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名言是弘揚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的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B. 作文題目 發揚傳統孝道的美德 應該要怎樣寫才好
弘揚孝道,光大傳統美德
愛子女,孝父母,是人之天性。父母對子女,都有一種本能的、天與倫比的慈愛。而子女,也深知從出生、撫養、上學到成家立業,父母為自己吃盡了千辛萬苦,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所以,子女知恩、報恩,孝敬父母,是最起碼的品德和基本素養。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發展經濟、共建美滿家庭更需要孝親敬老,更需要弘揚孝道文化。道理很簡單:父母愛子女,子女孝父母,家庭氣氛才會和諧融洽,才會愛心助人,才會團結鄰里、與人友善。同時,家庭和諧,才會為自己拼搏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家和萬事興。
道理簡單,做到這一點,卻不簡單。村民隋本培一家的五個兒子、五個兒媳正是把這不簡單的事做好了:他們弘揚孝道身體力行,不把孝敬父母掛在嘴上,而是落實在具體行動上,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養其身,養其心」。
物質上供養老人
隋本培、梁花英老兩口的大兒隋寧若、兒媳張守娥,二兒隋山若、兒媳王安芹,三兒隋海若、兒媳盛豐花,四子隋會若、兒媳高維葉,五兒隋建、兒媳李輝,這五個兒媳,在大兒媳的帶頭下,她們妯娌為老人樣樣都想的周全,做的周到。他們經濟基礎好了,有條件了,只要能做到,對兩位老人的吃、穿、住、醫等方面,眾兒媳婦們總是以最好、最優來孝敬兩位老人。每到換季,幾個兒媳早早買好衣服給老人送來。兩位老人穿的舒適可體,冬暖夏涼。有人還開玩笑的說:看看你們穿的,像退休幹部一樣。在飲食上,飯前總是先問問老人喜歡什麼口味,想吃點什麼。在飯菜搭配上,既考慮有營養,又要可口。只要老人有要求,決不會糊弄,總能使老人稱心如意。
病床前侍奉老人
俗話說:養兒防老。老人有病時是最需要兒女的時候。古人說:「親有疾、葯先嘗,晝夜待,不離床」,這是說老人有病卧床,作兒女的要給老人喂葯、喂飯,白天黑夜不離開床。老人行走時更要注意看管,必要時還要把摻扶或者用車子帶著轉轉,樣樣都應達到體貼入微。
今年春天,在隋本培老人有病住院時,五個兒子五個兒媳,加上孫媳婦,都對老人關愛有加,細心照顧。兒子在醫院陪床,兒媳們中午在家做飯送去,晚上還要到醫院探望。他們還進行了分工,為了不至於光照顧父親,疏於照顧母親,兒子兒媳們還做了分工:有的在醫院陪床,有的在家陪婆婆。為了公公的病情好轉,可以說兒媳們寢食難安,牽腸掛肚,都靠上前,精心伺候老人。
為了給公公增加營養,幫助恢復體力,她們千方百計給老人買營養食品,160元一斤的螃蟹買來送去,魚、蝦、小笨雞輪換著吃……用老人的話說:不是為了早點好,讓兒子、兒媳放心,我真不想天天吃這些,我真想吃豆腐腦呢。
一家子女孝敬老人的行動,使住院的病人和家屬都心生羨慕,紛紛說:關鍵時候,更看出來你們子女孝順得好。
由於住院打針不見好,且長達42天,兒子、兒媳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便在一起商量:託人尋求中醫葯方治療。老人出院後,兒媳們督促老人支持打針吃葯,伺候老人服中葯,不讓老人費心費力,安心休養。在多方治療和兒媳們細心調理下,老人身體恢復很快,臉色也一步步好起來。
精神上愉悅老人
老人的需要,既要有物質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顧,又要有精神方面的,讓老人有情感上的慰藉,享受到天倫之樂。孝敬父母,既要養身,又要養心。養心是指作兒女的要從愛心出發去孝敬父母,多抽時間陪陪老人,經常使父母處於一種精神愉快的狀態。
兒媳婦們一有空閑就去陪伴婆婆,有的專門拿出時間,有的帶上孩子或者老人的孫媳來到老人身邊,陪老人說話。老年人愛嘮叨,有的人就厭煩,但她們一點不煩,還和老人一塊嘮叨,說的津津有味,使老人心情愉快。她們還隔三差五相約一起,把公婆請到身邊,一起做飯,聊家常,溝通感情,其樂融融。
兒媳們的孝心,讓父母綻開歡喜的笑顏;兒媳們的善良也感染著下一代,使她們把那份孝心代代相傳。
傳承家風敬老人
家庭和睦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在隋本培一家人代代傳承著孝心行動,他們長輩愛晚輩,晚輩敬老輩。兒媳們帶動了孫媳婦,也都對長輩盡孝心,行孝道,在日常生活中像父母學習,使孝順家風得到了繼承和發揚。現在,一大家人和睦相處,幸福快樂。
對於孝敬老人,三兒媳深有感觸的說:人只要把孝敬老人放在第一位,老的少的就會對他佩服。是呀,他們一家人把孝心放到做人的首位,促進了家庭和睦,使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喜慶和諧。他們的孝親行動贏得了街坊鄰居的贊譽,也贏得了社會上交往人士的敬重,人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孝心體現一個人的本質,有孝心才有責任心,大家都願與有孝心的人共事。正是由於有孝心,也凝聚了人氣,促進了兒女、兒媳事業的開展,使他們在各行各業中頗有建樹,成績裴然。
這正是:孝心無價,真愛永存。
C. 「弘揚傳統美德,從小孝敬父母」的格言警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本人才能有限,請見諒!
D.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踐行「孝」的傳統美德
學習借鑒傳統道德,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辯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即強調繼承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繼承。如忠孝,古代的忠孝是為帝王服務的,統治者提倡為國盡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報國盡忠就是忠於君王。
今天,我們應當去除「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同時要鼓勵和提倡忠於祖國、報效祖國的崇高志向和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
E. 如何以實際行動繼承和發揚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
多關心父母,多和他們聊聊,經常帶他們出去玩玩。物質上滿足他們,精神上也有滿足。
F. 我們應怎樣傳承孝敬父母這一美德
政治課上學的
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熱愛父母,回報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對父母有禮貌,理解父母心意,聽取父母教誨,體貼父母辛勞,分擔父母憂愁,關心父母健康
不想父母提過分要求
G. 當下的現實環境中如何發揚「孝」這一傳統美德
首先要孝敬父母,贍養老人,然後愛護小孩,這就是為人到的孝道
H.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揚孝老愛親這一美德
先做到孝敬自家的長輩,然後就可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I. 如何發揚傳統美德,做傳承孝道的楷模
學習和宣傳儒家文化典籍,掌握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精髓。
從我做起,孝敬父母長輩。讓老人舒心開心。
結交孝順的朋友,勸導不孝的人。
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