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教養方式四種類型是什麼
父母教養方式四種類型是專制型,權威型,縱容型,忽視型。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育兒方式會影響孩子多方面的成長和發展,甚至影響到孩子的餘生。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兩個維度來評定,x軸為父母對孩子的回應和溝通,y軸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
專制型的介紹
專制型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好的控制力,對孩子的要求和限制很多並且希望孩子毫無例外的遵守這些規則。當孩子對這些規則有質疑時,家長並不會解釋原因,而且會說因為這是我說的來強迫孩子順從,並且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而且會用懲罰措施來控制孩子的行為。
專制型父母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數會遵守規則,但孩子的自尊會受到傷害因為他們的意見並不受父母的重視。可能變的易怒或具有攻擊性,並且把注意力全放在了怎樣對付父母。他們也可能為了躲避父母的懲罰變的善於說謊。
權威性父母對於孩子會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也會說明制定規則的原因並且會考慮到孩子的意見與感受。
㈡ 你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你的你更喜歡什麼教育方式
其實在每個家庭教育當中,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子的感觸,在教育方式的選擇當中,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家庭情況進行選擇。沒有所謂正確的教育方式,只有合適的教育方式。
不知道你們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什麼樣子的呢?有很多的朋友表示會發現,每一個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我覺得確實是這樣子的,因為每個家庭的條件和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那麼自然而然就會運用到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沒有所謂正確的教育方式,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式。
㈢ 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開始分享之前,咱們來看看,孩子有沒有以下現象:
1、作業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想玩玩具,想上廁所,想吃東西,一會心煩了就開始亂做!家庭作業是重災區!
2、等地鐵,孩子總是一遍遍問:「爸爸,地鐵什麼時候來啊?」
3、家裡做飯,她隔一會就跑過來一遍遍催著問:「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吃飯呀?」
4、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哭哭啼打鬧,打滾耍賴,或是發脾氣,比如要家長買東西,不馬上買就哭鬧。
5、給孩子買的書,從來不認真看,經常是跳過大段的文字,問孩子講了什麼,一問三不知。
6、咱們教育的時候,孩子心不在焉,左耳進右耳出。
……
以上都是孩子沒有耐心的表現,耐心是一種珍貴的品質,有耐心的人才會注重細節,做事有始有終,這是現在很多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孩子缺乏耐心,容易帶來4大問題:
1、隨時變身「霸王龍」
有些時候,只要孩子不願意做某些事情或者他想要什麼東西咱們不給,孩子就會非常生氣,動不動就大哭大鬧。這個時候不管父母怎麼勸導,孩子聽不進去,依然我行我素。
2、孩子做事情三分鍾熱度
一會兒想要學鋼琴,一會兒想要學美術,一會兒又想要學書法。但每一件事情都沒辦法堅持下去,變得三心二意,這樣孩子很難認真完成一件事情。
3、無法獨立
孩子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只要稍微有一點難度,自己就不去想辦法解決,而是立馬找家長。很多事情都不願意自己做,喜歡偷懶,以前讀大學的時候學院有一個同學。每周都會往家寄一次衣服回去洗。
4、容易患上拖延症。
因為孩子沒有耐心,做事情往往會拖得很長,一件事情做了一會兒,然後放一會兒,等一段時間再接著做。以做作業為例,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如果沒有耐心,就會做作業磨磨蹭蹭,經常在做作業的時候做其他事情,一個作業要做到11點。
所以培養孩子的耐性,避免孩子形成以上的四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耐心好習慣呢?我總結了4種方法:
1、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讓孩子了解等待和不等待的結果的不同。
讓孩子了解從開始到結果之間,還需要一個過程。咱們先來看一看一個家長的做法:
這個家長正在做晚飯,還沒有到飯點,小女孩就嚷著餓了。家長說:「那媽媽先給你煮兩個雞蛋吃,好嗎?」
孩子非常開心,說:」好!」
結果家長剛把雞蛋拿出來放到鍋里,小女孩又跑過來問:「媽媽,雞蛋煮好了嗎?」
家長尷尬的回答:「這個鍋又不是帶著魔法,不可能把東西放進去,立馬就煮熟了,咱們先看看書,煮好了之後媽媽叫你好嗎?」
孩子不情願的點了點頭,去找了一本書開始看,結果沒等到兩分鍾,把書一扔,又跑到廚房裡面來。
她看著鍋裡面的水燒開了,急忙說:「媽媽雞蛋煮熟了,你快給我吃吧!」
家長這個時候是哭笑不得,「還沒熟呢!」
孩子癟了癟嘴,「哼!」 就走開了。
家長就陪孩子看了看書,結果沒到一分鍾,孩子就拉著家長的手,要去拿雞蛋。家長就按孩子的想法,把撈了一個雞蛋出來。孩子二話沒說直接用手拿起了雞蛋。突然「哎喲!」一聲,叫了出來,「好燙!」。
家長連忙讓孩子的小手在冷水下沖洗了一下,告訴孩子不要著急,等雞蛋冷了,慢慢剝皮。孩子把雞蛋放到冷水裡洗了洗,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剝。很快雪白的蛋清就露了出來,孩子很開心,然後一口咬了下去。沒嚼兩口,突然一下子就吐了出來。原來裡面的蛋黃還是液體,黃色的蛋黃順著蛋清流了出來。
孩子說:「媽媽,雞蛋還沒熟。」
家長這個時候蹲下來對孩子說:「現在相信了吧,那為什麼雞蛋沒熟呢?「
孩子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
家長引導道:「煮的時間不夠呀。那咱們是不是需要耐心的等水把它煮熟?」
孩子點了點頭。
接下來家長把另一個煮了很久雞蛋放到冰水裡面,冰了一段時間,把雞蛋遞給孩子,孩子就吃到了煮熟的香香的雞蛋。
趁著孩子高興吃著,家長跟孩子說:「咱們以後再煮雞蛋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耐心的等待呢?如果不耐心的等待,只能吃到生雞蛋,熟雞蛋需要耐心的等待哦!」
孩子,開心的點點頭。
以後每當孩子沒有耐心的時候,這個家長就會跟孩子提起那一個倒霉的沒有熟透的雞蛋,接下來孩子就會非常有耐心的去做一些事情了。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小的事例,讓孩子知道,生活中許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才能夠得到滿足,否則就是那一個沒有熟透的雞蛋。
可以讓孩子養花,讓孩子養花就是養心,常年和孩子一起養花,心態會變得平和而有耐心。讓孩子看著花骨朵開放,體會延遲滿足的好處!
2、父母做出表率
父母自己先要耐心下來,放慢腳步,對孩子多了一份耐心,以身作則、持之以恆,督促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1、比如當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時,咱們要保持耐心;
2、當孩子慢騰騰穿衣系鞋時,保持耐心等他,不代勞;
3、當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時,抽身陪他玩;
4、當孩子要你再講個故事時,不找借口推脫。
3、建立積分兌換制
咱們可以採用積分制來對孩子的行動進行積分。比如做某件事需要耐心,一旦孩子耐心的做,就獎勵積分,讓孩子每天做一件耐心的事情。
當積分積攢到多少個的時候,可以滿足孩子一些小小的願望,這也是讓孩子延遲滿足!在孩子靠著耐心去積累這些積分,來實現自己的願望的過程,本質上也是對耐心的訓練!
4、玩耐心游戲
愛玩愛打鬧是孩子的天性,用游戲寓教於樂是最好的培養孩子耐心的方式。這里舉出2個培養孩子耐心的游戲:
1、照片還原。
先列印一張照片。咱們指導孩子運用剪刀,把圖片剪碎(不要太碎)。然後讓孩子拼圖。
孩子完成可以結合第三種方法積分法,給孩子積分。同時讓孩子明白 「破壞容易,補救難」的道理。
2、尋寶游戲。
這可以在家裡面玩的游戲。家長把孩子最喜歡的東西藏在某一位置,同時給予孩子一些紙條提示,讓孩子找到這個東西。通過孩子尋找中,訓練孩子的耐心!
上面4種方法,大家可以結合起來做,沒有一定之規,只要孩子喜歡,咱們都可以嘗試哦
㈣ 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的問題已經有很多教育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相關建議,但是沒有哪個教育學家寫了一本專門的指導書去指導父母該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們身上具有不同的性質,沒有專門的一套方法針對於所有的孩子,他們需要因材施教。
他們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疑問,這時家長就要加以引導,適當的給予提示,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答案,得出結論,這時孩子就會產生較大的滿足感。家長在孩子幼年的生活中要注重對其求知慾的培養,並且要鼓勵孩子表達對整個世界的認識。
福祿培爾在他的一本書中,強調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個時期,甚至於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無可比擬的重要的。
父母要教育孩子,應該先從營造一個安全溫暖的家庭環境開始,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家長的行為對於孩子具有示範性,當家長能夠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話,孩子也會學著如何去處理好身旁的各種問題。
㈤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幾個維度和類型
在心理學中,把父母教養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接受-拒絕維度和控制-容許維度,根據這兩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可以形成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斷型、溺愛型、忽視型。
1、權威型
在多數情況下,權威型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一種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來自他們與孩子的經常交流及對子女的幫助。
父母為孩子設立恰當的目標,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限制,並且獎懲分明。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獨立性較強,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喜歡與人交往並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2、專斷型
專斷型父母則要求孩子絕對地服從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厲,提出很高的行為標准,稍有不順,非打即罰。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常常表現出焦慮、退縮和不快樂,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性都比較差,缺乏社會責任感。長此以往,將會與父母關系疏遠,產生叛逆心理。
3、溺愛型
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與期望,但對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採取忽視或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訓斥兒童。
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兒童表現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鬧等方式尋求即時的滿足,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缺乏自信、恆心、毅力和責任感,具有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對父母缺乏孝心。
4、忽視型
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有時會對孩子流露出厭煩、不願搭理的態度。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這種極端的忽略也可以視為對孩子的一種虐待,這是對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剝奪。
它會使孩子出現適應障礙,對學校生活缺乏興趣,學習成績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較高的攻擊性,感情冷漠,並且在長大後會表現出較高的犯罪傾向。
(5)父母怎麼教養擴展閱讀
這樣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縱子女的行為,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控制策略:
1、社會隔離
如果要控制一個人,首先就要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防止他接觸外界的信息。我們不否認父母應該讓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過度的控制就會破壞一個人的正常社會性活動。 要報備去哪裡玩、見什麼人,早請示、晚匯報,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
同時向孩子灌輸:「其他人都不可信!這世上只有爸媽才是真心關心你。」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除了父母,你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沒有其他社會支持。
2、貶低指責
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父母會明確地指責訓斥,甚至貶低他們的人格。同時,他們在插手孩子生活各個方面時,會理直氣壯地解釋:「我這不是為你好嗎,爸媽能害你嗎?」 而這份「為你好」背後所裹挾的控制和強迫卻在傳遞著另一種信息:你不行!沒有我們來指導你,你什麼事也幹不成!
3、經濟把控
經濟尚未獨立的滋味實在不好受,這時候,父母的經濟控制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銷就等於控制了孩子的行動范圍以及活動內容,就算對於經濟獨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經濟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辦法吧!」
4、情緒綁架
讓孩子產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連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們:「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多麼順暢的催眠,指示性的話語,沒有拒絕餘地,還順便假設了拒絕的後果-"如果你不聽話,父母就會受傷。" 隱含傳遞了後續的愧疚感,一氣呵成。
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仍然擺脫不了這種情感控制,他們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在逐漸遠離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內心充滿了不安和自責。情感綁架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成長、與父母的分離是在殘忍地「拋棄」他們。
㈥ 父母教養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
這種組合方式是相對穩定的,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它反映了親自交往的實質。
在心理學中,把父母教養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接受—拒絕維度和控制—容許維度,根據這兩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可以形成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斷型、溺愛型、忽視型。
在多數情況下,權威型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一種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來自他們與孩子的經常交流及對子女的幫助。父母為孩子設立恰當的目標,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限制,並且獎懲分明。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獨立性較強,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喜歡與人交往並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專制型父母則要求孩子絕對地服從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厲,提出很高的行為標准,稍有不順,非打即罰。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常常表現出焦慮、退縮和不快樂,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性都比較差,缺乏社會責任感。長此以往,將會與父母關系疏遠,產生叛逆心理。
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與期望,但對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採取忽視或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訓斥兒童。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兒童表現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鬧等方式尋求即時的滿足,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缺乏自信、恆心、毅力和責任感,具有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對父母缺乏孝心。
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有時會對孩子流露出厭煩、不願搭理的態度。不管出於何種原因,這種極端的忽略也可以視為對孩子的一種虐待,這是對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剝奪。它會使孩子出現適應障礙,對學校生活缺乏興趣,學習成績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較高的攻擊性,感情冷漠,並且在長大後會表現出較高的犯罪傾向。
以上四種類型是比較典型的,但在現實中,有些家庭的教養方式屬於中間型。並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家長本身觀念的變化,家庭教養方式也會發生改變。整體而言,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應該對其多給予愛和關懷,並且應在這時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孩子長大一些的時候,家長應及時聽取孩子的想法,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案。
㈦ 父母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學、鄰居、教師、英雄模範人物、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領袖的優秀品質,都是子女學習、模仿的對象。不管家長的言行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對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刻刻、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
環境熏陶
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系,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准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批評懲罰
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不過後者是對嚴重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批評懲罰時,首先要全面了解情況,掌握不良思想行為的具體情節和嚴重程度,從錯誤的實際出發,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批評時不要諷刺,不要奚落,不要謾罵。懲罰主要是剝奪某種權利,而不是體罰,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殘身心。
指導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指導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環境,教給子女學習安排和利用時間,使之有條不紊。要讓孩子自己安排,家長可以在旁指點。
說服教育
說服教育的具體做法:一是談話,家長根據子女的思想實際,擺事實,講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談話要有針對性、靈活性,態度要和氣,不要板著面孔,居高臨下地訓斥、挖苦。二是討論,家長與子女共同討論。討論時要尊重孩子,耐心傾聽其意見,有不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地講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長觀點不正確要勇於承認。
㈧ 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父母的教養方式(child-rearing style 或 parenting pattern) 對兒童早期的智力發展、性格形成、情緒社會性技能的培養都有重要影響。在「家庭系統理論」中認為父母的教養觀念、態度和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相對穩定而一致的,不會隨情境的變化而輕易發生改變。目前國內外較為流行的父母教養方式類型為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特(Burmrind)提出的4大父母教育類型,即「權威型」、「專制型」、「忽視型」和「容許型」(或溺愛型)。
★權威型父母(authoritative parenting) : 父母對兒童的態度積極肯定、熱情地對兒童的要求、願望和行為進行反應,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觀點,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參與討論; 他們能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並堅定地執行;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表示不快,並對其良好行為表現支持和肯定。
★專斷型父母(authoritarian parenting):父母對孩子提出較高的要求,但卻常常忽視孩子的需求、願望。他們往往要求孩子無條件地聽從自己的安排和遵循有關的規則,但卻缺少對規則的解釋,他們常常對兒童違反規則的行為表示憤怒,甚至採取嚴厲的措施進行懲罰。
★忽視型父母(neglectful parenting): 父母對孩子既缺乏關心和照顧,也對孩子的行為沒有要求和控制,親子間互動較少。父母對兒童的任何要求和行為都漠不關心、沒有反應,甚至流露厭煩、不想搭理的態度。
★容許型父母(permissive parenting):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充滿關心和積極的肯定,但是缺乏控制,對孩子不提任何的要求,讓其自由隨意發展,對孩子違反要求的行為也是採取無限度容忍和接受的態度。認為自己的孩子哪裡都好,很少發怒或訓斥孩子。
㈨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我認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正確的一種方法,其實就是能夠讓孩子自己主動的做一些事情,通過懲罰以及獎勵的方式是最好的。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出現一些問題的,在一些問題長期積累而沒有辦法得到解決的時候,就會加劇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要讓孩子時刻明白一些比較關鍵的道理,並不需要明白所有的道理。
主動做事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主動做事情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技能,因為在目前這個社會當中,其實很多人都已經缺乏了,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自律自律性比較強的人,在社會當中能夠獲得更快的成功。
那些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這個社會當中縱然有一些人擁有著比較好的天賦,但是絕大部分的土普通人都是通過教育獲得成功。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好的還是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夠讓我們擁有成功的機會,人從出生就開始接受教育,可謂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