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個城府深的養父母怎麼辦
養父母的城府很深
那麼在處理問題上
可能會考慮的更多一些
更全面一些
如果你認為這種情況很糾結的
那麼也沒有必要較真
因為
改變不了病人如何去做
最好的辦法就是正確面對
② 我是如何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以及如何長養父母智慧的呢
孩子,你在憂慮什麼?不是親生又如何?至少你的養父母也養育你至今,何必耿耿於所謂的事實真相呢?人心是相通的,只要你的心起了隔閡,你的養父母不會一點感應都沒有的;你若能真誠坦誠相待,事之如親父母,相信他們總會感動的,想改變世界,首先要改變自己。或許,是你的養父母認為時機不到;或許,認為告訴事實真相會造成對你的傷害;或許,他們本來就不知道有什麼「真相」。你的疑心很重,你知道嗎?又是「非親生」,又是「利用」,又是「遺棄」,還有「又生了男孩」,這些都是你自己給自己加的鎖鏈,讓你活在痛苦之中。不打卻這些疑心,你的毛病就好不了。也難怪你,你從小受到的傷害太深了!從心理學來講,在一歲前就被父母拋棄了的小孩,長大後大都有這個問題,從潛意識里就不信任人,不相信人。這些毛病,不太好治,可以去看心理醫生。當然,若自己意志夠堅強,能夠收放自如,看了我下面這些話也就足夠了。我的辦法如下:真誠、陽光、微笑、慈悲、智慧、清明。
③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都有哪些
孟武伯問孝,子曰:抄「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④ 孝養父母之身,語出於哪部書或者誰的言語,後面還有中孝養父母之心。 大孝:養父母之志。 至孝:養父母之慧
出自《孟子來*離婁章句上》:自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這是最初的來源。
養父母之慧是後人的發揮,其出處得自於佛經教學理念:對父母究竟圓滿的孝是幫助父母擺脫六道輪回的苦海,使父母生生世世不再受苦!
⑤ 智慧法語:為什麼要孝養父母
凈空法師---菩薩是什麼意思,『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干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菩薩眾。前面介紹過,聲聞眾介紹了十六位大阿羅漢,主要是表信。菩薩眾只列了四位,文殊、彌勒勸願,干陀訶提、常精進勸行,和前面十六位尊者勸信。「信、願、行」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個重要的條件,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一定要具足。所以全經無論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我們統統都看到勸信勸願勸行。經文雖然不長,它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非常精密圓滿具備,我們在這裡面要認真的學習。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單,菩提那個尾音省略掉,薩埵那個埵也省略掉,菩提薩埵我們稱「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摩訶是大,菩薩跟大菩薩。大菩薩通常是稱地上菩薩,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稱大菩薩,稱「摩訶薩」。這個前面,前面有三十個位次,如果加上信位就四十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統稱菩薩。「菩薩摩訶薩」就從初信位到等覺全都包括。
梵語「菩提薩埵」,中國翻經的時候,古時候翻作「大道心眾生」,蕅益大師註解里頭還用古譯的,「大道心成就有情」。菩薩還是有情,不像佛,佛是情完全變成智慧了。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我還記得,我曾經向章嘉大師請教:菩薩跟佛差別在哪裡?章嘉大師給我做了一個比喻說,因為那個時候客廳里掛的鍾表,都還要上發條的,沒有用電的,要上發條。這個我們都知道,這個常識都知道。發條是一根鋼條捲起來的,它有彈性,你把它轉緊,它慢慢向外擴張,這個力量就推動這個擺動。你完全打開的時候,它還是捲起來的,它不是完全鋪的很平。章嘉大師用這個做比喻給我說,菩薩就像發條一樣,雖然把它松開,還是有一點卷卷的,它不是很平的。佛這個發條展開之後它是平的,用這個比喻告訴我,意思就是說菩薩的情沒有能百分之百的轉變成智慧。
譬如等覺菩薩,他九十九分是智,還有一分情。它擺在那個地方好像是平了,仔細觀察還差一點兒,不像如來果地百分之百的轉識成智。所以智跟情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覺的時候稱它作智,迷的時候稱它作情;情是迷情,智是覺智。等覺菩薩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還是情。那一品無明要是破盡了,智慧就究竟圓滿。
所以菩薩翻作「大道心成就有情」。大道心,就是後來玄奘大師翻譯,他不用大道心,他翻作「覺有情」。我們把新舊這兩種說法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明顯。什麼是大道心?覺悟就是大道心,覺心是大道心,覺而不迷。玄奘大師把菩提薩埵翻作「覺悟的有情眾生」,古時候翻的是「大道心成就有情」,這兩個合起來看,意思我們就明了。
菩薩地位愈高智慧愈大,情執愈少。凡夫完全不覺,說凡夫有覺悟了、聰明、他有智慧,在佛法裡面講他那個覺是相似的,他不是真的,不是正覺。正覺的標準是什麼?見思煩惱斷了才叫正覺,所以六道凡夫見思煩惱沒有斷,用《金剛經》上的話來講,這個標准來講的話,六道眾生,他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四相具足,沒有覺。就是很聰明,很有智慧,在佛法叫相似覺,不是正覺,相似的。
正覺必須四相破了,四見破了,人的心地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才叫菩薩。為什麼六道眾生不能稱正覺?六道眾生只要有我,有我就有私念,就有自私。換句話說,起心動念頭一個問題,他會想到「我的利益」。只顧我的利益,不顧別人利益,所以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
實在講,好人、惡人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好人,損人利已這個念頭跟行為淡一點、少一點;不善人,損人利己的念頭很重,造的這個事很多,差別在此地。不像菩薩,菩薩完全沒有自私自利。到這個世間來干什麼的?到這個世間來是度眾生的。什麼叫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如果他還有一點自己的利益在里頭的話,怎麼能幫眾生覺悟?這個道理要懂!世間跟出世間差別就在此地,這一念之差。
什麼叫出世間?無私無我為一切大眾服務,不管你是什麼身分,男女老少,是哪一個行業,統統是菩薩。如果還有一念自私自利,還有一念為自己,你就是住在寺廟里頭,住在深山裡面,住在寶剎裡面,你還是在世間,你沒有出世間。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菩薩比前面聲聞高得多!聲聞是「相」出世間,「心」不見得出世間。你看很多出家人(古人所講,穿的是圓領大袖,圓領大袖現在代表出家人),「身出心不出」,心裏面還是人我是非,還是貪瞋痴慢,念念還是照顧自己的利益,「心」沒有出!身好像像一個樣子,出家人,心沒有出。
菩薩多半示現在家,他是「心出身不出」,比聲聞高!看他是個在家的樣子,有妻子兒女,他從事於各種行業,跟世間人過的日子沒有兩樣。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不自私自利。他在商界,他是商人,他是菩薩商人;他是工人,他是菩薩工人;他要是個公務員,作官的,宰官,他是菩薩宰官。無論在哪一個行業,菩薩!
⑥ 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我國《收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於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系的規定。」根據該條款的規定,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形成了法律擬制的直系血親關系,養子女取得與婚生子女完全相同的法律地位。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產生了與親父母子女間相同的權利義務關系。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具體如下:
養父母對養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養父母應當從物質生活上對養子女進行撫育和照料,從思想品德和知識上對養子女全面培育和正確引導,直到養子女獨立生活為止。如果養父母未履行其應盡的撫養義務,養子女有權要求養父母給付撫養費。該義務不因養父母的離婚而解除,即使雙方離婚,不撫養子女的一方也要依法給付撫養費。
養父母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養子女的權利與義務
養父母既要依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對養子女進行管理、教育和必要的約束,又要保護養子女免受他人的不法侵害。如果未成年的養子女實施侵權行為而對國家、集體和他人造成損害時,養父母須承擔賠償經濟損失的責任。
養子女對養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已獨立生活的成年養子女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的和生活困難的養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資料與扶助和照料,直至養父母死亡時為止。對養子女不履行贍養扶助義務的,養父母有要求給付贍養費的權利。必要時,可以通過起訴,強制養子女給付。
養父母與養子女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養子女與婚生子女一樣,都是養父母遺產的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雙方享有同等的繼承權。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千方百計阻撓養子女繼承養父母的遺產,或隨意減少養子女的繼承份額,這些都是違法的。同樣,養父母對養子女的遺產也享有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權。
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形成擬制直系或旁系血親關系
依照我國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形成權利和義務關系的范圍,包括孫子女、外孫子女與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間以及兄弟姐妹之間。因此,養子女與養父母的父母之間形成法律擬制的養祖孫、養外祖孫的近親屬關系,他們產生了附加條件的撫養、贍養義務。養子女死亡時,養(外)祖父母可作為其第二順序法定繼承人。如果養父母先於養(外)祖父母去世,當養(外)祖父母逝世時,養(外)孫子女可以代位繼承養(外)祖父母的遺產。養子女與養父母的婚生子女及其他養子女之間形成法律擬制的養兄弟姐妹的近親屬關系,產生了附直條件的扶養義務。養兄弟姐妹之間可互為第二順序法定繼承人。
⑦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慧,什麼意思
侍奉父母: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編輯:弟子規公益網
婚禮的意義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除了教育好下一代,我們還要盡心盡力侍奉父母,「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從哪幾個角度?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的智慧。養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在古書當中記載,差不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當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孤寂、孤獨,身體也比較虛弱,所以我們要能夠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盡這一份孝心,給我們的孩子當好榜樣。比如說春秋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家裡,就應該打一通電話問問父母有沒有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這通電話一打,你的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父母的身體,他能感受到你的孝心。
父母的健康要時時能夠去關懷,而關懷父母的健康還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行。我們來思考一下,父母假如生病了怎麼辦?直覺反應都是看醫生。看什麼醫生?其實中國人最重視的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的是養生,絕對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去看醫生,那就很辛苦。我們思考一下,有哪一個人高血壓送到醫院去,然後高血壓好了?有沒有哪一個糖尿病患者去看西醫,然後看到最後糖尿病好了?
有沒有哪一個癌症病患去看西醫後來說癌症好了?西醫都是把你的症狀解除掉。比方說高血壓,高血壓因為血管塞住了很不舒服,所以葯一吃下去,血管馬上擴張,血流就稍微暢通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心臟病患者一發病都怎麼樣?趕快拿葯來。葯吃下去是症狀解除了,但是血管一天一天鬆弛。假如你四五十歲就開始吃西葯,葯要吃多久?要吃一輩子。所以很多老人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包裡面會放什麼?東一包、西一包都是西葯。當我們的父母晚年都是伴隨著這些葯物在生活,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所以我們應該去研究更多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父母的身體不需要依靠這些西葯,這才是正確的方向。平常要多叮嚀父母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然後讓他了解要多吃蔬菜水果,健康的身體是弱鹼性的狀態,而肉類食物都是酸性的,攝入過多,久而久之體質就酸化。有一句話叫「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所以我們應該引導父母正確的養生之道,讓身體慢慢趨於弱鹼性,身體狀況才會好。不然,所有的內臟都泡在酸的液體裡面會怎麼樣?很快就會退化掉。所以父母這些養身的正確觀念,也要通過我們點點滴滴的引導,他們才懂得如何養身。在看醫生方面,我個人比較贊成看中醫,中醫是治本,不只有治標。但現在這個時代人都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去看一個中醫,他把你的脈把完之後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告訴你要調養半年才能夠把身體調好。很多人一聽半年,怎麼樣?我哪有這么多的時間來調養!結果西醫告訴他一針打下去馬上舒服,他很高興,但是往後他就必須依靠針、依靠葯來過日子,而且副作用特別大。所以我們自己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夠讓自己健康,也才能夠讓父母身體健康。
再來,養父母之心。就是你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媽媽打一通電話給你,然後東聊西聊,你也聽出來母親是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還想念小孫子,這個時候我們要能夠體恤到父母的這一份心。
我們有一個老師,聽了中國文化的課程,她非常歡喜,我每一次看她在上課的時候都是非常專注,只要講到一些聖賢的故事,她馬上奮筆疾書把它記下來。三個月之後,有一天她走向前來,跟我請教了一個問題。我就問她:「您聽課三個月了,怎麼從來沒跟我談過話?」她說:「蔡老師,我看您太忙、太辛苦了,我不想打擾您。」我一聽很感動,她的心時時能體恤別人。她說她聽了三個月,自己還有家庭很受益,她覺得不能只有她家裡的人受益,還希望能夠回到故鄉去教一些失學的孩子,也讓他們有學習聖賢智慧的機會。
我們一聽很高興,也很隨喜她的這份發心,所以我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課本七百多個故事趕快送給她,然後很多老師了解到她這種存心,也把他們很寶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順暢,教到目前為止也已經八個月了。有一次她的父親打電話給她說:「女兒,你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高興,你的行為父親覺得很光榮。」一個父親講出這樣的話,代表父親對她回饋鄉里的這個行為很認同,而且我相信她的父親也有這個志向想要利益社會,女兒做出來之後他覺得很歡喜也很欣慰。這也是我們繼父母的志向去回饋社會。
有一次,這位老師教孩子《弟子規》中的一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位老師非常用心,她先買了一大袋的荔枝帶回去。教完這一句教誨,她引導孩子說,我們學完「入則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侍奉父母;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一個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們尊敬、孝敬。講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我們學完之後就要馬上去做到,所以就讓小孩拿著荔枝到鄉里去送給一些長者。一群孩子在鄉里跑得不亦樂乎,每個長輩接到這些孩子送的水果,內心都非常歡喜,所以那一天整個鄉裡面這種敬老尊賢的風氣達到了一個頂點。隔天她父親又打了一通電話給這個老師,告訴她鄉裡面很多的長輩打電話到家裡來。這些長輩講了一句話,說我們鄉裡面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這么樣關心自己的家鄉。她父親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情非常地高興、歡喜;女兒聽到父親這么講,心裡也很欣慰。
諸位朋友,她父親這個歡喜跟買一件新衣服給他一不一樣?不一樣!買一件新衣服快樂一下,女兒的行為讓他覺得光榮,可以歡喜、欣慰一輩子。《孝經》裡面說「立身行道」,用自己的德行去幫助這個社會,讓所有人感受到某某人的父母養育出這么好的孩子,這個孩子才這么有成就,為社會付出,所以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當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感受到光榮的時候,那就是一種大孝顯親的表現。所以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夠因你自己的成就來讓社會肯定父母對你的教誨,這就是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最後我們提到的是養父母的智慧。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縱使有錢也不見得快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錢,但是每天在那邊想有一千萬、想要兩千萬,有了一千萬看看別人一千二百萬,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當中。孔夫子曾經提到人生有三戒,有三件事情要特別謹慎。第一件事是少者(年輕人)最忌諱的,「戒之在色」。《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結果現在很多的媒體都是暴力跟色情,孩子受污染之後心性就很難清澈。父母要懂得替孩子抵擋這些污染,電視節目也要替孩子選擇,不能讓他接觸太多暴力色情的東西。「壯者戒之在斗」,年輕力壯,很容易跟人家競爭起沖突,所以這個時候切忌跟人在工作上,甚至在肢體上產生一種敵對狀況。當然我們假如從小告訴孩子懂得處處替人著想,懂得擴寬自己的心量,他就不容易犯這些過失。
最後一條是「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實說白一點,就是貪,貪心,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又怎麼樣,我們又沒有,常常就在這種情緒當中,很難快樂,很難知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機會,趁父母心情比較好,引導他這一些執著要懂得放下來。告訴父母,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吃多少?還不就吃三餐。縱使你有很多間房子,躺下去之後睡多少?還不就躺六尺而已。
所以人生要知足常樂,讓父母一些貪念能夠慢慢放下來。更重要的,引導父母接受聖賢教誨,讓他們的心能夠安住在聖人的引導下,晚年就會愈走愈清凈,愈走愈自在。當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話,我們的孝道就做得更圓滿。
在中國幾千年的孝道中,最遺憾的一件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子路很孝順,常常走到百里之外把米扛回來讓他的父母吃。後來他當了大官,每天吃得非常豐盛,都很多道菜,結果子路反而吃不下。人家就問他這么樣的山珍海味,你為什麼吃不下?子路說,這一些飯菜比不上我去幫父母扛了一百里的白米香,而且我的父母現在也沒有機會吃這么豐盛的菜餚。他能夠替父母分憂,能夠奉養父母,這種日子他覺得非常踏實、非常歡喜。所以行孝一定要實時去做,人生在報恩、在行孝當中,你會走得很踏實。
⑧ 在家修行如何孝養父母以及孝順的果報
第一個是講"孝養父母",善導大師在批註裡面注得很多,諸位自己看可以做參考,我們這個批註的本子都贈送給諸位,大家細細去看。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現在人知道的不多。我們也可以說學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點,為什麼?現在社會教育已經不講孝道,孝道、師道都不講了。常常聽佛經,這佛經裡面還是常常講孝道、師道,常常勸我們修學,所以學佛的同修對於這方面比較有一點印象。雖有印象,這印象不深刻,何以說不深刻?你的修行沒有進步,從這個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會勇猛精進,為什麼?出家了。
有很多人問我,出家怎樣孝養父母?你們想想看出家怎樣孝養父母?出家人修行證果就是孝養父母。你沒有修好,你沒有開悟,你沒有證果,你對你父母對不起,叫大不孝。所以這個孝養里頭,包括的范圍就非常之廣。我們不但要養父母之身,父母的身體我們要照顧到,生活起居要照顧到,這是物質生活;除物質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樂。物質上樣樣都照顧了,父母心裡有憂慮,不快樂,這個不孝。
怎樣能叫父母快樂?那裡面這個因素就很多。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歡喜;兄弟不和,父母傷心、憂慮;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頭痛。換句話說,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歡喜、才開心,這是你家裡沒有問題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裡,你總要踏進社會去工作。你踏進社會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闆兩個不合作,這父母又傷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們不能和睦相處,這又麻煩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會要和諧,國家要和諧,天下要太平,這父母高興。我們能做到嗎?能做到,盡心盡力向這個目標去做。這個孝不是單純我們父母照顧到就行,哪有那麼簡單!除此之外,這是從事相上說,使父母在這一些事相上面憂慮沒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進?你的學術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進步?不進則退。退,父母就又牽掛,就又有憂慮。這些統統都在孝道里頭。然後才知道這一個孝道包括我們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虛空法界、過去未來,這才是全部,真的!
中國這個"孝"字,這個字就造得好。在我們中國這個造字,造字是有六個原則,叫六書,它這個屬於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現在世間人講,現在有所謂代溝,代溝是什麼?代溝就是不孝,孝沒有了。這個字沒有代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才叫盡孝。所以這個孝字真正做到圓滿、做到究竟,給諸位說,只有一個人,成佛才能做到。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盡,那就是孝道還有一個缺陷,還不能圓滿。所以這個孝道做到圓圓滿滿是成佛。
所以我們出家了,在家學佛也是一樣的,我們的道業一天比一天清凈,煩惱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是盡孝。何況俗語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麼個道理?是因為他的兒孫當中有一個作佛的。他兒孫作佛,他作不了佛,為什麼?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這個功德不能分給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給你,佛有福報。一聽說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還得了,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這個便宜。所以縱然墮落在惡道,這惡道里頭閻羅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惡道,請他到天上去享福去。這個天到哪一層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麼?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沒有功夫,你只有福報。只有福報,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剛才講的未到定,他雖然定沒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較上要清凈,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沒有功夫,憑福報是到忉利天。這我們俗話講沾光。是這么一回事情。可見得我們世法里頭人情關系,在六道里頭都有,六道里頭都有人情關系。
由此可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盡心盡力,常常犯過錯,全都是不孝,這一個范圍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廣大。這一個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觀點來看,那就是經典上所講的「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綱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個什麼?就說一個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不能出這一個字的范圍,所有一切經教法門是這一個字圓滿的相狀。把它擺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從這里下手,到最後還是圓滿孝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始終不離孝道。
⑨ 養父母與養子女也有四種因緣嗎佛教
每個人來這世間都是來:了業、了緣、了願的。而且還有四種緣分:討@債、還@債
、報@恩、抱@怨。而報恩的少,其他的多!
⑩ 養女對養父母是否有贍養的義務
養子女對養父母有贍養義務,這是法律明確規定的。不因其是養子女而與親生子女有所區別。在收養關系成立後,生父母對養子女沒有撫養教育的義務,相應的養子女對生父母也沒有贍養撫助的義務。在法律上主要還是看養子與生父母是否形成了撫養教育關系。如果養子不支付贍養費可通過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來要求樣子支付贍養費。當然您也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維護您的合法權益:第一、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所以,如果您符合法律的規定,那麼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該養女支付贍養費。第二、收養人與該養女關系惡化,確實無法共同生活,您可以與其協議解除收養關系,不能達成協議的,可以向法院起訴;另外,因養子女成年後虐待、遺棄養父母而解除收養關系的,根據該法的規定,養父母可以要求養子女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六條【收養關系】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第二十三條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於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系的規定。養子女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