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情緒管理
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極端的情緒既不利於問題解決又不利於身體健康。其次遇到事要冷靜,實在控制不住可以試試離開當時的環境。最後,家長也應該針對不同的問題給出解決的辦法。
⑵ 家長怎樣教育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情緒管理
鏈接: https://pan..com/s/1v7J9tVo63G50lAUhKC7JVg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
他總要學會自己處理情緒。
我們為你推薦一套有聲繪本《學會情緒管理》。
這套繪本用10個故事,
讓孩子明白自己可以控制情緒,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意識。
這本是正面管教關於情緒管理的繪本,告訴小朋友情緒沒有好壞,要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學會處理。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⑶ 如何提高家長的情緒管理能力
作為父母如何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ABC理論,合理情緒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情商管理,兒童成長關鍵期
作為成人如何提升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
提升自己的情緒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他們的情緒發泄慾望就會自然減輕,情緒管理才可能逐步從無到有
⑷ 父母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許多孩子之所以被戲稱為「小祖宗」,不僅是因為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是因為他們打不得、罵不得,受了一丁點委屈就可以在家鬧得昏天黑地。
稍有育兒經驗的家長們就能看出,這樣的孩子就是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的典型。而這種情緒管理的能力與家長們帶給孩子的「情緒教養」密不可分。
孩子的高情商與父母密不可分
0~6歲是孩子們發育的黃金階段,其中會出現情緒和語言等各種敏感期。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我們整個人生最巔峰的狀態,對於外界人與事物的觀察以及互動非常的敏感。
不僅孩子的智商關乎於父母,情商同樣也與父母密不可分。因為孩子的待人接物都是從對父母的模仿開始的。如果孩子的父母擁有比較高的情商,那麼無疑孩子就有一個很好的模仿對象,對他情商的提高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情緒健康與父母密不可分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情緒和父母的情緒息息相關。
父母處於一個積極的心理狀態時,孩子通常也會表現得非常高興,並且願意與他人交流互動。
當家長們處於一種消極狀態中時,孩子往往也會表現得悶悶不樂,並且表現出不願與他人交流的傾向。
並且當孩子處於嚴重的消極情緒之中時,這種情緒還會影響孩子「迷走神經」的發育,而這組神經正是起著調節人體由於情緒引起的不適感的作用,如果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緩解,孩子的身心都將受到影響。
從這幾點我們不難看出,孩子的情緒管理與父母的引導是密切相關的。
家長應該如何幫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1)積極回應與互動
其實很多時候在父母眼中所謂孩子的無理取鬧,都是事出有因的。
在生活中家長們往往由於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等問題,而疏於了對孩子的關注。常常是當孩子表現出了大吵大鬧的行為,父母們才意識到孩子的情緒失控了,但是對於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卻一無所知。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釋放的些許情緒信號我們就該給予積極的回應,留出時間與孩子更多的互動交流。
2)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許多孩子面對自身出現的負面情緒時,都會表現得手足無措。
因為許多家長在潛移默化中會讓孩子認為出現負面情緒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並且告訴父母之後會讓父母覺得自己不乖,是個壞孩子。
所以家長們在生活中應該首先引導孩子去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讓孩子了解到負面情緒也只是我們情緒構成的一部分,對於負面情緒我們不應該採取逃避的態度,而是應該對它進行積極的疏解。
3)幫助孩子分類整理自己的情緒標簽
在0~6歲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自控力都還處於發育階段,對於自身產生的各種復雜情緒,孩子往往很難第一時間就進行理解和辨別。
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出現情緒時為孩子進行解惑和疏導,幫助孩子整理情緒標簽。讓孩子明白目前的這種情緒是屬於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應該歸屬於哪一類情緒,以及這樣的情緒會有哪些表現。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說起來挺簡單,但是做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
因為情緒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家長有時就會很頭疼,怎樣才能把抽象的東西讓孩子具體化的理解。我們不妨通過小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對於情緒有更生動的認識。
⑸ 父母如何引導幼兒進行情緒管理
集中在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培養時,很多父母往往忽視了對孩子情緒的控制和把握。殊不知,孩子情緒的好壞、穩定與否,與注意力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只有當孩子在良好的情緒下,集中注意力的培養和訓練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孩子一度情緒低落,那麼,注意力的培養效果將導致的問題。
恬恬放學回家感到很沮喪,很不開心。因為今天在幼兒園的時候,她想參加一群小朋友自發組織的游戲,但是卻毫無理由地被拒絕了。回到家看見媽媽後,恬恬委屈得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她試圖向媽媽訴說,可是媽媽好像很忙的樣子,只是跟恬恬說:「都是大孩子了,怎麼還哭啊?乖,別哭了,找爸爸去。」
於是,恬恬只好去找爸爸。她想從爸爸那裡尋求安慰,可是,正在看新聞的爸爸也沒有耐心聽她說,只是一味地指責她:「就知道哭,怎父母應該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孩子無緣無故鬧情緒,家長不知所措。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父母要給予關懷和理解而不是大聲呵斥。要聽完孩子的話,知道孩子為什麼情緒不好,然後表示出你能夠感受到他的心情不好,並且給予他真誠的安慰,而不是草草敷衍。這樣孩子的心情就會慢慢平靜下來。然後,家長要做的就是要教孩子學會自己調節情緒,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平日里,家長可以教給孩子以下這些情緒調控的方法。
1.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產生矛盾和沖突時,父母應當告訴孩子:當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不受控制時,不妨試著用離開那種劍拔弩張的環境、換位思考等方法來調節情緒,待情緒穩定後再好好和對方談談,商量著來處理矛盾,這遠比針鋒相對的暴力更讓人樂於接受。對別人不能要求太高,要學會諒解、謙讓,這樣在遇到問題時就能正確對待,不會發生那些不該生的氣,在非原則問題上就能在心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於動氣。
2.教孩子學會傾訴。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果有煩惱憋在心裡是 不好的,煩惱時找父母、老師或知心朋友談談,把自己的煩惱講出來,就會得到幫助。父母或老師閱歷深,經驗豐富,來,只是暫時忘記了,等新鮮勁兒過去了之後,孩子還是會陷入不良情緒的陰影中。所以,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哭,媽媽帶你去買雪糕。」或「來,爸爸帶你去公園,不要再發脾氣啦!」這樣的話,更好不再說。
看問題比較深刻、全面,有時父母和老師的一席話就可以解決你的煩惱。不必把自己圈在自己劃定的圈子裡,要解脫出來就要主動向家長和老師談思想,主動地多接觸人,多談多聊。
3.教孩子學會減壓。
當孩子在某種場合(如演出、答問)下出現緊張狀況時,可以告訴孩子,解除緊張 簡單的方法就是深呼吸,可以試著深呼吸幾次。或者用其他方法、動作,比如玩手指、撓撓頭等來宣洩掉一部分負面情緒,來緩解心理上的緊張焦慮感。
4.教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
當發現孩子情緒不好時,父母可以告訴他:轉移注意力可以讓自己重新快樂起來。因為人之所以煩惱多,就是因為總愛沉浸於一種情緒中難以逃脫。當自己苦悶、煩惱時,不要再去想引起煩惱的事。可以聽聽音樂、看看報紙、翻翻畫冊、看看電影和電視,回憶一下自己幸福、 高興的時刻,把消極情緒轉移到積極情緒上去,沖淡以至忘卻煩惱,使情緒逐步好轉起來。
但是不能用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換取孩子停止某種情緒。這樣,雖然孩子的注意力會從剛剛的不良情緒上轉移到新事物上,但是孩子並沒有徹底地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
5.教孩子懂得節制感情,少發脾氣。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應該適當節制自己的感情,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誠懇地告訴孩子,當遇到問題時,頭腦先冷靜一下,等心情平靜下來再處理,這樣也可以避免生氣。剛生氣時,要立即採取節制措施.如覺得要發脾氣時,趕快提醒自己,現在應該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了;當遭遇到生氣不可避免的情景時,不妨試試延緩10秒鍾再爆發。應慎重考慮,生氣、亂發脾氣會帶來什麼後果,要避免沖動行事。
此外,幫助孩子了解和掌握一些處世技巧,也有利於孩子情緒穩定。父母可以用自己的積極樂觀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可以教孩子如何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如何一起游戲等。需要提醒的是,負面情緒需要調節,有些正面情緒也同樣需要及時調節。孩子高興是父母所希望的,但也要防止孩子興奮中出現「得意忘形」、「人來瘋」等情形。
沒有一點也不聽話!」最終,本來就不開心的恬恬便更加沮喪了,自己躲到房間里哭得更傷心了。
恬恬的爸爸媽媽顯然是對孩子的特殊情緒缺乏認識,或許是忙於其他的事情,或許是對自己孩子的變化缺乏敏銳的觀察。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父母和他們表現得一樣,總是忽視對孩子不良情緒的纖解。雖然這在家長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過就是孩子在幼兒園或是學校遇到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過幾天就沒事了。但是在孩子看來,他會覺得爸爸媽媽沒有傾聽他的訴說,否定了他的情緒,他會認為父母根本不理解他的心情。於是,他會表現得更為情緒化,進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些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