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摧毀孩子對你的信任,只需要重復這三種行為
台灣作家王麗芳曾經在她的文章中講過這么一件事:
作為一個暢銷 育兒 書的作家,她很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去幫助那些遇到難題的孩子:比如說在學校受到欺負的孩子。
但她又發現盡管自己很耐心,但這些孩子並不願意和她講出心裡話。
帶著這個困惑,她請教了自己的老師,老師告訴她:
親子之間的信任危機,讓孩子在家中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到了 社會 上,也本能地不信任那些伸出援手的大人。
雖然大多數緊綳的親子關系在孩子成年後,會得到緩和。但丟失的信任,卻很難再找回來。
這三種行為,最容易導致信任危機的發生。
01
言而無信,刷爆了孩子的「信用卡」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在浙江溫州, 兩個五年級的小女孩拉著手坐在四樓的雨棚邊緣鬧著要跳樓自殺。單薄的雨棚承載著兩個人的重量,看得人心驚膽戰,一個萬一後果不堪設想。
幸好最後在老師、父母和救援人員的勸阻下,兩個孩子才慢慢地坐回去被救下來,避免了一場慘劇的發生。
而讓孩子執意去自殺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父母爽約,沒有陪她們到互相家裡玩。成年人聽到這樣的自殺原因,都會感到匪夷所思:這點事,值得付出生命的代價嗎?
但小孩的世界與大人的比例是不同的,我們隨口一句的承諾,在孩子那裡是有著很重的分量。正如一位網友說的:
的確,一個冰淇淋,一次游樂園之行,一個盼望很久的玩具,在大人這里不算什麼。但在孩子心中,那些全都是真的,他們日日念著這些許諾,興奮地盼著兌現的那一天。
但大人突然說「我忘了」甚至在孩子鬧脾氣時一句「這算什麼大事」的呵斥,就成了多少孩子解不開的心結。
正如 社會 學家林·扎克曾說:
父母的失信,會讓孩子耿耿於懷,不斷累積的失望與憤怒,甚至成為了一種傷害自己的執念。
而更令人感到難過的是, 當父母習慣了去開「空頭支票」,也是在無形中消耗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用值。
知乎網友@香蕉說自己的爸爸就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
一開始自己也會生氣,鬧別扭,但時間長了也就麻木了,甚至覺得爸爸那種許諾的樣子很可笑,「答應時各種爽快,履行時各種推諉」。
當她漸漸長大,爸爸抱怨她不愛和自己溝通時,她在心中冷笑: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走到這步,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成人之間的信任感是從信守承諾開始,而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同樣如此。
為人父母,如果許諾就要兌現,如果因為一些原因不能滿足孩子,請真誠地告訴他們原因,說一聲對不起。
不要讓親子之間的信任毀於一句冷冰冰的「下次再說」。
02
侵犯隱私, 以「愛的名義」 丟失孩子的信任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有點荒誕的短視頻。
故事開頭,是身著婚紗的女兒領著一個乞丐回家,通知媽媽自己和這個男人領證了。大驚失措的媽媽氣得把男人趕出門,立刻把女兒鎖在屋子裡。
她弄不明白,自己乖巧的女兒為什麼會做出這么荒唐的事情,連結婚這種事都不告訴自己。在失魂落魄中,她遇到了一台「人生回答機」。
機器沒有回答她的問題,而是把母女過去的相處細節一點點重放在她眼前:
小時候,她翻看女兒的東西,在女兒激烈反抗時說「媽媽都是你為了你好啊」;
長大了,她在女兒的房間裝上攝像頭,當女兒反抗說「你裝上這個,我還能有自己的生活嗎?」時,她理所當然地回答「什麼自己的生活,你是我一把拉扯大的,還有什麼事是我不能知道的。」
工作談戀愛了,她翻看女兒的手機,查看她與男友之間的聊天記錄,母女大吵過後,她看著低頭不語的女兒說:「媽媽都是為了你好啊」。
過去的一幕幕在眼前展現,媽媽似乎明白了什麼。她著急趕回家,想為過去的種種道歉時,女兒早已離開,空盪盪的房間里只剩下後悔不已的媽媽。
原本相依為命,親密無間的母女,就在媽媽一次次去侵犯孩子的隱私後,讓女兒徹底失望,拒絕溝通,母女關系越來越疏遠。
一邊是喊著「我為了你好,為什麼你什麼都不告訴我」的媽媽,一邊是被強迫暴露自己隱私的女兒哭著回答「我無法信任你」。
母女之間的天平徹底失衡,最終走向另一個極端。
生活中,不難見到這樣的父母。他們擔心孩子成長中會走了彎路, 於是以愛之名侵犯孩子的隱私。說到底,不過是把孩子當成了私有財產和附屬品來看,認為自己對孩子的一切擁有知情權。
然而越是想掌控,越是想了解,卻反而無法走入孩子的內心,獲得他們真正的信任。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金伯利・肖內特認為:
感受不到被信任和尊重,孩子會無法心甘情願地分享自己的隱私。
在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豬媽媽送給佩奇一個盒子,佩奇好奇地問媽媽我應該放什麼進去呢?
豬媽媽告訴她:「你來決定放什麼,這是你的秘密盒子,不要告訴我。」
開心的佩奇接過盒子,把自己所有想藏起來的秘密都放了進去。
從不擅自打開盒子窺探女兒秘密的豬媽媽,贏得了佩奇的信任,因此佩奇才會無所顧忌地與家人分享秘密。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隱私,只有在有足夠安全感的情況下,才會願意主動與人分享。
父母擔心孩子年齡小,犯錯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關心不是要監視孩子,不允許他們有私人空間,而是在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去找出一種更合適的方式去做孩子成長中的掌舵者。
03
強迫分享, 耗光了孩子的信任
在綜藝節目《放學後》中,高子皓的表妹來到家裡玩時,看上了他手裡的抱抱毯,但子皓卻不想給表妹。
看到這一幕的媽媽,開始用「妹妹是客人,應該讓著妹妹」的理由勸說他把抱抱毯給妹妹。但子皓依然緊緊抱著毯子不願意:
「不,這是我的。」
此時媽媽火了,開始大聲呵斥「給她!」
被迫「分享」了自己心愛的抱抱毯,子皓滿臉都是委屈,他失落地跑回房間默默哭了起來。
在媽媽看來,不願分享與自私劃上了等號,但觀察室的嘉賓包文婧卻認為孩子不願意分享, 首先要好好溝通,如果孩子真的不願意,不要去強迫孩子分享,否則這其實是一種傷害。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分享,樂於分享,一看到孩子別別扭扭拒絕的模樣,就很容易著急上火。這是因為在我們心裡,把不喜歡分享貼上了「自私」「小氣」「沒教養」「不懂事」的標簽。
但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恩斯特·費爾的「糖果實驗」卻告訴我們, 自私是孩子的一種本性,不喜歡分享很正常。這只是孩子物權意識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
大人為什麼樂於分享?那是因為在成人的世界裡, 分享是一種互惠互利的事情。
我們十分清楚,分享是可以得到回饋的。但在孩子看來, 分享意味著失去。
強迫孩子分享,有的甚至如子皓媽媽這樣直接上手搶過來給別的孩子。這些行為一方面令孩子覺得自己說不的權利被父母否定了,拒絕別人是非常不好的行為,久而久之,很容易養成懦弱的性格。
另一方面, 他們會覺得父母連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不能保護,產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
分享是一件美德,一定要在孩子同意和快樂基礎上。想他們學會分享,比如我們可以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之前謝楠在面對兒子吳所謂不肯分享玩具時,告訴他:「你可以說不,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們要不要試一試?」
聽了這話的吳所謂想了想,就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了,甚至是帶著一點期待的心情。
謝楠的做法就非常符合這個年齡孩子的特點,和他們講分享是美德這種大道理是沒有用的,她用了引導的方法,把分享的快樂明確在孩子可以理解的基礎,並且傳達出不管如何,玩具分享不分享的決定權都在你手上。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中要大方很多。粗暴地強迫孩子分享只能在傷害孩子的同時,也耗光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04
《成為母親之後》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孩子經由父母而來,也在父母的守護與教育中邁入成人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 親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有多少: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們要教會孩子什麼,而是在這場成長的牽絆中,緊緊拉住我們與孩子之間名為「信任」的紅線。
共勉。
❷ 孩子不信任父母是何原因如何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或者希望孩子能有明顯的進步,都會對孩子撒謊。想促進孩子學習,培養孩子其他好習慣的父母,會用謊言讓孩子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應付孩子。但是這種育兒方式在教育寶寶的時候可以節省家長很多時間,也可以提高教育寶寶的效率。但是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如果總是騙孩子,會慢慢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給孩子的心裡蒙上一定的陰影。
❸ 孩子對父母態度不好,這時候應該怎麼引導教育
引言:父母發現孩子對自己的態度不好,就要了解孩子是不是在學校當中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父母要多多關心孩子,多多陪伴孩子,這樣孩子遇到了困難就會跟父母訴說,父母也能明白孩子的想法。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孩子對父母態度不好,這時候應該怎麼對孩子引導?
❹ 寶寶不願和父母溝通,不信任父母父母應該怎麼做
❺ 孩子對父母沒有了信任和依賴,會有哪些表現呢
如果小孩子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父母,而且這樣的孩子也不會選擇依賴自己的父母,那你可能就會發現小孩子平時在生活中是不太喜歡跟父母說話的,而且父母跟孩子的關系也會特別的不好。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善親子關系,而且平時在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欺騙小孩。
三、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也一定要注意相關的問題,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太過緊張了。我們每個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採用正確的方式。
❻ 孩子很叛逆,不再信任父母怎麼辦
1. 多和孩子溝通,少用命令式,歸勸式的口吻。 俗話說,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經過多年的幼兒式的教育,由於孩子的思想,主見還沒有獨立出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很可能用命令式的口吻來促使或者阻止他們做某些事情。在開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孩子由於自己的心智還沒有成長起來,另外對家長多少有敬畏的心裡,因此表示遵從,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都逐漸成熟了,再用過去的方式來對待,會使孩子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家長需要改變這種方式。 2. 適當授權,放飛雛鷹,給他們歷練的機會。 有些經驗,如果不是親身體會是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的。很早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小馬過河》的文章,不同人的體驗,經驗是不同的。作為家長,不可能一輩子用自己的翅膀護佑著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在經過某些事件後,通過反省,變得成熟,而成熟,獨立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3. 充分信任孩子,多鼓勵,少打擊其積極性。 信任很重要,沒有信任就沒有合作,沒有合作就很難做成一件大事。信任應該從家庭教育開始,孩子如果從家庭教育里學到信任的話,就能將之適用於周圍的人。另外信任也是對一個獨立的個體充分承認,這對孩子思想、人格的獨立都用有關鍵性的積極作用。 4. 用無言的愛來教育孩子。 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愛要有適當的表達形式,並且不經常抱怨孩子的不理解,要如春雨般滋滋不斷,潤物於無聲,再執拗的性格,也會在愛的感召下,發生扭轉。 叛逆期的出現是對家長一種緊急的警告,提醒他們以往的教育方式已經過時了,要用對待大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抉擇,支持他們做事的方式,支持並放飛他們去外面的藍天中飛翔,這樣才能培養出敢於搏擊蒼穹的雄鷹。</p>
❼ 當孩子失去父母的信任會怎樣
第一,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一旦失去孩子的信任,那親子關系直接跌到冰點,從些家長不要指望孩子能對你說真話,你也不會再真正了解到孩子。
第二,教育難以實施。孩子都不相信你了,你說的話就如同空氣一般,你的教育更是無法實施,這就為什麼有些家長總在疑問,為什麼方法都不靈呢。因為孩子在對抗你。
第三,孩子更容易叛逆。說白了就是對著干,原因也只有一個,孩子不信任家長,只要家長說的在孩子心裡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反著做,在青春期的時候這種情況會更加明顯。
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家長只要做到拒絕撒謊、杜絕欺騙就可以,如何做到,關鍵有三點:
第一,不要輕易承諾。
有些家長說話很隨意,孩子問的時候,自己隨口一答,結果到時候做不到,失信於孩子,所以,做承諾的時候先想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再答應,如果不能就說清楚,孩子也會理解的。
第二,家長也要學會道歉。
家長向孩子道歉是不是感覺有點沒面子啊,真是想多了,家長做錯了,大大方方道歉,反而會得到孩子的尊重,越是藏著掖著的家長,會讓孩子看不起,所以,既然沒做到就真誠道歉吧。
第三,時刻告誡自己。
把孩子當回事,時刻提醒告誡自己,別認為孩子小就可以糊弄,說話一定要算數,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李玫瑾教授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說話算數。如果沒做到,那一定要彌補回來。親子關系中,守信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來源:家庭教育指導師邁特
❽ 父母的哪些行為可能會導致孩子對父母充滿不信任呢
父母的哪些行為可能會導致孩子對父母充滿不信任呢?
3.你想教他什麼,不需要多次提及,就能帶來結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犯錯是不可避免的。父母犯錯後的不同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錯會打罵,然後非常後悔。這些家長不僅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還承諾再也不打罵了,但沒多久他們又失控了。父母的食言行為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當然,父母不應該為了面子而承認自己的錯誤。父母的錯誤,錯誤和道歉是無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