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現在有多少老年人
全國老齡辦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7.3%,平均近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
平均近4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
十三五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由於70年代以來獨生子女較多,將來「四二一」家庭結構比較普遍,一對夫妻要撫養一個子女,照顧四個老人。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漸漸變老,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現實壓力。
全國老齡辦政策研究部主任 李志宏:國家將加快探索建立長期照護保障制度,重點為失能失智的老年人,為他們的長期醫療護理與長期生活照護提供穩定可靠可持續的費用來源和保障。
⑵ 中國老年人口比例是多少
中國老年人口比例:60歲及以上人口佔18.70%,65歲及以上人口佔13.50%。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中國老年人口比例高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不僅導致勞動適齡人口總量減少,同時導致勞動適齡人口的年齡結構趨於老化。而與人口老齡化相伴隨的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這降低了新增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當勞動力新增數量地獄退出數量、新增速度慢於退出速度時,勞動力市場上年輕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這必然使得勞動力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勞動生產率。
2、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成本的影響
2005年10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人,到了2050年只要1.7個勞動力就要贍養一個老人。這就意味著在不降低養老保障待遇標準的條件下,勞動力的人均養老保障負擔將一直不斷加重。雖然養老保障成本由不同的責任主體所承擔,這些最終都會轉化為勞動力成本。
3、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年齡人口結構趨於老化,年長勞動力因智力衰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創新精神不足,不能適應技術革新和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職業的轉換和必要的調動,不利於企業的改革創新。
4、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考驗著政府規劃養老的能力。
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有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7623個,養老床位245萬張,僅佔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2%—3%的水平。
5、養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還需要大量的適合老年人心理、醫學等諸多方面的專業護理服務。
未來養老的發展應該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漸走向社會化,變家庭養老為社會養老,由政府承擔是大趨勢。盡管機構養老在中國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中處於補充地位,但其作用卻是相當大的。
以上內容參考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
⑶ 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多少億
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大約有1.9億人,在過去的20多年間,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增加了1.16倍,快速老齡化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挑戰。
近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聯合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指數課題組等機構發布了《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下稱「藍皮書」)。藍皮書稱,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基數大、速度快、未富先老以及地區差異大等特徵,急救和失能失智照護需求將快速增長。
從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看,2000~2010年,60歲以上人口和65歲以上人口分別增加了4689萬人和3072萬人,2010~2020年則增加了8637萬人和7181萬人,說明2010年之後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1年最新數據,65歲及以上人口為2005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4.2%。這是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首次超過14%。
我國老齡化的第二個特徵是未富先老、低生育率。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理事妥宏武表示,2021年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為14.2%,我國提前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它們在進入深度老齡社會的時候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我們國家人GDP在2021年超過1.1萬美元。OECD主要國家相關數據顯示,一些發達國家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社會時,總和生育率均值降為1.76。我國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社會時,總和生育率降至1.3。
我國老齡化的第三個特徵是地區差異較大。從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看,排在前三位的省份是山東、四川、江蘇,老年人口數量分別為1536萬、1417萬、1373萬。山東是唯一一個65歲以上人口超過1500萬的省份。從老年人口佔比來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14%的地區有12個,分別是湖北、天津、湖南、安徽、山東、吉林、黑龍江、江蘇、上海、四川、重慶、遼寧;最高為遼寧,達17.42%,這些地區屬於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尚未達到高度老齡社會的階段。
應對老齡化的機遇和挑戰
宏武認為,我國老齡化面臨兩個機遇:一是2021年已經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後,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比較大。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這些都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礎;二是國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健康產業發展速度加快。
藍皮書稱,通過公共政策調節和公共服務支持釋放生育潛能,我國還是能爭取實現總和生育率接近1.8和確保1.5的目標的。老齡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63嬰兒潮」一代人陸續退休邁入「65+」老人的行列後,我國老人照護、急救以及失能失智的需求都會大幅增加,養老服務供給需未雨綢繆,提前預備。
藍皮書稱,我國的養老機構床位數在2013年達到最高值493.7萬張,之後下降到2015年的358.1萬張,2020年上升為483.1萬張。受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影響,盡管養老機構的床位數在不斷增加,每百名老人(65歲及以上)擁有的養老機構床位數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稱,「十三五」期間,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包括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從11.6萬個增加到32.9萬個。
伴隨家庭養老服務功能的弱化,嵌入社會服務的居家養老成為主流。藍皮書課題組在20個一二三線城市開展了養老需求調研。結果顯示,排在受訪居民養老主要困惑前三位的是擔心突發疾病不能得到及時救治;護理人員不專業/好的靠譜的護理人員難找;醫養服務好的養老機構「一床難求」。可見,急診急救是居民養老最大的需要與擔憂。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對於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來說,急診急救的需要高於其他需要,心腦血管疾病和跌傷均需要15分鍾急救圈,將基本保健(含急診急救)作為民生保障的基礎設施應嵌入社區,是完善我國養老體系的一個艱巨任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有關負責人就《「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答記者問時稱,「十四五」時期是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順應老年人居家就近養老期待需求,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將著力解決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指導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通過簽約合作、與醫療機構毗鄰建設等方式提供醫養結合服務,滿足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的雙重需求。
⑷ 三十年後,我國的六十歲以上老人,有多少佔比
2016年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
聯合國規定凡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 7%以上或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 10%的屬老年型國家或地區。我國從 2000 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 歲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 個百分點,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占 8.87%,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 個百分點。0-14 歲人口佔16.60%,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 個百分點。然而,90-00 年的十年間,60 歲以上和 65歲以上人口比例分別提升了 1.77 和 1.45 個百分點,0-14 歲區間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了 4.93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少年兒童比重降低速度亦在加快。
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
我國與世界主流國家老齡化程度對比
中國的老齡化是一個規模大且發展迅速的過程,比其他國家都要更快。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7%。可以看到,我國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從總體上看,我國每百人所擁有的養老機構床位數較低,大體徘徊在1-2張之間。這與發達國家5-7張的床位數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也與我國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有較大的缺口,養老機構床位數供給遠小於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齡化一方面使得我國人口負擔比加重,社會贍養率增大;另一方面也為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一是對養老服務設施的需求不斷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別是高齡、患病老年人眾增多,對養老服務設施的需求也不斷擴大,並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加大。因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身體較弱,有病的相對較多,對衛生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對醫療要求越來越高。三是引起社會需求結構新變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特徵,產生了不同於其他人口群體的特殊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這預示著在社會總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場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為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養老產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預計到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加至1億,屆時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到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近3億,到2050年,我國將有4億老年人,也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現在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人口老齡化比例從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時間,發展非常迅速。預測到2020年,養老床位需求為729萬張,2025年底全國養老床位應達到900萬張以上。
中國老齡人口增長情況
一、老齡化現狀分析
聯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教的7%以上,那麼這個國家就已經屬於人口老齡化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所產生的,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取決於出生、死亡和遷移三個因素。決定人口老齡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到1999年,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行列。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整個人類社會能在資源保證、環境良性狀態下持續、健康發展,而人口老齡化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會對我國人口、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帶來不可迴避且深層次的突出矛盾。使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就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佔比快速上升
總體來看,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15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7%。2006年統計數據表明,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是1491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1.3%,65歲以上的人口是1419萬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為7.9%。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有如下特點。
1、純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傳統家庭越來越少,一對夫婦同時瞻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小孩的家庭逐漸增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純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約為4.3%,農村約為37.8%,並在繼續增加。
2、高齡老年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1.4歲,80歲以上高齡老人高達152萬,高齡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群體。本世紀前半葉,我國高齡老年人平均增長率超過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長率的1.7倍。
3、城鄉人口老齡化程度倒置。發達國家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於農村,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0年我國農村老齡化水平為1.9%,比城鎮高1.24個百分點,我國農村2006年老年人口為8557萬人,佔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65.82%。可見,中國未來老齡化對中國的挑戰重點在農村。
4、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我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於未富先老,而發達國家的情況則相反。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剛剛超過1美元,屬於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都在5—113美元以上。
以現在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老齡人口到了2010年將增加到1.12億,2020年將達到2.48億,2051—2100年將穩定在3—4億。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廣泛而深遠。
2006-2050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預測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中顯示:我國從2000年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14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8億,占總人口比例為10.1%,預計2020年這一比例會達到12.8%。近兩年國務院、各部委就制定發布了養老相關政策十餘條,從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服務標准化、養老機構改革、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並軌等多方面指導、支持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其中2015年2月25日,民政部、發改委等10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預示我國養老產業迎來新的階段。同其他消費群體相比,老年群體由於在生理、心理、經驗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老年市場的消費行為也具有了其自身的特徵,包括自住消費性強、習慣穩定和行為理智、追求實用便利等。老年人的這些消費特徵也決定了養老用品和服務與其他相比存在著不同之處,從而形成了特殊老年人消費市場。
養老市場規模巨大。全國老齡辦數據表明,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消費規模達到1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3.3萬億元,2030年達到8.6萬億元,2040年達到17.5萬億元。而從2014年至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佔GDP的比例將從8%左右增長到33%左右。我國將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二、老齡化未來趨勢預測——我國未來面臨人口增長三大高峰
據研究成果顯示,我國已相繼面臨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長的「三線交疊增長」的非常時期:總人口繼續直升,估計到2050年將達16億左右;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量將持續增長到2020年,達941萬人,所佔比重將增長至2010年,大約佔67%左右,屆時從屬年齡人口比下降至5%以下,社會贍養負擔最輕,即從現在至2020年是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最佳時期,隨後從屬比上升伴隨著勞動人口比重的下降,預示著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開始顯現。另一方面,未來一二十年我們在面臨勞動人口比重和絕對量增長的同時,還將面對失業人口繼續上升的趨勢。這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作出勞動就業戰略決策的合理選擇,從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喪失的不僅僅是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失去國家財力和自身養老金積累的「黃金時代」;更為嚴峻的是,我們還面對著人口年齡加速老化的挑戰。未來16年我國將進入老齡化加速發展階段,屆時老年人口將逐年遞增到2.43億,占總人口的19.96%;此後3年間將進入快速人口老化階段,老年人口比例將上升到32.73%,並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在這一高水平上。
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齡化程度預測
1.老齡人口絕對值為世界之最
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加上20多年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億,我國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世界老年人總數的1/5,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1%。但到2014年,中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4.11億,佔到總人口的29%,它將超過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英國目前的人口總和。解決好我國老年人口問題,對亞洲和世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來勢猛
老齡化可能是由於年齡金字塔底部少兒人口增長減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頂部的老年人口增長加速所導致,人口學中稱之為底部老齡化和頂部老齡化。發達國家經歷了由底部老齡化到頂部老齡化的漫長演變過程。而我國,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底部老齡化與頂部老齡化同時「夾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發展很快,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速度十分驚人。法國完成這一過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國用了6年,英國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於我國人口政策的作用,改變了世界老齡人口的發展格局,即人口老齡化不僅成為發達國家的問題,而且也已經開始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
3.人口未富先老,對經濟壓力很大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呈漸進的步伐。當它們的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1%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發達國家的人口是先富後老,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在2000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達856美元,屬於剛剛邁過最低收入門檻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變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嬰兒出生率甚至已經降到了1.;而人口預期壽命則由1949年的41歲延長到了7歲,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低收入國家之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壓力很大。
全球人口老齡化
全球老年人口撫養比
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與預期壽命的延長使全球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根據聯合國2007年的研究報告顯示,6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在1950年佔到全球總人口的8%,在2000年這個數據上升到了10%,預計2050年將達到21%。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晚年生活時,勞動年齡人口則呈現下降趨勢,退休者的生活支持來源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全球老年人口撫養比從1950年的8.3%上升至2000年的11%,預計2050年將上升到25%。
4.老年人口在區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達238萬,占總人口的18.5%,到2025年將達到最高峰468.8萬,占總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為188萬,占總人口的14.6%,到2025年將會猛增到416萬,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過現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低於東部。
另外,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就靜態而言,由於農村嬰兒出生率高於城市,因此老齡化程度城市高於農村;但就動態而言,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從鄉下涌到城市,農村老人因此經常無人照護,因此城鄉老齡化的程度正在接近。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總人口的 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 50.32%。同 00 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 13.46 個百分點。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鎮進程從 95 年開始加速進行,目前仍保持較高速度。
我國城鎮化進程
我國與世界主流國家老齡化程度對比
5.老齡人口高齡化趨勢十分明顯
人口學中認定,60-69歲為低齡老年人口,70-79歲為中齡老年人口,80歲以上為高齡老年人口。過去說「人活70古來稀」,現在說「活到70不稀奇」。我國高齡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高齡人口已從1990年的8萬增長到2000年的11萬,到2020年將達到278萬。高齡人口喪偶和患病的機率高,高齡女性多於男性,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們不僅需要經濟上的供養,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三、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1、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根據人口學的基本規律,老齡化使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勞動力年齡老化,導致勞動力供給的縮減以及勞動生產率的下降。2045年勞動力老化程度可能升至32.14%。近年我國依靠供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進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然而老齡化將會弱化這種優勢。一方面,老齡化導致了勞動力供給的下降,從勞動力價格上升,產品的成本增加,導致商品價格優勢喪失。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勞動者年齡的增長使得身體機能也會隨著退化,體力和腦力都處於衰退狀態,降低了勞動生產率。
2、人口老齡化使企業和政府的養老支出受到影響。對政府來說,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對養老金、退休金,醫療保障的需求自然會擴大,引起老年退休金、養老金、醫療衛生支出、老年福利設施和老年服務等國家支出上升,也就意味著政府消費基金的增加。對企業來說,企業也要負擔一部分離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社會養老基金。另一方面,國家為了緩解養老支出的財政壓力,會加大稅收,這就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打擊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不利於企業的投資。
3、我國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醫療保健以及護理服務等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特別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現代社會,老年人在滿足了物質消費的前提下,也會追求家庭服務、心理咨詢、休閑旅遊等非物質消費,老年人由於心理、生理上的差異,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場需求。隨著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斷上升,社會對老年消費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些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消費正作用於現存的消費結構,促使其發生改變。
4、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壓力增大。中國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農村。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有待加強。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5、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影響。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壓力急速膨脹。老年人是醫療衛生資料的主要消費群體,是醫療保障制度的重點對象。國際資料表明,老年人的人均醫療費用支出是在職人員的3—5倍。2000年我國老年人口醫療費用佔GDP的0.48%。預計到2010年將佔到1.11%,2020年將達到3.6%。同期的老年人口將增加1倍,醫療費用將增長5倍。2030年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將佔GDP的8%~9%。老年人口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GDP的增長速度。老年人口數量的急速增長加劇社會醫療保障費用支出規模的壓力。
6、人口老齡化對長期照料服務需求的壓力增加。長期照料服務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和臨終關懷等綜合服務。老年人長期照料服務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解決起來難度最大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據推算,全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數量在2020年將超過20萬人,2050年達到38萬人。目前,我國各類為老服務的機構能夠提供的床位卻很少,其中的長期照料服務床位更是少的可憐。此外,長期照料服務專業性較強,涉及到醫療、康復、護理、心理、臨終關懷以及管理等多學科內容,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決不了的,因此要大力發展長期照料服務機構。
⑸ 2006年至2014年中國人口老齡化數據
人口老齡化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構成挑戰。普遍的觀點認為,人口老齡化,導致整體社會消費意願降低,勞動生產率下降,社會經濟因此而中長期放緩。中國政府制定了多方面政策以應對這一趨勢。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過兩億的國家。截至2015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1%;65歲及以上人口1.44億人,占總人口的10.5%。
老年人口還在不斷增長,未來還有加速趨勢。統計數據顯示,自」十一五」規劃以來,十年內,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7299萬人,增加比例48.98%,年平均增速為4.90%。從2006年開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至2010年增速達到頂峰,2011年有所減緩,2012到2015年依舊保持年平均4.65%的高連續增長。
2006-201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變化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國家經濟信息中心預計,到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2030年前後將是中國老齡化人口加速發展的時期。
中國老年人口發展趨勢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人口市場深度調查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二、人口老齡化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在一個中長期裡面,在消費、投資以及勞動生產率方面對社會經濟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老齡化從中長期影響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由於收入水平大幅下降,消費大多依靠之前積累的儲蓄,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子女的支持等,因此購買能力必然下降不少。這同時導致老年人的消費心理傾向於務實性消費,老年人對新產品、新科技功能也缺乏年輕人那樣的追求,這不利於消費層次的提升,並阻礙消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口儲蓄率的下降,還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社會投資的下滑。步入老年以後,收入水平的減少,導致個人青壯年時期積累的儲蓄呈下降趨勢。反映在整個社會上,當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時,必然帶來居民儲蓄率的降低。中國近30年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高儲蓄推動的投資增長。從這個意義上,未來整體中國的社會投資將呈現下滑態勢。
人口老齡化對於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還在於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通常認為,老年人對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吸收速度要低於青年人,這會削弱整體社會的創新能力,從而削弱了技術進步對勞動生產率提升的貢獻作用。而老年人基於生理機能的原因,本身也會導致生產能力的下滑。這些都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並將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瑞銀在此前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洲、日本以及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率不高,即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由於伴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人口減少,從而總體影響社會勞動生產的效率,而儲蓄和消費意願的降低,反過來也會降低社會投資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這些因素將在一個中長期時間裡面壓低社會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效率。
盡管如此,老年人口的增加,對於許多致力於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和產品的企業來講,則是個很好的發展機遇。這樣的產品和服務涵蓋了護理、餐飲、旅遊以及輪椅、助聽器等諸多方面。這會衍生出一個非常可觀的銀發消費市場。此外,積極和恰當的政策,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齡化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為此進行了積極應對。
三、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一)開放養老服務市場,完善服務配套政策
對於養老服務市場的支持,近兩年以來明顯增多,尤其是進入2016年。
2016年,中國政府出台了7個以上的有關養老領域的政策,涵蓋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等諸多領域,扶持養老服務業,以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作為重要的議題,在10月1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改領導小組會議第二十八次會議上,會議通過了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的意見,要求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
(二)放開「全面二孩」,提高出生率
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提高出生率,以提高未來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行。從1971年中國強調有「計劃生育」,及至1982年確定為基本國策以後,「全面二孩」也是中國在限制生育方面邁出的最大步伐。國金證券此前發布的報告認為,基於人口結構與經濟狀況的變化,中國人口政策事實上形成一個從限制到鼓勵的過程。而放開二孩政策的本意在於,如果生的孩子多了,老年人在整個人口當中所佔比例提高的速度就會放緩。這被視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舉措。
(三)推動養老金市場化改革
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因素對於中國的養老金支付產生較大的壓力。2015年8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標志著中國養老金投資管理改革正式啟動,養老金市場化改革獲得實質性推進。這將提高養老金的資金回報率,有效提升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促進養老保險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健康發展的養老服務市場,還需要在稅收制度、醫療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改革。為推動養老服務這一新型服務業的發展,中國政府也在全力推動這些方面的改革。今年5月1日起,中國全面推行的營改增政策,將降低養老服務行業的稅收負擔。此外,媒體多有報道年底前可能出台的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方案,也將助力這一市場的發展。
信息化也是這一領域大力發展的重要保障。中信證券報告預計,未來相關養老政策仍會出台,涉及的方向之一將會是促進養老服務信息化,鼓勵遠程醫療服務、家政O2O、醫葯用品配送等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同時,在社會保障方面,將會繼續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理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政府做好基本養老服務,而非基本養老服務交給市場。在養老產品方面,以房養老、長期照護險等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也有望加快。
養老服務涉及領域廣泛,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業尚處於初級階段。考慮到龐大的老年人口,在政策支持下,未來這一領域發展潛力巨大。這也必將對於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⑹ 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多少
人民網北京9月1日電 (記者溫璐、宋子節)今日,國新辦就《養老托育服段乎務業紓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有關情況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會上,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永新介紹,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67億,占總人口的18.9%。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高齡、失能、獨居、留守等老年群體不斷增多,他們既有機構長期照護的剛性需求,又有依託社區居家便捷享受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殷切期待。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滿足廣大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具有重要而緊迫的意義。
李永新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政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優化設首枯施布局,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服務供給,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數為36萬個,床位達到812.6萬張。握芹悉養老服務機構作為養老服務主要供給主體,需要依靠持續穩定的服務回報來維持正常的運營。但近三年來受疫情影響,部分養老服務機構經營受到沖擊。據調研了解,特別是今年以來,多地疫情反復持續,這些地方的養老服務機構面臨較多困難,急需協同各方面力量加強幫扶、共度難關。
李永新強調,這次專門針對養老服務業出台了紓困扶持措施,充分體現了對民生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視,既有針對性推動疏解養老服務業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釋放了進一步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積極信號,將有助於進一步提振養老服務行業信心,加快推動各地養老服務提檔升級,從而以有效的供給來拉動服務需求,更好滿足廣大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
⑺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是什麼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如下:
由於人口慣性的作用,盡管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已經很少,但由於育齡夫婦的數量依然龐大,未來30多年時間里,人口總量仍將增長到15億左右才能靜止下來。
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結果,到2040年前後,印度人口數量將超過中國,中國將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中國仍將長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1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15.5%,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
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佔比10.1%,首次突破10%。
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491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萬人,出生率為12.37‰;死亡人口977萬人,死亡率為7.16‰;自然增長率為5.21‰。
2015年11月29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等5家機構聯合發布了《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報告》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已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
2021年3月2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將很快進入老齡化社會。現在,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佔12%以上,比日本、歐洲低得多,美國應該是16%左右,按照專家分析,用不了多少年,我國可能會超過美國。
所以,人口老齡化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趨勢預測
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48億,佔比例為17.5%。
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3億,佔比例為21%,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將達到13.7%,接近深度老齡化社會。我國將在2027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老人比例高於15%。而2025年中國經濟僅僅是2014年智利、波蘭的水平,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203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比例將接近四分之一,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16.2%。
204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30%,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22%,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達到4.34億,比例達到31%,65歲以上老人比例會達到四分之一,達到日本的水平。而那時候日本60歲以上的老人會佔全國一半。
2010-2040年,是我國老齡化社會迅速發展的時期,因為從2010年開始,建國之後嬰兒潮出生的嬰兒相繼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
因為1980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大幅減少了出生人口的數量,所以自2040年開始,我國老齡化速度會有所減緩。但是2040年之後我國老年人比例卻仍然居高不下,長期徘徊在30%左右。
中國是人口第一的大國,而且人口仍在持續膨脹,增速為每年570萬。一方面是人口總數持續增長,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會難題。
安聯集團上一期《人口結構變化報告》的中國專題中顯示,中國的退休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59歲之間人口)的比例約為19∶100。
按照中國現行60歲的退休年齡計算,2013年勞動力拐點將會突顯,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隨後開始進入退休潮,屆時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老齡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養老體制的改革顯得任重道遠。專家表示,作為第一支柱,以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社會養老體制改革是關鍵。
⑻ 中國至今60歲以上老人有多少
2011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499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883億,佔全球老年人口21.4%,居世界首位。同時,中國人口老齡化存在「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歷史欠賬較多、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等問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任務十分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