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3)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4)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5)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2. 聊聊你是怎麼看古代對於父母親的稱呼的
我覺得挺好聽啊,爹娘,家母家父,令尊令堂,跟爸媽,我爸我媽,你爸你媽一樣好聽,一樣好叫。
3. 古代怎樣稱呼父母
古代爸爸的稱呼:家翁、家君、阿公、老子、家公、阿爹、阿爺。
1、家翁
家翁是稱自己的父親。出自唐代房玄齡的《晉書.山簡傳》:「簡曰:『家翁乘鶴業三載。
意思:不經意間,父親已離我而去三年了。
2、家君
既用做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用稱人父,但多需在前面加適當的稱對方的敬詞。
「家」的本義是一家住的房子,引申為「家庭」、「家族」。古漢語中稱自家的都說「家」,「家君」是向別人自稱其父。
3、阿公
對父親的方言俗稱。
4、老子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
魯迅《彷徨·在酒樓上》:「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
5、家公
對自己父親的稱呼。出處: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後漢書·王丹傳》。
如:《水滸傳》第二十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時疫死了,這個閻婆無錢津送,停屍在家。」
6、阿爹
父親。
如: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二回:「(太公)便教那後生來拜師父,那後生那裡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聽這廝胡說』」
7、阿爺
出自於《木蘭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
譯文: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
8、哥
《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氣唯有太平…… 』」。四哥,即玄宗之父睿宗。也有父親和兒子交談時自己稱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鉅《稱謂錄》雲:「淳化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敕。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這一稱呼或是用來表示親切。
9、爺
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樂府詩集·木蘭辭》,其中有:「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譯文:徵兵的軍書有很多,每一本都有父親的名字。
10、爹
北宋書籍《廣韻·哿韻》:「爹,北方人呼父。」可見,「爹」的稱呼有很強的地域性。
譯文:爹,北方人對父親的稱呼。
4. 在古代皇室中,兒女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最好每個朝代都寫到,謝謝!)
其實,古代皇室成員彼此間的稱呼並不一定很強調皇家身份,很多時候就跟平民用的沒多大區別,「父皇」、「母後」等一般只用在書面語中或在正式場合提及時,起碼在宋朝是這樣。以下就此話題寫點我所知的內容,如有錯誤請讀者指正。
一、父親
宋代皇子皇女對父親的口語稱呼不是「父皇」,而與尋常百姓一樣,是「爹爹」。
例:
上(高宗趙構)至,奉卮,白太後(韋氏)以「燭頗愜聖意否」?太後謂上曰:「你爹爹每夜常設數百枝,諸人閣分亦然。」上因太後起更衣,微謂憲聖(吳後)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貴?」
——《四朝聞見錄·宣政宮燭》
二、母親
在平時口語中,宋代皇子皇女稱嫡母(皇後)為「娘娘」或「娘娘」。
例:
……上(仁宗)由是怨章獻(劉太後),而親章惠(楊太後),謂章獻為大娘,謂章惠為小娘。
——《涑水紀聞》
章獻既沒,或疑章懿之喪。仁宗遣李用和發其喪,視之容貌如生,使者馳入奏,仁皇於章獻御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仁宗謂劉氏為大娘娘,楊氏為小娘娘。
——《龍川別志》
治平時,英宗疾既愈,猶不得近嬪御。慈聖(曹太後)一日使親近密以情諭之曰:『官家即位已久,今聖躬又痊平,豈得左右無一侍御者耶?』宣仁(高皇後)不樂曰:『奏知娘娘,新婦嫁十三團練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鐵圍山叢談》
至謂母後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鐵圍山叢談》
皇子皇女稱身份為妃嬪的生母為「姐姐」。
例:
太母(朱太妃)語哲宗:「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里出來,你立取十二哥即穩便。」(當時哲宗病危,朱太妃在他病榻前要求他傳位於自己所生的十二哥簡王似。結果引起向太後強烈不滿,不顧宰相章敦的反對堅持立了端王趙佶。)
——《曾公遺錄》
上(高宗)嘗語憲聖曰:「極知汝相同勞苦,反與後進者齒,朕甚有愧。俟姐姐歸(原註:謂太後),爾其選已。」憲聖再拜,對曰:「大姐姐遠處北方,臣妾缺於定省。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裡淚下。臣妾誠夢不到此。」
——《四朝聞見錄·憲聖不妒忌之行》
三、祖父
曾祖父為「公公」,祖父為「翁翁」或「大爹爹」。
例:
憲聖叱王立侍,因責王以「我見你公公,又見你大爹爹,見你爺,今又卻見你。」言訖,泣數行下。
——《四朝聞見錄·寧皇即位》
光宗,孝宗第三子。初庄文既薨,孝廟白德壽(高宗)立光宗。宣瑣之夕,德壽故召魏王燕宿於禁內。次日歸邸,則儲冊已行。魏邸復入見高廟曰:「翁翁留愷,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帝漫撫之曰:「兒謂官家好做?做時煩惱去。」(魏王愷是孝宗次子,庄文太子薨,愷次當立,但孝宗以三子恭王「英武類己」,竟立之。故魏王向高宗抱怨說爺爺留他是「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西湖志余》
四、祖母
曾祖母為「大媽媽」。
例:
嘉王連稱:「告大媽媽(原註:憲聖),臣做不得,做不得。」憲聖命侂胄:「取黃袍來,我自與他著。」王遂掣侂胄肘環殿柱。(嘉王是光宗之子,憲聖吳後的曾孫。)
——《四朝聞見錄·寧皇即位》
祖母為「娘娘」。
例:
神廟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後迎笑曰:「汝被甲甚好,雖然,使汝衣此等物,則國家何堪矣。」神廟默然,遂卸金甲。
——《鐵圍山叢談》
另,既然神宗稱曹太皇太後為娘娘,高太後稱其為娘娘,想來皇子皇女稱嫡母為「娘娘」的幾率應該比「娘娘」大。
在兩宋民間,對祖母的稱呼除娘娘外,還有婆婆、太婆、媽媽等。「媽媽」也可以用來稱呼母親。
五、兄弟姐妹
宋皇子之間皆以「哥」稱呼,無論長幼,按排行區分,如「大哥」、「三哥」、「九哥」,神宗趙頊比岐王顥大,但他也是稱顥為「二哥」而不是「二弟」。
皇帝也同樣如此稱皇子,如趙佶稱趙構為九哥,趙構稱趙瑗為大哥。
公主之間稱「姐」或「姊」,也按排行分。
六、子女對父輩的自稱
皇帝和宗室在身為帝後的父母、祖父母面前自稱為「臣」,而不是「兒臣」。
公主平時沒很多限制,口語可以稱「我」,但正式上表章時要稱「妾」。在神宗朝之前,長公主本來有表章不稱妾的特權,但後來禮院議謂:「男子、婦人,凡於所尊稱臣若妾,義實相對。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稱臣,即公主理宜稱妾。況家人之禮,難施於朝廷。請自大長公主而下,凡上箋表,各據國封稱妾。」神宗從所請。
七、嬪妃自稱
嬪妃對帝後自稱為「臣妾」或「妾」。也有稱「奴家」或「奴奴」者,但那似乎是在其品階不高的情況下。皇後在皇帝面前也自稱為「臣妾」。
嬪妃平時自稱也可稱「本位」,但不是「本宮」,因為在宋代,嬪妃居處不能稱宮,只稱閣、閣分或位。
例:
奏曲罷,婉容(高宗大劉妃)進茶訖,遂奏太後雲:「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瓊華、綠華,並能琴阮、下棋、寫字、畫竹、背誦古文,欲得就納與官家則劇。」遂令各呈伎藝,並自進自製阮譜三十曲。
——《武林舊事》
八、太後自稱
皇太後、太皇太後自稱為「老身」。
例:
皇太後向氏哭謂宰臣曰:「國家不幸,大行皇帝無嗣,事須早定。」章敦厲聲曰:「當立母弟簡王似。」太後曰:「老身無子,諸王皆神宗庶子。」
太皇太後(高氏)諭曰:「今病勢有加,與公等必不相見,且善輔佐官家。」又曰:「老身歿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之。」乃呼左右賜社飯,曰:「明年社飯,當思老身也。」
——《續資治通鑒》
九、皇帝自稱
朕。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可以稍加留意,其實皇帝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這樣自稱,用「朕」是在朝堂之上、與大臣議事,或在較正式的場合對宮眷談正事時。平時回到宮里與家人輕松閑談,大多時候還是用最簡單的字自稱——我。
十、對皇帝的稱呼
除皇子皇女外,無論是太後、皇後、妃嬪、大臣、宦官、宮女還是平民,平時都稱皇帝為「官家」,也可稱「大家」,禁中人私下議及時也稱「官里」。但在朝堂上或上奏章時,要稱之為「陛下」。大臣與皇帝議事時一般也是稱陛下。
總之,相較於「官家」,「陛下」是種更正式、慎重的稱謂。皇後一般稱皇帝官家,但若在正式場合或談很嚴肅的事時也會稱其陛下。
5. 在古代中國,妾怎麼可以稱呼丈夫的父母為爹和娘嗎
不可以,畢竟妾不算是主子,一般都要稱為老爺和夫人。除非是後宮嬪妃,那也只能稱為先帝和太後。
6. 古代侯爺的子女如何稱呼他父母,又如何自稱
這還能來有啥稱呼,一樣也是爹娘自孩兒的稱呼。
文雅一點的就稱呼父親母親,如果是詩書世家,子女稱呼上了年紀的父親一般是叫「大人、老大人」
這里不得不提一句,在清代以前,「大人」是用來稱呼自己的父母長輩的,偶爾會被用來稱呼年齡很大地位很高的官員。稱呼官員一般都是稱呼官職名或姓+官職名。你要是對著一個官員張口就叫「X大人」,那是在叫別人「爹」呢。
只有到了清代,有骨氣的人幾乎被殺光了,漢人被打斷了脊樑骨,變成了滿人的奴才,節操掉了一地,才上到宰相嚇到九品小吏,皆被稱呼為大人。
這也是為什麼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要廢除「大人」這一稱呼的一個原因
7. 古代皇室叫自己的父母是怎麼稱呼的
父皇 母後(對皇後) 母妃 皇阿瑪 皇額娘(對皇後) 額娘
8. 古代人怎麼稱呼父母
以下供參考:
家嚴,家父:指自己的父親
家慈,家母:指自己的母親
舍妹\弟:指自己的弟弟,妹妹
小犬:對自己兒女的謙稱
拙荊\賤內: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另外,令郎是尊稱對方兒子
令尊\令嚴:尊稱對方父親
令堂\令慈:尊稱對方母親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