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過分依賴父母怎麼辦
這可能是因為從小養成的習慣,你們家長什麼事情都替他做決定,所以他才會遇事都依賴你們。
想要給孩子改正這個性格弱點,你可以試試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舉個例子,你帶孩子去買衣服,然後讓孩子自己選擇買哪件,你不要發表自己的意見,你只問他是否喜歡,如果他喜歡你就買了,因為穿的人是他,所以一切以他的感受為主。
總之要讓孩子慢慢的從衣食住行做主,再慢慢的讓他在一些生活中的事物上做決定,父母的意見只給他參考,真正如何做讓他自己決定,這樣孩子就能在高中期間養成不依賴父母的生活習慣,將來上大學他也能夠更快的適應。
⑵ 孩子太過依賴父母該怎麼辦
爸爸媽媽大概是孩子們最依賴的人了,試想一下有個軟萌軟萌的小寶寶黏著你也是一件超級幸福的事。但是有些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太重,甚至無法完成一些自理的小事,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呢?
1.積極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要知道,孩子在小時候非常喜歡黏著父母。但是,如果父母放任這種行為不管,時間一長,孩子會增加對父母的依賴心理,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好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試著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那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應該讓他獨立去完成,如穿衣、吃飯、睡覺等,哪怕完不成,也不是選擇替他去做,而是鼓勵他,直到他可以獨立完成為止。
這樣一來,孩子的依賴心理一定會慢慢得到改善的。
⑶ 孩子過於依賴父母,針對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處理你覺得對此該注意什麼問題
孩子過於依賴父母,針對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處理?
1、愛孩子,但不溺愛孩子
愛孩子確實是對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但是我們也要懂得溺愛對於孩子的傷害。溺愛會讓孩子變得盲目懶散不上進,所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相應幫助之後,就應該考慮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讓孩子適當的學習相應的方法。特別是孩子在進幼兒園之前,父母也要考慮讓孩子具備自理能力,不要任何事情都依賴他人。
4.給孩子多多創造交朋友的機會
要知道,孩子在生長的過程中,朋友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被爸爸媽媽保護的太好,孩子不會輕易和陌生的朋友遊玩。這時爸爸媽媽能夠約請其他小朋友來家裡玩,讓孩子體會到有同伴的趣味,讓他們理解生射中不只有爸爸媽媽。孩子在和其他同伴玩的時分,爸爸媽媽只需要在旁邊確保他們的安全即可。
⑷ 孩子總是依賴父母,該怎麼辦呢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是一個越來越獨立,慢慢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過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要靠父母提供基礎的生活保障,衣食住行。孩子的安全感也是從父母處得來的,那麼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應該從與父母的互動,更多地轉向與同齡兒童的互動。從與父母之間探討問題,到外向去探索世界。那麼,孩子已經發展到一定年齡了,還是很依賴父母那麼該怎麼辦呢?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在小的時候可能需要外力輔助,但是慢慢長大,一定要靠自己站穩腳跟。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父母也要考慮自身是否有問題。幫孩子慢慢的去矯正,孩子會慢慢獨立起來的。
⑸ 如何讓孩子解除過度依戀父母的現象
經常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和小朋友多的地方去玩,只有接觸的人多了,孩子就會自己尋找小夥伴自己去玩了,不在「粘」在父母身邊了。
孩子對父母有依賴感是好事可是過度的依賴父母就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的。有的小孩子由於比較的內向所以不敢和其他的人交往,就連說話也是比較的小聲,不能離開父母的視線,不然就會哭鬧。
鄰居家的孩子就是比較的粘他的媽媽,每次他媽媽到我們家裡串門的時候他也會跟去,可是就坐在他媽媽的身邊,一隻手還緊緊的拽著媽媽的衣服,就怕他媽媽跑了一樣。你給他東西吃,不敢伸手,讓他去玩玩具,也搖頭不去,就呆在媽媽的身邊。有時候他媽媽會大發脾氣因為就連在門口撒尿也要他媽媽陪著。
後來他媽媽把他送進幼兒園,經常的帶孩子到公園里,游樂場里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慢慢的孩子變得開朗了許多,不在拽著媽媽的衣服了,不過還是會不時的看看媽媽在哪裡,所以想要孩子不過度的依賴父母,作父母的就要學會撒手讓孩子自己做事,多到人多的地方去玩耍,不要像有些父母那樣把孩子禁錮在家裡那一方天地,孩子不依賴父母又有誰陪著他玩呢。
⑹ 孩子依賴父母如何解決
孩子過分依賴家長,是獨生子女的「產物」,是家長溺愛孩子的後果。我們家長習慣於對孩子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已能自己吃飯,害怕他打翻碗,弄臟衣服,去把飯勺搶過來去喂他。對已經很大的孩子還要幫他穿衣服,去給他洗臉、洗腳。這樣的結果,孩子會有嚴重的依賴性,表現為非常懶惰,不願動手做事,思維不活躍、「腦子笨」,遇事沒主見,沒有進取精神。建議家長: 對孩子要信任,要放手。努力促進孩子獨立思考處理事情的能力,要克服「怕」的心理,要放大膽一些。在歐美國家,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大人和孩子一起走,孩子跌倒了,大人當沒有這回事,繼續走,小孩子爬起來顧不上哭,趕快去追大人。而我們呢?孩子跌倒了,大人不扶的情況比較少,不但扶起來,還要哄孩子。孩子這時就會馬上委屈得哇哇大哭起來,有時要哄好長時間。更有甚者,大人互相埋怨沒有照顧好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跌倒的孩子就不會去想是我不注意絆倒了,而是家長沒照顧好我。家長不同的做法,會有不同的結果。同樣,吃飯、穿衣也是這樣,這樣的事情越早讓孩子自己做,對孩子成長越好。開始讓孩子做事情家長要有耐心,別怕孩子做事慢,別怕摔壞幾只碗,「學費」還是要交的。這樣做了一段時間後,你會嘗到你孩子進步的甜頭。 另外,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越早越好。拿孩子和家長同床睡覺而言,我的孩子5歲時,我們就讓他到另一個房間自己睡。開始他說害怕,睡不著,但是我堅持不讓步,並說你是小男子漢,有什麼可怕的,幾次以後,他就敢自己睡了。家長對十七八歲的孩子叫寶貝、寶貝的也不是個別現象。對即將成人的青少年過分使用「寶貝」這樣的親昵稱呼,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做法。愛過頭了,就是害。當這些孩子在過分疼愛中長大後,他不會懂得珍惜您的愛,往往換來的是「頂撞」,孩子稍不高興就用話噎你,不尊重您。家長稍有不周到的地方他就會沒完沒了埋怨您,更有甚者大打出手,一點不考慮他自己應該做什麼,負什麼責任。溺愛孩子的家長最後在孩子面前沒有尊嚴,家庭教育無從談起。 此外,在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上,家長要注意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鼓勵孩子去獨立思考、獨立處理問題。他做錯了不要沒完沒了的批評,要幫他分析錯在哪裡,對做正確的事立即表揚。 家長如果堅持按上述方法去做了,將使孩子依賴您的情況得到改變,您將會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孩子有什麼話,有什麼問題,都願意在第一時間告訴您,聽取您的意見。當您的孩子成長到15歲以後,您在回答他的問題時,應加上「我建議」、「你參考」、「咱們商量」等這樣平等相待的語言,讓他感受到家長對他的信任和尊重,給他以更廣闊的思考和行動空間。
⑺ 孩子對父母過度依賴怎麼辦
原因分析:
1.不適應環境
熟悉的家庭生活環境轉換為大空間的教室和陌生的活動環境,孩子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比如,家裡的抽紙在哪裡,孩子閉著眼睛都知道到哪裡拿,但入園後,孩子不知道到哪裡坐著、站著,在哪裡排隊,會有迷路感,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一種挑戰。
2.不適應教師
孩子在家庭中與原本依戀的人(父母等)的相處方式、交往模式已經形成並穩定,而到了寶寶園則會面對很多不認識的小朋友和老師,熟悉的人又不在身邊給予關照和提示,教師面對20、30個孩子時,關注度也不若家長那樣。如果家長曾經說過「你再不聽話把你送到寶寶園去」之類的話,孩子對寶寶園則會更害怕,需要更長時間的適應過程。
3.不適應生活
家中的作息規律與寶寶園不同,2-3歲的孩子有很強的內在秩序感。生物鍾與生活固定程序因為進入寶寶園而產生變化,這種內在秩序感的打亂會給孩子帶來的強大的不安和不適。
這三種不適應交織在一起,使孩子情感分離、生活不安、空間不適,由此產生依賴的狀態。
解決方法:
1.熟悉環境
現在應該已經確定對口的寶寶園了,可以經常帶寶寶去寶寶園看看,尤其是早上和晚上入園離園,門口人多的時候,看其他小朋友早晚入離園,讓孩子知道過程。
很多寶寶園會提供入園體驗的機會,可以帶著孩子參加,讓孩子事先熟悉寶寶園的環境、布局,有什麼物品。
也可以利用描寫寶寶園生活、展現入園心理情緒的圖書來幫助孩子了解寶寶園生活。讓孩子對寶寶園生活產生一個積極正面的期待。
2.熟悉老師
一般的寶寶園都會在8月安排新生班級的老師進行家訪,家訪是孩子熟悉老師的好機會。家長可以把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告訴老師,便於了解,最好能讓教師與孩子互動一下。浙江師范大學總園園長分享了一個很棒的做法:可以讓老師和孩子拍幾張合照,在入園之前反復看照片,讓孩子熟悉老師,進行反復強化。也可以拍攝一些即將進入的寶寶園的室內外照片或者視頻,反復播放給孩子看。
3.熟悉生活
很多爸爸媽媽擔心的問題是,孩子進入寶寶園之後睡不著午覺。因此事先需要有意識調整家中作息規律,例如早點起床,玩點游戲或戶外活動,養成洗手習慣,12點以後午睡。午睡剛開始不易進行,可以睡前看書、聽音樂、安靜地散步,慢慢地進行作息的調整。這樣到了寶寶園之後,隨著運動量的增加,午睡會變得更加容易,而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孩子的精神穩定。
⑻ 有哪些問題是因為孩子過分依賴父母而產生的,要怎麼糾正
孩子對一件小事不能下定決心磨磨蹭蹭,是因為家長替孩子做了太多的決定,要給孩子樹立自信一些,他能夠做決定的事情,讓他自己做決定,不能夠決定的事情。可以集體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