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外的父母在帶孩子的時候,為啥不擔心孩子受傷害
網上流傳一張照片,就是一個爸爸帶著孩子出去遛彎,但是讓人覺得新奇的是這位爸爸不是把孩子抱在手裡,而是直接把孩子放到地上,讓他自己爬。等人走近之後,發現這是一位外國爸爸,這時人們就想,這可能是外國人的帶娃方式吧,跟中國的不同。如果這個孩子有個中國的奶奶的話,孩子的奶奶是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的。但是,在地上爬的孩子就一定會受傷或者著涼嗎?外國的父母就會允許自己的孩子生病嗎?當然是不會的,他們把孩子放到地上就是在保證了孩子的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的。其實這樣帶孩子還有其他好處呢,這就說給家長們聽聽。
其實,中西方帶娃的觀念素來不同,但是這並不代表外國人的帶娃方式就完全是不能學習或者模仿的,有時候中西結合的方式更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很多時候孩子還是按照傳統的中國帶娃方式帶大的,這是因為大部分孩子都是由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帶,孩子的父母完全沒有時間帶娃。其實孩子由父母自己帶才是最好的,因為這樣才能傳播最新的思想觀念,才能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Ⅱ 外國人的孩子都是自己帶還是給老人帶
一個網友留言說人家外國媽媽都是自己帶孩子,沒有哪個是老人幫忙。她覺得可能是風氣和習慣的原因,中國都是老人幫忙帶孩子,所以如果老人不幫忙,做父母的心理就不平衡。 確實,我們中國人帶孩子個個叫苦連天,一個個累死累活,全家老少齊上陣。是我們笨嗎?好像中國人各種缺點都有,就是沒人敢說中國人笨。是我們懶嗎?華人到了海外,都是以吃苦耐勞著稱。不過,正好我也有在國外生兒育女的親戚朋友,我就用我所知道的國外帶孩子方法,來研究一下中國媽媽為什麼這么累吧。 老公的表姐在德國生了個孩子,生完孩子之後,醫院的護士對新手父母做了一些培訓,包括怎麼帶孩子,怎麼洗澡,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國外也不是完全沒有坐月子一說,也會告訴一些注意事項)。但在中國呢?婦產醫院里人山人海,秧秧出生當晚,因為我沒有奶水,護士讓我用紙杯和小吸管給秧秧餵奶粉。餵了幾下她喂不進去,就不耐煩的說,你自己弄吧。然後丟下毫無經驗的我走了。 可想而之,當德國表姐經過培訓出院的時候,我在醫院什麼也沒學會,只受了一肚子氣。但我請老人幫忙了嗎?沒有。因為我花了每月4000多元的價格,請了一位有經驗的月嫂。我這位月嫂非常好,如果把孩子交給她帶我是放心的,但一年五萬的年薪我真的付不起。所以後來我請的阿姨一個比一個便宜,但能力也一個比一個低了。 我認識的所有在國外的媽媽,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全職,沒有一個上班的。在國外福利社保都讓人安心,當全職媽媽沒什麼可怕的。甚至有的機構企業會給職員的全職太太補貼。但在中國,如果你辭職回家,從此你就是一個沒有組織沒有專業沒有技能沒有飯碗的靠老公生活的人。何況很多媽媽本來工作非常穩定,一旦辭職,就再也沒有那麼好的工作了。 假如不當全職媽媽,繼續工作。像那位網友說的,可以讓保姆,託管,家庭幼兒園來幫助上班的媽媽。那麼咱們就先說保姆。在北京請阿姨真是可怕的噩夢,每一個媽媽幾乎都有不堪回首之感。價格高,脾氣大,能力差,而且好容易有個用著合適的,沒幾天不辭而別,去了出錢更高的一家。除月嫂外,我家前後用了大概十幾個阿姨,包括一兩天就走的。這些阿姨里,打掃衛生和做飯都能搞定的僅有一人,會做飯的有兩人,打掃衛生比較干凈的有一人,勉強能把飯做出來的有兩人,剩下的另一半,我絕不誇張,什麼都不會干。任何一個家務都要培訓。 這些阿姨里真正帶孩子有點經驗的僅有兩人,但其中有一個人脾氣古怪不能勝任帶孩子的工作。而且其中一半是我從專業育兒嫂公司聘請來的,都號稱帶過孩子,但其中幾位連尿不濕都沒見過。所以最後我家常年用的就是打掃衛生兼為做飯打下手在我工作時陪孩子玩兒一會兒的阿姨,這位阿姨工資1500元。逢年過節我會給鼓勵性的紅包。秧秧上幼兒園後這位阿姨就離開了我家,我用了幾次鍾點工做衛生。這才知道原來一半以上的鍾點工甚至不會做衛生。還要因為拖工時間之類的問題費盡口舌。社區里一家鍾點工收費比較高,做的不錯,但常常打電話過去說人都派出去了。現在我們家連鍾點工都不用了,老公打掃衛生就是。 國外的保姆水平我不知道,但我想總不至於到這種地步吧? 我周圍的朋友,有幸請到還算合適的阿姨的,幾乎沒有一個能「善始善終」。那些阿姨基本上都因為家中有事中途回家了,再找就很難找到同樣合適的。這也折射出一個社會問題,那些農村的阿姨,一旦家裡有老人生病,農忙或者任何一點小小意外,都只能回家。所以不是她們不想穩定,是條件不允許她們穩定。 再說到保姆的來源,我當時找保姆的時候,常常哀嘆說,要是能有個什麼北京下崗的阿姨,退休的老奶奶之類的可靠人就好了。按說這個可以有,但這個真沒有。連家庭幼兒園里的阿姨大多都是外地的。其實我也納悶,為什麼就沒有呢?只北京是這樣嗎?別的城市也是這樣嗎? 而國外的保姆,有相當多就是在城市裡。她們來路明確,是和你生活方式相似的群體。她們守家在地,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她們甚至自己有車也會開車。因此你上班早可以送保姆家讓她幫送幼兒園,下班晚可以請保姆去接孩子。 保姆情況如此,那些國外媽媽需要時可以選擇的計時託管,家庭幼兒園之類情況如何呢?北京有嗎?也有。我們附近一個比較正規的託管中心,一個小時200。辦卡啊優惠啊加在一起,好像是100多一個小時。我家附近的奢華室內游樂也有臨時託管業務,但對於這家年卡7000元起的地方,單獨收費的託管價格我連問都不想問了。每小時起碼幾百塊。而且他們不管給你接送孩子,就管給你看著。他們開門的時候,基本上你已經在辦公室打開電腦了。他們下班的時候,十有八九你還沒有下班。他們服務的對象,是那些有錢的全職媽媽,把孩子放在這里,去跟閨蜜喝個茶,去發廊做個頭發。這樣的境界,我們很羨慕,但大部分媽媽做不到。 這樣看來,產假結束後到2歲半上幼兒園期間,家庭幼兒園其實是上班族媽媽最好的選擇。我們社區里曾經有一家,我去考察過,雖然看起來各種不靠譜,衛生條件也很可疑,但還是有幾分動心,畢竟就在社區里。而且價格每月1700元對於北京大部分家庭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沒幾天,這家幼兒園就搬走了。走的時候連個招呼都不打,興趣班的家長去了一看人走樓空傻在當場,其不靠譜性可見一斑。 而且,家庭幼兒園在國內還是灰色地帶,所以沒有行業標准,沒有執行規范,沒有執照,沒有監管。一切全憑運氣和自覺。而即便如此,家庭幼兒園已經越來越多了,我想終歸這是正途,是以後最有前景的方式。 其實,外國人也未必絕對不依靠老人,在我買的國外育兒書指導書中無一例外都會提到,最初的幾個月,如果可以請你的父母來幫助你,那是最好不過的了。而且社會託管問題至今仍是女權主義組織為婦女爭取權利的一大熱點,即便是商業如此成熟發達的國外,幼兒照料和家長工作之間的矛盾也都還未能完全解決。 所以那位說國外如何如何的朋友,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此類商業行為的成熟化和規模化,中國的媽媽也能做到不依靠老人。當然現在也做得到,只是我們所做的犧牲和冒的風險要比國外的媽媽大得多。
Ⅲ 看外國父母怎麼教育孩子
紐西蘭 Bernny 兒子2歲半,女兒半歲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如果兒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Bernny一般都會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Bernny會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Bernny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有段時間,老大總喜歡往花園的魚池裡扔鵝卵石,並且屢教不改。Bernny會對兒子說:「你看看,你把小魚砸痛了,把水池弄亂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後Bernny會要求兒子把水池裡的石頭撿出來。有的時候,兒子可能也會耍賴,不肯去撿石頭。如果兒子耍賴,Bernny一般不會強迫他去,他會自己下去把石頭撿出來給兒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兒子鬧著要跟爸爸玩,Bernny就會借機對兒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頭扔進水池了,現在我要去撿石頭,沒有時間陪你玩。」這時候,兒子會體驗到他不良行為的後果。於是,他會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頭扔進水池。
Bernny認為,孩子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點而已,因此,Bernny主張父母把孩子當成人看,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懲罰有度
加拿大 Paul 兒子2歲半
加拿大也是個不主張體罰孩子的國度。以往時常有家長因為體罰孩子而被警察帶走的事情發生。不過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規定對2-12歲的孩子可以適度地進行體罰。體罰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輕,問題是這個度很難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兒園向老師告發父母打罵的話,有關部門就會立刻介入。情節嚴重的,父母甚至會喪失撫養權。Paul的一個朋友就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雖然最後有驚無險,但畢竟已經在警察局有了案底。
Paul認為懲罰孩子應該制定一個長遠目標,並圍繞這個長遠目標來進行。首先,他會給兒子定一些必須遵守的規矩,讓兒子明白自己的底線究竟在哪裡,一旦越過這個底線,他就會受到懲罰。前不久,Paul經歷了一件讓他十分難堪的事情。
那天他們在一家餐廳吃飯。兒子Johnny一坐下就開始玩他的刀叉,並故意將刀叉扔到地上。Paul不動聲色從地上撿起刀叉,將刀叉放在原來的位置,並堅定地對Johnny說「No」
Ⅳ 國外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獨立的
在原西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麼?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要在課余時間,在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Ⅳ 國外的的帶娃方式,放到中國真的可行嗎
由於中國和國外之間的文化差距,或者是生活經驗上的不同,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帶孩子上面有著不一樣的方式。在國外家長能夠帶著孩子一塊上班,這種現象是常見的。
外國人的有一些帶孩子的理念是可以值得國人去學習借鑒的,比如不要讓自己的父母過多的幫忙帶孩子,雖然做起來比較困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外國人的消費理念跟國人又不大一樣,在顧及孩子方面,外國人在購買嬰兒用品的時候,比如他們喜歡買一些罐頭類的產品作為孩子們的輔食,這跟國內不一樣,要看自己的經濟情況來做選擇。比如外國人在教育孩子們吃飯時一定要守時,在教他們如何自己學習動手,讓孩子不過多的依賴自己完成事情。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這些方面都是中國人值得學習的。
Ⅵ 國內和國外的帶娃方式有哪些不同
小寶寶從出生開始愛哭是很正常的,國內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會立馬抱起來哄;但是國外的家長確恰恰相反,baby哭的時候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玩,普遍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寶寶明白不哭的時候有抱抱。
Ⅶ 外國媽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一、美國人的父母觀
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愛,這是中國和美國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中國人更加含蓄、內在、有的時候這種愛有些沉重;美國人直白、外在、浪漫。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談中美不同的父母觀:第一:子女的所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在我國,毋庸置疑子女是屬於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東西一樣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第二: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我引用企業形式來說,在我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責任:從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陪讀(各種輔導班、學琴等),有時甚至把作業都包了,雙休日都搭在裡面,陪孩子上各種班。想著如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我們做的心甘情願,我們一輩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個好前途、好發展。家長所有個人的抱負、希望、心願等等全放在孩子身上。等到這一切都完成的時候,父母的青春年華也逝去了。當然,我們做父母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心理,等我老了孩子你的孝順我、照顧我,如果覺得子女照顧的不周到,心裡還很不高興。我不是說孩子不要孝順父母、照顧父母。而是說一種觀念或心態。我在和美國人交流這個問題時他們非常不解:為什麼?難道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愛好、追求嗎?
在美國,父母對子女是有限責任,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學前旅遊的費用,也可能家長給出,但不是說家長必須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等到18歲成人後,讀大學,有父母給出學費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這不是父母必須應該給我的。實際上很多父母不給出,孩子一靠獎學金、二靠打工來獲得學費。美國的大學生讀書期間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兩份工。父母對孩子的無限責任是教育,教育什麼呢?一是讓孩子懂得自身的價值。二是讓孩子懂得必須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給孩子足夠的性知識,讓孩子在他們身體變化時感到輕松自在。四是幫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們賴以立身處世的牢固的社會准則-----尊重和守紀。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認為美國是個很講民主的地方,學生上課時很自由的。從我在美國的感受看,和我們想像的不完全一樣,學校有非常嚴格的紀律要求。如荷蒙山高中男女生宿舍是兩個分別獨立的樓,男生要進女生樓必須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許可。如果沒有得到批准就進入,要請家長、退宿。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學生行為規范」,在新學期開學初,學校要組織家長和學生學習「學生行為規范」,並和學生、家長簽訂一份落實「學生行為規范」的協議,一旦學生和家長在協議上簽字,表明學生和家長同意學校對學生的各項要求,並願意承擔違反規定所帶來的後果。
一般的「學生行為規范」包括的主要內容有:第一:考勤及請假制度;第二:考場紀律;第三:課堂紀律要求;第四:著裝要求;第五:關於學生使用手機,BP機和收錄機等的要求;第六:性行為的要求;第七:各種被禁止的行為,如打架、幫派、抽煙、攜帶武器、偷竊等。行為規范中還明確了學生違反這些規定可能帶來的後果。例如,周六到學校上課、請家長、停課一周、轉學等。
因為中美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環境不同,誰也不能照搬誰的具體做法,但不同的觀念或心態決定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態度和做法,因為態度和做法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美國人的父母觀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從小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地看待,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有一些調查統計信息值得我們做父母的思考:江蘇常州700戶家庭教育現狀調查:「最不喜歡的人父母占 54.4%」。湖南人民廣播電台《我心中的爸爸媽媽》500份稿件中,表示對父母不滿的達到90%。上海90%的青少年對自己的父母不滿,70%的學生認為家長不了解自己。34%不喜歡自己的家。上海調查:對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佔86.4%非常困惑、苦惱的佔15%。北京市教科所對1242戶家庭調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沒有得到較好的教育。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父母,我覺得關鍵在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從這個角度講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個好父母是一門學問,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學習一輩子的一門學問。
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自信是導向成功的第一要訣,自信心對於人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或是與人交往、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作用。一個充滿自信心的孩子,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於嘗試,樂於面對挑戰。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家長
Ⅷ 美國人怎麼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的
美國家庭重視對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教育,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並注重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種環境中的自我保護能力。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1、自立訓練從幼兒開始。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覺前父母到孩子房間給孩子一個吻,說句孩子,我愛你!晚安!做個好夢!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個布狗熊、布娃娃之類的玩具安然入夢。
2、決不總是圍著孩子轉。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著、盯著孩子。六七個月的孩子就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用刀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決不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戲也是自己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塊做,很少纏著父母。父母外出旅遊,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給祖父母或花錢寄放別人家,請人帶幾天。家裡辦晚會或去參加別人的宴會,也看不到家長總牽著自己的孩子。
4、教孩子使用工具。美國家長教孩子從小認識和使用各種工具及電器。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應學會用這些工具,有什麼東西壞了,你就可以自己動手去修理。工具包手手鋸、刨子、銼刀、螺絲刀、鉗子等。父母教給孩子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讓孩子掌握操作要領,並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們使用煤氣灶、電爐和洗衣機。家裡東西無論哪裡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修理。
5、教孩子適應環境。約翰、柏拉姆夫婦假日里常帶著8歲的兒子與5歲的女兒到山區旅遊。每遇山澗需渡過時就叫兒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的涉水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選擇不當,就講明道理,並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上山時,他們從不乘坐纜車,而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讓孩子判斷決定有無危險,是否攀登,並問孩子該怎樣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