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人怎樣擺脫「死亡恐懼症」
姜大媽患乙肝已經有兩年,到處求醫,看過西醫和中醫,吃過各種中西葯,甚至還去求過菩薩,但都無濟於事,病情始終未見好轉。
姜大媽開始懷疑自己已經轉為肝癌,
近來她開始向上帝乞求寬容,希望多給她一段時間,讓她有幸看到29歲的兒子成婚。
案例分析:
姜大媽患上了典型的死亡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老年人心理障礙。人近黃昏容易想到死。許多老年人照鏡子,發現自己滿頭白發,滿臉皺紋,老態龍鍾,便仰天長嘆不中用了,死亡瀕臨感日趨嚴重。老年人群經常遭遇老伴或親朋好友去世,非常容易觸景生情,特別是年老父母的去世,更令人產生下一個該輪到我了之感。更多的是老年人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容易一蹶不振想到死亡。
老年人對待死亡有不同的態度。有些老年人清楚地意識到死亡迫近,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死亡,向醫生詢問究竟還有多久,據此做好計劃來安排自己的後事。有些老年人相信死亡是去另外一個世界過寧靜的生活,應該為死亡的降臨而祈禱。也有些老年人將死亡視為解脫,產生我累了,我該休息了的感覺,因而能平靜地面對死亡的威脅。
專家建議:
面對死亡問題不考慮是不可能的,但如何正確認識這個問題,科學地對待這個問題,專家就此提出了建議:1、老人要正確認識到死亡是自然規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無不遵循這個自然規律。世上沒有長生不老葯,即使大權在握的秦始皇,曾努力尋找長生葯,但終歸也未能實現。因此只有正確地面對死亡,順其自然,晚年生活才會活得愉快而有意義。2、從恐懼心理中解脫出來,認識到死亡是自然規律,那就應該泰然處之,不應有任何恐懼心理。一個老人只要自認為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對死亡,比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會產生什麼恐懼心理。3、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視心理、運動、飲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長壽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開,放得下,胸襟博大,樂觀開朗,無憂慮,無怨氣,善於調節情緒,以頑強的毅力樂觀的精神闖過每一個難關,知足、滿足、愉快地度過晚年的。
『貳』 老年人非常害怕死亡,一點感冒咳嗽就如臨大敵,怎樣緩解這種情緒
1、行為療法,採取系統脫敏療法或暴露沖擊療法。系統脫敏療法主要用於咨詢恐怖症,包括肌肉鬆弛訓練,評定不適部分予以粑症狀等級化、通過想像或給予合理地現實刺激以謀求症狀減輕;暴露沖擊法是指直接持續地讓患者接觸引起恐懼地情景或內容,最大程度地「充分暴露」給患者,以驅除患者恐懼心理,此法宜慎用。
6、葯物療法:這是目前最常用的咨詢方法。主要是針對你的發病是因為你體內某種化學物質的失調所致,所以運用某類葯物調節平衡。如果能用以上方法,就不要用最後一個,中國人認為是葯三分毒.盡量用以上方法咨詢!
『叄』 老年人也有心理疾病,你覺得他們最主要的心理疾病是什麼
對孤獨和死亡的恐懼
按照發展心理學原理,老年人內心追求圓滿感,若達不到會產生失落抑鬱情緒。
近幾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越發嚴重,各個國家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去做好老年人的 健康 服務工作。但是,部分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表明,老年人群體不僅生理疾病眾多,而且還普遍發生心理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
因此,老年人也有心理疾病,他們最主要的心理疾病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給出回答。
一 心理疾病
二 老年人特點
三 干預方法
1 概念
心理疾病簡稱精神病,由於內、外致病因素作用於人而造成腦功能障礙,從而破壞了人腦功能的完整性和個體與外部環境的統一性所致。
精神病的基本症狀是精神活動紊亂,導致認識、 情感 、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異常,以致不能維持正常精神生活,甚至作出危害自身和 社會 集體的行為。
2 分類
感覺障礙、知覺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 情感 障礙、意志障礙、行為障礙、意識障礙、智力障礙、人格障礙。
3 致病因素
污染、生活快節奏、緊張、信息量空前巨大、 社會 關系復雜、作息方式變化、消費取向差異、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實拉大、溺愛、生活壓力巨大。
我國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以滿足,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卻未必盡如人意。老人晚年失愛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是引發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
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綜合征、痴呆、阿爾采莫氏病、老年期譫妄、退離休綜合症。
其中,老年人痴呆是最容易出現的。
老年痴呆,又名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
1 對於患有心理疾病的老年人
定期前往醫院,尋求專業心理醫師的治療建議;
經常陪伴老年人,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陪伴;
注意飲食搭配以及生活方式。
2 對於正常的老年人
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陪伴,減少其孤獨感,提高幸福感;
給老人培養一門興趣愛好,降低精神疾病的發生,避免出現精神障礙、認知障礙;
合理安排老人飲食,宜清淡。
最後,奇奇祝各位各位朋友及家人身體 健康 、心情舒暢。
1.對死亡的恐懼心理,怕死,這個是他們的第一個心理問題,一點點疼痛都會將它放大一百倍,都會問「我會不會就這樣死了?」打個針也是哭喊,擔心自己的身體出現病痛會治不好,一個病人胃酸過多,胃動力差,一直糾纏著醫生要求開葯,解釋他年紀大胃動力不足,吃一點葯就好了,就是不聽,堅持認為自己特別是胃癌,甚至發脾氣稱醫生騙他,我們也會好言相勸並用檢查結果證明,總之讓他們安心。
2.空虛的心理,特別是年青時有點實力的老年患者,現在什麼都要人照顧,心理的落差很大,有個做領導的患者總是指揮病友或者護工做這個做那個,不順從他就發脾氣;還有就是孩子生活 、工作忙很少來探望的,沒有親人來陪伴的空虛心理,住院患者都會反復要求打電話或者在門口望其子女來看他,見到家人時就像小時候見到父母回來給我們糖吃一樣,眯著眼睛笑,還會向其它人炫耀「我兒子(女兒)來看我了!」
3.小氣心理,這個與老年患者的腦功能受損有關,也就是常說的老年痴呆,他們會懷疑你、病友偷了他的東西,藏了他的東西,四處尋找,並會大聲罵人;小氣地不讓人家接觸自己的東西,不分人家東西,還會記仇,分分都會計算一下。
4.心理障礙並發的身體疾病(心身疾病),年老患者軀體疾病會相對多一些,比如胃及十二指腸、肺部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的情緒變化很大,老人的面變得比小孩子還快,一會哭一會笑的,這樣對身體疾病的影響是比較大,也會形成情緒的軀體表現,出現開心血壓就高,傷心心臟病就犯,持續情緒低落胃部會不適等等,醫生護士需要特別注意。
總的來說,老年患者還是很可愛的,他們有很多人生經歷、有很多有趣的生活故事;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愛護他們,讓他們過一個安詳的晚年是我們醫護工作者、兒女們的義務!
老人最大的心裡疾病就是,怕晚年沒有經濟來源,另一方面怕孤獨,沒有兒女陪伴。
老年人最大的心理疾病是孤獨導致的。一般到這把年紀,孩子都不會在身邊,老兩口一起生活的還好一些,就怕先「走了一個」,剩下的就更加孤獨,更容易導致老年性心理障礙。這時候需要兒女多多陪伴,或周末多陪老人一起出去散散心也不錯。祝全天下的老年人都身體 健康 ,享福晚年。
老年人的特徵較年輕人不同,最常見的心理症狀:
1、恐懼症。只有最接近死亡的人最直接感同身受,隨著身體 健康 質量下降,老年人往往胡思亂想,擔心時日不多,對生命的流戀較常人更強烈更深厚,加之心理變化本身敏感脆弱,思慮過多反過來會對身體 健康 有不利影響,特別是本身已患上疾病的老人;
2、焦慮、抑鬱症。老年人身體 健康 問題,往往又間接影響了心理機能,身心 健康 是相伴相生的過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心理問題的產生不是一個早上形成的,因此不可能指望一個晚上解決掉;
3、情緒障礙。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傾向回憶往事,心理需要單一枯燥,對人做事消極被動,對生活並不積極樂觀,過一天算一天念頭常常掛在嘴上,不良情緒是壓力的罪魁禍首;
4、睡眠障礙。老年人不是沒有睡眠,而是深睡的時間不長,既有身體不適造成的的,擔心有時一覺真的睡過去,患得患失也有心理壓力所導致;
5、人際交往障礙。老年人適應性差,人到晚年,性格更趨於古怪,加上與年輕人交往機會趨少,有時也怕與小輩們說錯話引來埋怨,這都加劇了交往上的障礙;
不被理解 ,孤獨
和 不被理解的孤獨
--
人生下來就是孤獨的
這種孤獨隨著時間逐漸加深
直到老年變得無可救葯
甚至自己的親人也無法理解
只有自己明白
老人們最主要的心裡疾病是孤獨感。現如今的 社會 飛速發展,年輕人的思想觀念相較於老一輩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與父母或年老長輩相處或溝通時很容易產生代溝,這樣久而久之他們的觀點很自然就會被年輕人忽視,而且兒女們由於忙於奔波,一年中也很難有幾次相見的機會,這樣久了孤獨感就越來越強烈。
心理疾病根本就不存在。想想沒有這些名詞前,它是什麼?誰還沒有煩惱痛苦的時候了,這都是人生的一段經歷,不關注,就讓它過去吧!
『肆』 老年人為什麼恐懼死亡
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雖然離大部分人都比較遠,但老人就不是了。下面我准備了老年人為什麼恐懼死亡的原因,希望對您有幫助!
1、老年人為什麼恐懼死亡
從人類的進化來說,對於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懼,這並不是一個缺點,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覺活動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沒有人知道死亡以後是怎麼樣的。對死亡的未知,也是人們會對死亡產生恐懼的原因之一。對老年人來說,死亡比年輕人要近的多,因此對於一無所知的“另一個世界”的恐懼,自然也比年輕人要多一些。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到老年,死亡的幾率開始上升。也許自己還算健康,但當每次同學聚會,去公司參加慶典,與周圍同伴聊天時,發現自己當年的同學、同事、老夥伴相繼過世,難免不勝唏噓。人也許可以不怕死,但是對於孤單和寂寞,沒有人會喜歡。
同樣,從自己的角度來說,死亡意味著和伴侶、子女的訣別,如果家庭關系和睦,對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會害怕死亡將他們分隔。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死亡帶來的孤寂感,也是讓人恐懼死亡的原因。
此外,人是有想像力的動物,當人們從電影、電視劇、新聞報道等節目中看到那些瀕死者的掙扎、呻吟、親屬的哀號……往往會想到“自己死的時候會不會也是那樣?”這種對痛苦的害怕,不免會轉移到恐懼死亡上來。
2、老年人如何面對死亡
知道了恐懼死亡的原因,自然也就能找到應對的辦法。如果您已經進入老年,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識到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興衰的歷程,人生亦不例外。因衰老而死亡是一種“善終”,是最自然的方式,也是人生完整的最後一環。其次,死亡之後,感知覺自然就會終止,疾病所帶來的痛苦也不再會延續,更不存在所謂的“死亡世界”,不必為了解“死後是什麼樣的”而恐懼。最後,死亡雖然會把我們和至親分開,會讓他們悲傷,但是對於我們來說,越是能夠做到安詳和坦然面對死亡,越能減少他們的擔心,減輕他們的痛苦。
3、子女做什麼幫助老人面對死亡
家裡有老人的,子女又能做些什麼呢?人是社會的動物,害怕孤孤單單一個人。因此,作為子女,平時抽出時間來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幾個電話,都會減少他們的孤寂感,進而減輕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說到的“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除了精神上的關懷之外,在物質上也要盡可能多的提供幫助,讓老人的生活衣食無憂應該是最起碼的。此外,也要定期安排老人參加體檢,以便身體有了問題及時治療。
死亡恐懼症就是一種非正常的怕死,屬於神經性恐怖症之一種。神經性恐怖症,指面臨不利或內心情感體驗偏差,持續或反復的現實環境刺激等,造成皮質與皮質下部神經互相作用發生紊亂。主要臨床表現為:對特定事物的恐懼,如患者忌諱提到有關死的任何話題或任何有死的暗示意義的食物(比如不敢從白事一條龍的商店門前通過)一旦接觸到這些東西,就會出現四肢發抖、渾身冒汗等神經症狀。恐懼往往由幻覺、錯覺及妄想引起,並在深度幻覺中強烈發作。對於死亡恐懼症來訪者來說,要想恢復首先要矯正對死亡的不正確認識,坦然的接受這一自然現象,所以心理治療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一些症狀嚴重的患者來說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採用一定的葯物進行治療。
1、憶樂忘憂。我們的人生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遭遇各種問題。平時遇到困難,我們要學會選擇,不讓悲傷、凄涼、恐懼心境困擾自己。可以常回憶那些幸福、快樂的事情,讓心情保持快樂,開拓未來。不開心的事或讓你煩惱的事盡量不停留在頭腦。
2、淡泊名利。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很多人把名利看太過重要了,有些人甚至會為了名利,而不擇手段。達到個人目的時會耿耿於懷,怕自己死了沒時間享受勝利的果實。做事情畏首畏尾,給自己造成心理陰影。
3、憧憬未來。美好的未來是每個人的期盼。只有常憧憬未來的美好,才能終保持奮發進取,也不會把生死看的太重。不管未來命運如何,奮斗過拼搏過就是美好的。現實再殘酷,都要相信困難可以將克服。
4、靜神定恐劑。可以讓患者解除恐懼症的痛苦。還葯劑結合了多種中葯研製而成,每一種葯材都經過權威篩選出來的,不存在安全隱患。以上就是死亡恐懼症治療方法的介紹。一切恐懼來自你的心,將事情看開,就沒有什麼可以嚇到我們了。
『伍』 老年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有恐懼感
老人面對死亡會經歷五個階段,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死亡五部曲:
美國著名的心理分析醫生伊麗沙白.庫伯勒.羅斯通過對大量晚期患者的訪談及研究患者臨近死亡前的心理活動,將瀕臨死亡的過程分成五個心理階段: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
第一階段:否認與隔絕
大多數患者無論是在一開始就被明確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隨後意識到自己患有絕症時,第一反應往往經歷否認這一階段,產生不同程度的否認情緒,會在心裡想:不,這不可能。否認是暫時的自我防禦機制,它的意義在於抗擊痛苦,幫助重拾自我,激發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禦機制,不久就轉為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態度。
第二階段:憤怒
當最初的否認無濟於事,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開始出現,會自然而然的想:為什麼會是我。憤怒的根源是由於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無法充分享受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計劃等。常常把怨氣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階段:交涉
這個階段其實即是與殘酷的事實討價還價、做交涉和拖延時間,自我設定一個最後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實現一樁心願、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諾。
第四階段:抑鬱
當晚期患者對自己的狀況再也無法否認,當他出現越來越多的徵兆、變得越來越虛弱時,他無法做到一笑了之、無動於衷,也無法做到怨氣沖天時,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和焦慮,這種焦慮來自對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慮,也來自病人在等待與這個世界永別的過程中產生的悲傷。
第五階段:接受
經歷了前面的幾個階段,最終進入到對死亡即不感沮喪又不感憤怒的階段,這時候,不再惋惜自己將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開始默默守候離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為了逃避現實或是病痛折磨間隙的短暫休息,這一階段的睡眠變得象嬰兒一樣單純,對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興趣,重新找到了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