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什麼樣的父母就教育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任老師
,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就灌輸了自己思想,所以說,什麼樣的父母就教育什麼樣的孩子。
『貳』 我覺得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子女
我認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說法是成立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總在一起潛移漠化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然也有另外一種現象就是孩子的性格,行為和父母不一樣,甚至相反,所謂「出淤泥而不染」就是這個道理。
『叄』 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何
『肆』 為什麼說什麼樣的父母就能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小孩子從出生開始接觸最多最頻繁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所以很多人都說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縮影。就是這個道理。
『伍』 什麼樣的父母 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這是必然的。 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怎麼為人處事,小孩就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陸』 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的孩子
剛出生的孩子,他們也沒有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對於對錯的價值和道德觀念。他們思想中的價值觀念的形成,有80%都是受父母的言行所影響的。所以說,每一位家長的良好言行都決定著孩子們以後的個性與觀念。
很多有問題的孩子,我們從表面看是孩子們本身出現了問題,但是,實際上卻不然,因為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孩子父母身上。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毛病,恰恰都是受父母的言行所造成的;或是說,都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或方法上所出現的原因,是由於父母自身不良影響所致的。
在每一個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在以身示範,也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嚴重地來說:家庭中的正確言行,可以導致孩子走向成功;同樣的,錯誤的言行,也必然會使孩子走向另一個反面,甚至是萬丈深淵。
每個人的言行,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對或是錯,都是通過學習而得來的;而父母又恰好是提供孩子們學習的最好的樣板。
父母的性格也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很早以前,不是有很多人家,不管是選媳婦還是選女婿,都會去他們所住的村子打聽他們父母的品行嗎?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因為這個。
有一句成語叫言傳身教;如果一個家長想要自己的孩子優秀,那麼就必須有一個優秀的你,不然的話又何來優秀可言。
我曾經在一公共汽車上見到父子倆搶著給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讓座,那個孩子看上去也就五六歲吧。由此,那些有思想的人應該聯想到很多。
滄海雖大,也終究是由滴水而匯集而成的。
『柒』 什麼樣的父母就教育什麼樣的孩子 都是這樣嗎
是這樣,
佛門里常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個有福報的人,他無論身處哪裡,哪裡都是好風水;一個沒有福報的人,他就是住在再好的風水寶地,也是一場徒勞。因為,福報不是求來的,更不是搶來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只有積攢了足夠的善良與福德,好運才會常來光顧。
在佛家看來,有一種方式增福消業最快。這種方式就是孝順父母。孝順父母乃世間最大的福田,與其遠行燒功利之香,不如在家好好侍奉父母。佛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善,不會大過於孝;最大的惡,不會大過於不孝。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心是不善的,和佛心是背道而馳的,故而拜再多的佛、燒再高的香,也難以得到加持。
在佛門里常說,人生是一個了緣的過程,所謂無緣不聚、無債不來,這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因果。我們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父母和孩子的緣分要麼是來還債的,要麼是來要債的,相互拖欠,故而此生相遇,成為父母子女。佛說:若沒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父母是三界內的最大勝福田。
所以,無論父母是否給過我們富餘的生活,是否讓我們吃穿不愁,我們都應該此生感恩父母,感恩父母辛苦把我們生下來,感恩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教導之恩。就如《三世因果》歌里寫的那樣,「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若是因果無感應,目連救母為何因」。
那有人就說了,我的父母從小沒有給過我好的生活條件,讓我吃了許多苦,也沒有給過我幸福的童年,甚至常常對我暴力相向,我現在的成就也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與父母沒什麼關系。因此覺得父母未曾對自己有多大的恩,自己也就沒有必要回報他們。這是大錯特錯的。
老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縱然父母言行有失,我們也不應該去責難他們,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已是對我們最大的恩。至於後己是享福還是受苦,難道不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是。不論父母是對是錯,我們都不應該心生厭棄,而是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孝心溫暖他們。
『捌』 有什麼樣父母就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
在高考的時候,我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沒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我的同學拼了一年,我在北大畢業的時候,我們全班50個同學,我是全班倒數第五名,但成績並沒有阻礙我做成自己的事業。
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
請家長一定要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准。
孩子分數高是成功的標准之一,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必然的標准,更不能當做是惟一的標准。
否則你的孩子就會受到無數的傷害,因為任何一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
如果一個班裡有40名學生,難道除了第一名,其餘的39個孩子都是笨蛋嗎?都是失敗者嗎?絕對不是!
所以我有一種自我解嘲說法:其實當第一名也確實不容易,因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個追趕的人都沒有,往後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沒有什麼好當的。
當最後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後一看,一個追自己的人都沒有,你想這種生活多瀟灑呀!
當然這種觀點不能和孩子說,你一定要學會怎麼鼓勵孩子。這次考倒數第一,下次我會鼓勵他考倒數第二,這次他考20分,下次我會鼓勵他考30分。千萬不要說你的孩子,這次考了60分,你告訴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別進家門。
你這么說,有的孩子當然會拚命學,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麼辦呢?難道真的不讓他進家門么?你肯定讓他進家門,你讓他進家門就意味著你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知道了,我爸爸媽媽是說話不算數的,那我以後就無所謂了,他反正不會不讓我進家門,父母就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記清楚,絕對不能讓孩子吃住你,絕對不能要什麼給什麼。
比如說這個孩子愛吃麥當勞,你就可以把它當成一種誘惑,答應孩子考到10分,就帶他去吃麥當勞,然後再把孩子的分數一點一點加上去。比如說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萬不要說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罵一頓。
你要對孩子說,60分已經不錯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裡的同學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進步,你明天要比今天進步,這個孩子的分數在潛移默化中就上去了。
他每上去一點,你都要鼓勵他。
當分數考得更低的時候,你要告訴孩子,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誤,爸爸媽媽支持你,千萬不要傷害孩子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