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長對寶寶的期望,一般存在什麼誤區
引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學會適合孩子。
㈡ 父母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父母過高的期望,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軌跡,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當歸尾(爸媽精讀主筆)
前幾天,看到了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年僅9歲的小藝因父母對她的期望過高,患上了兒童障礙症,屬於抑鬱症的一種。
實在有點難以想像,小小年紀的孩子竟患上了抑鬱症。
據了解,小藝的父母從小對她的期待就很高,他們將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她的身上,希望她能夠出人頭地,為家庭爭光。背負著沉重包袱的小藝,只能通過努力學習來報答父母對她的愛。
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小藝變得自尊心很強,凡事都喜歡爭強好勝。當她沒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她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認為自己對不起父母的付出,不配擁有父母的愛。
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怎麼可能身心健康?
精神科主治醫生張瑾稱:兒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情緒障礙的比例逐漸增高,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造成的。
伍綺詩說:「父母越是關心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就像雪一樣不斷落在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父母的高期望,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活在父母高期望下的孩子,註定不會快樂。
父母過高的期望
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葯
電視劇《我的真朋友》中,有一幕牽動了無數父母的心。
有一個孩子,叫做艾文,患上了輕度焦慮症。艾文的爸爸、媽媽得知自己的孩子患病後,震驚不已:孩子怎麼就患上了這種病。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有所出息,艾文的父母全方面、無死角培養他。除了幼兒園的課程以外,各式各樣的輔導班幾乎占據了艾文所有的時間。
為了達到爸爸媽媽的預期,他就連課間十分鍾都在努力學習英語。
要知道,他還是一個不到五歲的孩子啊。承載太多期望的艾文,就這樣一點一點被父母給的壓力所吞噬。
他變得越來越內向和敏感,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總是一個人蜷縮在角落裡,不言不語。甚至有的時候他還會突然變得很暴躁,伸手去推其他的小朋友。
當他沒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他就開始不停地責怪自己:「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我讓你們失望了。」看到這里,我的眼眶早已泛淚……
五歲正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本應該盡情玩耍、享受生活,艾文卻因為父母的期望,過早的失去了童年,活在痛苦之中。父母帶有期望的愛,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葯。
竇文濤曾在《圓桌派》說過這樣一段話: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這個產品、自己最寶貴的這個產品,如我所願。
父母把自己當作製造機器人的那個造物者,我製造了他,那麼他按照我設定的程序,完成了目標,我人生得以圓滿。
父母們與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如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許他一世燦爛。
父母帶有期望的愛
是窒息的感覺
《武林外傳》中有一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佟湘玉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嫂子,可就小貝的教育上,未免顯得有點太功利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知小貝的同學都在學習棋琴書畫,看著別人小小年紀就有那麼大的成就,她整個人都不淡定了,表現的十分焦慮。
於是,她不顧小貝的意願,同時讓她學習圍棋、吹簫、寫毛筆字、畫畫等興趣班,並稱這才是真正的四位一體。
對於一個小孩子而言,這樣的做法未免有些太苛刻了。
被繁重課業壓的喘不過氣的小貝,歇斯底里到:「我不學了,我什麼都不學了,你們出去出去。」
面對小貝的苦苦哀求,佟湘玉沒有心軟,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語氣:「人生的起跑線,你已經落後了,再不抓緊,這輩子你就完啦。」
一旁的大嘴真相了:這樣學習就跟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扔一個,掰一個,扔一個,到最後啥都沒落下。
的確,讓孩子學習特長,應該以尊重孩子的意願為前提,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讓孩子淪為父母進行攀比的工具。
正如畫畫先生說的那樣:「讓孩子學東西可以,但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學,為了興趣、為了陶冶情操,那值得鼓勵。如果為了虛榮,為了和人家比,那還不如不學呢。」
父母帶有期望的愛,是窒息的感覺。
父母的期望就像一場永遠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孩子無論怎麼奔跑,父母都不可能滿足。
真正懂得為孩子著想的父母,會放手讓孩子在自己的賽道上盡情奔跑。
父母愛孩子的方式
藏著孩子的未來
精神科主治醫生張瑾呼籲:父母應該降低對孩子的期待,順應這個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挖掘這個孩子的能量,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變成的樣子,而不是變成父母期待他變成的樣子。
當父母們學會理解、接納、欣賞孩子時,你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會讓你充滿驚喜。
1、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還記得那個父母都是985名校出來的高材生的故事嗎?兩人都是智商超高的學霸。
本以為繼承了優良基因的小威,也將是妥妥的學霸一枚。可是萬萬沒想到,小威的學習很不好,屬於班上吊車尾的。
小威媽話花高價給兒子報輔導班,自己一有時間就會帶這孩子一起學習。孩子的成績也沒見有所提升。
後來,媽媽放下焦慮,重新思考:我兒子雖然數學不行,可10歲的他能燒的一手好菜,這何嘗不是一種能力。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說: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軌跡,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傅園慧的爸爸曾在一期節目中分享過這樣一件事,他說:「傅園慧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成績跟不上。」
連老師都委婉地說:「你家傅園慧是那種需要幫助的同學。」
傅爸爸知道了,沒有表現出任何焦慮,而是這樣對老師說:我家小孩因為學游泳,耽誤了課程。但我保證,二年級的她一定不比別人差。
當時小小年紀的傅園慧就坐在一張小凳子里,似懂非懂地聽著老師與爸爸的談話。
她也許不明白這次家訪的意義,但是她感受到了父親的信任。果然,二年級期末考試,傅園慧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績。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期望效應」:你對孩子的信任和鼓勵,會創造奇跡。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能夠激起孩子的上進心和自信心,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3、懂得欣賞孩子,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熱播劇《小歡喜》里,方一凡學習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經常遭到親媽的吐槽。在媽媽眼裡,成績決定了一切。成績不好,其他的一切都是無用的。
媽媽的唯成績論,傷了兒子的心,他說:「我可能智商不如別人,但是我情商比別人高,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學習不好,但我在別的方面就是比他們要強。」
其實方一凡很優秀,他不僅陽光、開朗,還樂於助人,同學緣極好。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應當考慮到兒童天性的差異,並且促進獨特的發展,不能也不應使一切人都成為一模一樣的人,並教以一模一樣的東西。」
我們不要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蔡康永曾講過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他說: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這就是我們對他來到這個社會最好的回報。
或許,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環境,比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更為重要。
㈢ 在寶寶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存在的誤區有什麼
引言:在寶寶家庭教育過程當中,父母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首先就是不懂得去培養孩子守紀律,這樣會給孩子種下違法的種子,一定要遵法守法,家長的行為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另外一定要懂得去培養孩子善良,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㈣ 父母對寶寶的期望,一般有什麼誤區
深刻認識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的不良影響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假如超出了社會發展必須和孩子心身發展的本質規律性,便會明顯危害孩子的性情、社會發展適應力的發展趨勢及身體健康。在高期望值的迫使下,家長點評孩子優劣的規范會比較嚴重失調,覺得學習好便是好孩子,就任何東西都好。在這樣的心理狀態迫使下,孩子只需學習好,要什麼給哪些,極端化驕寵。
而且,盲目跟風給孩子加「小灶」,覺得玩便是混日子,因此給孩子出許多題,遠遠地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不利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比如,某省有一個五年級的男孩兒,平常課程是很出色的。但在家長高期望值迫使下,精神壓力過大,總覺得自已不好,怕沒考上重點中學,終日惶恐不安,極其焦慮不安,之後竟懸梁自盡了。導致這類不幸的源頭是家長,自然最終吞噬這一負面影響的也是家長。
家長應依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明確合理的期望值
務必認可,因為人的日常生活和受文化教育標准不一樣,及其孩子生理學、心理狀態的發展水準不是均衡的,因此大家的主觀能動性也體現為制約性。若家長不承認客觀原因的差異,不承認主觀能動的制約性,只是一味地追求孩子,對孩子的不斷進步和心理健康都將是有毒的。因而,家長在明確對孩子的期望值時,一定要考慮到自身孩子的總體水平,決不會要和他人的孩子隨便盲目攀比。
假如期望值高過孩子的總體水平,不僅會給孩子導致很大的精神狀態和學習壓力,使它們失去對培訓的興趣愛好,厭煩學習生活,並且還會繼續奪走孩子本該有的生活情趣;使她們長時間處在過載生活狀態,危害其心身生長發育,危害身心健康。假如期望值過低、也不利孩子的快速發展和發展。因而,家長應依據教師的提議,必需時征詢心理學專家的建議,並有效接納孩子的規定,求真務實地明確合理的期望值。
㈤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哪些誤區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出息,甚至能夠出人頭地。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變成了孩子的壓力,有的時候孩子的壓力會因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而無法承受。那麼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哪些誤區呢?
三、家長的期望是建立在跟別人攀比的基礎上的。
有些家長之所以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主要是來自於其他的孩子,總是不希望別人的孩子能夠超過自己的孩子,在這種攀比的心理的促使下,是的,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進而導致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㈥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一般有哪些誤區
如今父母們父母們愈來愈注重對孩子的文化教育。但正是因為那樣,在教育過程中會發生很多錯誤觀念。那麼父母在文化教育孩子時的錯誤觀念有什麼?一起來瞧瞧吧。
3、沒有融合孩子心身的發育特性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教學只逗留在表層,又再加上家長心浮氣躁,就老是會忽略目前孩子發生這種個人行為的緣故,家長也沒法從"症狀"的壓根著手,去合理的正確引導孩子。只需家長學好從孩子的角度看待難題,與此同時融合該環節文化教育特性,就可以非常好的處理。期待諸位父母們,不斷學習完善自我,應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一起在較好的教育體系下,正確引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趨勢,相信你也能實現的。
㈦ 高考家長對孩子期望存在哪些誤區
1.期望的誤區之一——學習好才是有出息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但什麼算是有出息,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為世上惟有讀書高,孩子讀大學、碩士、博士,書讀得越多越有出息,有人認為無論干什麼,只要干出名,就是有出息;有人認為要能掙大錢,也是有出息。家長談論出息的時候,多半是指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和事業走向,淡化了孩子的健康和品德養成。只有孩子患了重病,家長才真正意識到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難得。直到孩子犯了大錯,家長才認識到性格和品德的培養多麼重要。親子教育家指出,其實,擁有活蹦亂跳的乖孩子的父母也都不要忘記,孩子健壯的體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質就是成就,就是出息,這才是最值得我們去為之努力和珍惜的。 2.期望的誤區之二——孩子像自己或不像自己 有些家長,希望孩子繼承自己的某些性格優點或是具備自己所欠缺的特質;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子承父業或是從事自己曾經夢想卻未能如願的事業。期望或未盡的期望,不知不覺地背負在孩子的肩上,如果孩子恰好能如父母所願,皆大歡喜。但如果孩子並不想或不能成為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孩子會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和不必要的內疚,父母則體味著無盡的失落,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不快樂。與其這樣,為什麼不順其自然,讓孩子沿著他自己的軌跡運行,施展他最擅長的才能,發揮他自己的個性呢?孩子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父母的心願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適合干什麼,取決於他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還有環境和機遇。 3.期望的誤區之三——孩子是一種投資 有些時候孩子被看作是能給家庭帶來收益的勞動力的來源。還有些家長希望養兒防老,指望著孩子將來照顧自己的晚年。養育孩子是對將來養老的一種投資。還有少數的家長希望通過管教孩子感受權力,建立權威。也有家長不自覺地希望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需要父母的呵護。如果這些期望在家長的心目中占據太大的比例,會嚴重地影響親子關系的和諧。 4.期望的誤區之四——孩子是自己的成就 有些家長將孩子視作自己創作的產品,孩子相貌、學習成績、所得的獎項成了家長與朋友、同事、親戚攀比、炫耀的資本。每當客人來訪,有些家長總要讓孩子出來表演節目,在客人的恭維聲中感到得意與滿足。孩子不願意或表現不好,家長就生氣,責備孩子。很多家長愛對孩子說單位同事的孩子成績怎麼好,鄰居小孩怎麼出色,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就烏雲滿面。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十分不利於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的培養。親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如果孩子只是因為物質的成就而被認可,他會覺得只有這些才能獲得父母的喜愛。渴望讓父母滿意的孩子會為此做出超負荷的努力。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輕松地滿足父母的願望。最終在經歷了多次打擊和失望之後,孩子會覺得沒有了那些成就,自己毫無價值。家長也會因失望而怨恨,甚至懲罰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難以建立愛的紐帶。
㈧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什麼誤區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什麼誤區?
因為父母也來自孩子所以父母期待著自己的孩子是真正的自己。 這樣就足夠了。做自己看起來很簡單,但人不僅僅是一個身份,所以要做不同身份的自己並不容易。首先,親子這個身份,只要能作為孩子敬老愛孩子,孝敬父母就足夠了。如果孩子還在讀書的話,作為學生的身份,有必要認真努力學習。 由於才能的關系,也許有些孩子即使努力,在學習方面也沒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這個時候,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以及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點。其他作為工作人員,朋友等不僅僅是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一生中有很多不同的身份
㈨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一般存在哪些誤區
家長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接受外界的信息,以及自己的生活現狀,設定自己孩子的未來,延續自己的夢想。由於孩子和自己的血緣關系,孩子的吃穿住行由家長提供,所以使這一行為的實施變為可能。如果父母的期望壓根就是父母自己的一廂情願,那對孩子而言真的是壓力。有的孩子畢業後只想從事自己的藝術設計,而父母一心想想孩子考上公務員,這個期望對孩子就是太高的期望,除了壓力還是壓力。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往往是把孩子當作一種工具,當作「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的工具,有時候這個工具稍不如意,就會又吵又罵又打,有意無意地傷害了孩子,害了孩子。高自戀的人不僅僅對自己高要求,對身邊的人特別是孩子有同樣的高要求。他們的想法是:我是完美的,我是全能的,我什麼都是最好的。
㈩ 父母對寶寶的期望,一般有哪些誤區
他下意識地希望孩子們不要長大,他們永遠需要父母的照顧。如果這些期望占據了父母的頭腦,認為孩子只有在學習好的情況下才有希望,那麼沒有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在未來有希望。然而,由於什麼是有希望的問題,理解太大的比例是由人造成的將嚴重影響親子關系的和諧。把他們未實現的理想強加給孩子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幸運地理解了誤解,而是過度的期待。
父母對他們展示的每一項天賦都感到驚訝,然後高興而嚴肅地討論說,他們孩子的非父母對他們展示的每一項天賦都感到驚訝,這是一種對期望的誤解——學好是有希望的。沒有人希望他們的孩子在未來沒有一個有前途的發展方向。所有這些對父母的良好祝願和期望都是非常寶貴的,也是好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