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明節掃墓應該先父親這邊,還是母親哪邊
如果父母雙亡葬在了一起,就不分父親母親了,也不分這邊那邊了。就是一塊掃墓一塊祭奠。
② 父母都去世了,但是墓地不在一起,清明掃墓怎麼辦能不能在父親墓前給母親燒紙
無論什麼原因沒有葬在一起,但是都應該去墳地祭拜,去不了的,在路邊找個地方也可以,但是你不能再父親的墳前給母親燒,那成什麼了!
③ 祖瑩中、父母親墳分開埋了、這樣埋對後代有啥不好、咋處理此事
父母祖墳最好和葬,來得圓滿,走的同心
④ 父母去世後,清明祭奠是兒子的事還是女兒的事
清明祭拜奠父母,是兒女對父母的緬懷和敬意,是兒女的一片心意。
⑤ 清明節在異地怎樣為逝去的爸媽祭祀
不論是直接到墓地祭祀,還是在異地遙祭,其目的都是通過一種形式達到懷念、追思已故親人的目的。也就是常說的【心到神知】。
我們這里(濟南地區)是這樣祭祀遠葬故鄉的親人的,太陽落山前,把祭祀所用紙、香、祭品等准備好。太陽落山後,選擇清凈空曠之地,把紙、香、祭品等分別擺放好,為了確定方向,再在紙、香、祭品處劃一大圓圈,在朝向家鄉處,留一缺口。意思是:紙香祭品送往哪個方向。點燃紙、香後,可對已故親人訴說思念之苦,有的回報近期家庭的變化,告訴親人不要掛著活著的人。待紙、香燃盡,有的行跪拜禮,有的鞠躬後方可離開。
⑥ 母親改嫁去世沒跟自己的父親葬在一起,清明怎麼上墳
那隻有分開祭拜了。
如果你一直是跟父親住一起的,就先去祭拜下母親,祭拜完回到自己家,再去祭拜父親,同其他家人多坐坐,聯絡聯絡感情什麼的!
⑦ 父親去世後的第一個清明節 所有子女要一起去掃墓嗎
最好是所有子女一起去掃墓。
2021年清明的日期:
2021年04月04日 星期日 (辛丑年(牛年)二月廿三,距離2021年清明還有36天)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又是一年清明節。千百年來,我們選擇了在這一天與先祖進行心靈對話,用一種樸素而虔誠的行動,來表達內心深處的銘記。
這個節日,既有著生離死別、慎終追遠的深切情思,又包含了萬物更新、生機勃發的欣慰與感懷。
那麼,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佛教又是怎麼看待清明的呢?
清明節除了祭拜祖先、打掃墓園表達慎終追遠之意,亦可參加全國各地的放生共修,將放生功德迴向先人,並可為親友消災祈福、增益功德,祈求合家平安吉祥,迴向世界和平、災難不生、人民安樂。
清明節,對佛弟子而言,是帶著感恩之心:祈願「先祖為主的六道所有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能夠早日脫離輪回苦海,得到佛的果位,我們來放生、念經、做功德」,這樣對他們而言收獲就很大。
僅僅依靠我們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做功德是很有限的,如果是以眾生的名義來做功德,功德就會很大。
佛弟子清明祭祖最好的方式就是:恭敬地去到墳墓邊上,把雜草和亂石清理干凈,把周圍的環境整理地乾乾凈凈,可以帶著鮮花,如果想要供奉,可以供一些素食,以表追思與紀念,實際上為他們念念經、做功德,比磕頭燒香這些好多了。
祭拜祖先最好還是用素食,很多地區習慣供葷食,這對亡者是不好的。真要做的,是煙供、放生、念地藏經、觀音心咒等功德迴向。
人往生七七四十九天後,基本都會投胎,再次投胎不一定會做人,根據業力地牽引,也可能會去到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阿修羅道和天道,做超度就是讓往生之人消除業障,增加福報,不管他投胎到哪一道,但願他遠離那一道的痛苦,早日脫離輪回。
在清明節,最好的孝,就是做功德迴向祖先,既然佛弟子日常都提倡用不殺生等做功德,清明祭祖當天最好能吃素,這樣功德更大。
清明祭祖之時,佛弟子當以誦超度類的經文為主,如果時間足夠,可以虔誠地念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南無地藏王菩薩」名號、觀音心咒(嗡嘛呢巴美吽舍)、《阿彌陀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普賢行願品》、《往生凈土祈請文》等等。
⑧ 父親(中年)辭世頭三天,兒子該怎麼做,家裡該怎麼做。
喪事的操辦可以說各地各民族大不相同,先聲明一點,只要你在你父親生前盡了孝道,其它的事情,都無所謂,以後的人,也不會記著那麼多的規矩了。
我經常看一些民俗的資料,可以說,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包括世界各國,對親人的喪事辦理大不一樣。人就是這樣的,在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又在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這兒的農村,在親人咽氣的那一刻,一般來說,親人都要守在旁邊,看看將要辭世的人,是不是有什麼話要說。在咽氣後,親人或本家去親戚朋友或生前好友去報喪,報喪是為了讓未知道死者辭世的人,前來吊咽或幫忙。以中國為例,中國人講的,紅事要叫,白事要到,也就是說,去吃飯要三番五次的請,而白事,要自覺的前往幫忙。所以,在咽氣後,街坊鄰居或要主動的去送東西,一般送的是花圈和燒紙。
家人一般女性去世是女兒或兒媳婦換衣服,一般是里外一起換,男性是由兒子,沒有兒子的女婿代為換,沒有子女的,要本家裡的同性別的小輩換。換好後,就要抬到床上,床是普通的單人木板床,把死者放在廳堂里,腳朝北,頭朝南的放著,身上蓋著一個黃色的衿,連臉也被蒙住了。死者的頭前放著桌子,上面有死者的遺像,桌子上面有供品和香紙,桌子下面是盆子,用於燒一些紙。死者兒子要坐在死者的左右,看著香一柱一柱燒完後,再繼燒,不分白天夜裡連續燒。晚上,死者的孩子要在死者的遺體前,徹底的守著,這叫守靈。在農村,院里晚上還必須有一個人,看著房屋上不能貓,如果有貓,要早早打跑,以防「起屍」,這是第一天,第二天要請殮,就是死者入棺材,現在通常是租來的。一般時間在中午,要放鞭,要給死者凈面,就是親人用濕巾給死者擦臉,這是親人最後一次可以接觸到死者,因為入棺後,就再也不能打開了,即使再想看,也不能打開棺材了。然後是晚上「認廟」,認廟就是把死者生前的衣服燒掉,送他去西天,通常要准備一些紙品,有紙紮成的馬,人抬的轎,現在有些孝子還扎出了電視機,轎車、手機,甚至女人。去「認廟」的過程,要找一個大「十」字路口,把地上用沙子和棍撒出廟的形狀,然後親屬和本家抬著轎子(抬轎的要給點糖和小費),親屬朋友拿著紙糊的籠子,馬,到撒好的城中去燒,當然還有一些祭品,這時,死者才算是真正的從這個家裡,騎馬西去了,也就是送魂,送去了西天。
關於認廟,民間有那多說法,有人說,小孩沒脫鬼眼,尤其是六七歲以前的,有些小孩會看見,一個人騎著馬,在天上向西奔去。認廟時把死者所有的衣服,隨身物品,照片(家裡可能只留一張),包括死者的枕頭,被子,都要燒掉,但不能燒死者的襯衣(因為襯衣俗稱「褂子」,諧音是怕死者「掛念」家裡)。在火光熊熊中,親人在旁邊站著,總是忍不住大聲哭,因為此時,死者才算是靈魂脫離了這個世界。
回家後,親人要斷續守靈,方式跟原來一樣,只是棺材放在廳堂里,親人不停的抹淚,續香,直到第天亮,期間熬不住了,會由其他親人替換著守。但不能睡。
天亮以後,就該出殯了,出殯因地區不一樣,有在早晨八點的,也有地區在中午,某些地區甚至是晚上。但多數的在上午,上午要提前預定好拉靈柩的車,在大門口,兩邊列滿花圈,靈柩車的前方,要安放供桌,照片,供品,蠟燭(白色)的,要放在整齊,桌下多了一個陶制的盆,裡面有燒的紙灰,死者有幾個兒子,便在盆邊放幾塊石頭。沒有兒子的不放。這時死者的棺材由親戚朋友抬往靈柩車,兒子們兒媳婦們和內親要失聲痛哭,攔住棺材不讓抬,以示捨不得離開親人,棺材上車後,女婿要進行客吊,包括女兒女婿,還有堂女婿,凡是跟死者親近的女婿,不管是不是至親,都要進行弔唁,弔唁中,死者的兒子要跪立在兩旁,弔唁完畢後,有一個人,多數是聾啞人或沒有正當職業的,要端起盆子,用力磕向盆邊的石頭,這時,死者的兒子,要上車,在靈柩的旁手撫棺材去火葬廠,火葬廠到了後,排隊等待,簡單的告別儀式後,推進火化爐,半小時後拿出的骨灰,就是死者唯一留給親人的身體一部分,通常由長子,沒有兒子的由長女,去紀念堂或公共墓地安葬。在農村,這個骨灰盒將安置在自己家責任田。立碑,上香,跪拜,然後回家。請幫忙的父老鄉親吃飯。從死者辭世的第一天,每七天為一個「七」,一共七「七」,每次燒七,直系親人都要去,燒紙,燒香,
七七滿後,到死者的生日,要燒祭日,每年的清明,陰歷十月一,春節,都要給死者墳前燒紙祭奠。如果家裡有家譜,要在春節家譜拿下來掛的時候,把死者的名字寫在上面,三年後,新墳變舊墳。
順便說幾句,這些都是給活著的人一些安慰,人有旦夕福禍,好好孝順一下,那些都是形式上的。多盡一些孝道,不要等著人老了,才去想起來孝順。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不容易,尤其在現在社會,為人父母都不容易,你父親早早辭世,那是去享福了,你可以把更多的孝心,都盡在你母親身上,以告慰你父親在天之靈。
不是為了加分,自己打了這么多字,也希望你節哀順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