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年久病卧床的症狀有哪些
1.軀體表現長期卧床可發生各種並發症,使病情惡化。由於長期卧床和制動引起一系列的臨床表現,稱為失用性綜合征或運動不足綜合征。老年人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就難以擺脫。
(1)神經系統:
①感覺改變:長期卧床的老人常伴有感覺異常和痛閾降低,當癱瘓患者累及感覺傳入神經纖維時,很快表現出來在損傷水平以下的。
②運動功能減退:長期卧床病人所有運動均低於每天進行日常活動久坐的人。這種情況在弛緩性癱瘓引起的運動受限者更為明顯。
③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長期卧床的老人自主神經系統活動過度或活動不足,結果很難維持自主活動的平衡狀態,因而病人不能適應姿勢變更等日常活動。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還對心血管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
(2)肌肉系統:長期卧床最明顯的體征發生於肌肉系統,癱瘓病人尤其如此。
①肌力、耐力減退:卧床1周以後,肌力可喪失20%,以後每卧床1周將使剩餘肌力減弱20%;在無任何運動神經受損時人的優勢側握力如果是50kg,制動1周以後只有40kg,2周以後為32kg,3周以後則為25kg,依此類推。而肌力恢復的速度則要緩慢得多,按每天以最大肌力參加鍛煉計劃的人計算,每周只增加原有肌力的10%。耐力喪失是肌力減退的結果,其發生速度與肌力減退一致。
②失用性肌萎縮:肌肉體積縮小是長期卧床最明顯的徵象之一,也是肌力耐力減退的原因。在弛緩性癱瘓患者中,因下運動單位動作電位消失,其所支配的肌肉纖維喪失了收縮能力,逐漸產生肌肉萎縮。在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引起的痙攣性癱瘓病人或是夾板固定的病人。肌肉萎縮可以只有正常體積的30%~35%。
③協調不良與肌肉攣縮:肌肉萎縮、肌力減退及耐力受限等因素引起動作協調不良,表現在上下肢體嚴重地影響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病人出現不協調的主要原因是影響運動單位或更高級中樞的病變,但卧床本身也是起一定作用。肌肉萎縮常伴有肌肉攣縮,多見於膝屈肌和伸肌,給站立和行走帶來嚴重的障礙。
(3)骨骼系統:
①骨質疏鬆與異位鈣化:由於肌肉活動減少和卧床後羥脯氨酸和鈣排泄量增加,骨的有機與無機化合物的耗竭,導致骨質疏鬆,因而卧床老人比同齡人更容易發生骨折。骨鈣的轉移引起短暫或持續性高鈣血症,常伴有鈣質沉積在受損的軟組織中,這稱為異位鈣化。
②關節纖維變性與關節強直:這兩種損害也是久病卧床的主要表現。卧床老人由於關節運動減少,關節周圍的肌肉逐漸被結締組織所代替,加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異位鈣化,關節變僵硬,不能進行全范圍的活動,造成不可逆的畸形,引起關節永久性強直,並可造成變形性關節炎與關節周圍炎。
③腰背痛:長期卧床引起腰背肌攣縮,腰椎前凸度增加,骨盆前傾,容易引起腰背疼痛。
(4)心血管系統:
①心率增快:處於長期卧床的老人,交感神經的張力超過迷走神經,導致基礎心率增加。
②心力貯備減少:老年人心肌收縮力減退、心排血量降低,而長期卧床後心率增加,舒張期充盈時間縮短,舒張末期容量降低,心功能貯備較卧床前進一步減少,故病人只能進行有限的體力活動,因為過度用力可能引起顯著的心動過速與心絞痛,也可以說是潛在的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③直立性低血壓:這是長期卧床後最普遍的心血管系統不適應的症狀之一。長期卧床的老人在起立和坐起時,兩下肢都明顯淤血,靜脈迴流減少,妨礙舒張期心室充盈,心室搏出量減少,從而使立位血壓明顯降低。
④水腫:四肢運動能促進靜脈迴流,因廢用而不能活動的四肢容易導致靜脈血液淤滯,使毛細血管的流體靜壓增高,液體滲透到組織間隙發生水腫。如水腫持續時間長,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滲透到血管外形成纖維蛋白,容易引起攣縮,攣縮又可增加廢用程度,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⑤靜脈血栓形成:長期卧床時,骨髂肌的泵作用顯著減少或消失,下肢靜脈血液淤滯,加上老年人常處於高凝狀態,容易引起靜脈血栓形成。
(5)呼吸系統:
①肺活量減少與量大通氣量降低:卧床老人在最大吸氣或用力呼氣時,肋間肌、膈肌以及腹肌很少收縮,加上呼吸肌肌力減退、肋椎關節與肋軟骨關節不能承受全范圍的活動,導致肺活量、有效呼吸量及最大通氣量均明顯降低。
②缺氧:上述限制性損害和水平姿勢(卧床)對肺循環的影響,使通氣/血流比值明顯降低。如卧床老人可發生肺下部通氣不足和血流過度,引起顯著的動靜脈短路現象,降低了動脈氧張力,導致缺氧。如果患者由於感染或運動提高了代謝需要,缺氧更明顯。
③墜積性肺炎:卧床使呼吸道纖毛清除功能明顯降低,呼吸道黏液分泌易於聚積在下部支氣管,加上呼吸運動受限和咳嗽反射減弱,容易引起細菌和病毒在肺內繁殖而發生墜積性肺炎。老年人久病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或餵食不當造成食物誤入氣道,更容易誘發肺部感染。
(6)消化系統:卧床老人腸胃活動全面減退,不僅影響蠕動性能,也影響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①食慾減退:不活動的老人熱量需要減少,卧床引起焦慮-抑鬱症,都可引起食慾顯著喪失,最終導致營養不良。
②便秘:長期卧床老人因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胃腸蠕動功能降低,腸道吸收水分增加,液體和纖維攝入量過少,容易引起便秘。長時間便秘會引起糞便阻塞,甚至腸梗阻。
(7)內分泌與泌尿系統:
①多尿:主要發生於卧床休息的早期,因為身體處於水平位,部分細胞外液轉移到微血管床的靜脈側,使靜脈迴流增加,興奮右心房容量受體,反射性抑制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導致多尿。
②尿鈉排出增加:這是伴隨初期多尿發生的暫時現象。
③尿鈣過多:長期卧床引起骨質疏鬆,骨鈣不斷進入血液,最後使尿鈣排出增多。
④腎結石與尿路感染:由於尿鈣顯著過多、膀胱功能受損及放置尿管,容易發生尿路感染。尿鈣過多、尿瀦留以及尿路感染可導致腎盂或下尿路產生結石,反復發作尿路感染與結石可逐漸損害腎功能。
(8)皮膚系統:
①皮膚萎縮:由於食慾不振和營養不良造成皮下脂肪減少,皮膚老化使皮膚厚度變薄及彈力纖維變性,從而導致皮膚豐滿度喪失。
②褥瘡:這是長期卧床的常見臨床表現,多見於骶骨、坐骨結節和外踝等部分。這不僅是單純的機械性壓迫所造成的循環障礙,而且也與營養不良、糞、尿等所形成的局部濕潤與污染等因素有關。
2.心理表現久病卧床老人,幾乎都有一定的心理精神障礙,因為不能活動,社交活動減少容易發生焦慮-抑鬱症,智力活動能力也因長久不活動和閉門不出而顯著減退。據調查,在家久病卧床老人42%一人獨居;和家人能經常說話的只有58.6%;40%~60%不看電視、報紙、聽收音機;79.3%沒有生活情趣;39.5%從未出過門,社會交往幾乎隔絕;18.2%近乎痴呆。因此,老年人一久病卧床,生活質量受很大影響,往往悲觀失望,軀體疾患也往往日益加重,心理、精神障礙→軀體障礙→加重心理、精神障礙,形成惡性循環,直到使老人逐漸走向生命的終點。
3.社會表現長期卧床不僅給老年人造成身心障礙和生活質量下降,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卧床老人的家庭成員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體力、精神和經濟上的幫助,從而影響家人的正常生活。卧床老人因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需專人照顧者佔90%以上,從而導致57.1%的家人不能外出,33.4%不能安睡,25.6%不能上班工作,1.5%不能結婚。卧床老人對醫療保健需要增加、醫療費用高、住院率高。在久病卧床老人中,在醫院者佔31%,其餘的69%中,有2/3在家,1/3在養老單位。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傳統的大家庭逐漸減少,小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對下一代經濟上的依賴性逐漸減少。小家庭增多與人口老化將導致無人照顧的老人與鰥寡孤獨老人數增加,因而卧床老人的照顧將逐漸轉為以社會服務為主,如何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和醫療服務費用,研究採取各種社會措施,改善社會環境,以保證卧床老人的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有關久病卧床的診斷標准,20世紀70年代日本提出,老年人因病殘經過治療(包括康復)沒有再起床希望並卧床6個月以上稱為久病卧床。但是,由於老化的個體差異大及卧床的病因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即使卧床1月,也可根據疾病的種類和程度,確定為久病卧床。由於人口老化和病譜的變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逐步受到重視。90年代日本再次提出,老年人因長期患病和傷殘所致的日常生活能力減退,部分或全部需要幫助的臨床現象,稱為久病卧床。並根據殘疾老人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分級如下:①生活自理:雖有殘疾,但日常生活一般能自理,並能自行外出。②卧床前期:室內生活一般能自理,但無人扶持則不能外出。③卧床期A級:室內生活需人扶持,床上生活為主。④卧床期B級:全天床上生活。
⑵ 長期卧床的病人並發症及其病因
1.褥瘡 老年人皮下組織及血管數量減少,組織再生能力差,卧床太入,局部組 織因受壓不暢,很容產生感染壞死,潰爛。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時翻身,局部 加棉墊或氣墊,減少局部壓迫,保持局部清潔衛生。 2.便秘 長期卧床的病人,排便不習慣,因為食物發酵產氣,及呻吟吞入的氣體, 使腸道膨脹,腹脹也比較常見,只有保持樂觀情堵,適當給予消食如山楂陳 皮、蜂蜜等,亦可進行腹部按摩或熱敷,可緩解腹脹和便秘等。 3.尿結石 長期卧床易導致鹽類晶體沉積,鈣鹽久滯於腎及尿道易形成結石。可以 囑病人多飲水,有利於微小結石排出。適量活動,有利尿排出,不易形成結 石。控制感染,防止尿呈鹼性。少吃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毛豆等,少吃 動物內臟、咖啡、濃茶等。 高血鈣,骨質增生, 4.高血鈣,骨質增生,骨質疏鬆 長期卧床可加速骨鈣吸收,一方面加速骨質疏鬆,另一方面,血鈣水平 上升,引起高鈣血症,心律失常,腹痛,形成鈣在關節滑中的沉澱,導致關 節疼痛。加強肢體活動,增強肌肉及骨骼的鍛煉。 5.泌尿系感染 長期卧床,由於精神因素和老年人膀胱氣化不利,前列腺增生等原因, 常出現尿瀦留,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要鼓勵病人多飲水以增加排尿,必要時 葯物排尿,可行腹部按摩或插導尿管。 6.墜積性肺炎 老年人呼吸功能減退,肺活量減少,加上長期卧床,痰液積聚,咳出困 難,易引起墜積性肺炎。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或主動按胸,輕叩背部,鼓 勵咳嗽排痰。 深靜脈血栓、 7.深靜脈血栓、肺栓塞 肺栓塞多與下肢動脈血栓有關。多做肢體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 給予葯物治療。 8.心血管疾病 長期卧床,血流緩慢,心臟缺血,缺氧加重,引起心臟傳導和自律性改 變,易引起心臟病發作。要給予低鹽、低脂飲食,鼓勵患者適當活動四肢, 控制體重。 9.口腔疾病 對於卧床的重病人,通過漱口、擦洗牙齒,做好口腔護理可以保持口腔 的清潔、濕潤、預防口腔的潰瘍以及感染等並發症;還可以防止口臭、口垢, 有利於促進食慾;同時通過對口腔進行護理,可以觀察口腔的變化,及時發 現有無潰瘍、口臭或者感染等。 10.肌肉萎縮 . 由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等 病因產生的肌肉萎縮。注意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合理調配飲食結構,勞逸 結合,嚴格預防感冒、胃腸炎。
⑶ 老年人骨折後長期卧床可能引發哪些並發症折
不論年齡長幼,長期卧床可能帶來許多並發症狀:氣血運行不暢通、食慾下降、肺活量下降、血鈣流失(骨質疏鬆)、肌肉無力(或嚴重者肌肉萎縮),腰肌酸軟、小腿肌肉無力、行走困難、腦昏眼花等等。如此這些症狀會因卧床時間長短、骨折程度、各人體質、年齡或身體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不可能完全一致或相同。
⑷ 長期卧床病人並發症有哪些
這個要看你是什麼抄病因導致的襲長期卧床,其中有幾個共同的病症(也可以說是因為長期卧床而導致的後遺症):1,肺炎:這個通常情況下是因為痰液排不出和食物等造成的吸入性而導致的。也可以由感冒導致,最關鍵的是因為長期卧床導致病人免疫系統低下,造成極易感冒,從而誘發肺炎。2,尿路感染:因為長期卧床的病人,因為體位的原因導致尿液無法排空,久而久之就造成膀胱炎或尿路感染。3,褥瘡:也是因為體位的原因,病人不能自主翻身,從而導致局部的褥瘡發生。4,濕疹:這個也是因為體位的原因,病人局部(尤其是陰囊「褲襠」部位潮濕引起的,也可以發生在背部或肘部或腋下。
以上是幾個經常能發生在長期卧床的病人身上的病症。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的病症,這個也要看你因為什麼病導致的長期卧床,殘疾導致的長期卧床或腦梗·腦出血導致的長期卧床,都有可能導致不同的病症發生。
⑸ 長期卧床會導致什麼疾病
1.肺炎。長期卧床會讓呼吸道分泌物難以排出,導致肺部感染加重,引起墜積性肺炎。家屬應經常幫助患者翻身,叩擊其背部,鼓勵患者有痰盡量咳出,必要時用化痰葯。另外,吃飯時最好協助患者保持頭部稍高的半坐姿勢(上身與床夾角在30°或45°),飯後不要立即平躺,防止食物進入氣道引起吸入性肺炎。研究發現,環境的舒適直接影響患者的呼吸道健康,建議保持環境溫濕度適宜,溫度保持在22℃~24℃,濕度以50%~60%為宜。
2.便秘。長期卧床,胃腸蠕動減慢,身體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會下降,容易出現便秘、腹脹、腸梗阻等情況。日常的飲食合理十分必要,飯菜營養要均衡,色香味也要兼顧,稀軟的飯菜最好。李海聰主任表示,針對便秘等消化功能降低,可進行腹部按摩,具體方法是睡前或飯後1~2小時,手搓暖後,以肚臍為中心,兩手掌旋轉按摩腹部,順時針按摩10分鍾左右。
3.肌肉萎縮和骨質疏鬆。卧床患者運動量幾乎為零,肌肉和骨骼得不到鍛煉,營養代謝又受到影響,成骨過程減少,破骨過程增加,易發生肌肉萎縮和骨質疏鬆。需要幫助患者進行相應的功能鍛煉和肌肉按摩,活動量應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而定,循序漸進地進行。
4.靜脈栓塞。肢體活動受限,血流變慢,血液黏稠度和迴流阻力變大,容易發生靜脈栓塞,多發生於下肢。除了幫助患者進行規律的功能鍛煉外,還需注意飲食清淡,減少血栓形成。
5.褥瘡。長期卧床,可引起局部組織長期受壓,易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和營養不良,導致褥瘡的發生。可通過適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進行預防。
6.尿路感染。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易發生尿路感染,要保持插管的局部清潔,做好定時消毒和護理。鼓勵患者多喝水,經常更換體位,預防尿路感染和結石的發生。
7.抑鬱。部分因心腦血管等疾病導致長期卧床的患者,易產生孤獨、恐懼心理,應密切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進行良好溝通,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身情況,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