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外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外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發布時間:2022-03-10 19:02:23

① 外國家長怎樣教育孩子

在發達國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最沒出息或可恥的。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小就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農家子弟要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木工修理、鏟雪、掃落葉等出賣體力的活。

在德國,孩子從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從不包辦代替。

在日本家庭,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和自強精神。

……

聯想到身邊,有些父母對孩子教育,不得不讓人有些憂慮。

一、
父母管得太多。中國的父母太寵愛孩子,他們一輩子甘願為兒女付出一切。從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到找工作、結婚、生孩子,父母無時不在操心。「為了孩子把心都操碎了」,然而許多孩子卻體會不到這些。他們喜歡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影星或政商界的巨頭,惟獨很少有父母。真可謂:「好心沒好報」。

二、
父母管得太少。農村有些家庭,夫妻雙雙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給年邁體弱的爺爺、奶奶或親戚帶。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極少過問,任其自由成長。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

三、
對待孩子用錢問題上。有的家長是「伸手必給」,從不問問孩子「干什麼用」?我就親耳聽到一位母親的抱怨:「我每天拿十元錢給兒子吃早上,他還嫌少。」他吃了什麼我無法考證,而我的十元錢,至少能吃五天早點。還有一位父親說,他女兒(念高一)有一個月電話費居然用了近兩百元。這樣的孩子難道不讓人擔心嗎?

四、
父母不能起表率作用。有的家長這邊語重心長對孩子說:「要好好讀書,不然就沒出息」!那邊就吸煙、喝酒、打麻將、賭博,甚至叫孩子換手氣。

五、
重智育輕體育。我看了一則報道,不由得讓人憂慮,:「盡管我國已經解決了佔世界22%的人口的溫飽問題,但關繫到祖國前途命運的少年兒童的身體素質卻不容樂觀。」中國的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總體上存在著嬌生慣養的傾向。特別是有些老人過分溺愛,不叫跑不叫鬧,一會兒加飯,一會兒加衣。因此今天孩子的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性素質、爆發力素質、力量素質等有全面下降的趨勢。造成肥胖孩子增多,肺活量下降,近視率居高不下(學校、社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② 國外家長怎麼教育孩子

國外家長教育孩子的確與中國有很大區別,但是不適用於中國目前形勢,除非去國外長時間生活,不然不但沒用,反而有害。總之,國外家長教育方式總結為一句話:「家長只提供孩子成長的安全環境,至於孩子怎樣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事」。所以西方人的批判性思維很強,但這種思維在中國還很稀缺。

③ 外國媽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一、美國人的父母觀

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愛,這是中國和美國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中國人更加含蓄、內在、有的時候這種愛有些沉重;美國人直白、外在、浪漫。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談中美不同的父母觀:第一:子女的所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在我國,毋庸置疑子女是屬於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東西一樣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第二: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我引用企業形式來說,在我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責任:從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陪讀(各種輔導班、學琴等),有時甚至把作業都包了,雙休日都搭在裡面,陪孩子上各種班。想著如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我們做的心甘情願,我們一輩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個好前途、好發展。家長所有個人的抱負、希望、心願等等全放在孩子身上。等到這一切都完成的時候,父母的青春年華也逝去了。當然,我們做父母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心理,等我老了孩子你的孝順我、照顧我,如果覺得子女照顧的不周到,心裡還很不高興。我不是說孩子不要孝順父母、照顧父母。而是說一種觀念或心態。我在和美國人交流這個問題時他們非常不解:為什麼?難道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愛好、追求嗎?

在美國,父母對子女是有限責任,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學前旅遊的費用,也可能家長給出,但不是說家長必須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等到18歲成人後,讀大學,有父母給出學費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這不是父母必須應該給我的。實際上很多父母不給出,孩子一靠獎學金、二靠打工來獲得學費。美國的大學生讀書期間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兩份工。父母對孩子的無限責任是教育,教育什麼呢?一是讓孩子懂得自身的價值。二是讓孩子懂得必須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給孩子足夠的性知識,讓孩子在他們身體變化時感到輕松自在。四是幫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們賴以立身處世的牢固的社會准則-----尊重和守紀。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認為美國是個很講民主的地方,學生上課時很自由的。從我在美國的感受看,和我們想像的不完全一樣,學校有非常嚴格的紀律要求。如荷蒙山高中男女生宿舍是兩個分別獨立的樓,男生要進女生樓必須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許可。如果沒有得到批准就進入,要請家長、退宿。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學生行為規范」,在新學期開學初,學校要組織家長和學生學習「學生行為規范」,並和學生、家長簽訂一份落實「學生行為規范」的協議,一旦學生和家長在協議上簽字,表明學生和家長同意學校對學生的各項要求,並願意承擔違反規定所帶來的後果。

一般的「學生行為規范」包括的主要內容有:第一:考勤及請假制度;第二:考場紀律;第三:課堂紀律要求;第四:著裝要求;第五:關於學生使用手機,BP機和收錄機等的要求;第六:性行為的要求;第七:各種被禁止的行為,如打架、幫派、抽煙、攜帶武器、偷竊等。行為規范中還明確了學生違反這些規定可能帶來的後果。例如,周六到學校上課、請家長、停課一周、轉學等。

因為中美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環境不同,誰也不能照搬誰的具體做法,但不同的觀念或心態決定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態度和做法,因為態度和做法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美國人的父母觀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從小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地看待,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有一些調查統計信息值得我們做父母的思考:江蘇常州700戶家庭教育現狀調查:「最不喜歡的人父母占 54.4%」。湖南人民廣播電台《我心中的爸爸媽媽》500份稿件中,表示對父母不滿的達到90%。上海90%的青少年對自己的父母不滿,70%的學生認為家長不了解自己。34%不喜歡自己的家。上海調查:對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佔86.4%非常困惑、苦惱的佔15%。北京市教科所對1242戶家庭調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沒有得到較好的教育。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父母,我覺得關鍵在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從這個角度講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個好父母是一門學問,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學習一輩子的一門學問。

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自信是導向成功的第一要訣,自信心對於人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或是與人交往、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作用。一個充滿自信心的孩子,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於嘗試,樂於面對挑戰。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家長

④ 國外父母怎樣教育孩子

有時候,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會感觸至深;人生風景千重,雖不能盡數收藏,惟願駐足處感動於心,面對世事繁雜,此心依然,情懷依然;一曲相思音,眷眷柔情深。紅塵無期,誰是誰的鐵骨,誰又是誰的丹心,都將掩埋在落落風塵,唯有在漸厚的年輪中刻滿至純至真,唯美一個夢,留守一份心。那天,你來了,逢了一季花開。我曾寫下整個季節的留白。清晨,你沿著季節的足跡,靜靜地聆聽,俯身小心的撿拾,而後像個孩子笑臉,滿載著收獲的喜悅,把不規則的抽象,用你纖瘦的玉指拼接,平鋪成歲月的心聲,和著你的脈脈情愫,做了朝花夕拾的信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這是很平常的一天,爸爸帶著兩個女兒在超市買東西。小女兒打掉了姐姐手裡的書,爸爸讓她給姐姐道個歉。

小女孩主動上前抱住了她,該女子也留下了悔恨的淚水。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孩子胡攪蠻纏、死不講理的時候,你是怎麼處理的呢?是當著大家的面,掄起胳膊打上去?還是耐心地換一種方式跟她溝通?當你告訴他/她的行為准則、道德標准

受到質疑的時候,你是就此罷休,跟他說「孩子,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做好自己就行」?還是努力一下,為自己的權益據理力爭,讓孩子知道:平等和自由是要靠自己爭取的?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把尺子。

為人父母,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你的行為,你的點點滴滴一定會影響到孩子觀看這個世界的眼光。他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他抵禦誘惑的力量,他對抗不公的勇氣,都來源於你給了他什麼,而這些東西無論多少金錢都買不來的。

有一種緣分遠在天涯,卻已入心;有一種情愫近在咫尺,卻難以如夢;有一種相見說好一起,卻隨風塵顛簸,被一床河流阻隔,終究流轉成不可觸及的陌生。我們的情感自有它的神奇與微妙;我們的情緒,自有他的歸宿和平息;有一種情感,只一念,便已心靈相擁;有一種微笑,只一瞬,便已凝結成永恆。歲月總是以平緩的姿態行走,留在心底的溫情卻越走越濃,散發著醉人的馨香持久而綿長。與你相擁的過程,總是忘記年輪的增長。時光流轉,轉瞬已滄桑,而那份入心入情的心動,卻激盪在歲月中的某一個角落,隨華年流芳。如果說我們都逃不過事態的炎涼,那麼我願剪輯一段靜美留給自己,伴時光久長。

⑤ 國外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獨立的

在原西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麼?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要在課余時間,在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⑥ 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模式教育;而美國則側重於強調創新精神,強調個人主義,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從本質上講,側重於創新還是側重於打基礎是美國基礎教育和中國基礎教育的根本區別。

⑦ 外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做的呀。這11條也是現在很多中國媽媽們的准則。並不是外國獨有。 查看原帖>>

⑧ 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推薦一篇有關「孔融讓梨」故事遇到美國孩子的故事給您看,興許會有啟發。

作者常年在美國工作,經歷過一堂美國孩子的「孔融讓梨」故事課堂,下面一起來看一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孔融讓梨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是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四歲時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很懂禮節,巧言擅答。據傳某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讓孔融分給兄弟們吃,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哥哥弟弟們,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的應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很贊許地接著問:「那弟弟比你小為什麼梨也比你的大呢?」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讓著他。」

千百年來,孔融讓梨一直作為一個道德教育故事而廣泛流傳,成了許多父母拿來教育子女怎樣懂得禮儀謙讓的典範。可到了去年這個老故事在一位中國小學生那裡卻遭遇了一場「孔融讓梨我不讓」的風波,從那時起我一直想知道美國孩子對這個故事會怎樣反應,最近終於在美國的學中文班裡有機會得以見識。這些孩子的年齡范圍在8-12歲,學中文時間不等,以下是老師講完孔融讓梨故事後的討論記錄。

老師:關於孔融讓梨你們怎麼看?

學生:爸爸的朋友為什麼要給孔融家帶梨?

老師:作為禮物。

學生:既然是禮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為什麼還明顯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嗎?
老師:……

學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為什麼還要四歲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麼辦?分出去了的梨子難道再要回來?

老師:……

學生:為什麼要分給每個人吃,不願吃不吃、誰願吃誰自己去拿那不行嗎?

老師:那樣或許會不公平。

學生:但孔融這樣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據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們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歡吃梨呢。

老師:你說的對,這個故事的確基於每個人都喜歡吃梨的假設前提。

學生:孔融為什麼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後矛盾、絕對相反的標准呢? 他難道沒有固定的做事原則嗎?

老師:他是在表現謙讓。

學生:他只能表現自己的謙讓,給自己拿一個最小的好了,他為什麼不給其他兄弟表現謙讓的機會呢?

老師:那你怎麼看孔融?

學生:我不喜歡孔融,他這么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

學生:我覺得孔融不誠實。

老師:為什麼?

學生:這件事情有點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該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反過來,要是他喜歡吃梨的話卻把大的都給了別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歡什麼該勇於承認才對。

學生:我也不喜歡孔融的爸爸。

老師:為什麼?

學生:他不負責任,讓沒有行為能力四歲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沒有是非觀念,孔融分梨的行為很主觀武斷卻得到了父親的表揚。

老師: ……

學生:這個故事不好,鼓勵主觀武斷,剝奪了民主,這種扭曲自己的慾望去贏得贊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老師:要是你是孔融會怎麼做呢?

學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誰吃誰拿好了。

聽到這里我走出了孩子們的課堂,一個中國儒家思想的典範在美國孩子這里卻變成了主觀武斷、踐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說到底是哪裡出錯了呢?

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普世價值觀。就像以中國人的觀念去猜測美國人的家庭觀、自由觀等等一樣,沒有特別唯一的衡量標准,只是不同社會制度下人們的觀念不同而已。

⑨ 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中西方父母對孩子教育六點不同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為和習慣

●西方家長:從小教起從日常教起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中國家長:忽視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
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二)讓孩子學會獨立

●西方家長:讓孩子自己動手學會獨立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

●中國家長:層層保護種種溺愛
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三)讓孩子自然發展

●西方家長:讓孩子自由發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
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
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閱讀全文

與外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島膠南老年公寓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938
養老院實踐報告2000字 瀏覽:703
虛擬養老院設置的機構 瀏覽:336
養老金晚上時間拿不了嗎 瀏覽:876
怎麼有的小孩父母說話就反感 瀏覽:335
長壽的五個條件是什麼 瀏覽:440
老年人吃肉悶怎麼辦 瀏覽:697
安徽宿州老師退休金 瀏覽:924
孝敬父母的無語作文 瀏覽:304
廣東農村養老金最低是多少 瀏覽:212
在此重陽節之際 瀏覽:965
夏天養生有哪些要點 瀏覽:36
長壽湖高鐵站到長壽 瀏覽:17
廣東2016年退休工資調整最新消息 瀏覽:69
廣州老年大學課程 瀏覽:611
為什麼頭比父母大 瀏覽:418
老年人腿部骨質疏鬆症狀 瀏覽:678
職工退休年齡多大 瀏覽:800
揚州出國體檢在哪裡下車 瀏覽:371
給父母做賀卡怎麼做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