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年紀大了最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哪怕一起看夕陽也會很開心,是這樣嗎
我可以很明確的說是的。
父母是從我們生養就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生養了我們,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了長大成人離開了家,期間要經歷多少多少的事。孩子滿月,辦酒做宴,將心中的喜悅告知他人,長大了,每年的生日一個不落,心中總是歡喜著孩子又大了一歲了,然後又想著孩子也快要離開家而憂心。到了青春期,父母與我們時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吵,他們不明白,我們更是不會去想,只覺得父母與我們有了代溝,然後開始想著要離開家,而沒有料想父母此時的無奈和悲傷。因為我們覺得我們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我們已經長大了,但是父母從來不會這么想,就比如疫情期間,我們在家玩被父母嫌棄,但是最後走的時候卻又不停的擔心著我們,這就是父母。
㈡ 父母老了,子女應該陪在父母身邊嗎
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邊,但是就目前情況來講這也就是個希望,兒女都忙著工作競爭壓力那麼大不可能天天都陪著父母。所以有時間還是常回家看看自己的爸媽吧。
㈢ 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可以陪在父母身邊
人生也就3萬天,出了社會工作後,能陪伴父母的不過1千天,盡量多花點時間陪陪父母孝順父母吧,莫到子欲養時親不在,追悔不及。
㈣ 養兒防老,真正老了兒女們有多少是能在身邊陪
周圍很多朋友要孩子的,尤其在農村,其實傳承香火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觀,從七大姑八大姨的閑聊中有很好的體現,倒是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我試著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一下。首先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90後的人很難想像戶口限制對個人造成的影響是有多麼的巨大,在那個年代,家庭養老是中國唯一的養老方式,社會養老院也不可能存在,大家普遍也沒那個意識。那個年代家庭不要孩子,可不僅僅是養老無法保障,直接影響家裡有幾畝地,多少口糧。很多人要孩子,出發點可能僅僅是經濟利益的驅動。而且物質投入少(可能那個年代也沒多少物質)獲益卻很大,家裡窮的叮當響,孩子卻有七八個---為什麼要養個豬?可以過年殺了吃肉,就這么簡單。孩子變成了父母的私有財產,隨意支配且不受道德的譴責,你結婚涉,你工作涉,你生不生孩子涉,你的一切涉,這么做都是為你好(因為你好了,你才有條件給我養老),說到這里我必須強調,還是有少部分父母對我們的干涉是處於單純的愛,僅僅是為你好,區別在於他們是否尊重你最後的決定。國家的場經濟改革我個人總結一個詞就是要 流動 ,經濟的產生就是生活資料的流動的結果,對一切阻礙流動的政策和規定都要通過改革逐步放開,經濟才有可能持續發展。現在大家看到了人口的流動,農村的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其實現在的流動還是小流動,大家要做好大流動的准備,以後城裡的人也會向農村流動,國家之間的人口流動也會逐步放開,到時候中國90後的孩子們,就是10後吧,可能遍布全世界,出國工作會變得輕而易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家庭養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像的,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還是要說國家必須開放二胎,甚至多胎,這樣符合 流動 的需要,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過渡能不能解決好,這真的關繫到每個人的未來,不管你有沒有孩子。現在國家對社會養老還重視不夠,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就是最好的體現。普通老百姓都不是傻子,現在這些超生,偷生的人普遍存在折射出的就是大家對社會養老不自信,對國家推行社會養老的不自信,對社會養老能不能養老的不自信。最近失獨老人媒體普遍很關注,他們無疑是國家生育政策的最大受害者,確切的說是國家的社會養老嚴重滯後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對那些有 養兒防老 觀念的人說,這樣的觀念,跟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的大融合的大背景是背道而馳的,能解決我們(包括非丁)養老的唯一方式將變成社會養老,畢竟養老不僅僅是有錢花,還有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精神撫慰,我敢說,中國經濟要發展,社會要發展,你將來老了在你身邊照顧你的,一定不是你的子女。可能到那個時候,中國的生育率才能真正下降,---這可真不是好事兒。
㈤ 其實一個女孩從出生到父母老去又能夠陪在父母身邊多少時間
有時間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看一次少一年;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那時後悔都來不及了,父母是這個世界最疼愛我們的人
㈥ 我們陪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又有多少
記得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曾經發出感慨說:「你們要好好珍視陪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她是一個離開家鄉來到外地工作,又在這邊結婚生兒了的老師。她現在幾年才回老家一次,就算老人家身體不舒服了,也只能通過電話關心一下,深深體會到與老人家見面的時候少之又少。當時的我,能理解老師的話,但沒有那種「危機感」。即使當時高中的我已經是一個住宿生,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但覺得還有很長的時間。
現在,這種「危機感」越來越靠近了。
雖然,家離廣州不是很遠,但基本是1個多月回去一次,這樣算起來一個學期回去的次數也不超過5次。這樣一數,真的除了寒暑假,和家人見面的次數不多,而且每逢假期的時候,我們常常都是和這些同學聚聚會,和那些朋友逛逛街,很少說今天陪父母去散散步。但我們可否還記得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的空閑時間基本都是圍繞著我們?也許你會說我們現在也只不過20歲左右,以後還可以好好地照顧父母。但其實我們距離一般人的結婚年齡也不過幾年,以後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家庭的時候,我們的心思肯定大部分放在自己的新家庭里。這時候也許你會開始深切感受到當父母的親苦,想好好照顧孝敬父母,當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真正花在父母身上的時間沒有你想像的多。而且以後的事情你無法預料,假如你以後在外地工作或者在外地建立了家庭,那麼你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又會是多少呢?
父母在撫養我們成人的時候付出了多少心血,相信我們肯定可以想到的。從我們出現的一刻開始,父母對我們的擔心從未減少。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真如我媽媽,就算是現在,我快20歲了,即使我只是有點感冒,她也會每天打電話問我今天感覺怎麼樣?好了沒?吃葯了嗎?雖然我不敢肯定說有什麼病痛我都可以好好照顧到我自己,但感冒這些事,還是沒問題的,但就算我跟她說我沒有事,她還是放不了心。其實我知道,她是一個兒女有什麼事都會很擔心的人,所以我習慣我也了解。
㈦ 往往哪個孩子會在父母老了以後能陪在身邊,是什麼原因
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孩子是不求回報的,只希望自己在晚年的時候,孩子能夠經常回來看看自己陪陪自己就心滿意足了。但近些年來經常會出現一些關於孩子不贍養老熱,對自己的父母不聞不問的新聞事件,更是讓老人們都傷透了心,孩子小時候父母都是捧在手心疼愛,等到自己老了,孩子卻嫌棄自己是負擔,連看望都成了父母的奢望。
在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同村的劉大爺家有兩個三個孩子,都是男孩,因為老大是倆人的第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對他十分的疼愛,等到老二父母幾乎都過了用心的勁兒了,都是撿的老大的舊衣服,吃老大吃不完東西。等到老三的時候,夫妻倆年紀也比大了,算是老來得子吧,加上家裡的經濟條件改善,便又十分的心疼,什麼事都順著他,老三想要什麼夫妻倆都會給。
2.不偏袒
很多有「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都會偏心家中的男孩,覺得女孩遲早都是要嫁出去的,男孩才會給自己養老。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不管男孩女孩,因為工作等原因,不可能都會留在父母的身邊,有的男孩在外地工作,可能還會在外地定居,一兩年都不回來一次,家裡的事情還得指望自己的女兒。
所以父母心中的一桿秤要放平,對待所有的孩子都要一視同仁,不偏袒任何一個孩子,也不溺愛任何一個孩子,這樣在自己晚年的時候,才會收獲兒女的關心和陪伴。
㈧ 父母老了,他們特別沒有安全感,我該常伴他們左右嗎
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日子不過了,就想能夠多感受感受家庭的溫暖,而且如果說這世間有什麼令他們放不下的,應該就是自己的孩子了吧。在父母眼裡,自己永遠是長不大的小孩。
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想要陪陪父母真的很難,每天工作累到一挨枕頭就想睡,有個空閑時間就想呆在家裡追追劇,好好的放鬆放鬆,雖然知道父母很想自己,但是就是一星期推一星期,總是聽了他們打電話時候的語氣才覺得他們是真的需要自己,滿滿的自責充斥在心頭。有了孩子的話就更忙了,天天除了工作還要接送孩子,給孩子輔導作業,還要做家務,真的要忙死了。孩子的各種費用,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生活的壓力都沒有地方宣洩,只能忍著埋頭繼續苦幹。
放棄工作是不可能的,可能一家的收入都靠你了,但是常回家看看也沒空,那你若是想多陪陪父母,那就只能把他們接去跟你一起生活了,雖然他們離開生活多年的小屋感到很難過,但是沒有什麼比跟孩子在一起更幸福的事情了。而且他們會幫助你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你累了一天回家後還能吃上媽媽做的飯,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而且父母可以和小孩子一起玩,又能解悶孩子也有了照看。
父母年紀大了,確實應該把時間多給他們點,不要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再後悔。
㈨ 父母老了,子女應該陪在父母身邊嗎
這話問的。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知道後悔嗎?父母老了,當然要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就像你小的時候沒有活動能力,都是父母陪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