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在什麼地方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父母在什麼地方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發布時間:2022-05-09 09:44:43

Ⅰ 父母育兒觀念出現分歧怎麼辦

哪種情況下你對孩子的行為會比較滿意?
1.夫妻雙方努力保持育兒的一致性是非常困難的
我敢打賭,不同的父母對於孩子同樣的行為其反應經常會不同。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會期待父母雙方在育兒問題上保持完全的一致呢?難道夫妻雙方有著完全相同的感覺、壓力、期待和育兒方法嗎?不是這樣的。父母雙方的想法不可能永遠一樣,所以他們無法在孩子面前永遠保持一致。
2.孩子會用不同的方法來做同一件事情
當我的兒子才2歲的時候,就知道跟著爸爸逛超市必須乖乖地坐在購物車里,跟著媽媽就可以自己跑來跑去。當他和爸爸在一起時,從不會試圖跑下來,但是他和媽媽逛超市時,就會吵著要到購物車下面來。
如果有家長嘗試過告訴孩子不同的情況下對他們聲音的要求是不同的,他們就會知道孩子們是完全可以理解這一點的。在教會時、在游樂場時、在外面、在午休時我們都應該有不同的聲量,孩子們知道這其中的區別,而且不會混淆。他們知道可以在游樂場上隨意奔跑,但是不能在教會里亂跑;他們可以在外婆的沙發上蹦蹦跳跳,但是在家裡卻不可以;他們在幼兒園要收拾玩具,在爸爸那裡卻不一定,不過在媽媽那裡有時需要。不要擔心他們會混淆,他們不會的,在這方面我們要對孩子們有信心。
3.意見不一沒關系
很多育兒書籍都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要統一戰線,這並不是真理!更好的方法是成立一個「公平小組」,大家對解決問題可以持不同的觀點。
其實對於育兒方法,正確的比錯誤的多得多。父母對於不同的觀點可以私下討論,然後得出一個不容協商的結果告訴孩子,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事實上,父母通常很難從心底達到這樣的一致,他們表面上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但是孩子能夠覺察到在媽媽或爸爸那裡還有協商的空間。記住,孩子們不是傻子,他們完全可以覺察到父母是不是真的忠實於他們自己的決定。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忠實於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但是完全支持對事件感受最強烈的一方,而且這件事就完全交給那方去處理。這件事對誰更重要?誰對這件事有很強烈的負擔?
4.每天養育孩子的那個人才有權為孩子的日常事務做決定
我們必須知道,只有那個每天花14個小時和孩子在一起的人才會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那些理想主義者通常是和孩子在一起時間很少的人:工作的父母、朋友、親戚、醫生、育兒專家,他們總是告訴你一大堆理論。可惜的是,他們沒有每天和你在一起,聽到孩子每天說20多次「不」,好不容易說一次「好吧」,他們認為你太縱容孩子,但是如果長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我們就應該採取實用主義的做法而不是理想主義。什麼可行就用什麼!即使在漫長的一天的最後一丁點兒時間里,你態度軟化了,也不要太自責。
5.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育兒的世界裡沒有「完美」這個詞。你的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行,你就是一位優秀的家長。
6.誰開始,誰結束
你自己要懲罰你的孩子,卻讓不情願這樣做的配偶去執行,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父親要小孩罰站,然後自己要出差兩天,你認為這個時候要媽媽去執行這個懲罰公平嗎?如果父母離婚了,住在不同的地方,不要指望另一方去執行你制定的懲罰措施。
7.如果可能,在你們還沒有孩子之前就應該在一些核心問題上達成一致
當你結婚或懷孕時,你和配偶就可以討論一下你們認為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試著找出三點你們共同認為重要的方面,分享並執行。在我的家庭中,我和丈夫都認為重要的有:1)不許打人;2)無論年齡如何,不能有粗魯的行為;3)我們決定自己帶孩子,而不是送到外面的託管機構。你們的家庭對於養育的重心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找出三點你和你的配偶都認為是很重要的。
8.支持配偶的管教並不意味著贊同
你可以提出你自己的觀點,但是要支持配偶的選擇,這樣做並不會減低他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其關鍵在於支持,而不是統一。真誠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並不像你爸爸那樣認為熬夜是不允許的,但是他的想法對我來說很重要,所以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意見,你最好現在去和他商量一下。」
當育兒觀念截然不同時
父母需要彼此溝通、互相支持,然後決定這件事對誰來說更重要,由那一方來以大家都需要的方式解決。
親子關系是一種線性關系,如果家長認為親子關系是一種三角形的關系,那就麻煩了,因為孩子們會觀察夫妻之間的關系,然後決定可以向誰施壓來達到他們的目的。如果家長在育兒方面是獨立的,那麼孩子就很難找到一些灰色地帶,並導致夫妻之間的不和。
夫妻一方並不負責另一方和孩子的關系。如果一方希望和孩子有更緊密的關系,他/她就必須自己為這段關系去努力。有個媽媽就對我說:「他爸爸和我在親子關繫上的處理方法是不一樣的,我發現孩子們和我倆之間的關系也是不一樣的,有些事情他們會去跟爸爸講,有些事情他們只會跟我講。」
如果一個人經常使用懲罰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子女,那麼當他的子女不再向他敞開心扉的時候,他就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讓另一半變得跟他一樣的嚴厲。盡管夫妻雙方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是我們的傳統習慣,但是這種觀點需要改變。父親看到母親太過於寬容,就會傾向於較為嚴厲;或是說父親經常出差,母親就會對孩子特別寵愛來彌補父親不在的時光。這是人們經常會有的行為模式。但是如果這種互補過於明顯以至於失去了平衡,那麼夫妻就應該找個時間單獨談一下,看一看怎樣解決當前的情況。
在孩子面前指責配偶會對所有的人造成傷害。通常情況下,行為是教導對方育兒方法的最好手段,研究表明,父親大部分的育兒方法都是從母親那裡學來的。孩子看到父母之間有分歧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一方總是妥協另一方就可以了。彼此尊重、平等地去溝通解決問題對於孩子來說更重要,因為這就是他們將來和自己配偶關系的藍本。條條道路通羅馬,教育孩子並不是只有一種正確的方法,所有的決定都可以重新考慮一下。當和配偶的關系太過緊張時,可以先自己冷靜一下。
另一種方法就是如果你和配偶有分歧時,就嘗試對方的方法三天,如果行不通,再恢復原狀。
你們同樣可以一起看一本書或是參加一門育兒課程,不要期望在所有的細枝末節上都保持一致,但是如果你們在一些大方向上能夠保持一致,這將對你們非常有幫助。
一個媽媽組的成員說:「告訴他,你朋友的丈夫做了一件多麼糟糕的事情,你很慶幸他沒有這樣做。」這是最基本的鼓勵。
關於共同養育的小貼士
當我教導父母工作室中的父親時,他們常說:
給我分配任務,母親應該學會一條咒語:「我不是孩子唯一的家長。」
最重要的是,母親應該學會避免指責父親的育兒方法,父親和孩子有他們獨特的相處方法,如果你不認同父親對待孩子的方法,就應該把你認為正確的方法用行動表示出來—靜悄悄地。通常情況下,父親看到你的方法可行,也會去嘗試,不過千萬不要自己說出來(就是常說的嘮叨)!
當我教導父母工作室中的母親時,她們常說:
父親應該自己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
父親應該不用詢問母親就知道孩子的生活習慣以及家裡東西的放置。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丈夫最性感的時候就是照顧孩子的時候了。
如果夫妻任何一方准備去指責另一方時,就應該問:
孩子現在是否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遇到危險了?
這樣做會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嗎?
我想一直為這件事情負責嗎?
這是我們之前決定的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嗎?如果是,我能在私底下以很尊重、平等的方式與他/她溝通嗎?
這件事的結果對我更重要,還是對我的配偶和孩子的關系重要?
我怎樣能把想要的改變用行動表現出來?
父親參與到養育過程中來,不但對孩子非常重要,對夫妻關系也是至關重要的。

Ⅱ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差異可以觀察到完全不同的態度和觀點

當前,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尤其是父母與獨生子女之間,最棘手的是代溝問題。所謂代溝,即兩代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在一些問題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會影響兩代人之間正常的感情溝通。 一、從生理上講:父母比孩子年齡大,所以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要比孩子成熟。父母的經歷和經驗也比我們豐富,做事也比我們謹慎、周密。所以他們有能力採取適當的措施同子女進行溝通。如果父母 沒有做到這些而使自己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那麼主要的責任在於父母。 二、從思想上講:父母不理解子女,不知道子女想什麼、要什麼?父母只是以自己特有的家長地位,強制性的要求子女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從而壓制了子女心中的各種想法。認為自己說的話或是做的事都是合乎常理的,都是對的,這就會使父母與子女產生「代溝」。 三、從家庭地位上講:父母是一家之主,他們掌握著經濟大權。作為子女學習的榜樣,而他們又始終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和面子,從而不能同子女平等地交流。為了維護父母的威信和尊嚴,他們不願意接受子女的各種建議,總是喜歡子女唯命是從。父母的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 四、從現代教育上講:子女所要接受的教育很多,而家庭教育則是子女接受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在談及家庭教育必然要談到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問題。我們知道,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必然會形成一個和睦而又溫暖的家庭。如果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產生隔閡,必然會對子女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父母的各種言行和品德對子女都會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從子女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子女的啟蒙老師,從此他們就擔負著培養和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而父母的失職就可能給家庭蒙上一層陰影,造成家庭冷漠不和,以及子女的悲觀、消極思想。 五、從時代發展上講:父母的生活經歷大多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歷。過去的經歷讓他們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們不想讓子女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子女接受他們的思想觀念。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世紀的子女已經形成了與父母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那就不可避免地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而父母又不積極主動與子女進行溝通。我們的思想要與時俱進。而他們恰恰又沒有做到這一點。 父母如何改善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1)密切親子關系。要做到良好的溝通,就必須密切親子關系。陳以誠在1999年9月17日《中國婦女報》上所開的親子關系新處方,值得父母們借鑒。其新處方是: ①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地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關心和接納他們的。 ②除了學業成績外,每個孩子還可以在許多方面發揮潛能和拓寬發展的領域。 ③由於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因此,不要執拗於一種答案而與孩子發生沖突。 ④父母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開發各種潛能。放下面子,去傾聽各方面的教育經驗。 ⑤多採用游戲、音樂、活動的方式培養親子關系。 此外,要密切親子關系,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相互信任。為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營造聆聽氣氛。父母要設法讓孩子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讓家裡時時刻刻都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會來找父母商談。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機會,留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受重視。 (3)學習平行交談。父母用「平行交談」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回應。美國《用心去教養子女》一書作者羅恩·塔菲爾提出的「平行交談」,其意思是父母與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面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非面對面的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松自在。父母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最好是多談一些如何學會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等。在交談中,還要注意從事情到關系、從事情到感情、從一般到特殊等原則,從而使孩子與父母之間什麼話都交談。 (4)只做孩子顧問。由於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是好意見,青少年大都不喜歡聽。因此,父母應做孩子的顧問、盟友,而不要做經理人。顧問只細心聆聽,協助氛擇,而不插手干預,僅建議改弦更張。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說:「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整個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5)有自己的空間。「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們的房間。」《跟孩子說話的技巧》一書的作者艾德莉·費巴說;「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那樣待他們。」 (6)把說的話寫下。有些專家建議,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出或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家庭關系顧問邁克爾·波普金說:「一般人都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話定下來,話的分量也會增加。」 (7)不要無所不問。父母提問過多,很難使孩子講心裡話。麥可·列拉說:「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 (8)表露矛盾心理。在同一個時候,孩子可能對父母又愛又恨。對父母、老師和所有對孩子有權威的人,孩子的感情往往是雙重的。但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的二重性通常是很難接受的。其實,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辯證觀念。哪裡有愛就必有恨;哪裡有羨慕就有嫉妒;哪裡有熱誠也會有敵視;哪裡有成功就有擔憂。所有這些感情都是合理的:正面的、反面的、矛盾的。因此,父母應該學會接受孩子身上存在的雙重感情。父母對孩子所表露的雙重感情就用不著擔憂或內疚。人類都有感情,感情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金諾特說:「感情教育能幫助孩子了解他們的感情是什麼。對一個孩子來說,了解他自己的感情比了解他為什麼有這種感情更為重要。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時,他內心就不會再感到一切都混亂了。」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面感情的鏡子,以幫助孩子 解他的感情。一個孩子要知道他內在的感情就要聽父母對他感情的反映。通過感情的鏡子,能夠給孩子提供一種自發的修整和改變的機會。 教養青少年是個不斷要協商的過程,而且不時要重新界定與孩子間的關系,還必須坦率地溝通。父母只有綜合地做好上述各點,才能真正地做到與孩子的坦率地溝通。 子女如何改善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提起代溝,我們是否想過,我們自己對父母可曾抱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呢? 很多時候,我們只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作準則 ,批評父母,尤其是他們的興趣和嗜好,我們覺得他們「老土」,其實,我們不感興趣或不接受的東西,並不等於是落伍而無價值的。 當我們對父母有感到什麼不滿的地方,不妨冷靜地分析一下他們為何要這樣做,也許就會感到不那麼厭煩,例如:父母經歷過不少艱難困苦的日子,他們對金錢便會看得比我們重一點。 年青人總愛說父母過份固執,但我們又曾否客觀地聽聽父母的心聲?我們是否也十分固執地堅持己見呢?遇到意見分歧的時候,必須彼此諒解,互相遷就;名持已見,互不相讓,只會把關系弄得更糟。年青人總希望父母了解自己,但卻沒有坦白而婉轉地向父母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其實要達至父母子女間的溝通,首先大家要以誠懇的態度,講出 自己的心裡話。

Ⅲ 父母的教育觀點不同,這樣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教育的時候,因為父母雙方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教育觀點會非常不一致,甚至有的家庭因為教育理念不同,夫妻雙方會產生矛盾。那麼父母的教育觀點不同,這樣的教育會帶給孩子什麼影響呢?父母教育觀點不同,孩子會無所適從,父母教育觀點不同,可以求同存異,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應該給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一、父母教育觀點不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他不知道該聽誰的話。

父母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的教育也不同,因此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觀點也不同,比如有的父親認為孩子放學之後可以先玩一會,然後再做功課,但是母親認為應該先完成作業,然後再去玩耍。父母的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孩子只有一個,父母教育觀點不同,孩子會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話,因此也無法養成良好的習慣。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Ⅳ 你和你的父母有哪一些不同的地方

自己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活習慣的不同,自己在生活中相對來說是屬於那種不是特別節儉的,父母在生活中有很多時候都是非常過日子的,他們都是精打細算的。

父母每次都不會選擇把剩飯倒掉,自己則不同,自己每次都會把吃剩下的食物選擇丟掉。

這應該和父母年齡大了,他們過去吃過很多苦有很大的關系,在他們看來做這樣的事情是非常不好的,自己也在逐漸的去改變自己擁有的這種不好的習慣,還是應該要節約糧食比較不錯。

Ⅳ 父母在育兒觀念上有分歧怎麼辦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比較輕松的。而要去管教ta是很花氣力的。老人家一般都沒有這樣的精力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人家會由著孩子看電視,而不能陪孩子玩游戲的重要原因。當然是由父母自己來教育孩子最為恰當,老人最好能不插手不幹預,因為一旦老人發話了,孩子父母要麼礙於面子只好讓步,要麼跟老人發生沖撞,都不利於孩子的教育。孩子心裡很難形成統一的行為准則。

孩子要是教育不好,掙再多的錢也不夠他揮霍的,還有個孩子,由於爺爺,奶奶溺愛,在外學會賭博,把爸媽給他買的准備結婚的房子都賭沒啦,氣得爸媽死的份都有,要是孩子教育不好,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可以採用迂迴戰術,就是先和老公達成統一戰線,統一思想,這樣下次教育孩子公婆再說的話,老公在旁邊幫話茬,可以起到作用。

Ⅵ 你與父母的觀念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在工作上面與父母的觀點是不一樣的,父母老是想讓我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在他們眼裡認為有一個穩定的工作這輩子就不愁了,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個社會上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自己出去闖盪,才能給自己贏得幸福的生活。

Ⅶ 有時候父母和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意見出現分歧。這時候候你該怎樣辦

如果是小事,能隨了父母的意思就隨父母;如果是原則上的事,就多溝通,請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1下自己的想法和決定。但是,父母是過來人,有時候他們的觀點值得鑒戒,在做決定時多參考還是有益的。

Ⅷ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和你常常對同一事情有截然相反的評價對於這類事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為誰對(舉例說明)

這個我覺得需要依照情況來論。

很明顯,父母比我們年長,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一定比我們要多。

做事做人都要理智一些。(如果你的父母不是這樣你可以無視這個、)

一般來說 ,在家庭經濟方面如果你們家條件好 那麼你就不用擔心這個

當然多了解一下你們家的經濟狀況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學習方面 ,如果你是學校里的優等生, 我是說那種不僅成績好而且和老師關系也不錯的那樣的學生 , 如果你是 ,那麼你應該可以相信你在這一方面所做的判斷。

其實父母有時候是很固執,不過你真的應該用「好孩子」的標准來要求自己、

沒有什麼太大影響的事情 ,就算你們評價不一 也沒有關系。

個人看法不同,這點你必須承認。。

lz這有點難為我了,你既沒有介紹你們家庭的關系也沒有什麼相關背景的介紹
我想你是一個生活學習沒有什麼太多憂愁的人, 因為你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實說有點像小孩子。

樓下的回答很無趣, 「我認為..........新思維」後面的都是從別的不知所謂的地方弄來的,和這個問題一點關系也沒有。。

Ⅸ 談談代溝:你們跟父母在哪些方面想法不一樣,(最好有具體實例)

那是太多了,我很同意樓上的說法。
我們說話的時候會考慮到會不會傷大人的心,大人就不會。
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我們的身上,自認為對的事,就一定要我們照著做。
不管做什麼決定,也不管這樣的決定和結果是不是我們所要的,只要加以「都是為了你好,還不是愛你啊」之類的修飾,只要你感說個「不」。你鐵定變成一個忘恩負義,不懂得父母苦心的「壞」孩子了。
除了電視上看到過父母真心的對孩子說對不起外,現實生活里我還沒遇見過。大人就算作錯了什麼,也會有理由解釋成沒錯。反正大人永遠沒錯,就算有錯也不是錯,就算很錯,也是我們先錯,他們才錯。
認為我們的想法都很幼稚,不去聽聽孩子的心聲。
一直說要尊重大人,他們何嘗尊重過我們?
大人在我們面前永遠擺出高我們一等的姿態,要解決代溝問題,必須請他們下個「台階」。其實解決代溝問題也不是不可能,就是要看,大人們能不能和我們站在同一個高度看問題,能不能真的聽聽我們的想法和心聲。

閱讀全文

與父母在什麼地方有截然不同的觀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2017養老金核定表 瀏覽:258
長春老年大學課程 瀏覽:990
吉林省老年大學和長春市老年大學有哪些 瀏覽:677
18和60歲 瀏覽:606
個體戶退休金的計算方法 瀏覽:129
老年大學芭蕾舞蹈我的祖國 瀏覽:126
安徽省阜陽市三區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333
大嶺山體檢是去哪個醫院 瀏覽:282
父母的房產怎麼加兒媳婦 瀏覽:206
歡慶重陽節新聞稿 瀏覽: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漲 瀏覽:524
台州職工養老保險2015發放 瀏覽:503
退休工資6000多什麼級別 瀏覽:618
公務員會計退休年齡 瀏覽:432
長壽區川維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瀏覽:265
農村輪流撫養老人 瀏覽:178
廣州養老院排名 瀏覽:930
70歲得了肺癌怎麼治療 瀏覽:668
企業職工在管理崗位上如何延長退休年齡 瀏覽:19
蘇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錢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