往尺度,給別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間;我們才會克服種種不便,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注意處處使用禮貌用語,努力營造文雅平和的氛圍。
『玖』 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從哪幾個方面
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從父母自身的特點,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及孩子自身特點三方面來分析。童年期的生活經歷會影響成年後為人父母者的教養行為。
父母的人格特質也會影響其教養方式。母親對懷孕的態度可能會影響日後對於嬰兒的照顧行為與敏感性,此外母親接納母親角色的程度、父母親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
社會經濟地位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存在於家庭內外的壓力因素,往往影響父母對待孩子的行為方式與態度。孩子自身的很多特徵也都會影響父母教養行為。其中,孩子的先天氣質特徵是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的身體特徵、儀表是影響父母行為的另一因素,母親與面貌姣好的子女接觸較多,對肢體殘障或智能不足的子女,父母常持有補償心理,容易表現出過度保護的管教態度。
(9)父母教養行為的差異表現為哪些擴展閱讀
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四種。"權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應"型。此類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適當的"高"和"嚴"。有明確合理的要求,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
同時,他們並不缺乏父母應該有的溫情,能主動關愛孩子,能夠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述說,而且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這類父母施行"理性、嚴格、民主、關愛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這樣的教導之下,孩子會慢慢養成自信、獨立、合作、積極樂觀、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質。
"專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應"型。這類父母會拿自己的標准來要求孩子,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饋,對孩子缺乏熱情和關愛,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能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在這種"專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對抗、自卑、焦慮、退縮、依賴等不良的性格特徵。
『拾』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哪些類型
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
專制型
專制型,又稱獨裁型,這是一種嚴厲的教養方式,是高「要求/控制」與低「接納/響應」的結合。通常成人會提出很多規則,期望孩子能夠嚴格遵守,他們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從這些規則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懲罰和強制性策略(比如權利專斷或愛的收回)迫使兒童順從。專制型的父母不能敏感察覺到孩子的不同觀點,而是希望孩子聽話、尊重他們的權威。這是一種限制性非常強的教養方式。
放任型
放任型,是低「要求/控制」和高「接納/響應」的結合。這種類型的父母會縱容孩子,比較少地提出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沖動,不會密切監控孩子的行動,很少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強硬的控制。這是一種接納且放任的教養方式。
權威型
權威型,是高「要求/控制」與高「接納/響應」的結合。這種類型的父母會對孩子提出許多合理的要求,並且會謹慎地說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保證孩子能夠遵從指導,他們會立下清晰的規矩並貫徹始終。與專制型的父母相比,權威型的父母更多地接納孩子的觀點並做出響應,能夠認識到並尊重孩子的觀點,以合理、民主的方式來控制孩子。這是一種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較靈活的教養方式。
忽視型
這是低「要求/控制」與低「接納/響應」的結合。這種類型的父母很少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他們或者會拒絕孩子的要求,或者由於過度關注自己的事情而對孩子投入極少的時間和精力,他們幾乎沒有規則與要求,對孩子的需求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這是一種非常放任且具有較低要求的教養方式。
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不同
一般來說,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更多正面的影響,孩子更容易表現出積極、主動,自控能力強,做事有主見,能和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
專制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現出不愉快、不友好,他們容易被激怒。
溺愛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更多地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比較任性。
而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比較容易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向,讓孩子長大後表現出亥高的攻擊性等行為。
每位父母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恰當,孩子的性格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若方式不當,則會適得其反。
而不管採用何種養育方式,都需要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能夠而耐心地傾聽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勵孩子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