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准(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B. 父母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
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怎麼說也說不到孩子的心裏面,孩子不願意和自己交流、溝通,甚至是有的孩子都不願意和自己的父母說話。當孩子聽不進去你的話,不願意和你交流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的覺得是自己孩子的問題,想想自己和孩子說話時的方式吧,想想孩子是不是接受不了你說話的方式所以才不願意聽你的話的。 不要抱怨孩子不願意和你說他的心理話,想想自己是不是從來沒有關注過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是不是自己從來只在意自己關注的東西。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只要聽話就可以了,只要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就可以了,從來不會聽聽孩子的想法。父母總是武斷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一定要服從自己的價值觀,根本就不把孩子的想法放在心上,孩子沒有反抗的權力,只能服從了。慢慢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不愛說話了,因為說了也沒有用,父母再想和孩子溝通就很難了。 多關注一下孩子說了什麼,而不是孩子聽你說了什麼。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當孩子有了煩惱的時候,最想說給父母聽,可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才能夠表達清楚自己想要說的,所以經常會說一些讓父母不太理解的話,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放下一切事情坐下來好好地聽孩子說,可是,這一點卻往往被父母忽略。很多時候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事除了學習其他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其實,也正是這些小事情,才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最好的方法,可惜都讓父母給浪費了。反過頭來還埋怨孩子不會說話。 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不要只是責怪孩子。有一些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當孩子在外人面前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父母不是安慰孩子,而是批評孩子:"你怎麼這么笨啊,不是教給你了嗎?怎麼還不會啊?"這些話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想:"父母批評我不會說話,難道我真的天生不會說話嗎?"也許從此就關閉了心靈的大門,再也不願意和外人溝通。父母不知道孩子要表達什麼意思,就會自以為是、先入為主,把孩子的話打斷,批評孩子,指責孩子,剝奪孩子表達的權力。 母親大學親子教育專家郝大鵬老師提醒各位家長:現在工作壓力比較大,家長有可能在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但是,當你回到家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庭當中,不要把你在工作中的壞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談當中,不要把孩子當作是你工作當中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