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該如何批評懲罰孩子,不至於傷害孩子呢
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該如何去批評孩子呢?現在很多的父母都認識到了,不能夠一直去溺愛孩子,否則的話,也會讓孩子染上一身的壞毛病。但是該如何去批評孩子,也成為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了。因為家長不希望通過批評去讓孩子受到一定的傷害。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如何批評孩子才能夠讓孩子不受到傷害?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一定說一定要去指責孩子,要去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的話也會讓孩子的自尊心被打擊。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不要當著人比較多的地方去被女孩子,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
2. 批評孩子並不難,父母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
謹慎使用批評,努力理解、傾聽和交流。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首先要試著冷靜、聰明地接近孩子,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然後用開放性問題與孩子交流,探究孩子了解和理解的程度,以及持有什麼態度和觀點。然後,決定是否批評。在交流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和意見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去,孩子理解和接受,獲得成長,加深理解。這個時候,不批評比批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殊途同歸,當然沒有批評。
遵守公平原則,即批評的嚴厲程度與孩子錯誤的嚴重程度一致。孩子只有深信不疑,才能取得好成績。接受批評是心靈和境界,人生漫長,誰沒被批評過?正是因為有了批評,我們才獲得了刻骨銘心的成長,受不了批評的孩子是脆弱的。真心感謝那些批評和批判孩子的人,這是促進孩子自覺成長的重要動力之一。一定的批評是必要的挫折教育,可以磨練孩子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接受批評是勇氣,是胸懷,是境界。
3.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關鍵是父母要接納孩子在成長中的錯。做錯事是每一個孩子成長中的必然,父母要以平常心接納孩子,可以讓孩子自己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並引導孩子自己認識錯在哪裡,以後遇到這些情況自己會怎麼做。打、罵,是世界上最笨的方法,說明家長的教育能力需要提高。
4. 家長如何正確批評孩子(一)
第二個建議:批評不要當著眾人的面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當著眾人的面批評孩子往往會讓他覺得失去面子,從而產生抵觸父母的心理。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人之所以變成了醉漢、賭徒、乞丐和盜賊,都是由於失去了自尊心的結果。父母經常絮叨孩子的過失,就有損於孩子的自尊心,這是不正確的。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短處的父母,不配做父母。」 明智的父母要學會在眾人面前稱贊孩子,而在孩子遇到問題或犯了錯誤的時候,在家裡單獨進行教育。 英國作家洛克說過:「對兒童進行批評時,要在私下裡執行;對兒童的贊揚,則應當著眾人的面進行。兒童受到贊揚後,經過大家的一番傳播,意義會很大,他會以之為驕傲和目標,並在以後的歲月里更加努力去獲得更大的贊揚。而當眾宣布他的過失,會使他無地自容,會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沒有了。」 洛克還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第三個建議:用故事批評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們不喜歡父母赤裸裸地批評他們。如果父母能夠採取委婉的手段,通過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來批評孩子,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羅榮桓的女兒羅北捷從小嬌生慣養,怕吃苦。這讓羅榮桓很擔心,怎樣才能溫和地批評女兒,使她願意改正這個弱點呢? 有一次,羅榮桓還著女兒去看電影,播放的正好是動畫片《蚯蚓和蜜蜂》 故事的主要情節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長得差不多,身體都是圓圓的。 後來,蜜蜂每天採花釀蜜,時間一長,它的身上竟然長出了兩只翅膀,能夠飛來飛去采蜜了。而蚯蚓卻整天躺在大樹底下玩耍,餓的時候就吃些果子。 冬天來了,蜜蜂釀了許多蜜,他的日子過得非常愜意,但是,蚯蚓卻整天為了食物而發愁。 有一天,蜜蜂帶著自己釀的蜜去看望蚯蚓。蚯蚓遠遠就見到蜜蜂向自己走來,感到非常羞愧,於是,它一頭扎進了泥土裡。後來蚯蚓決定每天幫果樹松鬆土,捉捉泥土裡的蟲子,改變懶惰的壞習慣。時間一長,蚯蚓圓圓的身子變得越來越細,受到了農民的贊揚。 動畫片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了羅北捷。看完片子後,羅榮桓問道:「你願意學小蜜蜂呢,還是學蚯蚓?」 「當然學小蜜蜂了!」羅北捷毫不猶豫地回答。 「那你說說看,小蜜蜂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羅榮桓親切地問道。 「它愛勞動,不怕艱苦,勤學苦練。」小北捷興奮地回答。 「你說得很對。不過,我倒覺得你不像小蜜蜂,甚至還不如知錯能改的蚯蚓呢!」羅榮桓故意一激小北捷。 聽到爸爸這樣說自己,小北捷自然不服氣地撅起了小嘴。 這時,羅榮桓溫和地說道:「難道我說得不對嗎?你想想看,你平時是怎樣對待困難的?在學習上,你不愛動腦筋,遇到一點點困難就去問別人,做不出算術題時還哭鼻子呢!你想過沒有,一個不會克服困難的人,學習上怎麼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呢?沒有基礎,你以後怎麼可能飛起來呢?」 爸爸的話,正好說中小北捷的弱點,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羅榮桓繼續開導她:「蚯蚓的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你別看它剛開始時是個懶漢,但是,它能夠知錯就改,最後踏踏實實地鑽到泥土裡去鬆土,最後把身子都拉得又細又長。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缺點,只要能夠知錯就改,還是好樣的!」 聽了父親的話,小北捷點了點頭,說:「爸爸,我懂了。我們不僅要學習勤勞的小蜜蜂,也要學習知錯就改的蚯蚓,對嗎?」 看到女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羅榮桓慈祥地笑了。 在故事中,女兒自然領悟到了其中的道理,這比父母講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可見,父母要積累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在孩子遇到相似情況時,用故事來教育孩子,不僅可以避免親子沖突的產生,而且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涵養,進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