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活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有些父母因為感情不好的原因經常會吵架,不僅會影響夫妻的感情,如果經常的當著孩子的面內吵架的容話,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和健康來說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那麼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呢?
不僅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而且還會使孩子出現比較膽小,害怕恐懼的內心,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也容易缺乏安全感。慢慢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還會有一定的心理負擔,對孩子的學習也會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的話,孩子會變得不信任任何人,在以後長大了也會對異性產生不好的感覺,從而影響到以後的家庭生活。因為會覺得結婚以後的人都會經常的吵架,從而害怕結婚,甚至還會養成脾氣比較暴躁的性格,進而影響到孩子平時的人際交往。
父母在平時的時候盡量不要吵架,如果必須吵架的話,也不能夠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而是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彼此信任,這樣才能夠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家庭生活,也能夠使家庭更加的幸福,孩子才能夠更加健康的成長。
⑵ 那些在父母爭吵中度過的孩子,現在都怎麼樣了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父母爭吵中度過的孩子他的童年會幸福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父母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生命,更多的是帶給孩子自己的人生體驗,試想一個在父母恩愛,家庭和睦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成長環境是怎樣的呢?
在第二種氛圍成長下的孩子,總以為自己終將會被拋棄,膽小,自卑,沒有安全感,因為父母爭吵的原因很多是因為自己,一度嫌棄自己。不敢進入婚姻,害怕父母的場景會在自己身上重演,不敢要孩子,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樣。
所以,你還會在孩子面前和配偶爭吵嗎?
⑶ 爸媽老是吵架,自己成家了,一堆事,每天還得擔心他們的生活,覺得活著好累阿
你的心情我非常能理解。因為我爸媽也是經常為雞毛蒜皮的事大打出手,在那種氣氛中有種窒息的感覺。而且勸誰,誰也不聽。現在我父母都七十多了,還是一如既往的吵,並沒因為年紀大而減小脾氣。
我現在也有兒女了,深知這給孩子帶來怎樣的痛苦,所以即便真有生氣的事,也絕不守著孩子吵架。
所以我覺得,我們是無法改變父母的,倒不如來改變自己適應這個環境。父母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力,他們認為在一起不幸福,到不如分開,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他們選擇離婚與否你都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你該做的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無論最後把你判給誰,你都要記住:我要好好學習,學到真才實學,找個好工作,然後組建一個自己的小家庭,過著幸福和諧的生活,不給自己的孩子造成這樣的痛苦。
⑷ 父母天天吵架甚至打架,還說離婚,讓我每天都活在擔心與害怕中,現在變得非常自卑,在人前總是抬不起頭來
父母感情的不穩定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情緒,不過樓主應該積極點,不要消極的等待!你可以幫父母找出矛盾點,並且在中間做調節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緩和父母的矛盾,樓主還要向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這樣做是自私不負責任的,當然了,樓主與父母交談的語氣要平緩些,一定要讓他們聽進去!祝福樓主馬到成功!
⑸ 父母爭吵不斷,夾在他們中間太累了
本期編輯 / 賈小錘
都說中國父母為了孩子什麼都能忍,其中他們最能忍的,是彼此。
前段時間有過這么一條非常有「中國特色」的新聞:高考結束後,淮北的民政局離婚數量激增。背後的原因讓人哭笑不得:父母雙方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大事,挨到了高考結束才來解決自己的大事。
可是,評論中那些有過類似經歷的孩子,似乎對這樣的行為並不買賬。
他們說,自己最討厭的就是父母明明早就過不下去,卻拿自己當不離婚的借口。
還有人說,真的希望你們離婚算了,放過自己也放過我吧。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感情不和給孩子帶來的創傷,也許是許多人都共有的一種難以啟齒的痛。
前段時間,我們向讀者發起了一次徵集,邀請大家聊一聊——在爸媽感情不和的氛圍中長大,是種什麼體驗?
答案是,雖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可不幸的婚姻給家庭帶來的傷害與心酸,也是相似的。
*本文全部素材來自Vista看天下微信讀者,為保護隱私將ID打碼處理,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永遠不知道《家有兒女》里那樣恩愛和睦的爸媽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的真實生活,是每天都在擔心家裡要上演《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 @x暢:當年我爸媽吵架打到整個小區的人都來勸架,我爸直接拿著水壺往我媽頭上砸,我和妹妹就在旁邊哭啊哭,去找人幫忙拉扯。每次吵完了我媽都要在沙發上躺幾天,怏怏的樣子 。然後就一直罵我,說我爸打她的時候,我只會哭,不會幫忙。而且他倆每次吵架都挑日子,國慶節、兒童節、春節。
■ @逐xx月:從我記事起,他們一見面就是爭吵,一提起我爸,我媽就恨的咬牙。從小到大他們之間甚至連彼此的名字都沒叫過,每次都是「喂,喂」的呼來喝去。
因為爸媽對彼此陰晴不定、喜怒無常,家裡總像布滿了定時炸彈,你永遠不知道哪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要掀起一場曠日持久的熱戰。
■ @zxxxK:我爸前一秒還和顏悅色,後一秒就會因為我媽催他快點喝完果汁就指責我媽,然後這個家又重新開始處於陰霾之中。
■ @xx掌:從沒上學開始,我爸媽就吵架,我爸看我媽,事兒事兒不順眼,每天晚上吃飯時就是批鬥大會,真的是菜咸了,罵一頓飯;做飯慢了,罵一頓飯;雞毛蒜皮任何他看不順眼的,20年前的林林總總也能罵一頓飯。
或者,一場能讓空氣凝固、把家凍成冰窟的冷戰。
■ @x蟄:最可怕的是他們生氣,不吵,挺希望他們激烈的吵的,但是就生氣搞得家裡很壓抑!
■ @x琳:我父母一般都不吵架,直接冷戰,三個月起冷,最長的時候我爸好像一年多沒跟我媽說過一句話。
但熱戰也好,冷戰也罷,受傷害的不僅是爸媽之間的關系,更讓夾在中間的孩子如履薄冰。
每個從小就目睹爸媽爭吵的人,都是很早就強迫自己學會做和事佬。
他們沒動靜的時候,孩子也心驚膽戰,本能地擔心一點點小事又重燃戰火。
■ @xx歌:每晚在自己屋子裡聽到外面有動靜就本能地以為是他們在吵架,夜起完也要再偷偷跑到他們卧室門口聽一聽他們有沒有在吵架。
■ @xxx冷:我現在習慣性的早上睡醒第一件事情是聽他倆說話的聲音,是吵架還是正常還是冷戰有沒有說話和好。
察言觀色熟練到不像個小孩,一觀察到形勢不對,就想盡辦法調和氣氛。
■ @xxxx碗:完全充當家裡的調和劑跟開心果,很害怕家裡冷漠的氣氛。
■ @xx葉:在家沒話找話,其實真的不想參與他們,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找個共同話題,讓他們也都說上一嘴。
矛盾的是,努力維持和平的孩子既擔心兩人互不理睬,沒法正常過日子,卻又生怕他們單獨相處鬧出什麼事,尤其是自己不在場的時候。
■ @xx喲:其實是有些害怕上大學的,因為一直都是因為有我和姐姐在,爸媽才能每次把矛盾降級,害怕自己走遠了,爸媽又吵架,媽媽連個依靠的人都沒有。
■ @xxxx了:一家人難得一起吃頓飯,心裡要慶幸這次的風平浪靜,希望自己回去上班的時候不會又出什麼幺蛾子。
要是兩人真吵起來了,就得使出渾身解數勸和。
■ @xxx珊:一邊在媽媽這邊表示支持,一邊在爸爸那邊表示理解,有時候兩頭都能哄開心,有時候兩邊不是人。
■ @xx兌:記得一次大晚上爸媽吵架把我吵醒了,我就蹲在牆角聽他們吵架,吵到後面媽媽就說要走,我想都沒想就沖出去抱著她。後面也忘記怎麼了,媽媽第二天才回來。
■ @xx~:小時候爸媽吵架,我嘗試過各種勸架,還找來爸媽朋友勸架,還天真的主持過會議,讓他們把對我們說的,對彼此的不滿說出來解釋清楚,以為這樣就不會吵架了。
但最苦的還不是這些。
孩子在父母破裂的感情中受的傷害,不僅在於他們對彼此的仇恨讓人難過,更在於自己成了靶子。
不知怎麼的,父母爭吵時的矛盾總會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要麼夾在中間聽著兩邊對彼此的數落,要麼被指使著去做不願意做的事,不情不願地成了戰爭中的一環。
■ @xxx茹:我是在長大之後爸媽才開始鬧矛盾,有時候夾在中間受氣真的很辛苦。
■ @Hxxxxn:很難受,每次媽媽不會打電話給爸爸,都要我來打,爸爸又整天不著家。
■ @Cxxxxxxxe:爸媽會背著對方問我一些問題,讓我撒謊,我很尷尬很難受,但是什麼都不能做。
但做了這么多,最後可能還是會發現,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雞湯熬的那樣,努力了就有結果。對於爸媽的不和,孩子往往是旁觀不得,卻摻和不了。
■ @Axxxxxxxn:聽他們吵架28年了,3天一小吵,5天一大吵,7天打一次架,習慣了,可又能怎麼辦?他們自己也習慣這種相處模式了。
所以慢慢的,也就學會了「逃避可恥但有用」的道理,選擇用非常消極的鴕鳥方法去應對自己根本逃避不開的戰爭。
■ @Mxxxxxo.:躲在被窩里努力讓自己不去聽爭吵聲、哭泣聲還有摔東西的聲音。
■ @xx李:努力躲避一切有可能引發爭吵的場合,永遠在戰爭發生的第一瞬間迅速溜走,打開音樂播放器蓋過一切爭吵聲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
■ @xx圓:我爸媽吵架的時候我經常會避開,裝作啥都聽不見沒發生的樣子。如果是在我面前發的話我會默默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 @xx:那一年懼怕回家,寧可在課外補習班上自習上到12點再回家。高考那天我爸說送我,我不讓送,因為怕兩個人在考場門口吵起來影響考試心情。
可這樣的逃避,只能是惡性循環。
當爸媽感情不和的問題解決不了,持續不斷的戰爭中沒有人是贏家。對於孩子來說,家變成了一個明明想回去尋找慰藉、但回了變得更心煩的地方。
■ @大xxxxxxx房:小時候每每怕得哭起來關上門把自己鎖起來,變成了長大後的逃避,不願回家。
■ @wxxxh:不想回家,一年也就過年回家大概呆一周吧,大概有四天父母在吵架,現在年紀大了有點打不動了。
■ @Pxxxxxxxxxxxe:當時高考完趕緊逃離這個「嘈雜的鳥籠」,所以填報志願的時候毫不猶豫選擇了離家千里之外的城市上學。
■ @x人:我就是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每次放假我都不想回家,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朋友都是找離家近的,而我卻是在外省找,雖然在本地工作可以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可我就是不想回來。
盡管過了這么多年,可是對於夾在中間困惑的孩子來說,依然有很多的「想不通」始終伴隨他們的生活。解又解不了,拋又拋不開。
比如想不通,爸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 @xxx盡: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爸那麼討厭我媽?
■ @Sxxxxxxxxxxo:其實,我現在明白了,那時候他們年輕,經人介紹結婚,婚
後生活太窮了太苦了,他們的吵架很多可能是經濟問題與更年期提前吧。
也從來不知道,正常的夫妻相處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 @x歪:爸媽完全不溝通,我成了爸媽溝通的唯一渠道,媽媽說「跟你爸說…」,爸爸說「記得提醒你媽…」。我已經不知道正常的結婚十幾年的夫妻應該是什麼樣的狀態了。
■ @x+:我從沒見他們恩愛過,感覺比電視劇里的政治聯姻還不和。他倆對話比跟陌生人講話語氣還硬。小時候看到《家有兒女》之類夫妻恩愛家庭合和樂的電視劇都會換台,看著覺得肉麻虛假,他們家跟我家不一樣。看小說什麼的也不喜歡看愛情部分。
甚至不止一次想過,如果我沒有出生在這個家庭,生活會是什麼樣?
■ @Sxxxxn:這一生一直有一個疑問,如果我是那些幸福家庭的孩子,現在會是什麼樣。
而其中最最最讓人困惑的肯定還是——「既然過不下去,為什麼不離婚?」
這可能是所有不和的家庭中無解的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子女的想法往往很單純,也充滿怨氣:過不下去就離,有那麼難嗎?我都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熬過這些年的。
■ @xxxx遠:爸媽從小吵到大,沒離婚。 但是我永遠我忘不了在書架上發現過我爸列印好的離婚協議書,看完之後悄悄放了回去。 他們倆一直就不在一個頻道,也不知道怎麼能夠堅持這么多年的。
■ @x泋:希望他們離婚,然後找到各自的幸福。我上初中就希望他們分開,寫了信,妹妹才2歲,但我希望我能帶著妹妹,他們出撫養費,我會把妹妹帶好。
■ @Kx:小學的時候就主動叫爸媽離婚,因為我覺得與其兩個人在一起不開心,不如早點分開。結果上學的時候被老師領到辦公室,我爸當著老師的面罵了我一頓,以後也不敢再說了。
但有的時候,「離婚」彷彿是挽救婚姻的最後一記警鍾。每每走到這一步,看似是要解脫了,其實反而是又把事情拉回了原點。
■ @xxx長:記得有一次爸媽吵架,我大哭「求求你們離婚」,然後他倆就和好了。
■ @wxxxxo:小時候很想讓他們離婚,有一次他倆吵起來,要離婚。我媽說:去拿筆,我爸說:去拿紙。我知道是要寫離婚協議,超開心。恨不得蹦到書房去,但是又要演出一副不情願的樣子,一步步挪過去。沒挪一半,可能他倆有了冷靜的時間也看
著我可憐,就說:回來。當時我想掐自己腿,為啥不跑快!
選擇不離婚的原因,實在太復雜。
有的家庭是幸運的,吵歸吵但感情還在,所以沒有分開就也就還有和好的希望。
■ @.:我屬於幸運的那一類,我姐姐高考之後,我爸就一下子醒悟了開始顧家,跟我媽感情也越來越好,周圍的人都說是模範丈夫,以前爸媽一吵架我就害怕,跟姐姐抱在一起哭,現在我爸我媽感情好,吵架跟講相聲一樣,整個屋子裡洋溢著歡快的氣息,我跟我姐在沙發上嗑瓜子看熱鬧。
有的是畏於世事人言,所以就算在家「五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在外還是得佯裝成模範夫妻、五好家庭。
也有的是出於生活的需要,因為雙方離了誰都不會過得比整天吵架的日子更輕松。
■ @zxxxxg:他們之間早已沒有所謂的感情了,可是卻也不會選擇離婚是因為離完婚我媽就沒有了我爸這個雖然少但是可靠的經濟來源,我爸就沒有了按時給他做飯洗衣還能給他當撒氣包的老媽子。
■ @x野:離婚?對於貧困家庭來說不可能的,離了生活立馬壓垮。
但這么多年耳朵都聽出繭子的原因,無外乎那句「為了孩子」。
■ @xxxxxx卿:爸媽本來要離婚,後來不離了,因為他們聽說,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好找對象。
■ @xxx內:媽媽不想耽誤我中考,也覺得太累,就又這么湊合著過了。
因為這句話,他們面臨的1000次要離婚的沖動,都能被1001個理由化解,然後繼續新一輪的忍耐與爆發。
可是,為了孩子把自己勉強拴在一起的父母卻從來不知道,一個家不管形式是否完整,表面是否和諧,耳濡目染之間,父母的裂痕總是會在子女心裡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
他們不知道,原來他們之間的爭吵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也產生難以言說的芥蒂。
■ @xx掌:從小到大,因為他們吵架不斷,我和我爸的感情一直不好,然後奇葩的事情發生了,我媽經常會說,你看看你和爸那麼生分,你看看xx家的姑娘,和人爸感情可好啦。
他們不知道,孩子在戰火中是如何逼自己練出了常人沒有的「眼力見兒」,長大不由自主地成了「討好型人格」。
■ @x夢:在她祥林嫂式的怨天尤人性格中我養成了討好型人格,生怕自己一點沒做好惹來她無休無止的撒氣責備。
他們不知道,孩子聽多了父母之間的吵吵鬧鬧,每當聽到吵架都會莫名恐懼、心驚膽戰,哪怕與自己無關。
■ @Axxxl:第一感覺當然是害怕,哪怕長大了聽到街頭有人吵架都會心顫的那種,真的是對父母吵架打架的畫面記憶太深。
他們不知道,有點孩子因為總覺得自家跟別家不同,所以不管自己多麼優秀,都還是會忍不住自卑。
■ @Axxx霞:特別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敏感多疑卻裝著成熟穩重滿身鎧甲,不自信。
他們不知道,在父母炮火連天的生活中看多了,孩子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再也不敢對愛情和婚姻抱有信心。
■ @x席:小時候沒少聽他們牢騷,看他們打仗,那時候想以後結婚要找一個打架打不過我吵架也沒我厲害的,後來長大了大徹大悟結什麼婚啊孤單了就養只狗啊,多賺點錢才能使我快樂。
■ @xx子:他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生活才是我不婚不育的理由。
他們不知道,帶著這樣的困惑和恐懼長大的孩子,即使遇到了對的人,也忍不住在感情中患得患失,總在擔心悲劇重演。
■ @胡言亂語:最大的影響是,每當我開始喜歡一個人,我就會胡思亂想想太多,覺得自己與對方的相處會步入爹媽後塵。
■ @xx君:談戀愛的時候,感覺好像一下子看到了和我爸爸或媽媽脾氣相似的點,就會馬上抽身離開。所以萬年單身狗啊。
■ @章魚哥:找對象的時候,會在心裡想一千次一萬次他是否適合我,然後就錯過了。
■ @easy:越是幸福就會感到越不安,所以覺得自己根本不配幸福,討厭這樣患得患失,卻無能為力的自己。
也正是因為這樣,對於那些在父母不和氛圍中長大的人來說,比調解父母更難的是與自己和解。
在父母爭吵中長大,當然是極其不好的體驗,更讓人無力的是,這種「不好」的根由,常常是無所怪罪。
對於對彼此開戰的父母來說,這是他們要渡的劫;而對於子女來說,這是他們沒得選擇的困境。從小到大,孩子唯一能做的事情或許只是——
不斷追問自己,我會不會成為那樣的人?我會不會背負和他們一樣的命運?我何時才能擺脫那些陰影帶來的枷鎖?
人的一生中總要背負著與自己和解的課題,可對於有些人來說,在他們身上沉重地壓著的,是三個人的壓抑與掙扎。
但再糟糕的事情,也有變好的可能。
在我們讀者的故事裡,也有不少勇敢的人正試著打破陰影的牢籠,從自身不愉快的經歷中找到了能投射出光芒的一面。
比如,目睹過婚姻破碎的人,能從中理智地吸取教訓,對待愛情會更認真、更珍惜。
■ @x晴:但長大後我感謝這樣的父母婚姻,使我從反面而行,見過最壞的,也堅信有最好的愛情。於是,我變得樂天知命,對感情謹慎小心,但聽從內心,從不玩弄感情,從不會對感情失望。現如今也是天隨人願,上天眷顧,我找到了那個用生命去呵護我,處處以我為主的愛人。
■ @xxx呀:雖然有些自卑,但是害怕回家的我,格外珍惜自己的愛情。把自己的愛情過得很認真,感覺自己的愛情比爸媽的幸福多了。
那些沒有享受過家庭幸福的人,會願意把自己曾經失去的,加倍送給自己的孩子。
■ @x蝟:我爸媽都從小在他們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感情不和的氛圍長大,他們都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完整和諧的家庭環境…他們現在也真的做了!
這一步不是誰都能邁出去,可是那些在恐懼中戰栗過的人生,終究還是值得享受與自己、與過去、與過往糾葛的和解。
祝願所有在生命中有過裂痕的人,都能早日在縫隙中看到陽光透過來。
如果你還有故事要說,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⑹ 時時刻刻擔心父母吵架
看開一點,父母我們是改變不了的(只有父母的父母才有可能改變父母),在家庭里只有父母影響你的份,
所以盡量不要因為父母的夫妻情感影響了你(比如我小時候在父母第一次吵得不可開膠後,成績一落千丈,然後父親把火力從母親轉移到我身上,開始內向),走向心理的陰影。
你應該開始關心自己的心,保護好自己不被他們傷害,繼續正常的生活。
這個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是完美的,就不會有那麼多杯具發生。
阻止杯具的發生有什麼途徑?就是從自己開始。爸爸媽媽的幸福由他們自己決定,而你和你的另一半的幸福就由你和另一半決定,從自己開始,做到比父母好,對家族來說就是進步了。
如果最壞的打算(我自己想過),父母吵架分居甚至離婚的話,也一定要看開,因為不合適的兩個人,強行掰在一起是很困難的,對誰都是折磨,何況對孩子,孩子可能每天都活在冷/熱暴力之中,猜疑之間。
⑺ 從小生活在父母爭吵中的人,長大會變成什麼樣
從小生活在父母爭吵中的人,長大後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首先,從小生活在父母爭吵中的人,會有一種不安全感。父母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發生爭吵,都是一種夫妻相處不和諧的現象,意見相左,不能達成一致,相互埋怨,相互指責,只會讓身旁的孩子感到不安全。
第六,從小生活在父母爭吵的氣氛當中的孩子,由於受到父母爭吵的影響,將來說話的聲音分貝很大,聲音總是高八度,不善於說悄悄話,這樣很容易惹人討厭。
第七,也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從小生活在父母動輒爭吵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他因為懼怕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再也不願意看到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爭吵,因此他不管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或者是將來成家,都喜歡平心靜氣的對待對方,這也是汲取父母負面榜樣的結果。
⑻ 每天活在父母爭吵下的孩子會有怎樣的心理陰影
我認為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未必會對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而是吵架之後,父母雙方對彼此的態度,以及在孩子面前如何評價對方,這對孩子的影響大過父母吵架的場面。吵架其實也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溝通方式。我們誰也不能避免不和自己的老婆(或老公)吵架,也不是吵架了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心理上都不健康。之所以對孩子心理上造成影響,其實是因為父母雙方沒有對孩子為吵架這個事做出解釋,如果孩子很少,那麼在他(她)的認知中,便認為吵架是非常可怕的。那麼這個想法會一直存留在她(他)的心裡而無法得到化解。
⑼ 原生家庭很糟糕,父母經常吵架,讓我對婚姻特別恐懼,該怎麼辦
每個人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父母,有了自己的家庭,而這個家庭我們沒有選擇權,其實有些原生家庭很糟糕,父母經常吵架,我們也依然只能默默地忍受,有小夥伴告訴小編,自己就是這種情況,本來以為隨著自己長大,終於可以擺脫原生家庭了,但直到最近戀愛要修成正果了,他才發現自己對婚姻特別的恐懼,小編認為你的第一步應該是接納自己,不要逃避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實如果說自己的內心真的很恐懼的話,那麼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
希望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希望每個人對婚姻都不會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