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如何單膝下跪和雙膝下跪
實際上跪拜禮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有這種傳統,如古代歐洲人向其國王行跪拜禮,三大教(佛、天主/基督、伊斯蘭)都向其神行跪拜禮,到現在在韓國結婚的新人仍向長輩行跪拜禮!
下面說一下中國跪拜禮的由來:
=================================================================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綉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參考資料:http://iask.sina.com.cn/b/3487311.html
2. 中國跪拜的禮節是怎麼來的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
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
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王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綉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如今的跪。
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2)向父母行跪拜禮怎麼跪擴展閱讀
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頭觸碰在地上且停留一會兒。稽有(jī)和(qǐ)兩個發音。有學習禮儀的學者認為稽首的發音應該是jī shǒu。
注意,中國傳統禮儀的稽首動作和佛教的叩頭動作是不一樣的,手的動作是不一樣的,當然它所代表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佛教的叩頭動作手心是向上的,意為承接佛法。
3. 請問跪拜禮共有幾種各是什麼內容
跪拜禮就有「九拜」:一是稽首,二是頓首,三是空首,四是振動,五是吉拜,六是凶拜,七是奇拜,八是褒拜,九是肅拜。
1、稽首。兩腿跪下後,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的禮儀。
2、頓首。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的禮儀。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
3、空首。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頭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的禮儀。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胸前,與心相平,然後舉手到地,接著俯頭至手。
4、振動。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跪拜,又稱為振拜。唐代儒者孔穎達解釋說:「戰栗變動之拜,謂有敬懼,故為振動。」
5、吉拜。先拜而後將額頭觸地。行禮者與死者血緣關系是齊衰不杖。
6、凶拜。先拜而後頭觸地時表情嚴肅。行禮者與死者血緣關系是穿戴斬衰,服喪三年者所行的跪拜禮。
7、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有人認為,就是跪拜一次。
8、褒拜。行跪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9、肅拜。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這是軍禮。
以上各種跪拜禮儀,功能和所使用的場合有所不同:宗廟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禮。平輩同級之間,拜迎拜送,拜望,拜謁,行頓首禮。對於卑者的稽首禮,尊者以空首禮答拜。吉拜禮行於祠祭,凶拜禮是服三年之喪時所行的禮。軍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
4. 河南二十四拜怎麼行
前7,後8,中9拜,就是24拜,向左右頂謝者和司禮施禮之後,回到正位,在蘆席中間站定,彎腰一揖,挺直身子,邁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頭觸地,然後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禮。
接著邁步,作揖,叩頭,作揖。三拜之後,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頭,起身,作揖,右側身後退至祭桌左後角一禮,再退一步一禮,至祭桌左前角一禮,退回原位一禮。這樣循環三個回合,共磕二十四個頭,故稱「二十四拜」。
簡介:
二十四拜按步位分前中後三個步位,禮拜數分前七後八中九拜,前七拜中間第四拜時到貢案桌敬香,中九拜時第五拜時到貢桌敬酒,後八拜時第四或第五拜時到貢桌送紙錢。
二十四拜禮也叫『大禮』。行禮時須有嗩吶伴奏。行禮者面對供桌,從東南始,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左腳向左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右腳向右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
右腳向右後方退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左腳向左後方退一步,作一姆,四叩頭,站起;右腳向右方平邁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因其共叩拜二十四下。
網路--二十四拜禮
5. 中國古代禮儀跪拜禮表達對父母的感謝怎麼拜
中國古代禮儀跪復拜禮最常用的有制四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6. 女兒出嫁當天要不要向父母行跪拜禮行什麼禮幾拜
酒席是不是一起辦,如果一起辦,先拜公公婆婆,還有敬茶,公公婆婆給你們紅包,然後再拜你父母,還有敬茶,你父母給你們紅包。如果是家裡就不要了,沒關系,就是一個擁抱,再親一個。
7. 三跪九叩禮是怎麼跪法的
三跪九叩就是雙膝跪地下三次,磕九個頭。具體做法為一跪三拜,拜時頭要碰地,三跪九叩拜跪,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
三跪九叩禮的對象:是針對天、地、君(皇帝)、師、父。
三跪九叩禮介紹:
據《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唐道士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一書中稱道士拜禮有四種:「一稽首、二作禮、三遵科、四心禮」。稽首是三跪九叩禮。
跪拜是尊敬到極點的象徵,下跪表示內心誠服。三跪九叩是大禮,表示內心非常非常尊敬和誠心,是拜神最大禮節。
(7)向父母行跪拜禮怎麼跪擴展閱讀:
除「三跪九叩禮」外其它跪拜禮介紹:
1、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2、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3、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
4、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
5、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
6、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
7、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8、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8. 跪拜禮從坐姿到禮儀的沿革,古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跪拜的
中華歷史有上下五千年,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生出了繁復又引人入勝的中華文化。文化的形態有千百種,而文化的積淀需要經歷遠超千百年的漫長發酵。直到今天,中華民族極具特色的文化依舊代代傳承、依舊讓全世界的人心生好奇。文化雖無形態,但文化又包容眾生百態,文化可以是民風民俗、也可以是社會生活,文化也可以復雜如民風傳統、可以簡單如習慣講究。
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魅力,中華傳統文化由無數個富有魅力的單元組成,這些組成傳統文化的碎片到了今天,依舊被傳承、被講述,身在後世的我們不免對這些文化的底蘊、對產生這些文化的遙遠過去產生探求欲。現今在一些古代典籍、影視作品,甚至生活的特殊場合,我們都能看到這些文化的隻身片影。
所以到了後來,社會無論階級上下,都將“跪拜禮”視作卑躬屈膝的表現,無論是子孫拜父祖、還是平民拜高官,抑或是有求於人,必定先一跪以示卑微。清朝時這種情況則更盛,不僅跪還磕頭,磕頭磕得頭破血流在當時甚至是司空見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