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女兒長大後,還沒嫁人父母就往外推。一副高高掛起的樣子。女兒不該心寒嗎
這種事情,得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也沒有簡單回答。
女孩長大,不管是否嫁人,就應該要生活自理能力。如果女兒在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得不到任何社會經驗和生活體驗,往外推是必須的。父母那麼做也是對她負責的,父母不可能養她一輩子。
如果女兒很自覺,努力上進,只是暫時在家,父母把人往外推是不對的。
大概率,父母是對的,父母早已寒了心。女兒需要做的,是勇敢走出去,培養自己的自理能力。
『貳』 父母做了哪些事,讓你覺得瞬間心涼
14年和弟弟一起開店,當時開飯店,我老公燒面條,2個月賺了1萬多,當時沒多想,把錢都放我媽那了!後來不愉快了,那一萬叫他拿出來分,死活不拿,是我們三個人做,我們夫妻倆和我弟一起,結果我們貼了人工還虧了2000,他們賺了1一2萬,鬧的兩家人不愉快,現在想想都還很氣,所以無論做什麼生意都不要和開
『叄』 生活中,家產給兒子卻讓女兒養老的父母究竟有多讓人寒心
-03-
父母長期偏愛家中某個孩子,不僅很容易造成另一個孩子心理失衡,還會讓兄弟姐妹不和。
偏心是父母給孩子最深的傷,希望做父母的要對孩子一視同仁,不要讓你們的偏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
一個人童年時期留下的心理創傷,會像夢魘一樣伴隨一生。父母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偏心,會給孩子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那種不被在乎和重視的感覺,只有親身經過的人才會懂。
我就是因為父母的偏心,造成了特別自卑,不自信的性格,而且影響到自己的擇偶。哪怕是現在,我爸媽始終還是心有不甘
對於那個原生家庭,我的心都涼透了。如今,只是顧念父母的年邁,雖然沒有原諒他們,但也不再計較了恩恩怨怨了。
我希望為人父母要努公平地對待自己的每一個孩子。愛孩子,就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真愛,讓孩子在一個和諧友愛的家庭中長大,而不是偏愛。
因為偏愛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是非常深遠的,而且這種傷害是不能輕易被化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拼盡全力愛著自己的孩子,無關男女,才是對子女最好的教育。
『肆』 自己父親說再多女兒都沒有兒子重要
我的父母是60年代的人,出身貧寒,靠著一步一個腳印才打拚來今天的生活,雖不用種田了,但還是會為了三餐溫飽日夜操勞,只因家裡張口吃飯的人太多。
我從上大學就出去城裡了,後來畢業又隻身在大城市裡奮斗,從未停歇,回來經常聽見吵架抱怨,吵來吵去,到底還是因為沒錢。
沒錢是客觀原因,家裡人口多,上有老下有小,兒子們又各自掙錢進自己的口袋,生活費伙食費全靠兩個老人承擔,累得苦哈哈。讓兒子們出生活費,這個推卸那個推卸,到最後還是兩個老人苦苦經營。
我爸還好些,嘴不碎,我媽就經常抱怨,我說既然覺得辛苦,那就少干一點,讓兒子們分擔一點,然後又沒下文了,永遠停留在抱怨中,沒有實際解決的方案。
農村父母就是這樣,永遠都在忙啊忙,為了兒子干到老做到死。
我是很自覺的,回娘家住一段時間,我就主動給生活費,不佔父母的便宜,主要還是不想讓哥嫂落下口舌,給了錢自己也覺得心安。
盡管父母嘴上不說,他們的內心依然會認為:女兒嫁出去了回來就是客人,客人給伙食費很正常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就發現父母看兒子媳婦的臉色了。
心裡藏了許多事,不敢說兒子,只能自己默默的干。
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還是因為老人覺得自己老了干不動的時候,要靠兒子養老送終,要靠兒子操辦後事,所以,趁現在能幹得動的時候趕緊干,自己心安,兒子也好過。
02.
還有一層思想,父母認為兒子才是真正的一家人,才是血脈的延續,既然是延續,付出再多都不覺得會白費。
但倘若是為了女兒付出,那都是要計較成本的,否則,為什麼會有這么多農村父母,在女兒坐月子的時候,母親會收女兒的辛苦費,哪怕不是直接說也會經常抱怨如何辛苦如何累,但卻很少會問媳婦要辛苦費。帶孩子也同樣。
說到底,還是將女兒當成外人啊。
很多讀者留言說,很多女兒都不孝順,在農村就是賠錢貨。
這話我是不認同的,我認為天下沒有一開始就不孝順的女兒,只有一開始就偏心的父母。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兒子比女兒重要,將所有的人生精力都貢獻給了兒子,那麼,作為女兒,同樣是父母的親生孩子,又怎麼會不傷心不心寒呢。
人一旦寒了心的時候,對許多事都會敷衍了事,對父母也一樣,她可能只是在過年過節象徵性地送禮,卻很少給予關懷。
我越來越覺得,作為子女,給錢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付出感情。錢沒有溫度,感情卻有。
我們村裡有戶人家,生了兩兒兩女,人人都誇好福氣,實則有沒有福氣,幸不幸福,只有父母知道。
兩個女兒讀到初中就畢業了,小的那個女兒很渴望繼續讀書,因為沒錢只好放棄了。
出來打工後不甘心做廠妹,一邊打工一邊自學,後來上了電大考了文憑,進了企業當起了白領,人生總算向前跨了一步。
03.
大的女兒打了幾年工父母就催著趕緊結婚,這樣能換點彩禮修房子,將來兒子結婚,也不至於房子不像樣。
大女兒心不甘情不願地結了婚,婚後很不幸福,盡管婆家有點錢,可到底在婆家沒地位,時常被婆婆和老公辱罵,心裡很不是滋味。
大女兒始終覺得自己是被父母賣掉的,這個心坎始終跨不過去,對父母產生怨恨之情。從此以後,就對父母的感情大不如從前了。沒事也不怎麼打電話聯絡,也不怎麼安慰愛抱怨的父母,只是逢年過節去看望一下,給點錢吃頓飯就走了。反正她心情不好,婚姻不幸福,父母也不會過問,也不會管,只能默默承受。
她覺得,你們既然覺得兒子才是寶,女兒是草,幹嘛嫌辛苦還要干,自找的。
再說說小女兒,自從進了企業里工作後,收入還算客觀,養活自己不成問題。可父母常常來電話,說家裡生活如何不好,兩個哥哥如何沒出息。
說來說去,還是要錢。小女兒心軟,工資一發,就寄回一半去了。
父母拿到錢,轉眼就花在了兒子身上。
大兒子要結婚,說彩禮錢不夠,父母拿不出那麼多,又找小女兒借,說是借,實則有借沒還。
第二個兒子結婚,說要買房,問父母要錢,父母將一輩子存的積蓄拿出來,也不夠,最後還是小女兒支援。
總之,小女兒為了這個家,付出太多太多了。
如果說,一個女兒為了家庭付出很多,能夠得到家庭成員同等的幫助,尚且內心平衡一些,如果總是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換了誰內心都不好受。
父母只會壓榨女兒,卻偏偏沒覺得女兒好,就算表面上想做成一碗水端平的樣子,那不過是在小事情上,大事上完全偏向兒子。
04.
每當小女兒酸溜溜地向父母吐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大的時候,父親總是沉默,母親總是說:「哎呀,你的親兄弟別那麼計較了,父母死後哥嫂就最親了,再說全家就數你掙錢最多了,幫一下兄弟怎麼了。」
沒結婚以前,或許會認同這句話,可一旦結了婚,就不再相信這句話。就算女人為了娘家付出再多,兄弟們都會看不見,就像打水漂一樣沒了,假如你生活比他們好,他們還反過來抱怨你不扶貧。
可事實上,父母已經在他們的身上付出太多太多了,又有誰考慮過作為女兒的心理,也同樣會不平衡,也同樣渴望父母的關注和付出。
像這家人的大女兒,明顯對父母有怨恨,但卻不敢表露出來,怕傷了父母的心,也怕影響了表面的和氣,只能自己承受。父母卻覺得她付出太少,不太孝順,白養了。
小女兒呢,明明付出很多,渴望得到父母和兄弟的一絲絲厚待,反而成了奢望。
打敗親情的往往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反而是日積月累的小事。
這家父母後來老了干不動的時候,讓兩個兒子養老,誰也不肯多付出,大的兒子說自己條件不好養不起老人,第二個兒子說自己要還房貸生活壓力大,也養不起老人,總之推來推去,到頭來,兩個老人心裡憋著氣,吵著要回老家去住。
最後吵得沒辦法,一個兒子養一個老人,老夫妻倆硬是被拆散了。兄弟們還經常抱怨養老人太辛苦付出太多,言語之中埋怨世道不公平。
05.
然而真的不公平嗎?父母一輩子為了兒子做出貢獻,甚至不惜壓榨女兒貼補兒子,女兒們都還沒算賬,兒子又哪裡來的底氣抱怨?
兒子在享受父母所有的付出時,就應該想到,總有一天,父母也會一次性讓兒子還。
這個世道總體是公平的,當女兒有一天突然不想對父母太好的時候,就應該想到為什麼會這樣。
當兒子要給父母養老送終的時候,就應該想到,年輕的時候父母為他付出了多少。
女兒不是不想孝順,不是不想養父母,而是父母始終覺得;女兒再好,也要嫁人,還是兒子可靠。
這樣的思想到底什麼時候能改變。
『伍』 我被自己父母稱作為一個無情的人,只因為我被身邊所有人寒了心,註定是孤獨的!
父母都認為你是無情的人,那麼你一定是無情的人。別給自己找借口。
『陸』 父母的對話令人寒心,爸爸媽媽你們真的有把我當親生孩子嗎
既然你已經聽到這些話,你可以將它放在肚子裡面不說,像往常一樣照顧爸媽。爸媽不可以選,但是我們可以用一種很客觀的態度對待爸媽。愛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一味的付出,因為每個人付出愛的時候都就希望能得到對方的回饋。
孝敬爸媽,與你是不是女孩子沒有關系。父母跟不上時代的觀念,你可以遷就父母的態度,自己把苦吃了;你可以利用一些事情改變父母的態度,讓他們知道感恩自己。我們處在並不是封建社會,也希望父母對我們的付出有所感激,我們提倡的並不是愚孝。
唉!現在每個家裡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存在,父母就覺得生兒子在身邊能養老,女兒長大了就嫁出去了,打心眼裡看不起女孩,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做為家裡多個孩子的我們都能感受的到,我想說,你媽肯定也愛你,雖然不能跟你弟弟想提並輪,但你也是你媽的親閨女,她可能是裝不住事,刀子嘴豆腐心,你別介意啊,想開點。
『柒』 為什麼只有女兒的家庭,父母晚年多半不會幸福
現在很多人越來越喜歡女兒,因為女兒不僅是貼心小棉襖,對待父母也很有孝心,所以誰家有個女兒就讓人很羨慕。而兒子就是一件皮衣,夏天穿悶得慌,冬天穿不暖和,有時候把心都整得哇涼哇涼的。王伯伯就有一個女兒,從小就是學霸,上的大學也是國家重點。最重要的就是孝順,掙到的第一筆錢,就是給老倆口買東西。隔三岔五的就給他們買東西,周圍人都誇女兒懂事、貼心。
看過一檔節目,裡面的父親面對年紀大還未婚的女兒十分擔憂,就怕自己老了之後,沒人照顧女兒。但也怕女兒嫁的並非良人,所以父親就是很矛盾的個體,也正是因為他們愛得深沉。父母對女兒的愛真的非言語能描述的,唯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心。
只有女兒的家庭,晚年多半過得不會幸福,過來人道出真相戳心窩。
『捌』 是不是女兒送禮物給父母的多少就代表父母在她心裡的位置就多重
是不是女兒送禮物給父親的多少就代表父母在他心裡的位置就多重。這才不是你送的東西多少就代表在心裡的位置有多重。送父母的東西不在於多少。在於父母是否能用得上。如果你買吃的父母是否喜歡吃?父母常吃的喜歡吃的東西你也能了解到。最好買一些父母喜歡吃的,喜歡喝的。或者是父母喜歡穿的。並不在於你賣多少。也不善於你們買東西,在於你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父母經常看到你。只有這樣,父母的心就知足了。這也能證明父母在你心裡的位置有多重。
『玖』 出嫁的女兒為什麼不再受娘家人的待見
因為在娘家人的心中,女兒出嫁那一刻,就已經脫離這個家庭,是屬於別人家了。但其實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如果女兒連娘家人都不受待見,婆家人又怎麼會珍惜她呢?所以這種偏見是不提倡的。
我個人不大喜歡這樣的偏見。認為女兒只要嫁出去了就屬於這個家庭,所以沒有必要待見她。甚至有人認為,回來了,也只是占娘家人的便宜,為了去幫襯婆家,我認為很可笑。其次,不管男女到最後都是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如果在婚後就這樣做,很難不寒了女兒的心。
畢竟如果女兒在外受了委屈,沒有娘家可以扶持,就是非常糟糕的。即便女兒回來娘家,也不應該不受人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