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解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
請你捫心自問,從父母把你生下開始,一把屎一把尿,擔心你冷著,擔心你熱著,擔心你餓著,擔心你長不好,擔心你生病,擔心你受欺,擔心你學習不好,操心你的工作和婚姻,天天盼你長大,為父母爭氣,為家庭爭光。父母沒想到孩子長大是這個樣子,越來越讓父母頭疼,沒錯,父母文化水平低,教育能力差,沒把你給教育好,沒把你培養成博士碩士甚至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這是父母的過錯,這是他們的報應,
也許是你
的祖父母沒把你的父母教育好,所以你的父母也沒把你教育好,但願你做父母後,要好好教育你們的孩子,教他們怎樣去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順父母,怎樣與父母溝通,讓
你的孩子
知道,父母不是
木頭人
,是有情有意的,父母不圖你報養育之恩,只求你未來過得比他們好,如果你過得不象樣子,父母的心會碎的,臉上就不會有笑容,難道這一切你
真的沒想到
也沒看到嗎?
『貳』 父母鬧矛盾子女應該怎麼辦
我覺得,父母鬧矛盾的時候,孩子能夠做的事情很少,而且有一些矛盾,是不可調解的,本來就要爆發,如果不解決的話,也不過是讓矛盾積累著,到了一定程度,再也無法壓制的話,反而會引起更加嚴重的後果。
3 做父母鬧矛盾時候的潤滑劑。
不是站在某一方的立場去考慮,甚至不能用子女的身份去綁架父母的選擇,但是不意味著孩子什麼也做不了。
作為父母情感的結晶,或多或少都會有感情的牽絆存在(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重男輕女情節下的孩子不要說話)……這個時候,可以單獨勸勸鬧矛盾的雙方,不是勸他們不要鬧矛盾,而是勸他們,不要情緒化,不要沖動,適當說一些對方的好話……
矛盾要解決,但是解決的情緒跟態度,可以調整……而子女,就是這樣的」潤滑劑「……
『叄』 父母吵架,孩子如何解決
1 兩不幫。
父母吵架的時候,子女不要在吵架的時候過去插嘴,有什麼事等他們吵完事情過後你在跟他們說,不要在吵架的時候插嘴幫誰,這樣只會讓你的父母吵架更加劇烈,一般沖動是魔鬼,吵架的人根本沒有腦子,一點也不理性的。
2 收拾好鋒利物品。
父母吵架的時候,作為子女要把鋒利物品全部收拾起來或者藏好,以免打架用鋒利物品受傷等等。
3 拉架。
做為子女,父母吵架的時候,你可以靜靜的看著偷偷的看著都可以,但是他們打架的話就要過去拉了,不然任期發展會更加劇烈打動,如果你家裡人很暴力的話,就要找人了。
4 打電話叫家裡長輩有權威的人過來。
偷偷打電話給家裡親戚長輩,有權威的人過來,這樣吵架他們就會靜靜的說重點,不會過激。
5 打架嚴重阻攔不了打電話報警。
如果你家裡有權威的人不在,或者沒有有權威的人,你一個人弱小沒有辦法了,那麼打電話報警,叫警察過來調節,警方會過來調節一下的。
6 吵架事後做父母雙方調節以及敘述自己在他們吵架的時候內心是怎麼樣的,告訴你父母你看他們吵架很害怕、很惶恐等等,有什麼事可以為了家庭為你了好好談。
『肆』 怎樣解決孩子與父母的矛盾
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可謂永不過時呀!長時間的分離,父母管教太嚴都可能導致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想化解矛盾,就要讓孩子知道你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他好!很多父母就沒能做到這一點導致你說什麼孩子就是不聽和你反著干!
首先父母要主動地對孩子好,在你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換一種方法,他想乾的是你去支持他,就算是錯的你先縱容哈他,(但不能是太過分的事情),做完事後你問問他做完了有什麼想法,又得到了什麼,讓他明白做一件事也就要有一件事的後果,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後果是好的,你就表示你會一直支持他,幫助他,父母是你堅實的後盾;如果後果是壞的,就告訴他之前你為什麼不聽我的勸告?我是你的鋪路石,在你犯錯之前我會勸誡你,如果你聽了我的就還會有這樣的惡果嗎?但是如果你犯了很大的錯沒人會幫你我都會給你幫助的!你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深思去理解你這樣做完全是為了他好!如果孩子理解不到那聚會加深矛盾!
一些事情只有自己盡力過了才會深刻的體會到,也要讓孩子先吃點虧!不要凡事都為他准備的好好的,讓他會自立!對他太過於溺愛,他反而會反感,也會害了他!
供你參考一下!
希望你早日化解和孩子的矛盾!
『伍』 父母與孩子發生矛盾時,該怎麼辦
首先要看你的孩子有多大,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架子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對孩子不可採取壓制的教育方法,要與孩子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這樣才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家長確實有錯,要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以求得孩子的諒解,這樣才利於與孩子的溝通。下面各你介紹一篇文章,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一種基本形式,在年輕一代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競爭,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絕大多數的家長由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工作與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系,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憑感情、憑經驗,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方法不當,子女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這種狀況怎麼解決呢?筆者認為要讓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應採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長對子女造成的恐懼 初中階段是孩子們「翻坎」的階段,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心情比較著急、浮躁。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了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 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長。有專家說道:「孩子避免失敗的願望比爭取成功的願望更強烈。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敗,寧願降低努力的水平。」這就是家長造成的恐懼使孩子失去主動進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長不要一看到成績考差了,就來一頓「審訊」,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二、為子女建立自信心 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慾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慾因此進一步被激發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明的發明家。可見成功源於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於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愛迪生的母親不賞識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今天的發明家愛迪生,對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餘地。如:孩子問某字怎麼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麼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查看,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與子女一起成長,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更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應隨時體現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作出榜樣。「爸爸媽媽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人終生的。其次要經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原意聽子女淡知心話,真實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 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 「讓子女有出息」是家長永恆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情況,家庭環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當愛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時,對孩子的愛就成為極端的愛,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出現障礙,心靈發生扭曲,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有著不良影響。 .. 對孩子的愛的極端表現有: 1、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 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贊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2、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降低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自信心。這種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3、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有的家長的確非常愛孩子,但是,在觀念上錯誤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當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想像不一樣時,就通過打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這種望子成龍的愛往往會形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恨,對家長、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恨。家長應該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培養其自信心,而不是發現問題就批評、指責或懲罰,才有可能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我記得有一位外國科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的確,父母的教育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教育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將來,所以說家庭教育尤為重要,是個必不可少的課題,「望子成龍「是家長們的共同心願,每個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將來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樣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在這方面付出努力。 對於「怎樣教育好子女?「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家長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一邊是社會,學校所關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對於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並非千般一律,應因人而異,這其中就大有學問,教育孩子應根據他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採取相應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應先從「德、智、體、美、善」五個方面抓起,即素質教育,首先,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須從小就要做一個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舉一些實例或者通過看電視,漫畫等引導孩子告訴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像其中的人物一樣。 二、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一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家長應教孩子養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獨立思考,善於分析難題等良好讀書習慣,教他學東西時應靈活掌握,不要死記硬背,「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不管用,時間花不少,效果卻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寫生字,寫了一排,過段時間他還是寫不出來,這種方法太「死」,家長應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結子女。 三、「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 四、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
『陸』 父母有嚴重矛盾,子女應該怎麼辦
如果你的父母,他們之間存在矛盾的話,你一定要利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化解矛盾。因為很多人他們已經沒有父母了。我相信兩個人之間,為了自己的孩子,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妥協的。首先,你要增加和他們相處的時間,因為我覺得他們會因為你的在場不會那麼想要吵架之類的,都會在孩子面前特別收斂,不想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吵架紅眼的場面,所以你要減少他們獨處的機會,就能減少他們吵架的機會。
其次,如果不可避免的,他們真的在你面前發生矛盾了,那麼你就可以發揮你的作用,調節他們的矛盾。我就記得一個事情,就是我朋友他媽媽和爸爸也是特別愛吵架,有一次他媽媽已經收拾好行李要走了,吵的很兇,我朋友他就突然從房裡面跑出來,然後紅著眼問他的父母,你們不要我了是嗎?說完這句話,他爸媽也馬上就控制不住情緒了,最後還是因為孩子而妥協,留了下來。
所以其實很多父母,他們並不都是那麼決絕想要分開想要鬧矛盾的,只不過是他們都太自我了,誰都不願意低頭,進而才會吵的那樣凶。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又孩子在場,就相當於是給他們一個無形的台階,他們就會順著這個台階爬下來,矛盾就緩解了。但這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最好的方法還是要讓你的父母多聊一聊,沒什麼矛盾是永遠都在而不能化解的。他們真正的懂得對方才是最佳方法。
『柒』 父母矛盾孩子怎麼解決
當前,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尤其是父母與獨生子女之間,最棘手的是代溝問題。所謂代溝,即兩代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在一些問題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會影響兩代人之間正常的感情溝通。
一、從生理上講:父母比孩子年齡大,所以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要比孩子成熟。父母的經歷和經驗也比我們豐富,做事也比我們謹慎、周密。所以他們有能力採取適當的措施同子女進行溝通。如果父母
沒有做到這些而使自己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那麼主要的責任在於父母。
二、從思想上講:父母不理解子女,不知道子女想什麼、要什麼?父母只是以自己特有的家長地位,強制性的要求子女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從而壓制了子女心中的各種想法。認為自己說的話或是做的事都是合乎常理的,都是對的,這就會使父母與子女產生「代溝」。
三、從家庭地位上講:父母是一家之主,他們掌握著經濟大權。作為子女學習的榜樣,而他們又始終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和面子,從而不能同子女平等地交流。為了維護父母的威信和尊嚴,他們不願意接受子女的各種建議,總是喜歡子女唯命是從。父母的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
四、從現代教育上講:子女所要接受的教育很多,而家庭教育則是子女接受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在談及家庭教育必然要談到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問題。我們知道,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必然會形成一個和睦而又溫暖的家庭。如果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產生隔閡,必然會對子女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父母的各種言行和品德對子女都會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從子女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子女的啟蒙老師,從此他們就擔負著培養和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而父母的失職就可能給家庭蒙上一層陰影,造成家庭冷漠不和,以及子女的悲觀、消極思想。
五、從時代發展上講:父母的生活經歷大多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歷。過去的經歷讓他們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們不想讓子女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子女接受他們的思想觀念。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世紀的子女已經形成了與父母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那就不可避免地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而父母又不積極主動與子女進行溝通。我們的思想要與時俱進。而他們恰恰又沒有做到這一點。
父母如何改善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1)密切親子關系。要做到良好的溝通,就必須密切親子關系。陳以誠在1999年9月17日《中國婦女報》上所開的親子關系新處方,值得父母們借鑒。其新處方是:
①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地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關心和接納他們的。
②除了學業成績外,每個孩子還可以在許多方面發揮潛能和拓寬發展的領域。
③由於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因此,不要執拗於一種答案而與孩子發生沖突。
④父母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開發各種潛能。放下面子,去傾聽各方面的教育經驗。
⑤多採用游戲、音樂、活動的方式培養親子關系。
此外,要密切親子關系,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相互信任。為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營造聆聽氣氛。父母要設法讓孩子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讓家裡時時刻刻都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會來找父母商談。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機會,留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受重視。
(3)學習平行交談。父母用「平行交談」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回應。美國《用心去教養子女》一書作者羅恩·塔菲爾提出的「平行交談」,其意思是父母與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面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非面對面的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松自在。父母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最好是多談一些如何學會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等。在交談中,還要注意從事情到關系、從事情到感情、從一般到特殊等原則,從而使孩子與父母之間什麼話都交談。
(4)只做孩子顧問。由於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是好意見,青少年大都不喜歡聽。因此,父母應做孩子的顧問、盟友,而不要做經理人。顧問只細心聆聽,協助氛擇,而不插手干預,僅建議改弦更張。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說:「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整個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5)有自己的空間。「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們的房間。」《跟孩子說話的技巧》一書的作者艾德莉·費巴說;「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那樣待他們。」
(6)把說的話寫下。有些專家建議,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出或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家庭關系顧問邁克爾·波普金說:「一般人都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話定下來,話的分量也會增加。」
(7)不要無所不問。父母提問過多,很難使孩子講心裡話。麥可·列拉說:「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
『捌』 孩子與父母有矛盾沖突怎麼處理
先確定沖突事件的性質(確定原則,客觀上誰對誰錯)
①若孩子客觀上正確,向他說明你的想法,化解沖突
②若父母客觀上正確,別急著否定孩子當前觀點,接著看下一條
沖突解決的態度與原則
①態度與處理方式方面切忌居高臨下、 冷嘲熱諷、絕對否定、 言過其實、人身攻擊、威脅恐嚇、冷若冰霜等。
②堅持以下原則:平等原則、尊重原則、交流原則、自由原則、統一原則、榜樣原則、信任原則、寬容原則、鼓勵原則。
由於題主沒有說明具體事件經過,親子矛盾並沒有通用的「解決公式」,因此下面僅列舉幾點常見親子矛盾問題方面的案例。
1.舍本求末。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老師和家長那裡學到的是勤勞、善良,學會的是自強不息、好學博愛;因此即便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彌補。
2.夫妻角色顛倒。傳統文化中的慈母形象,當今的媽媽們很難扮演。比如,孩子犯了錯誤,母親應該做的是提醒,「這樣不好,媽媽不喜歡這樣,你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然後是忽視,「媽媽沒你這樣的孩子」,如果還不改,就變為了嚴重警告,「你要再這樣,媽媽就告訴爸爸」,再下一步就到了威脅。無論怎樣,始終不要伸手打孩子。而身為父親,男人應該記得妻子對孩子的告狀永遠不會是誣告,因此如果妻子告孩子狀了,男人一定要對孩子嚴加教育。有的時候甚至爸爸上來打了孩子,媽媽不僅要裝作沒看見,還要教育孩子,「我之前說過沒有,你為什麼不聽?以後要聽媽媽的話,你看爸爸多麼辛苦,你還把他氣成這樣,快給爸爸端杯水去,叫他不要生氣。」家庭教育中,母親永遠應扮演書記和政委的角色,調和家庭的矛盾。如果母親過於嚴厲,而父親過於軟弱,就會影響到男孩的性格過於陰柔。
3.親子輩分的誤區。在一個孩子12歲之前,家長可以不必向他們解釋你制定每條規矩的原因。一個孩子從小必須懂得什麼叫服從,什麼叫規矩,什麼叫規則。
4.家教獎懲不利。忽視懲罰,孩子就容易在同一地方摔倒第二次、第三次。過多的否定和責備也不行,要知道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他們才越容易認真聽。
5.不同身份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應該口徑一致,否則容易讓孩子鑽空子。
6.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是態度不認真的表現,那就錯了。其實,10%到30%的孩子存在著學習能力障礙,家長應該更加仔細地分析其原因。
7、培訓班的誤區。都說孩子的學業負擔重,其實家長們的經濟負擔也重啊。不需下血本給孩子升初中而努力,家長們都表示,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初中,再多的經濟支出都是值得的!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擇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造成的,如果「擇校熱」一直保持激烈競爭,家長的對孩子的教育計費支出的負擔,是很難再降下來的!
『玖』 怎樣解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當前,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尤其是父母與獨生子女之間,最棘手的是代溝問題。所謂代溝,即兩代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在一些問題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會影響兩代人之間正常的感情溝通。 一、從生理上講:父母比孩子年齡大,所以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要比孩子成熟。父母的經歷和經驗也比我們豐富,做事也比我們謹慎、周密。所以他們有能力採取適當的措施同子女進行溝通。如果父母 沒有做到這些而使自己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那麼主要的責任在於父母。 二、從思想上講:父母不理解子女,不知道子女想什麼、要什麼?父母只是以自己特有的家長地位,強制性的要求子女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從而壓制了子女心中的各種想法。認為自己說的話或是做的事都是合乎常理的,都是對的,這就會使父母與子女產生「代溝」。 三、從家庭地位上講:父母是一家之主,他們掌握著經濟大權。作為子女學習的榜樣,而他們又始終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和面子,從而不能同子女平等地交流。為了維護父母的威信和尊嚴,他們不願意接受子女的各種建議,總是喜歡子女唯命是從。父母的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 四、從現代教育上講:子女所要接受的教育很多,而家庭教育則是子女接受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在談及家庭教育必然要談到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問題。我們知道,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必然會形成一個和睦而又溫暖的家庭。如果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產生隔閡,必然會對子女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父母的各種言行和品德對子女都會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從子女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子女的啟蒙老師,從此他們就擔負著培養和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而父母的失職就可能給家庭蒙上一層陰影,造成家庭冷漠不和,以及子女的悲觀、消極思想。 五、從時代發展上講:父母的生活經歷大多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歷。過去的經歷讓他們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們不想讓子女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子女接受他們的思想觀念。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世紀的子女已經形成了與父母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那就不可避免地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而父母又不積極主動與子女進行溝通。我們的思想要與時俱進。而他們恰恰又沒有做到這一點。 父母如何改善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1)密切親子關系。要做到良好的溝通,就必須密切親子關系。陳以誠在1999年9月17日《中國婦女報》上所開的親子關系新處方,值得父母們借鑒。其新處方是: ①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地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關心和接納他們的。 ②除了學業成績外,每個孩子還可以在許多方面發揮潛能和拓寬發展的領域。 ③由於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因此,不要執拗於一種答案而與孩子發生沖突。 ④父母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開發各種潛能。放下面子,去傾聽各方面的教育經驗。 ⑤多採用游戲、音樂、活動的方式培養親子關系。 此外,要密切親子關系,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相互信任。為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營造聆聽氣氛。父母要設法讓孩子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讓家裡時時刻刻都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會來找父母商談。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機會,留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受重視。 (3)學習平行交談。父母用「平行交談」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回應。美國《用心去教養子女》一書作者羅恩·塔菲爾提出的「平行交談」,其意思是父母與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面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非面對面的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松自在。父母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最好是多談一些如何學會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等。在交談中,還要注意從事情到關系、從事情到感情、從一般到特殊等原則,從而使孩子與父母之間什麼話都交談。 (4)只做孩子顧問。由於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是好意見,青少年大都不喜歡聽。因此,父母應做孩子的顧問、盟友,而不要做經理人。顧問只細心聆聽,協助氛擇,而不插手干預,僅建議改弦更張。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說:「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整個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5)有自己的空間。「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們的房間。」《跟孩子說話的技巧》一書的作者艾德莉·費巴說;「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那樣待他們。」 (6)把說的話寫下。有些專家建議,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出或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家庭關系顧問邁克爾·波普金說:「一般人都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話定下來,話的分量也會增加。」 (7)不要無所不問。父母提問過多,很難使孩子講心裡話。麥可·列拉說:「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 (8)表露矛盾心理。在同一個時候,孩子可能對父母又愛又恨。對父母、老師和所有對孩子有權威的人,孩子的感情往往是雙重的。但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的二重性通常是很難接受的。其實,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辯證觀念。哪裡有愛就必有恨;哪裡有羨慕就有嫉妒;哪裡有熱誠也會有敵視;哪裡有成功就有擔憂。所有這些感情都是合理的:正面的、反面的、矛盾的。因此,父母應該學會接受孩子身上存在的雙重感情。父母對孩子所表露的雙重感情就用不著擔憂或內疚。人類都有感情,感情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金諾特說:「感情教育能幫助孩子了解他們的感情是什麼。對一個孩子來說,了解他自己的感情比了解他為什麼有這種感情更為重要。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時,他內心就不會再感到一切都混亂了。」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面感情的鏡子,以幫助孩子 解他的感情。一個孩子要知道他內在的感情就要聽父母對他感情的反映。通過感情的鏡子,能夠給孩子提供一種自發的修整和改變的機會。 教養青少年是個不斷要協商的過程,而且不時要重新界定與孩子間的關系,還必須坦率地溝通。父母只有綜合地做好上述各點,才能真正地做到與孩子的坦率地溝通。 子女如何改善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提起代溝,我們是否想過,我們自己對父母可曾抱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呢? 很多時候,我們只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作準則 ,批評父母,尤其是他們的興趣和嗜好,我們覺得他們「老土」,其實,我們不感興趣或不接受的東西,並不等於是落伍而無價值的。 當我們對父母有感到什麼不滿的地方,不妨冷靜地分析一下他們為何要這樣做,也許就會感到不那麼厭煩,例如:父母經歷過不少艱難困苦的日子,他們對金錢便會看得比我們重一點。 年青人總愛說父母過份固執,但我們又曾否客觀地聽聽父母的心聲?我們是否也十分固執地堅持己見呢?遇到意見分歧的時候,必須彼此諒解,互相遷就;名持已見,互不相讓,只會把關系弄得更糟。年青人總希望父母了解自己,但卻沒有坦白而婉轉地向父母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其實要達至父母子女間的溝通,首先大家要以誠懇的態度,講出 自己的心裡話。 我們應該了解到,父母已經是成年人,一切思
『拾』 孩子和父母鬧矛盾怎麼辦
不管是誰與誰,只要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交流。 不知道你是父母還是子女,但不管怎樣,請先問問自己,我有沒有把自己的姿態放在一個開放,虛心,願意聆聽的位置。 請盡量的去聆聽對方的闡述,抱怨甚至職責。保持平靜的心態,聽完了再去說。 這個世界上,長嘴巴的人太多,長耳朵的人太少。都想講而沒人聽。 但願這些能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