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的作文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九登高,並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也被稱為「茱萸節」。
㈡ 關於敬老愛老的現代詩句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 留著, 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他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來! 母愛 母愛 是血與脈的相通相融 是兒女的福母親的痛 母愛 猶如春天的風 她輕輕拂過 大地才會一片綠色 母愛 是天上的雲 總讓烈日 先從她的身驅穿過 給大地呼風換雨降祥和 母愛 是雨後的霞 總讓清洗過的大地 不棄的躺在懷里 把七彩人生夢譜寫在高高的天際 。
:母愛 母愛,是人類一個亘古不變的主題。
我們賦予它太多的詮釋,也賦予它太多的內涵。 沒有歷史史詩的撼人心魄,沒有風卷大海的驚波逆轉,母愛就象一場春雨,一首清歌,潤物無聲,綿長悠遠。
當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而他們的終點則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媽媽是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一聲呼喊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漂泊」。 母愛是天涯遊子的最終歸宿,是潤澤兒女心靈的一眼清泉,它伴隨兒女的一飲一啜,絲絲縷縷,綿綿不絕,於是,在兒女的笑聲淚影中便融入了母愛的纏綿。
母愛就象一首田園詩,幽遠純凈,和雅清淡; 母愛就是一幅山水畫,洗去鉛華雕飾,留下清新自然; 母愛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轉悠揚,輕吟淺唱; 母愛就是一陣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春光無限。 母愛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語,母愛就是漂泊天涯的縷縷思念,母愛就是兒女病榻前的關切焦灼,母愛就是兒女成長的殷殷期盼。
母親是一艘大船 載著我們駛向大海 去追尋生命的奧秘 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母親是一座高山 蘊藏著萬物 哺育我們成長 強壯我們的身心 母親是一曲動人的歌 帶著我們雲游四方 用她那優美的曲調 頌吟著祖國的歷史 母親是一縷春風 吹生著世界萬物 盈盈的步履間 帶來了勃勃的生機 母親是絲絲春雨 滋潤著大地萬物 啊!母親 我愛你,你是我心中永遠的摯愛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言詞悲切,凄苦哀絕,足以令人慷慨動容,下千秋之淚。
牽起手,
我們同一片藍天下走,
抬頭仰望星空,
有你們留下的汗水和淚水.
俯首看著地,
那金黃的麥子是你們寶貝,
就象我們,
捨不得放下,
捨不得捧起.
看看身邊的爺爺奶奶,
微笑之下藏著的皺紋什麼時候又深了又多了.
想想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讓一個位,
撐一把傘,
換一個燦爛的微笑,
天空會多一顆閃亮的星星!
前輩,你好!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尊敬老輩,天經地義。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打濕了多少觀眾的眼睛,震撼了多少遊子的心靈,說出了多少天下父母的心裡話。一首歌為什麼能引起如此強烈共鳴?這是因為這首歌用最朴實的語言道出了人世間最普遍的真摯情感,回應著人民群眾對傳統美德的呼喚。我不想把他們叫老人,我喜歡叫他們前輩。在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來臨之際,除了道聲好外,我不禁思緒萬千……
「尊老愛幼」之說是誰提出來的,不曾考究,但皆知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一詞怎麼解釋?約定俗成的一些內涵,如供養尊敬父母。從大的范圍來說,「尊老」實為「孝敬老人」。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樣尊敬別人的老人。我國自古以來就倡導「老有所終」,形成了尊敬老人的良好家庭道德傳統。誰不尊敬老人、孝敬父母,誰就會被世人唾罵為「缺德」,情節嚴重的還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尊敬老人,不僅是每個公民必須遵守的道德准則,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和法律義務。戰國時期高居宰相之位的呂不韋曾寫了一篇修身處世的文章——《孝是萬事的綱紀》。文中提到:「人君孝順,那名聲光彩榮耀,可以讓臣下信服而聽從,天下都稱譽。人君孝順,臣就會忠心侍奉君王,做官清廉,面對危難而死節。士人民眾孝順,就會勤勉耕種,保國功戰都堅定,不會敗北。孝是三皇五帝的根本要求,萬事的綱紀。」君王尚且能以身做則,百姓效仿,自然可知。
縱觀古今,我國有許多孝子孝孫的故事流芳後世。如在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仗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何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這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有詩頌曰:
體念母親情至忱,
線棰輕重甚關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
頓起心酸淚濕襟。
是啊!人間情,最深數親情。親情是母親油燈下熬白的雙鬢,親情是父親肩頭扛著的行李。暮色中那一雙祈盼的眼睛,盛滿的全是思念的淚水;千里外那幾聲輕輕的叮嚀,串起的都是牽掛的音符。親情啊,她是孟郊詩中的「慈母線」,她是朱自清筆下的「背影」,她是焦波鏡頭中的「我的父親母親」。萬物會隨時間而模糊,可深刻在親人皺紋里的親情卻不會模糊;萬事會隨空間而淡忘,可烙印在親人老繭中的親情卻不會淡忘。
一個尊老敬老愛老的人是高尚的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的家庭是溫暖的家庭,一個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是文明向上的社會。讓我們一起加入尊敬前輩的行列吧!讓一個個小小的好習慣支撐起閃光的美德; 讓一個個默默的美德支撐起深厚的修養;讓我們用深刻的思想這一撇和堅實的行動這一捺,共同支撐起不俗不凡的「人」字。再次願天下所有的前輩笑顏常駐!
作者:陶喆
倘若這個大院——
是一株玄妙的蒼樹
它的每條枝上——
終將落下一葉孤舟
在暴風雨夜——
它不被波濤吞沒
風平浪靜時——
海浪也不來推它
它只是靜止的浮在
靜靜的回憶的海面
——磋砣
當三月艷陽高照
游戲在沙漠的蠍子
遇上仙人掌的溫柔,
它們的相逢——
沐浴在炎炎烈日
而在這個世界上
一切終歸時間統治
它幾百年的臣服
——在炎炎烈日
一瞬而逝的相逢
摘得永恆的皇冠
當年輕的眼睛
親吻她的皺紋
她低下前額的衰老
令人欣羨的容貌
神傷透過發香
你會看到——
她曾擁有怎樣的美麗
對我來說——衰老
是靈魂的跳躍
是投向天堂的翅膀
像小鳥一樣優雅
翻開雲層的帳單
愛情只付出孤獨
而這孤獨的一頁
不比一片羽毛更重。
1、墨萱圖·其一
元代: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譯文: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
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
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
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
抬頭看著一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2、母別子
唐代: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譯文:母別子,子別母,白天的陽光似乎都因為悲傷而失去了光彩,哭聲中無限凄苦。
一家人住在關西長安,丈夫身居大將軍的高位,去年立了戰功,又被加封了爵土。
還得到了賞賜的金錢二百萬,於是便在洛陽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婦。
新婦來了不滿足,就要丈夫拋舊婦;她是他掌上的蓮花,我卻是他們眼中的釘子。
喜新厭舊是俗世的常情,這本來也不足為悲,我就要收拾行裝,無奈地離開。但悲傷的是,留在丈夫家的,還有兩個親生的小孩。
一個才剛剛會扶著床沿走路,一個才剛剛能夠坐起來。坐著的孩子啼哭,會走路的孩子牽著我的衣服。
你們夫婦新歡燕爾,卻讓我們母子生離死別,從此不得相見。
此時此刻,我的心有訴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還不如林中的烏鵲,母鳥不離開小雛,雄鳥總在它們身旁呵護。
此情此景,倒象是後園的桃樹,曾經遮蔽著花房的花瓣已經隨風落去,幼小的果實還將掛在梢頭經歷霜雪雨露。
新人新人你聽我說,洛陽有無數的紅樓美女。
但願將軍將來又立了什麼功勛,再娶一個比你更嬌艷的新婦吧。
3、別老母
清代: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
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4、思母
宋代:與恭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譯文: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簫,銀河紅牆對我來說是那樣的遙遠。
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為了誰在風露中佇立了整整一夜呢?
纏綿的情思已盡如抽絲的蠶繭,宛轉的心已經像被剝的芭蕉。
回想起她十五歲時在那月圓之夜的情景,可嘆我手中的這杯酒竟已無法消除心中的憂愁。
5、清明
宋代: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清明佳節時分,桃紅李白,竟相綻放,猶如笑臉。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及時的春雨滋潤著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絕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他們是貧賤愚蠢還是賢能清廉,至今又有誰知道呢?現在留下來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我自豪地告訴大家,
敬老愛老的美德是黑夜裡的一盞燈;
是寒冬里的一把火;
是沙漠中的一泓泉;
是久旱時的一場甘霖。
美德,其實就是需要幫助時,伸過來的一隻溫暖的手;
需要談心時,遞上來的一顆火熱的心;
需要關心時的一句親切慰問。
只有在這種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間的溫馨與美好;
才能遠離孤獨,
才能欣慰地走完屬於他們的人生旅途,
才能使整個世界充滿歡聲笑語。
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做到敬老,愛老,助老。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文章一: 父親是一棵參天大樹,支撐著整個家庭,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你這棵幼小的樹苗,母親是一片荷葉,沒有她,你這條小魚缺少生命的屏障。
一些不孝的子孫,把父母老人趕出家門,但是,我要呼籲,關愛老人。 其實,老人才是最辛苦的,他們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拉扯成一個小學生,費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代價,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那麼多,難道就理應得到被趕出家嗎?不,人老了,需要的是和諧,需要的是溫暖,不是一頓「惡罵」,一陣惡厭的話語。
親情是一個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一本書上曾說過:「長大了,一定會與人交流,有一種人堅決交不得,那就是不孝順父母的人,父母把他(她)養了這么大,他(她)都狠的下心,對這些朋友,他(她)就狠不下心了嗎?」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愛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可以說,父母為養育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說到:愛集體、愛祖國、愛社會…… 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擔起對父母應盡的贍養任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方面,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卻很少見到子女,給父母一個豐衣足食,更不用說是精神安慰,因為老人,需要的是親情,是全家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豐衣足食是遠遠不夠的! 父母在很多人眼裡已經不再重要,甚至是一種負擔,在他們眼裡,老人曾是盛開的花朵,現在卻已凋零,曾是茂盛的大樹,現在卻已落葉,可老人卻為社會做著無私的奉獻。
老人們為了下一代的成長嘔心瀝血,為了中華的傳承做出了貢獻,更為祖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他們理應受到兒女的孝敬,社會的尊重。就沒有我們。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中,韓國有一位青年姓張名良,一日,他在一座小橋邊上散步,有一個老頭兒,故意把鞋弄到了橋底下,對張良說:「小夥子,幫我把鞋撿起來」。張良不假思索的下橋撿了回來,老頭兒又說:「給我穿上」。
張良想:「既然我為他撿了鞋,索性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的西,於是,他就給老頭兒穿上了,老頭兒把鞋來來回回弄下橋三次,張良也耐心的一次又一次的去撿,老人見張良可信,是個好人,便傳給了他一套失傳以久的兵書《太公兵法》。 其實,對待老人與父母的和善,並不是圖獎勵和誇獎,對待了上年紀的他們,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或許有一天,你明白了「心中無我,方能無欲無求」這一句話時,你才悟到了愛的真諦。
如果有一天,你的學習很優秀,但如果你做不到尊老愛老助老,你就不是一個品學兼優人。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最後讓我們共同努力,「敬老愛老助老,共建和諧左旗」! 文章二: 敬老愛老的真諦 社會逐漸步入老齡化,如何能讓老年人歡度晚年,為其子女們消除後顧之憂?如何讓全社會的人都能真正做到敬老愛老?如何讓老年人在創造和諧社會中再現活力……近日,筆者冒著嚴寒來到溫暖如春、其樂融融的臨猗縣溫泉老年公寓。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幸福地生活在這里的一大群老年人。敬老愛老必先尊老 臨猗縣溫泉老年公寓在創建初期就樹立了崇高的敬老愛老理念。
創建者們決心要創一流的業績,建一流的硬體設施,奉獻一流的愛心,做一流的服務……該公寓坐落在臨猗縣城的最高處———三星台,四周被美麗的田園風光所包圍。最為獨特之處是,此地有一眼熱地溫泉井,溫泉富含多種礦物質,每星期老人們能在這里洗兩次溫泉浴。
此外,各種娛樂設施也應有盡有。采訪中,該公寓經理閆淑玲告訴記者:我們員工的服務宗旨是:盡兒女孝心,賽人間真情。
我們的服務爭創一流,力爭把我們的溫泉老年公寓辦成老年人的溫馨家園,辦成讓人稱贊的社會福利機構。 為老年人奉獻兒女般親情 工作和社會的壓力有時無法讓兒女們在父母跟前盡孝,但他們更擔心的是老年公寓的服務能否讓他們放心。
所以養老單位的經營理念必須建立在良好的人性化服務基礎上,用愛心將親情化的服務滲透到每個細節。在臨猗縣溫泉老年公寓,老人們都愉快地生活著。
健身、娛樂、聊天,豐富的日常生活讓他們精神格外飽滿,心情也十分愉快。不論是健康老人,還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這里的服務人員都能耐心、細致、周到地進行護理。
護理員荊紅強護理的第一個對象是83歲的離休幹部申老。申老患有腦血栓後遺症,剛入住公寓時神志不清、口齒不靈,大小便失禁,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著,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小荊從點點滴滴入手對申老進行全方位護理。老人大小便弄臟的衣褲、被褥,小荊隨臟隨洗,房間、衣服上從沒一點異味。
她除了一日三餐給老人喂飯,還為老人早晚洗。
㈢ 太原最好的養老院有哪些
在當今社會這個問題很普遍,也能理解提問者的心情,給你推薦一家養老內院,太原市普容親老軍營街道老年養護中心。
普親注重人文關懷,這一點正是很多養老機構所欠缺的,很多養老機構只是在硬體上下足功夫但對老人的精神層面上卻遠達不到滿足。
其實老人對物質上的需求並不是很看重,除簡單的溫飽外,他們更需要的是自己是否被重視,是否還有人願意傾聽,是否有人與其陪伴交流等等,家屬在乎的是自家的老人在機構那是否安全安心開心等,這些問題在普親得到了解決,普親這里飲食活動都有規律,工作人員陪同老人一起做指操一起玩游戲活動筋骨開動腦筋,還不時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過去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送溫暖獻愛心等等,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一切作為家屬我們每天都可以在微信群里通過照片視頻就能實時知曉老人的情況,如有需求就可以馬上交流,就我而言,老人到普親後我就再也不用擔心老人三餐是否吃了沒,又是否自己跑丟了,再有老人是否悶壞了等等問題。
你也可以去實地考察一下,看看是否能讓你滿意。那家養老院的地址是:太原市迎澤區新建南路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