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庭教育需要同理心,你知道該如何運用嗎
家庭教育需要同理心,什麼是同理心,意思是說你孩子的那個身份去想一些事情去理解孩子的能力,因為家長的視角和孩子的視角總是不一樣的,就因為這個容易爆發矛盾和沖突,孩子總是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
跟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敵人,做孩子的引導者而不是管理者,這樣母子關系,父子關系就會更融洽,孩子把你當朋友願意跟你聊天,平常發生什麼事開心的不開心的都願意跟你說,你非常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態,那你就可以做出有效的推斷推斷出他最近在學校生活得開不開心快不快樂,有什麼問題有問題可以幫助他去解決,因為孩子不懂的東西家長懂。但如果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他也不願意跟你說話,那這就有問題了。
2. 同理心過強有什麼壞處嗎
同理心有好處,但是過強對身心也有壞處。
同理心對身體是有影響的。例如,對孩子有高度同理心的父母往往會有慢性低度炎症,導致免疫力下降。另外,當我們對他人產生共情時,我們的心臟會以相同的節奏跳動。因此,當觀看新聞時,同理心的影響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所說的「同情心疲勞」。
因過度同情而產生的倦怠感,傳統上被稱為同情心疲勞。但最近,神經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研究,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同情心不會導致疲勞。這種區分很重要,因為事實證明,當我們同情受苦的人時,同情心是我們感到痛苦的解葯。我們需要更少的同理心,更多的同情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大腦中不同的事件。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會激活大腦中與負面情緒相關的區域。因為我們感受到對方的痛苦,如果我們沒有良好的界限或自我調節技能,自我和他人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模糊,我們會經歷「情緒傳染」。
我們被糾纏在痛苦中,發現很難舒緩自己的情緒。我們想去人格化,變得麻木,並把目光移開。相比之下,同情心與大腦中與積極情緒和行動相關的區域的活動有關。
同情心可以簡單地定義為同理心加上減輕他人痛苦的行動。同情心的行動部分幫助我們將我們的情感系統與他人分離,我們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目睹他們的痛苦時,我們沒有必要去感受他們的痛苦。相反,我們有一種想要幫助的感覺。而且,當我們對他人產生同情心時,我們會有一種有益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同情心,需要適當的同理心。
3. 如何培養家長與孩子的同理心
要學會傾聽
要尊重孩子,讓孩子說話,不要認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認真、專注地聽他講話。
傾聽首先是要聽,不要老是自己說,要給聽留出一定空間。有了這個空間,才會有親子交流的存在。聽的時候還要專注,所謂側耳傾聽,講的就是專注地聽入神地聽的意思,只有聽得專注,聽得投入,才能讀懂孩子的話語,也才能讓孩子感到理解與尊重。
聽的時候還要有應答,要有接聽詞,接聽詞有兩種,一是短詞短語,如,嗯,啊,這樣啊,不錯等,以表示自己的關注與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話語的基礎上,將其話語的實際意思「翻譯」概括出來,這會起到「鏡子」的作用,讓孩子「照見」自己的心態,也有助於父母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如:「你的意思是老師誤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覺得這個大伯太凶,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頂撞了他。」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可用問句的形式來表達,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為止。如「紅紅」例,可以這樣回答:「真的啊,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啊?是感到擔心呢還是感到惋惜呢?」視孩子的回答情況再作進一步處理。在用概括句表達時,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內心感受,是委屈、氣憤還是傷心?因為不同的感受反映著不同的心態,也潛藏著不同的想法。
要換位思考
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麼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將會有什麼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棄,即放棄主觀臆測。父母往往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與心理定勢對孩子的狀況有一個主觀的判斷,如:「考得這么差,一定是粗心的緣故!」「注意力這么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學。」等等,其實並不一定符合實際。
二是要注意轉換,即多做角色轉換練習。對生活中、電視上出現的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這樣的對待,將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會怎麼做呢?」家庭成員之間還可以適當做角色互換,讓父母做「一日孩子」,讓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強親身體驗,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別人,是因為他感到自卑,以此來獲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愛頂撞人,是因為他覺得不這樣就顯得自己是個「軟蛋」;有的孩子愛圍著老師轉,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才會讓老師喜歡自己。如果單純地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判,對此作一番道德說教,效果是不好的。
要識別情感
能從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抓住蛛絲馬跡,對孩子的真實情感加以識別。有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與其潛藏著的情感並不一致,這需要父母去作細心的體察,理解其中的隱義。如,孩子對父親說:「聽隔壁的明明說,動物園來了一頭大象。」其實,孩子並非只是陳述這樣一個事實,他其實很想父親帶他去看大象,只是不敢說或不好意思直說罷了。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覺察力不高,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加以提高。「猜感情」就是一種較有效的方法。如:對電視中或漫畫中的人物,根據其表情、姿態,猜猜其內心的想法與感覺,猜測他也許會說的話;也可以到生活的實景中去觀察與猜測。在家庭中,可做「感情單詞」游戲,即在卡片上寫下不同的感情單詞,輪流抽出一張,讓每個人用身體表演出卡片上的感情,不準說話,其餘的人猜正在被表演的感情。
保持與孩子的溝通
就是要經常與孩子保持溝通,建立起一條動態性的交流迴路,以上所有的方法或途徑,都要通過這條迴路才能發生積極的作用。
如果我們對孩子內心的解讀都發生了錯誤,就談不上有效的引導與教育。所以,同理心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礎與前提,父母要在這方面多注意、多學習。
4.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
同理心和同情心都是應該從小就培養好的品質,具有了同理心和同情心,就說明這個人有愛心。二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同情心是能夠感受到這個人很可憐,並且覺得這個人很值得同情,同理心是也感受過曾經的這種經歷,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二者之間同理心是更為強烈一些。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是善良人所具備,也是非常有理性人具備。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愛心帶給大家。
5. 父母對孩子有「同理心」,究竟有多重要
一.父母的這種“隱性傷害”,讓孩子很受傷,自己還意識不到
很多家長其實也面臨和梵姐類似的問題,和孩子間總是存在一道隔閡。
比如孩子喜歡出去玩,踢球、玩游戲,不管晴天或是下雨,這份心情都不打折扣。
父母就不一樣,出太陽怕孩子曬著,下雨天怕孩子淋著,即使孩子和朋友約定了要出去,也會以各種原因阻攔孩子。
孩子經常失約,漸漸朋友就少了,孩子覺得都是媽媽導致的,媽媽卻自以為在保護孩子。
孩子說想學武術,父母認為這不務正業,於是報了英語班、奧數班。
孩子很饞,想吃冰激凌,父母覺得孩子吃冰的不好,就給孩子買了個麵包。
孩子想看動畫片,父母為了讓孩子多學點知識,逼著孩子看動物世界。
實際上,如果父母不滿足孩子的合理心願,只會讓親子關系產生疏遠感。
說到底,這就是父母缺乏對孩子的同理心,只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會在無形中傷害孩子。
護理學家Teresa Wiseman認為:同理心就是從內心出發,了解別人感受的東西。
2、時刻關注孩子情緒,發現不對及時引導
孩子面對生活容易迷茫,因此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也多。成績不理想就會沮喪,和同學關系鬧僵就會煩躁,有暗戀的對象而不可得就容易惆悵,這很正常。
其實父母年輕的時候可能也經歷過,為了不讓孩子一直消沉,要想辦法幫助孩子走出來。
孩子如果能得到父母的幫助,內心也會非常感激,自然也就不會有嫌隙。
其實,“同理心”很多父母在同輩身上都有,但一到了孩子身上就容易變味,生出所謂“大人的權威”來。有時候對孩子造成了隱性傷害,自己還意識不到。
請父母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若發現不對勁,一定要及時引導,別讓忽視“占據”了孩子,成長為一個缺乏安全感,對他人無法形成信賴的人。
父母暴躁,孩子也不會脾氣好;父母愛貪小便宜,孩子也不會大方。父母就像一面鏡子,和孩子如影隨形。
如果孩子變得不理解父母了,父母也要審視自己是否合格。父母和孩子相互體諒,才能維持彼此關系和諧。
6. 家長具有對孩子的「同理心」,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呢
實任何情緒都需要互相理解。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現實生活的壓力,很難時時刻刻讓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到最好。有自己的小情緒很正常,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理解自己的情緒呢
比如,「媽媽今天回家忘記給寶寶買餅幹了,寶寶是不是很失望呀」,「公交車還不來,媽媽非常焦急」。比如,「媽媽今天回家忘記給寶寶買餅幹了,寶寶是不是很失望呀」,「公交車還不來,媽媽非常焦急」。
7. 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麼區別
區別: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從小培養,但是很多父母會將兩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難達到,在人際關系中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同情心,是認知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引起惻隱之心。同理心,是能夠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實際感受到他人的痛苦。當聽到他人遭遇不幸時,有同情心的人會說:「我真的替你感到難過。」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卻會這樣說:「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我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感覺。」同理心是牽涉兩個人的互動過程,必須認真地傾聽,而且了解、接納對方的感覺,這是一種認同他人體驗的態度。同理心是一種關心與愛的藝術,是高情商的表現。
不過,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育出來的。英國心理學家提出了兩點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發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在和孩子的玩耍中,父母可以有意將這些引入游戲中,加深孩子的體會。這對孩子情商的培育是有很大幫助的。
(7)父母有同理心是什麼擴展閱讀:
同情心,首先是指對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覺察與同情感,同時也指這種感情的表露。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義和初級層面,人人都應該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種才能,往往指培養成能與他人感情起共鳴的一種才能,而這種感情不必一定是悲傷。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義和高級層面。
同理心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A-1:很少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很少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溝通時講客套話,無法引起對方的共鳴,對方也不願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不願意傾聽;安排事務幾乎不考慮下屬的需要。
A-0:能夠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與人溝通比較真誠,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來;能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學會傾聽,工作中盡量考慮對方的需要。
A+1: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能夠使人不知不覺地將內心的想法,感受說出來;能夠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夠用心傾聽;在安排事務時,盡量照顧到對方的需要,並願意做出調整。
A+2: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別人,並以此作為工作依據。有優秀的洞察力與心理分析能力,能從別人的表情、語氣判斷他人的情緒。投其所好,真誠,說到聽者想聽,聽到說者想說;以對方適應的形式溝通。
同理心的培養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步驟:
1.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假如無法觸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域對你來說還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須能把自己調整到可以發掘自己的感受,能體會這些感受。
2.表達出自己的感覺,重要的是選擇表達感受的方式。
3.傾聽他人的感覺。一旦你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再干擾你傾聽別人後,你才能開始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可以幫助你找出別人感受的線索很多。
4.用體諒來回答他人的感覺。最後,你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發出某種反應,並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能體會他的感覺。因此,傾聽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與體會他人的感覺並與之起共鳴,是同理心發生的四個過程。
8. 你知道什麼是「同理心」嗎
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論的專有名詞,是指正確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把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
同情心(feeling of sympathy)也稱同情感,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及對其行動的關心、贊成支持的情感。如人們對老弱病殘者的關心;對鰥寡孤獨及生活無著者的贊助;對因天災人禍慘遭不幸者的支持;為含冤受屈者鳴不平等。它不僅是對弱者的同情,也包括對強者、正義者的支持;不僅是一種感情上共鳴,也包括"助人為樂"、"伸張正義"的動機和行動。這是一種受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覺悟制約,由認識、感情、動機、行動、交織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同情心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在接觸,小時候父母就會教育我們,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對他人處境的一種情感認同和表露,總體表現在情感層面,是一種能與他人感情起共鳴的能力。而同理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設身處地體會對方的情緒和想法,理解對方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簡單通俗來說就是換位思考。
9. 你知道父母提高共情能力,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嗎
首先,共情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共情幾乎是對付孩子的一切問題時都必不可少的一項技巧。
比如,對我女兒的哭鬧,我在書上看到過共情的建議。但最初我不太相信。因為我擔心,假如我表示一點同情的態度,她大概都會哭得更肆無忌憚——可算有理了。所以都沒敢試。
後來決定嘗試。而嘗試的結果是:這個技巧是有效的。雖然孩子可能開始會哭的更厲害,但是她會在更短的時間內停下來。哭鬧以這樣的方式停下來,更有利於她的心理健康。
就在昨天,我給孩子買個新玩具。她午覺醒來,發現裝小零件的小塑料袋破個口,她喜歡的小零件掉出來了,當即放聲大哭。我心想:天哪!你為一個塑料袋就能哭成這樣!太誇張了!但是嘴上只好和氣地說:「媽媽知道你非常喜歡這些小零件(哭聲更大)。這是新買的玩具,你很珍惜,對不對(哭聲更大)。你是知道愛惜玩具的好孩子(哭聲馬上減弱)。」我接著開始嘮嘮叨叨地回顧我們買玩具的過程,我們開始看了什麼樣的,最後選的這個都有哪些優點。這時她開始專心聽,止住了哭。當然過後又想起來,又抽泣幾回。最後,我引導她把小零件都倒進一個小托盤里,再放進透明的大盒子里,這樣更漂亮,也不會丟。她欣然同意。自己裝完後,滿意地笑了。
若是在過去,我也去生氣,那麼她就要無謂地哭上好半天。所以,共情的技巧對付哭鬧很有效。關鍵是不要怕孩子哭,不要急於去止哭。孩子每次哭鬧,都是他學習處理消極情緒的一次機會。這種共情的做法比用轉移注意力等其他方法去哄孩子,更有助於孩子情商的發展。
我想,對於更大的孩子的其他問題,共情也都會是一個有效的技巧。孩子大了,問題和表現方式不一樣,但根本的原理是相同的。
共情技巧不僅能幫助我們有效地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教育,孩子將從中學到同理心和共情都是怎麼運用的。學會這些技巧,有助於孩子提高情商,掌握處理問題的技能。
一個能被父母以同理心對待、能經常得到父母共情的孩子,自己也必定能以同理心對待他人,也能學會運用共情技巧跟他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