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孩八歲叛逆不聽家長話怎麼辦
歲還沒到叛逆期,只是可能你的教育方法過於簡單,讓她不容易接受,改變一下方式方法,多鼓勵多引導小責罵或許會有改變。
㈡ 孩子不聽父母話任性妄為,父母應該如何進行教育
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斷。她不喜歡父母整天天嘮叨,這就是正常的。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審美疲勞。無論你家長說話多麼有道理,這一類的孩子其實最不需要操心,只要父母真的願意放手,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去對待他,讓他自己去經歷,去總結經驗教訓,通常都會有不錯的發展。多麼的動聽,但是聽的太多了,就會感可能是父母控制欲太強了,覺得女兒什麼都要聽你們的,你們才肯罷休,女兒已經十九歲了,她也需要有她自己的空間和想法的,您女兒是個獨立各種說我在家如何叛逆如何頂撞父母,我班主任看到信的時候,一臉不相信的表情看著我,根本不相信在學校如此乖巧懂事的我,會有這一面!
做父母的不合格,孩子的三觀與父母不合。所以要加強學習,跟上形勢。讓孩子尊重你們。告訴她父母與孩子做朋友,父母有的地帶有很大的「偏激性質」,我們來分析你口中的「叛逆」這個詞彙的意思,比如,你想讓你的女兒學習鋼琴,但是你的女兒卻偏偏喜歡游泳?你就覺得你的女兒很叛逆,因為你的女兒「違方不懂請教女兒的幫助。用商量來解決矛盾。
㈢ 五歲的女兒根本不聽我的話怎麼辦
孩子是很難教育,但還是要多講道理少動手....
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常常會以處罰來控制孩子,這似乎是我們在教養孩子時最習慣的一件事,但這個習慣一旦養成,使用的結果,也使父母和孩子在親子關繫上付出相當的代價。
如果成人經常帶著氣憤、高亢的聲音和孩子說話,時間久了,孩子對成人的「喊叫」也就習以為常、以後成人如果不提高嗓音、不重復喊叫,孩子便很難接收到指令,而且孩子一旦習慣於高亢、粗暴的聲音、就會逐漸對溫和、文明的教育方法採取「抗命」的態度。
處罰也是一樣,不良或經常性的處罰,只會讓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適或意志遭到壓制,很難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所犯的錯誤.並願意誠心的配合。
叛逆的最需要跟父母找到同一個話題。她正在明白和懂事,但是她還找不到成人的切入口,她不知道找什麼樣的話題去影響父母,甚至聽不懂,感覺不明白父母做事的目的性。而父母因為復雜的社會、煩躁的工作,又對孩子太小不懂世故為由,一再推脫,不去引導孩子長大,其實這對孩子沒有好處。
孩子19種不聽話行為大解密
一、頂嘴
4歲的兒子能說會道,你說一句,他頂你10句,且振振有詞。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電視,我說:「不收好不能看電視。」他就說:「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收拾玩具。」我氣得關掉電視不讓他看,他就叫起來:「你不能幹涉我的。
專家解密
孩子的話顯然來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是的。此例孩子的話,可以說「句句是真理」,且能夠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的行為本質沒有錯。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沒有尊重他。
一對一支招
在孩子回答「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收拾玩具」後,父母可以不再言語。事後與孩子討論: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應該接受?他希望什麼時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
二、批評就摔門
每次批評女兒時,她會在你面前「砰」地把門重重關上。
專家解密
這是個模仿力強、對人際關系敏感的孩子。若處在良好家庭人際環境中,孩子的人際能力將得到卓越的發展。父母忽視家庭人際(夫妻之間、與長輩之間等)溝通或大人之間戲謔、嗔怪的行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就學會了。
一對一支招
成人之間互相關愛,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溝通。孩子將很快學會並反饋給你,令你欣喜萬分。
三、耍脾氣
下班回家,兒子第一句話就問:給我玩具了嗎?他爸爸出差,從外地打來,他搶過話筒就叫:給我玩具!弄得家裡玩具成堆,可兒子還是不斷地說要。
專家解密
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探索欲,同時喜歡新玩具,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種「新」的玩法,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這與父母購置玩具的特性也有關,如漂亮的玩具汽車只能開來開去玩,孩子玩兩天就厭了;若是可拆裝可變換造型的汽車,孩子就能反復琢磨玩。要是父母再加以引導和鼓勵,孩子就更能玩出創意玩出名堂。
一對一支招
多提供結構性玩具,讓他們拼拼拆拆。引導孩子舊玩具新玩法或把廢棄物當玩具,他也會興致勃勃的。如把舊報紙揉成球當足球踢,孩子一定大為開心。
九、故意做壞事,還做鬼臉
吃飯前讓4歲的女兒放全家人的筷子,她卻故意將筷子丟到地上,我罵她,她還自得其樂地向你做鬼臉。
專家解密
有兩種可能,一是不願做,二是想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特別是有客人時,孩子有時會感到被忽視,而故意「不聽話」引起大人注意,即便是挨罵。做鬼臉,很可能是有次她偶爾做了,獲得成功:父母因俊不禁,化氣為樂,不再處罰她。
一對一支招
對她的鬼臉不予理睬,平靜而堅決地要求地把筷子撿起來。若孩子堅決不撿,也不要堅持,自己處理好,飯桌上權當沒發生這一幕。因為即使2歲的孩子也會產生內疚感。事後溝通,讓她知道,生氣時可以扔靠墊(不會摔壞);如果想要大家注意你,可以用語言表達,如「我覺得沒人理睬我!」平時不要忽略孩子被注意的需要。
十、纏人撒嬌
女兒常提出種種煩瑣的要求並誇張地訴苦。比如說好上街要自己走,可到時她准會哭哭啼啼地說:「我腳痛,要背(要打的)」;睡前故事講好該熄燈了,她又嚷嚷著叫我過去,一會兒說怕黑,一會兒想喝水,一會兒又哭叫:「要媽媽陪呀……」
專家解密
早期母子依戀沒得到滿足,孩子就可能特別粘媽媽。
一對一支招
媽媽要注意主動親近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粘你的時候才予以滿足。如果必須由孩子粘你,你才注意她,那麼,她就學會粘你。每天約定一個特定時間,讓孩子知道這個時間媽媽屬於她。如果孩子總是處於不知媽媽什麼時候會陪伴她的焦慮狀態中,媽媽一旦被她「逮住」,自然就不肯放手。
十一、上幼兒園哭
周一早晨上幼兒園,總要哭鬧一番……
專家解密
這是分離焦慮,多發生在剛入園或因病長時沒上學的孩子身上。若非上述情況,原因就比較復雜,可能是老師、小朋友令他不愉快,甚至害怕,也可能是孩子自身依賴性太強,不習慣幼兒園環境對孩子、規范的要求。
一對一支招
和老師溝通,老師對孩子是否喜歡幼兒園起關鍵的作用;若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在家要逐步培養其性。比如孩子在家吃飯要喂,那麼,他會因「吃飯」的挫折感而想賴學。改變就要從家裡做起。
十二、 乖孩子換了一個人
5歲的兒子越來越懂事,常安靜地自己玩或畫畫、看書,可欣慰之時,發現他又突然不聽話了,嘟嘟嚷嚷地纏人,動不動就蹬掉鞋子跺腳,彷彿退回到2歲。我十分納悶,那個「大孩子」哪去了?
專家解密
這是需要引起重視的。「不聽話」必有原因。請仔細回顧家裡或幼兒園有無重大事情發生?幼兒表達痛苦、悲傷情緒的方式和成人不同,事發時,他們好像無動於衷,事後,當大人逐漸淡忘時,他們常以非正常行為表現出來,看起來像「換了個人」。特別是很乖巧的孩子,他們因為太聽話,也更加容易受到傷害。
一對一支招
如家裡沒有重大事故發生(親人病、亡,父母吵架、離異等),要和孩子或老師細談,有些事情大人不經意,孩子在意。
十三、 情緒戲劇化
女兒情緒非常戲劇化,剛見到小朋友時會歡呼著沖過去,但轉眼又哭著來找你,一會兒說找不到想要的玩具,一會兒又哭著來告狀。
專家解密
每個孩子的氣質、情緒穩定性都會有差異。一般而言,孩子越小,情緒穩定性越差,成熟也意味著情緒穩定性提高。父母要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況,神經質的父母很容易帶出情緒不穩定的孩子。
一對一支招
父母務必情緒穩定,視變不變,視亂不亂。處理事情態度溫和但堅定,以健康、穩定的人格去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並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同時要准備打持久戰。所幸,孩子的可塑性很強,隨著年齡增大和良好的教育,其情緒穩定性將逐步提高。
十四、 當眾大哭大鬧
在超排隊付賬,女兒看到架子上的巧克力,鬧著要吃,我不理會,她就大聲哭叫「我要吃……」,我感到自己被眾人不贊成的目光所淹沒。
專家解密
巧克力對孩子具有特殊的誘惑力,抗拒誘惑不是容易的事,但自控能力可以培養。若孩子因哭鬧而得到滿足,他將學會以哭鬧要挾你,控制你。
一對一支招
傾聽孩子並適當滿足他。超不是天天去的場所,帶孩子去一趟,給他塊巧克力也不算過分。若肯定不能滿足他,就不要帶他去超。面對超琳琅滿目的誘惑,孩子若什麼都不要,也非正常現象。
十五、要玩,不肯回家
每次帶兒子去游樂場,他都哭著賴著不肯回家,弄得我們筋疲力盡。
專家解密
這種孩子精力特別旺盛,玩性特別強或是平時玩得太少而玩起來不肯收場,這是人的天性。玩性正濃時讓孩子離開,無疑需要巨大的意志力。請理解孩子。
一對一支招
讓孩子盡可能盡興玩。平時給孩子更多的戶外運動機會,使其充沛的精力得到釋放;提前告訴離開時間(如再過10分鍾回家),給孩子一個心理准備,會取得較好的合作。平時,父母要強調並做到「說話算數」,還要誇大地表揚孩子如何遵守約定。
十六、要吃冰鎮飲料
兒子喜歡吃冰棍等冷飲。我們怕他吃壞肚子,不允許他多吃,但他總是不聽。
專家解密
孩子口感多喜冷飲,但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吃多了不好」,什麼才是「多」?
一對一支招
從一開始就告知「一天吃一支棒冰可以,兩支不可以」,孩子多會乖乖接受。已經錯過了「一開始」,可採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孩子了解冷飲吃多了拉肚子的道理。重要的是,故事宜在平時講,而不是孩子已經開鬧才臨時抱佛腳。
十七、 一再挫折激發怒氣
2歲的兒子爬上桌,好不容易夠下了牆上的地圖拼板,就被奶奶搶過收起來。他剛想哭,看見牆上還有溫度計,轉身去拿,結果又被奶奶拿走。於是,大發脾氣。
專家解密
一再的挫折容易引發負性情緒積累、爆發。對不聽話行為的規范和要求,父母要有「紅燈區」、「綠燈區」,還要有「黃燈區」,讓孩子清楚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什麼時候、什麼行為他可以略為「越雷池」。
一對一支招
制止玩地圖拼板是奶奶的錯,因為拼板是孩子的玩具;孩子拿下溫度計,奶奶也應採用講道理、交換方式。如允許他玩拼板或允許他坐在大床中間玩溫度計,既滿足孩子的探索欲又不會摔壞溫度計。若奶奶有文化,還可教給孩子有關溫度的常識,引發孩子對溫度現象的興趣。
十八、霸道的孩子
在兒子眼裡,玩具永遠是別人的好。看到鄰居家孩子玩什麼,立刻追過去搶著要玩。別人騎木馬,竟會把別人拽下來,自己騎上去。
專家解密
若孩子2歲,這種行為屬於正常,4歲值得注意,8歲就是霸道。說明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孩子自我中心沒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減少,仍然停留在2歲的水平上,認為只有武力才能解決問題。
一對一支招
態度堅決、口氣平和地制止搶奪行為,但不能訓斥打罵(不可以對待其半行為)。孩子哭,就讓他哭一會兒。事後再就事論事講道理。請給孩子溫暖的關懷與理智之愛,這種氛圍會讓他不輕易動武,且不可事事以他為中心。
十九、罰站逃走
我制止兒子用石子扔小貓,說:「你想罰站牆角嗎?」他仍舊扔。我把他拉到牆角,讓他站好,但一鬆手,他就跑掉了。
專家解密
不聽媽媽的話,是父母造成的。給幼兒立規矩,只要父母認真,孩子是不敢輕易抵抗的。孩子第一次「跑掉」是偶然,但成功了,他就學會「跑掉」(操作條件反射)。
一對一支招
引導孩子扔合適的對象,如向小河裡扔石頭或將報紙揉成球,投擲樹干。通過故事教育孩子與小動物友好相處及攻擊動物的危險。
㈣ 24歲女兒不聽父母話有什麼辦法
她已經成年,有自己的思維和處事方法,就不要過多干涉,只需在需要的時候給矛點拔這就夠了!管的太多太細反而會適得其反
㈤ 家中十七歲女兒不聽父母的話,家庭矛盾很激烈,很可怕,怎麼辦
十七歲少女正處於青春叛逆期。不能跟她對著干,否則事情越弄越糟糕。有時攵母′也可以順著她的意思來,或者來個冷處理。
㈥ 我女兒6歲了總是不聽父母的話,怎麼辦
你可以嘗試和女兒做速度比賽.看誰做事速度快,然後給適當的獎勵語言或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渴望提高做事速度的激情,慢慢的過段時間,孩子就會在無意中改正做事懶散的習慣的.祝你成功.
㈦ 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了,該怎麼辦好呢
曾經在教育界產生過很大影響的華裔虎媽蔡美兒的教育方法如今也依然被人推崇,因為不管過程如何,最後教育出了兩個哈佛女兒的結果,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
因此很多看到結果就很躍躍欲試的父母,也會從表面上就開始學做一個「虎媽」或者是「虎爸」,嚴格打擊孩子,推行狼性教育。但是每個家庭情況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最不可行的就是照搬其他家庭的方法。
每位家庭成員的性格是不一樣的,孩子所能接受的最佳教育方式也有很大差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是教育課本很早就說過的建議。尤其是一味放大孩子缺點,整天把孩子訓得一無是處的家長,有沒有發現,在孩子小時候可能會因無力反抗,默默承受著。但是等到孩子逐漸長大,抵觸心理越來越強,也會從承受變成反抗,變得越來越聽不進去父母的話。
原本最親密的家庭關系,也會因不合適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跟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越來越陌生。到最後有了無法消除的隔閡,再想恢復原本親密信賴的關系就難了,因此對於親子相處之間出現的問題,要早發現。孩子不聽父母話,那是你沒找到這個症結,怪不得親子關系越來越遠。
在批評之前,記得先要肯定孩子的優點
古語說: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如果有更好的方法,那就盡量不去硬碰硬,兩敗俱傷,用柔和的方式達到最好的效果。波特定理也告訴我們,年輕人都喜歡誇獎,更何況是孩子這種更需要鼓勵的群體。
▲ 把「給一個巴掌再給一個甜棗」顛倒一下順序
許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時才去的方法常常是「先打一巴掌」然後「給一顆甜棗」來撫慰孩子的心情,但其實這個順序應該顛倒一下。因為後給甜棗確實平復了孩子情緒,但是同時也容易讓孩子忘掉之前的教訓,認為這只不過是父母在開玩笑。
先用甜棗來肯定孩子,然後再端正語氣表述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改正的一些行為,這樣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先肯定後批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得到父母的認可的,後面的批評也只是希望自己變更好的期望,反而有利於孩子誠心接受。
否則孩子就會產生抱怨,並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的缺點,還會因父母不恰當的表達方式,讓親子之間產生隔閡。越是家庭這樣的親密關系,越是要用柔和的方式處理,否則一旦損傷了原本和諧的家庭關系,已經給家庭成員心中造成的傷害就難以彌補了。
㈧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怎麼辦
我家孩子以前也一樣,這跟我和他說話的語氣、方式、立場等方面有很大的關系,自從我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後改變了和他說話的語氣,方式還有說話的立場以後有了大的改觀,另外小孩會有個叛逆期,這個時候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就更重要了,這時候你可以看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 另外給你分享一些叛逆期孩子的教育方法。 1、批評孩子切莫傷害自尊心。 明智的家長應懂得如何熟練地運用批評藝術: (1)分清場合和措辭。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 (2)批評措辭要適當,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葯」、「你怎麼不如某某學習好」、「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3)對事不對人。真正懂得批評的家長,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促進孩子改正缺點上,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即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4)適當冷處理。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沖動的時候,家長乾脆採取不理睬的態度,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沖動後再作批評。 2、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 家長過問、干涉孩子的行動,應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擔心和憂慮,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愛心。比如,處理孩子放學晚歸這種事情,有的家長是等孩子回家後,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勒令以後不準晚歸。這種處理方式過於急躁,孩子不但沒有體會到家長的愛心,反而對家長產生了抵觸情緒,認為小題大做,管得太寬。而有的家長則會盡量壓住怒氣,心平氣和地詢問原因,並說明因為不知道你為什麼晚歸,心裡很著急、很擔心、希望你能夠站在家長的角度,體會家長的愛心和不易,以後早點回來。相信懂事的孩子聽了這一番話後,會為自己的晚歸給家長帶來不安而感到內疚自責,對家長的干涉行為也不會產生反事情與抵觸。 3、採用實踐體驗法。 用實踐體驗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命令和口頭說教有效得多。一位父親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傍晚,父親與兒子散步時,兒子看到西瓜攤賣西瓜就非要買。父親說:「離家太遠,抱回去太累人,不買。」兒子不高興了:「我要買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習。」父親略一思量,對兒子說:「買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兒子抱著買的西瓜走,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一路歇了幾次才把西瓜抱回家。這一體驗讓孩子感觸頗深:「吃個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體會到父親的苦。 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成因及消除對策 逆反心理通常表現為: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認為絕大多數規章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對於那些與老師對著乾的同學大加贊賞;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和憤怒: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逆反心理及其內涵 它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青少年正處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階段,在認識事物和看問題時常常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因而易與家長的意向不同。當意向不一致時,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就會與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1.青少年大腦的發育健全,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超越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正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過程中學會並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 2.青少年性生理發育逐漸成熟,性別意識、性意識逐漸強化和建立,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面對成人的指教,有意無意地迴避、反感甚至背離。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意向所驅散。 3.青少年表現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於閱歷和經驗不足,造成其認識上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對問題的認識仍存在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勸說、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
㈨ 女兒比較叛逆不聽父母話要怎麼教育好呢
首先拋開一點,就是父母都是對的,老是替孩子做決定。這是最壞事的。畢竟到了這個年紀,本來叛逆就是自我的,你們再一家長一下,簡直就是火上澆油了。先緩和一下關系。然後學一學怎麼跟這個年紀的孩子溝通。真正的從愛她出發,凡事多想想。
㈩ 女兒戀愛不聽父母話怎麼辦
既然都到了戀愛的年紀,那麼說明已經
有一定的年紀了,這個時候通常也是叛逆
的時候,所以只能引導,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
只能用一些案例說服她不要過早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