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讓孩子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父母需要如何做
孩子培養喜愛勞動的習慣很重要。孩子塑造了勞動的觀念就會妥善處理在了解和生活上碰到的難題,做事情也會變得愈來愈條理清晰。孩子培養喜愛勞動的習慣,辦事時也會更為勤奮,進而見到勞動的使用價值,在勞動中獲得開心。
用餐時,也需要立即毫無疑問孩子今日的勞動,她們就會有榮譽感,覺得勞動是令人難忘的。父母能夠從煮飯這些方面逐漸正確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塑造孩子參加勞動的習慣,讓孩子不會再置身事外。孩子不但能夠獲得鍛煉,改正懶散的習慣,並且能夠從這當中獲得開心。
『貳』 怎麼讓孩子自覺做家務
很多家長都能認識到孩子做家務的重要性,但如何讓孩子在做家務中學會思考、得到成長,很多家長還要講究方法。 家庭婚姻指導師高茹認為,讓孩子做家務,其實是培養孩子們對家庭認同心理的過程。 孩子學做家務,從中也可以得到一種挫折教育。例如,洗碗時不小心把碗打破了。下回他就會注意吸取教訓。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實際上剝奪了他們的生活能力。 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大多缺乏責任感。通過做家務,孩子可以體諒家長的辛苦,能夠培養他們的責任感,逐漸承擔自己在家庭里、社會上的責任,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品質。不論對家庭,對社會都是有益的。 日常的家務活,家長應該培養孩子主動去做,不要輕易地把幹家務活與物質、金錢獎勵掛鉤。但是如有額外的家務活或是過年時較重大的掃除工作,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物質獎勵;孩子完成了任務,會覺得會乾的事越來越多,也容易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海口市某小學吳校長認為,教孩子做家務和智力開發、品德教育一樣,必須從小進行培養。培養勞動興趣應事先把勞動的結果告訴孩子,以使孩子產生做家務的願望,當他經過努力完成家務得到收獲時,便會產生滿足感,進而積累為興趣和習慣。 家務勞動要落實任務,明確要求,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明確分配給他一份家務,且有范圍、程度、進度、質量標准,使孩子建立起責任感,並形成勞動紀律觀念。家長要教會勞動程序,先易後難,正確的程序會使孩子感到做家務並不難,從而鞏固勞動熱情。 海口市一位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王老師認為,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它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做事能力,還可培養責任心。父母在培養孩子做家務習慣時,需要時間、耐心以及必要的計劃,讓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去做,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王老師認為父母首先要孩子學會生活自理能力,將自己的衣服穿好、放好;自己洗自己的碗;整理自己看過的書籍和玩具,讓孩子慢慢明白這些都是自己分內的工作;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制定一份家務勞動計劃表,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能做些什麼,他想做什麼,並監督孩子按照計劃表工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些家務活他喜歡干,有些家務活他厭惡干,因此家長要設置一些游戲,讓孩子嘗試他不願意乾的家務活,如家長和孩子比賽清點、整理冰箱內的各種食品,最准確和最合理的放置方式將得到一個蘋果作為獎勵。 日常生活中的擇菜、掃地、洗衣服、曬被子最好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參與,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逐步提高家務活難度,孩子一旦完成,家長不要忘記給予鼓勵。
『叄』 幫助父母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
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
,犯罪率是1∶10。
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家務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和審美能力。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一靠體育鍛煉,二靠從事各項勞動。孩子做些家務,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況且,在緊張的用功學習後,干點家務還是一種調節腦力的休息。腦力、體力兩種形式勞動的轉換,可以提高勞動效率,保護和發展大腦機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勞動創造了美。可以說,不參加勞動的人,談不上真正的審美。從不收拾自己房間的人看不到整潔美;不勞動的人看不到勞動的成果美;從不幫助他人的人感受不到行為美。孩子跟隨父母做家務事,看見地面掃得干凈,門窗擦得明亮,房間變得整潔,會感到勞動的偉大,會愛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家務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讓孩子從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能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並且很清楚自己應該做對家人、對他人都有益的事,知道必須按規定的時間和要求完成父母交辦的事情。有了這樣實際而經常的勞動教育和鍛煉,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家務勞動可以養成孩子勤快能乾的作風。
一個人願不願意幹活,幹得又快又好還是又慢又差,其工作效率是大不一樣的。應該培養孩子做一個愛動手、會辦事、工作效率高的人。而這些能力也都需要從小在勞動中培養。家長在教孩子做家務勞動時,一定要適量,要有勞有逸,要力所能及,不要分配過多的家務。家長教孩子做家務要有耐心,不怕麻煩。
如果孩子一時做不好某件事,要熱情鼓勵他:「下一次再干,一定能幹好!」
家長不要怕孩子做家務會吃苦。孩子做家務遇到困難,會吃些苦,但也要看到孩子在克服困難,在吃苦中受到鍛煉,這樣在日常生活中讓他體驗的苦比在夏令營那幾天猛然來的苦,對其日後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適應社會更有助益。
家長不要怕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學業。其實,孩子緊張地上了一天課,回家做點家務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和精神調劑。允許孩子做家務時出差錯。不要因孩子幹得慢、效果差,或弄臟了衣服、打了盆、摔了碗而抱怨。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多表揚、多鼓勵,不苛求,不責備,不斷激發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和自覺性。
另外,不能將做家務變成懲罰孩子的手段。這樣會使孩子對勞動產生抵觸厭惡心理,認為做家務的孩子都沒出息,是壞孩子,從而鄙視勞動和勞動者。(作者系寧夏家庭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孔宗雪)有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的一個大毛病就是「四體不勤」
,在家裡只管念書,百事不管,不愛勞動,不會勞動。
這當然不是天生的,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喜歡做事情的,上述家長對孩子小時候的描述具有普遍性,這是小孩子好奇、好動的天性使然。可見,究其原因在於家長,一方面是家長過分疼愛,讓孩子做家務勞動不僅僅是勞動教育,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有好處,如下:1、勞動可以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生理的新陳代謝過程,還能調節大腦疲勞,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可見,勞動不僅能強身,還能益智。2、勞動中,孩子的雙手都活動,有益於左、右腦的開發,從而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學習能力的提高。3、勞動中孩子要進行安排和計劃,可以培養孩子的分析、判斷能力,發展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孩子搞小創造和小發明。不少這方面的佼佼者都深有體會。4、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態度,有利於培養任務意識、責任感和義務感。這不僅有利於孩子做個好學生,也有利於日後的成材。5、勞動能培養孩子關心家長,關愛他人,不是只會享受別人的服務,也能主動為他人服務,成為家長的小幫手。6、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自強,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發展進取精神,這是成材的重要因素。7、勞動可以培養孩子正確對待別人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尊敬他人的勞動,尊敬勞動人民。8、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作風,使孩子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利於日後的生存發展。9、勞動讓孩子動手創設良好的環境,享受自己勞動的結果,從而深切感受勞動的快樂。
『肆』 超級育兒師蘭海
摘要 以下是簡介哦:蘭海,女,現任上瀕教育董事長。蘭海從德國慕尼黑大學畢業,拿到了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三個碩士學位。2003年,創辦上瀕教育機構,開啟了家庭教育的探索之路。
『伍』 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
孩子做家務,可以培育他們的勞動技能,可以訓練他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能力,隨著做家務越來越順手,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也也得到了培育和發展。當家務成為了孩子日常生活的習慣,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庭有份責任心和歸屬感,協助他獨立自主。 1、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首先要耐心指導。 孩子雖然熱心參與家務,但一開始肯定越幫越忙,如:洗菜濺得到處都是水、盛飯灑了一桌、洗碗摔壞了幾個等等。家長必須容忍這些混亂,並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 2、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讓一個3歲的寶寶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會使他茫然而無處下手。孩子3歲前,可以叫他收拾玩具,奠定日後他做家事的基礎。三四歲左右,可以做簡單家事,如開飯前,幫忙排椅子、分筷子,爾後可以教他幫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疊剛收進來的干凈衣服,他一定會很高興,因為這些事對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游戲。 3、把握時機。 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看見家長掃地、擦桌子、拖地板,也會依樣畫葫蘆。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事,耐心的告訴他正確的方法,讓他在興趣中不知不覺學會了做家務。 4、父母陪孩子一起做。 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此時,可以拜託他幫忙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5、肯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參與家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以身為一份子為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家長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贊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6、利用家事機會教育。 7、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與家長一起做家事,不僅可以培養其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家事的過程中,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了解家長的辛勞。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可增進你對他的了解。 孩子的聰明在手指尖上,會做家務的孩子雙手靈巧,思維敏捷,能力全面。父母可以讓孩子從小參與真正有擔當的一份家務勞動,潛移默化地使做家務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這樣必將為孩子未來的事業發展和家庭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游戲的方式培養孩子做家務 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養他的責任心。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做家務習慣時,需要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能「自主自發」地去做,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1、父母不妨讓孩子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學習,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收拾自己的玩具、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籃子里等等,讓孩子慢慢習慣和懂得: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份內的工作。 3、從游戲中學習,比如: a、清潔隊員與收購員。寶寶假設自己是一位清潔隊員,開著一輛清潔車,收集各種玩具和東西,然後交給收購員處理(即媽媽),藉由游戲培養孩子做家務興趣。 b、扮家家。利用玩具、餐具(杯、盤、湯匙、鍋)等與孩子玩做家務游戲。「娃娃,平常都是媽媽做飯給你吃,今天你也炒個菜給媽媽呼好嗎?」「娃娃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將桌子、盤子、碗……收干凈好嗎?」藉由游戲達到教育效果。 4、父母做好引導,比如: a、擇菜:讓孩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孩子知道所吃的菜餚需要經過這些步驟才能食用,從學習中教導孩子做家務。 b、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父母與孩子一起參與,並街道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如澆花,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教育孩子節約概念。 d、曬、收疊衣服:曬衣服時還可請孩子幫忙拿衣架,由媽媽晾衣服;收衣服時,孩子還小,可由他負責拿自己的衣服;疊衣服時,孩子也可以學習折疊及分類放好。
『陸』 化被動為主動,如何讓孩子自覺的去做家務
有什麼辦法讓孩子自覺勞動?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讓孩子自覺勞動,首先得讓孩子從勞動中感覺到樂趣。怎麼從勞動中感覺到樂趣呢?
首先要讓孩子看,覺得看到由於自己的勞動,很多東西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由於孩子的勞動,沒有澆的花,澆了小花小草會感謝他。比如由於孩子的勞動本來臟兮兮的地面干凈了,看到干凈的環境,他自己心裡也很高興。比如由於孩子的勞動本來亂糟糟的房間,干凈整潔了,找東西也便於找了,這樣他覺著自己的勞動是有價值的。要讓孩子感覺到價值,他就願意為了這種價值觀而去自覺地去做一些勞動。
『柒』 教師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勞動的意識
一、培養孩子愛勞動的興趣
孩子年齡小,經驗少,對許多道理不能完全理解。加上現在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全部的愛,精心為他們安排好安樂窩,使其逐漸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他們經常說:媽媽給我媽的爸爸給我穿的奶奶給我洗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的自我服務技能,不再依賴老師和父母,什麼事情都樂意自己做,我自己來也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當成功地做完一件事情後,你會看他們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幸福的表情。
二、培養孩子勞動的意識
現在家庭中,孩子的地位可想而知,他們幾乎不懂得什麼是勞動,只知道別人為我。想改變這種狀態,就需要家長和教師起個良好的帶頭作用。家有老人的,父母要主動服侍老人起居飲食,老人的衣服父母主動拿來洗,對孩子就要注意適度,不能一切包辦代替,這樣不利於培養孩子勞動意識,同時會使孩子滋生依賴心理,缺少勞動的思想。比如早晨起來,家長都在繁忙之中准備吃早飯上班,這時就要引導孩子自己穿衣、收拾床鋪、自己洗漱,自己吃飯和家人一起忙碌,決不能一切都等著父母替她做。晚上回到家,家長要和孩子聊天,告訴他們父母在工作崗位上忙了一天,回到家很疲勞,要體諒並分擔父母的家務勞動,孩子能做什麼就讓他們去做;父母有病,要引導孩子替病人倒水、取葯、蓋被子等。在家中需要孩子做的事畢竟很少,但要養成孩子勞動的意識是必要的。
對孩子建立最初的勞動觀念,要從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開始,從他們自己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要碰到的事開始,家長對此一般不要包辦代替,只要孩子肯干,都不難做到,逐步提高他們主動的自我服務性勞動能力。
三、勞動要經常化、制度化
培養孩子愛勞動,主要是要求孩子對日常的勞動能夠天天堅持做到,即應該做的事情每天多要能夠認真地去完成,這時長期的、耐心的、細致的工作,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以及需要必要的制度起保證作用。
同時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大人要及時肯定孩子勞動的熱情,並做出恰當的評價和鼓勵,可增強孩子愛勞動的願望,所以,當幼孩子勞動時或勞動後,我們要給譽滿意微笑、懇切的語言表揚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勞動成果,體驗到勞動的快樂。
四、尊重別人和自己的勞動成果
在培養孩子勞動的同時,也要養成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平日里存在一些浪費的現象。如不自持的飯菜就倒掉,不愛玩的玩具就扔掉,無端的損壞圖書等,應當告訴孩子飯菜、圖書、玩具都是工人、農民用汗水創造出來的,他們是很辛苦的。利用參觀形式讓孩子觀察成人勞動的過程,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到一頓美味飯菜,、一本圖書、一件衣服、一把椅子、一座大樓都是勞動的成果,從而使孩子懂得只有勞動才能使我們生活豐富多彩,同時也更加熱愛和尊敬那些為我們辛勤的工作的叔叔、阿姨們。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