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經常和父母頂嘴吵架怎麼辦
要區別對待,有的孩子已經養成了頂嘴的習慣了,不管大人說什麼,教導什麼,他都要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自己的舉動來反駁大人的行為,養成這種習慣了就是積極不好的,屬於比較惡劣的,父母適當的時候必須採取循序漸進的辦法誘導,而不能強制的方法,強制只會導致孩子更加的叛逆與不尊重你。
2. 孩子和家長對打怎麼辦
我認為大多數中國家長活幾十歲從不懂得尊重孩子,孫子——表現為對孩子專制管理,對孫子溺愛無度。結果——孩子還口還手,或口服心不服,默默抵抗;孫子把祖父母當猴耍,而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長輩或教育者。後者先不說。
有的家長只是粗暴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從不考慮後果。出了不好的後果就迷茫,或以錯制錯。
這位樓主,我覺得孩子打長輩肯定不對,家長自己也該好好反省,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雖然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我覺得父母不尊重孩子——包括愛護的方式和教育溝通的姿態,心態,若是不科學,不人性,沒有站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高度,孩子會覺得特別特別地催悲。
我也很能忍耐了——從品學兼優的「學霸」,到2個孩子的媽媽,我的母親就是現在,什麼都要過問,事事都要如她意——我也幾乎沒能在學業上讓她滿意。就連我丈夫日常打電話給我,發個簡訊,她都要問給我說的是什麼!這樣的日子!1天我總算回答老媽了,如果是需要給別人說的內容,他自然會等到回來說給大家知道,你每次都問我這些,我怎麼從不問你,別人給你打電話說的是什麼呢?之後她似乎明白了。
說到正題,孩子應該給母親道歉,將功補過;媽媽自己也應該好好反省加學習。
因為作為一名母親,孩子都那麼大了,不只是給錢、洗衣、做飯就行的,還有好多需要學習——《教育心理學》(包括衍生的分支)不只是教師的課程,高效語言溝通也不只以說話為職業的職場人士的必修。
樓主你說是嗎?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我時常也有緊迫感——該如何完善自己,順暢與之交流)
3. 孩子叛逆和父母吵架 家長該怎麼辦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提出的問題!答案應是:冷靜!當好後勤,經濟上要堅持原則,嚴格控制,對孩子成長沒有益處的錢不能給、不能花。使孩子的溫飽得到滿足就可以了,再好的條件讓孩子自己去爭取。給孩子當好參謀(不是參謀長)就可以了。
4. 小孩子和父母吵架怎麼辦
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溝通不夠,加上時代的變化差距,老一輩人的想法比較保守,很多新事物不是那麼容易就接受的了,要懂得換位思考。
其次父母期待孩子報恩的心理,是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矛盾也是一種原因。為人父母是件光榮而又很艱辛的事情,如果不以虔誠的態度對待,很難得到後代的「孝順」。試想一下,一個家庭中總是被「我給了你什麼……」「你一定要報答我」的氣氛所籠罩,那麼這怎麼算是一個家庭呢?那簡直成了個亂哄哄的集市。在這種氛圍中,何談家庭的溫暖。那麼,孩子又怎麼能夠健康成長呢?
認真對待生活、敬業愛家、有著良好習慣的父母,應該是能夠得到孩子的尊敬的。否則,當父母要求孩子檢點行為時,孩子的一句話就可以把父母頂到一邊:「你自己不也是這樣的嗎?」所以,我認為,父母能否得到子女的尊敬,關鍵在父母本人的言行表現上。有涵養一些的父母大約還可以想出理由為自己辯護,勸說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誨,但沒有涵養的父母,恐怕會因為被孩子戳到痛處更加火冒三丈,會說出極不理智卻又貌似有理的話來:「你怎麼敢這樣同你媽媽說話?不懂得尊敬大人!大人可以這樣,孩子就不可以!你不按我的話去做,我就要懲罰你。」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孩子成了低人一等的東西,哪裡有幸福可言。
5. 孩子跟父母吵架怎麼辦
家長最好耐心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傾訴,與孩子一道分析問題,看孩子說的是否有道理,然後再做取捨,不可將孩子的看法全盤否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人格,不要總是家長自己說了算。此外,父母的愛與呵護對孩子最重要。家庭氛圍溫馨和睦的孩子性格相對會比較平和穩重。所以,家長首先對孩子溫柔關愛與呵護,遇到問題要幫助孩子一道分析問題所在,並想辦法孩子解決問題。要心平氣和,不要急躁,耐心查找原因解決問題;此外,平時要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溝通,遇到問題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也不要批評和呵責,要及時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依靠和溫暖,給他支持,給他力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身後強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因為父母親的愛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鼓舞。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會是一個很自信陽光、有愛心的孩子,他會及時將自己的愛分享給身邊需要幫助的其他人,會成為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人。總之,無論何時,父母都是孩子最堅強的精神支撐!
6. 當孩子和父母吵架時,做孩子的該怎麼辦
這個是你一定要參與,這是你自己家的事!你可以分別去勸他們,然後讓你侄子,哥哥他們去道歉,因為他們畢竟是父母!要記住一句話,父母什麼都對,即使是錯的也是對的!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做的對不對,而子女要做的就是順著他們的心意,他們當時對你們發脾氣,但事後一定很後悔!他們必定是長輩,不會主動跟你們道歉,所以要懂得給父母一個台階下!
7. 十五歲孩子與父母打架,我該怎麼辦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有過激行為。任何一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因為體內激素的分泌,會變得新奇、狂躁、焦慮、敏感、逆反……除此之外,青少年所謂叛逆行為背後,都一定有一個「求救」的原因。這個「原因」到底在哪呢,這就需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有可能是來自學習的;有可能來自人際交往的;有可能來自親子關系的等等。我們一定要先繞過他外在的叛逆行為,不動聲色地檢視、滿足、消化和解決背後的「求救原因」,這樣在「求救原因」自行消失後,叛逆行為也就悄無聲息了。 「尋求關注,喜歡掌控」是與生俱來的人性特點。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的糾結階段,這種「尋求關注,喜歡掌控」的特點會愈加強烈,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是想要得到大量的關注來滿足他們的內心的需求。比如有的孩子通過奇裝異服,通過耍個性來引起別人的關注。 他們希望家長關注我,哪怕我生氣,也要關注我! 哪怕我再「壞」,在我應該得到表揚的時候一定要表揚我。他們有時候內心的失敗感或者挫折感不知道如何調整,大多是是憑借著欺負最愛、最親近的人來消化。所以就有了孩子在家裡會情緒容易暴躁,容易跟父母起沖突。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採取一些幾乎是自我毀滅的行為來消解或轉移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壓力。例如:離家逃學、打架斗毆、早戀叛逆、自傷自殘等等。 所以當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時,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孩子性格特點,多看看孩子行為背後的語言,多與孩子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