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如何處理好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1.觀察
首先, 大多數家長易混淆觀察和評論的區別。
例如,某某是一個壞人。很顯然,這是一條評論。
而 某某今天打掃了衛生。這個很清楚地了解這是觀察。
面對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做為家長,要有意識的避免對孩子說一些評論的話,顯而易見的是,當我們進行絕對化的評論時,往往會給人貼上標簽,而這標簽帶有我們的主觀判斷,而非客觀事實。我們不是專業的評論家,我們只是一個個平凡的人。
2.感受
觀察之後,根據孩子的肢體動作、心理狀態等等,我們表達內心對孩子的感受,更容易與孩子產生有效的溝通。
比如,我失戀了,難過的想哭。這就是感受;又如,你剛剛違反了與我的約定,讓我很難過,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守信的孩子。但要絕對避免表達[想法]
今天下午你打掃地很糟糕。這是表達想法。
而非暴力溝通中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真情實感,這告訴我們,溝通是向別人表達我們的感受,而不是向別人強加自己的想法。
3.需要(希望)
作為家長,要勇於表達自己的需要(希望),那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呢,我們以時間管理大師羅老師為例。
我希望公眾人物能夠傳遞正能量(需要)
在孩子成長地過程中,家長要及時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需要(希望),做到孩子跳一跳能夠達到。
4.請求
非暴力溝通提倡我們提出自己明確的請求,而不是讓別人猜測你要嘛,其次,家長不要把請求誤解成命令。
例如,我今天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有點沮喪,我希望你能留下來陪陪我。(請求),要是你慌不慌的來加一句,你不來陪我 ,就是不愛我了。這就變成了命令了。不做任何的道德綁架,單方面提出一個對方能接受或不接受的請求,這才是真請求。
② 已經成年了,可是總被家人當小孩子怎麼辦
他們不願意放開你,是他們覺得以你的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這個社會,你要是真的反感這種做法,你就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向父母證明一下你的能力,證明你可以憑你自己在社會上立足,你要拿出讓他們放心的理由,如果你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那讓你的父母怎麼放心呢?我想提醒的是,千萬不要跟你的父母鬧僵,不要跟他們吵架,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可以選擇靜下心來好好的跟你父母談一談,跟他們說一說你的真實想法,跟他們說你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你不能事事都依靠父母了。
③ 大多數的父母似乎都在為孩子而活,父母如何才能為自己而活呢
在我們中國,好像父母生來就是操心的命,從孩子出生開始到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每一步都走在父母的心裏面,在他們的面前,不管自己的孩子多大,那永遠都是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有操不完的心。所以說為什麼中國的父母生活會很累呢。不像是國外的父母到了孩子成年之後也就不管了,也可以享受享受自己剩下來的時光。人這一輩子只有一次的機會,為自己活才是最重要的。
一:放下自己的擔憂。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當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之後,他們就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了,作為父母的真的沒必要一直擔心孩子,人家已經長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如果說經常摻和的話可能還會帶去麻煩。所以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就好,不要老是去擔心這擔心那的。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得好,那麼對於自己的子女來說,能夠看到父母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不每天為自己操心,這就是最大的孝了。
④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何就可以排除自己的負面情緒
適當的悲傷、尷尬、痛苦、傷心,這些情緒是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達的。只有敵意和傷害是應該極力避免的。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敵意情緒和傷害情緒?
⑤ 真正聰明的父母在生活中都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的
真正聰明的父母在生活中都會特別尊重孩子的,孩子提出來的一些要求,父母盡量的會去滿足,而且會讓孩子獨立的去完成事情,父母不會多加干預。
⑥ 孩子16了,父母總還是把他當孩子,怎麼辦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一直就是孩子
——但是這並不代表父母就不尊重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主見
——只是16歲還不是自立的年齡,父母會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要求或者約束孩子
——16歲有叛逆心理,但是也要尊重父母
——彼此尊重最好的方式就是坦誠溝通
——溝通時,注意語調,不要表現出很不耐煩
——溝通時,注意有分歧是正常的事情,要學會求同存異,學會一定的妥協
——畢竟,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
哦,你是站在父母角度
——那應該更好理解,尊重孩子,跟孩子做朋友是最佳途徑,建立良好溝通
——如果這個建立過程不順,那麼作為父母,要多了解下現在年輕一代在做什麼,想什麼,玩什麼
——對於一些無傷大雅的習慣,可以先了解,不急於提出反對意見,比如上網:上網關鍵是看他做什麼,上網本就有兩面性的,網路是現在社會的一個平台,無法迴避的。只要不是在網上一味做些不良的事情,應該不算什麼大事情;
——另外,去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是時間安排
——找到他在意的東西或者事情,用這些去激勵或者約束他。孩子無外乎逃避痛苦,追求愉悅
——要做他的朋友,鼓勵和贊揚是要先行的,跟您在工作單位與同事或者領導相處是類似的道理。
⑦ 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子女,對於子女來說,也是一種痛苦,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怎麼辦
我的父母也是這樣,我小時候一直很痛苦,越恨他們越痛苦。
跟我父親根本說不通,他喜歡主觀臆測一些東西。這其實也是一種病,很自私的病。
只有輿論才能救他。就像一個人亂丟垃圾認為沒什麼,當別人對他議論紛紛或者看到亂丟垃圾不好的標語會臉紅。
你父親全說出去和我媽一樣,我媽在別人和她聊到自己的孩子時會特別興奮,虛榮心暴漲,然後說我經常去玩,成績差等不實的信息。然後質問她時,她會在主觀上逃避,認為沒這件事。
人都有這種通病,只是社會風氣抑制了這種病症。
我有兩個建議。
和你父母溝通。這個溝通不是大話。
是向你父母傳遞你的想法,傳遞你的痛苦,委婉一些。而且好像吸引力法則一樣,你認為父母讓你痛苦,你就會更加痛苦。你平常心一點,不要認為他們是蓄意的,認為他們只是愛你會好受一點。
而且你老是和父母聊天,也可以讓他們少和外人唧唧歪歪。你不要在談話中涉及自己單位的事,你的看法很可能被扭曲被同事知道。
還有就是和同事和氣點,這其實不難,人沒那麼惡毒。你可以給他一個笑臉,我覺得長久以後他們肯定不會好意思給你臉色。
2.你也運用一點輿論的力量,比如側面告訴他現在亂發脾氣的都是野蠻人(當然不是這樣,他們會生氣)
或者傳遞一下你過得很好的信息,讓他說說你好話,對別人吹牛總比說你壞話好。
同是天涯淪落人,勸告你,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健康也是健康。一定要平常心,否則你將痛苦不堪!
還有就是你不要對別人說你父母,家醜不可外揚,永遠不要把自己的醜事將給無關緊要的人,很可能蝴蝶效應惡化你和父母的關系,很多人的家庭就這樣毀了
祝你幸福健康!
⑧ 孩子參加工作有了自己的家的話,父母打攪孩子生活怎麼辦
而不知道提問者的身份是孩子還是父母,如果是孩子的話,可以和父母溝通一下,因為知道現在年輕人很忙,一般來說,一般的父母不會輕易去打擾孩子頻繁的來打擾孩子的生活,這種說法不妥當,是不是來看望孩子的次數比較多,那就要考慮是不是父母有些話不知道怎麼說,當然也有可能是對孩子的配偶不太放心,擔心小兩口生活質量沒有保障,是過來幫忙的無論是哪一種作為孩子的和父母溝通一下商量好互相看望以及互相看望的頻率,如果提問者是父母,那麼也要跟孩子溝通好,你頻繁的去看望孩子,擔心的是什麼問題,只要孩子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就可以減少去看望的次數,總之希望家和萬事興,希望我的建議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