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寶寶出生到上幼兒園之前,父母應該如何陪伴他
寶寶出生到寶寶上幼兒園正中間大約有三年以內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以內,父母應當也對孩子有一定的教學理念,例如要文化教育寶寶自身的事兒,盡可能要自己做,父母不必什麼事情都產生包辦代替的習慣性,這不利孩子自立自強性情的培養,還必須文化教育寶寶要和孩子們一塊玩樂,不必性情太內向,讓懂得分享這些。
三,寶寶出生到上幼兒園,父母也需要教會孩子講禮貌
有的小孩子自小假如父母較為性格外向,很有可能孩子也會較為性格外向,見了他人會問好,可是假如父母內向型的,很有可能對孩子也會出現一定的危害,因此在寶寶出生到上幼兒園以前,父母要教會孩子講禮貌,見了教師要問候,見了小孩子要問好。
㈡ 父母如何做到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我認識一位事業很成功的媽媽,工作非常繁忙。孩子剛滿月,她就開始工作和出差了。當然,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事業而放鬆對孩子的教育,相反,她即使出差也會每天抽空和孩子視頻。
教學相長,做個有心人。歡迎關注佩佩說說。
㈢ 幼兒園家長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如何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除了在幼兒園聽老師講故事之外,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每晚入睡前,也會給孩子來一堂「睡前故事」。然而,給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講睡前故事看似簡單,其實之中也有不少學問。家長們該怎樣選擇睡前講故事的內容?用怎樣的方法給孩子講故事?孩子聽不懂時該怎麼辦……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采訪。
信息量不要太大
不少年輕的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都會拿起一本故事書,跟寶貝並肩倚在床頭,一邊給孩子講故事,一邊指點文字和圖畫,讓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認字。那麼,這樣的做法是否科學呢?
西安市未央區北辰幼兒園園長顏俊蓉認為,這樣的做法看似一舉多得,但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注意力經常無法集中,有的時候會把書搶過去亂翻;孩子越聽故事越興奮,聽完後孩子反而不容易入睡。家長們想讓孩子既記住故事,又記住文字,並能通過畫面加強記憶,但對即將入睡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量太大了。
聽故事時,孩子的大腦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如果媽媽在溫暖寬松的環境中講故事,孩子會根據媽媽說的每一句話,結合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在腦海中完成一幅屬於自己的畫面,這其實比識字或一幅別人創作的圖畫束縛更重要、更有實際的意義。
情節別太復雜
對此,顏俊蓉表示,有些家長會選取一些知識性強的書籍,希望以此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從而達到啟智的目的。家長在講或讀的過程中可能會側重字詞與知識的灌輸,這樣的睡前故事很難讓孩子放鬆地享受睡前的美好時光,反而會感到很有壓力。
其實,學齡前孩子的睡前故事情節簡單,甚至沒有情節,只是動作和語言的不斷重復,又或是現在非常風靡的繪本故事書,這種故事書一般沒有太多的文字或者是根本就沒有文字,這種故事書圖畫溫馨、並且手繪較多,圖畫里隱藏的內容和知識很多,很適合學齡前兒童,通過孩子對圖畫每次的觀察就能獲得不同的信息、在這樣的重復中,孩子的呼吸和心跳會舒緩下來,也更容易入睡。
每晚就講一個故事
西安市未央區百巧幼兒園園長劉慧表示,家長們可能會有體會,本來計劃講一兩個故事,沒想到孩子越聽越興奮,沒完沒了地要求「再講一個!」大人講得口乾舌燥,孩子卻毫無睡意,媽媽不禁有些煩躁。這是為什麼呢?孩子不斷地想聽新故事,尋求新鮮的刺激,恰恰說明媽媽講的故事沒有進入孩子的心靈,過多的新故事的刺激對於孩子來說,是嘈雜的、不被利用的。
事實上,給孩子講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而且要多重復。一個故事起碼要重復5遍~6遍,甚至可以一周都講一個故事。重復的頻率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做出相應調整,越小的孩子重復率應該越高。
好故事是心與心的交流
「這個故事講了什麼呀」、「這樣做對不對呀?」這是很多父母講完故事經常要問孩子的話。對此,西安市未央區北辰幼兒園教師魏婷認為,睡前故事應該做的,只是將故事講給孩子聽,不需要告訴他們故事在講什麼道理。孩子的心靈是單純的、透明的,他們會本能地從故事裡汲取養分,並以自己的理解體會其中深意,這些經過他們頭腦領悟的道理會深深地植入心靈,並在一生當中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領。
其實真正好的睡前故事,不在於能讓孩子增加多少知識,也不只是要讓孩子復述出某個情節,而是一種心與心之間、靈魂與靈魂之間愛的交流:故事從媽媽或爸爸的內心流淌出來,像溫暖甜蜜的溫泉一樣,流入孩子的內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提供豐富的滋養。
㈣ 孩子上幼兒園家長如何陪伴
孩子上幼兒園的前半年家長應該怎麼陪伴孩子?孩子上幼兒園的前半年,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的第一個階段;也是孩子從家到學校生活的過渡階段,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他邁向成長的第一步。所以這個階段還是很重要的。
我個人認為,家長教育這個時期的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融入到幼兒園生活,更好的學會怎樣來適應集體生活。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是有側重點的,拿我女兒為例,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這些方面的能力。
孩子上幼兒園的前半年家長應該怎麼陪伴孩子?
首先,讓孩子學會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
幼兒園是集體生活,3個老師要照顧二十幾個孩子,不像在家裡,好幾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但是很多孩子剛上幼兒園對陌生環境的害怕,經常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吃很多飯,問了原因,是因為老師給多少自己就吃多少,很少主動問老師要。有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向上廁所不敢叫老師,總是憋著,然後孩子就總是尿褲子。
對於孩子來說,讓孩子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幼兒園的生活中真的是很重要。這也算是孩子的一種獨立適應的能力,所以,父母要經常的去引導孩子。
㈤ 孩子教育父母如何做到陪伴 孩子教育專家
《窮爸爸 富爸爸》有句話:「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這種照顧,應該提高到一個層面,如何高質量地照顧或陪伴。這要基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即:夫妻關系和諧幸福。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
說到陪伴,可以分為顯性陪伴和隱性陪伴,大部分父母的顯性陪伴做得還是不錯的,但是卻忽略了隱性陪伴這個層面。「隱性失陪」特指雖然家長(微博)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隱性失陪」具體表現為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等方面。成功的隱性陪伴,更多的是強調跟孩子精神層面的溝通,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做出正確的回應,在孩子有困難時,第一時間想到要求助的人是自己的父母而非他人。隱性的心靈陪伴、親密的情感交流對樹立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非常重要。很多育兒專家及心理學家認為,父母通過心靈陪伴傳遞給孩子的愛和信任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媽媽的咒語」,指的是母親早期對孩子的評價或期望始終左右著孩子的一生,最終真的驗證了母親「事與願違的預言」。
孩子從脫離母體開始,就對母親有莫名的信賴和依賴感,對自己影響最深的媽媽,頻頻對孩子施咒,這種咒語比巫婆更可怕。「你怎麼這么膽小」「你怎麼老是粗心大意的」,甚至一些自認為積極的方面,比如「某某是個很文靜的孩子」,這些「咒語」在孩子身上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一種自我認識,我膽小、我粗心大意、我是個文靜的孩子。這種被施咒的自我認識會伴隨孩子一生。
當我們還沒有了解清楚事情原委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或給予評價,那麼請先閉嘴,因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還未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就妄下結論,就是給孩子在施咒。
美國心理學家埃爾凱經過長期研究認為,早期的閱讀訓練對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將來孩子的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兒童時代所受到的訓練密切相關。
腦科學研究也證明,大腦神經系統的網路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出生後的頭三年,聽、說、讀、寫各神經中樞在幼兒5歲時已趨於定型。
我們知道,閱讀會對孩子的語言能力、學習協調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記憶能力等方面是大有益處的。同時,親子閱讀還可以加深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這個方向切入,可以避免上面說到的隱性失陪。
相比其他報班費用,閱讀投資費用算是最低的,但回報卻超值。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著名的學前教育家張家麟先生曾說:「要教養一個孩子會動手做事。」楊震寧教授也曾指出「中國的小孩在動手的興趣和能力方面明顯不如歐洲國家和美國的小孩,主要是沒有動手的機會。」
做手工的過程,孩子在動手捏、撕、折、剪、粘貼、繪畫中既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夠體驗動手的樂趣,做成一個小小的作品,榮譽感也油然而生,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做手工的益處更是不勝枚舉,可以促進幼兒思維發展、提升幼兒審美水平、激發創造力,還可以培養動作協調力和動手能力等等。
運動不僅能強化孩子的機體能力,促進大腦發育,也可以保持體重,孩子在運動中收獲更多的是愉悅、興奮的心情,有助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孩子更自信、行動獨立自主、做事有效率。
實踐證明,運動好的孩子,社交能力也強,將來更善於處理人際關系。
做到這些,可以說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專注力、學習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這些能力,孩子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具備了良好的品質,要比報N多的興趣班重要得多。
順便分享一個超好用的孩子學漢字的手機軟體「貓。小。帥。學。漢。字」,這裡面課程是根據幼小銜接設置的,難易適中,而且還有故事和游戲輔助孩子對漢字產生興趣,有適齡孩子的媽媽可以給孩子用一下哦~
㈥ 大班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和培養幼兒哪些習慣
1、首先要養成遵守幼兒園各種規章制度、課堂紀律的習慣。盡量讓孩子按時上幼兒園,不遲到,不早退,上課不開小差。這對於幼兒學習、生活的良好習慣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長認為到園沒有固定的時間,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來,甚至不想來就不來了。還有的家長自己休息在家,就放任孩子不上幼兒園,還幫著孩子撒謊,向幼兒園請假。這樣的行為是萬萬要不得的。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要知道,上了小學可不能那麼隨便,到時候只會讓孩子更難適應小學生活,對學習不利。 2、獨立思考。家長對孩子不能解決的問題要採取誘導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問題,重要的不是教會孩子一道題怎樣解決,而是要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眾所周知,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著一個不良的性格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懶惰。由於成人過分的包辦代替,長此以往,幼兒懶於動手動腦,不願獨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教育他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學會獨立思考。只有這樣,幼兒在獨立的基礎上創造能力才會不斷發展。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僅要孩子自己獨立動手去做事,還要孩子獨立的動腦去想問題。獨立思考能力強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 3、專心致志。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是個大問題,因而教師應嚴格要求並經常提醒孩子在上課時,一定要用心聽講,聚精會神,不要作小動作,更不要說話影響別人聽課。回到家時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讓孩子養成放學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按規定時間完成之後再做其它事情的好習慣。 4、認真細致。孩子的作業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去完成,而且不能草率馬虎。這就要求內容正確,書寫工整,按時完成等方面。為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正確率與責任感,從現在開始,就應要求孩子養成檢查的習慣。 5、活躍思維。不要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提問,要善於增養孩子勤思的優點,對他們的提問進行恰當的鼓勵與表揚,並能及時更正孩子的錯誤想法。對孩子接觸的事物老師要多講,多啟發誘導,千萬不要對孩子的提問不理不睬,這樣會使孩子有問題也不敢問。 6、養成閱讀的習慣。幼兒家長可以為孩子購買、訂閱適合的的圖書報刊,創設一一個閱讀環境,但書最好不要訂得過多,書要少而精。為防止「走馬觀花」,家長可以與孩子們一起閱讀,共同討論書中的問題,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㈦ 父母怎樣才能有效陪伴孩子,給孩子好的親情體驗
想要有效的陪伴孩子,我覺得應該盡可能花更多的時間來陪伴他們,還有陪著他們參加親子活動,這樣可以給孩子們更好的親情體驗。
在目前這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很多家長為了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而奔波忙碌著。每天加班加點的拼事業,而忽略了孩子的陪伴需求。還有很多家長因為忙就把孩子送到了託管班,這樣一來每天陪伴的時間將更加少,這樣對孩子成長很不利。
想要有效的陪伴孩子,給孩子好的親情體驗,最重要一點就是需要多花時間在他們身上。適當的安排好工作與生活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陪伴著孩子,讓他們不感覺到孤單,而且他們不用再去羨慕其他小夥伴經常有父母的陪伴。如果我們因為忙碌著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期,錯過了許多他們快樂的瞬間,那該是多大的遺憾。
想給孩子好的親情體驗,最關鍵的還是要了解他們,才能給到他們想要的。那麼想要了解他們,除了陪伴就是可以多帶他們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就像近幾年風靡國內的一檔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陪著孩子互動,一起完成任務,有更多的時間陪伴。這樣將對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有更多的溝通,這些都可以給孩子好的親情體驗。
給孩子多一些的陪伴多一些的交流,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家長由於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其實他們最想要的是一對時間富裕的父母,並不是金錢方面的富裕。所以我們應該把生活與工作安排妥當,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