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廈門集美哪裡有養老院
集美有兩家養老院。都是愛欣老年公寓,一個點在集美區塘埔路171號(集美區老年活動中心內)聯系電話:0592-6102533,另一個點在集美區灌口鎮田頭村枋塘社,聯系電話:0592-2042058
B. 廈門有哪些公益機構,像孤兒院福利院這樣的
1、廈門市社會福利中心 松柏小區嶼後南里238號 5052867
2、同安區福利院 大同街道北門村 13328785853
3、集美區社會福利院 杏林南路28號 6310936/13606066328
4、集美灌口敬老院 灌口鎮前頭村 13950084867
5、海滄鎮敬老院 海滄區 6088577/6081237/13074897637
6、東孚鎮敬老院 東孚鎮蓮花村茂林社 6315036/6313860/13159223393
7、同安五顯敬老院 五顯鎮釣魚台 13003991029
8、同安蓮花敬老院 蓮花鎮美埔村 13850028252
9、同安汀溪敬老院 汀溪鎮隘頭村 13850020062
10、翔安大嶝敬老院 大嶝鎮嶝崎村 13850059502/13860156664
11、翔安新店敬老院 新店鎮 8850098
12、翔安馬巷敬老院 馬巷鎮 8803683
13、翔安內厝敬老院 內厝鎮出米岩 8352318/13859930631
14、翔安新圩敬老院 新圩鎮 13850028056/7689828/8540070/7173632
15、喜來樂老年公寓 石亭路164號 5050648
16、明愛老人服務中心 曾厝垵前厝社21號 2513685
17、蓮花福利康復中心(金尚老年公寓) 龍山東二路15號 3937766/3937753/3937512
18、夕陽紅護老院 蓮花五村龍伏里5號 5550826
19、愛欣老年公寓 蓼花路20號 2037497
20、美華老人療養院 鼓浪嶼雞山路18號 2066516
21、慈愛老人養護院 民族路92至98號 2080478
22、廈港醫療保健托老院 漁行口52號 2195537
23、鼓浪嶼逸康復康托老院 鹿礁路36號 2571455
24、百合園托老院 鼓浪嶼晃岩路40號 2570168
25、滋生堂老年公寓 西邊社6號 2035577
26、博愛養老所 思明南479號 2086383
27、福壽居老人養護中心 黃厝新村41號別墅 2561211
C. 古田縣的社會
古田於五代南唐(約955年)創辦藍田書院,為民間辦學之始。宋景德二年(1005年)首建官辦縣學。慶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難古田,先後在城鄉書院講學,尊儒尚學之風日盛。宋代考中進士者達161人。元、明、清三代有史籍可考的有私辦社學5所,書院20所,私塾開設更為普遍。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光緒十三年(1887年)起,英美教會先後在古田創辦6所教會學校,光緒二十七年起,縣署及地方人士先後創辦4所兩等小學堂。至宣統三年(1911年),有兩等小學堂10所,學生600餘人。其間,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專業和職業技術教育相繼起步。民國初期,推行新學制,各鄉鎮普遍辦起小學,原6所教會學校發展為附設小學的初級中學。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辦縣立中學,民國十八年創辦聾啞特教班,為全省第一所聾啞學校。民國三十六年,華僑和地方人士集資創辦玉田高級中學。至解放前夕,全縣計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學101所;中小學教師224人,中小學生5005人,平均270人/萬。有赴美、日等國留學獲得碩士以上學位者30多人。
解放初,縣人民政府接管原公辦私立及教會學校,予以整頓,重新命名。並興辦冬學和幹部職工業余文化學校。貫徹「向工農開門」的辦學方針,大批工農子女得以入學。1953年,擴大原有學校規模,興辦許多小學,成立小學輔導區,改變管理體制。1958年,古田遷城,對中學再度調整,重新布局。至1966年夏,全縣計有中學6所,小學664所;中小學教師1638人,中小學生47945人,平均1957人/萬。同時大力發展工農業余教育,掃盲工作成果顯著。古田秀峰鄉成為全省第一個基本無文盲鄉。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學一度停課,1969年復課後,學制縮短為4年;小學教學秩序被打亂。工人、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推行「斗、批、改」,「開門辦學」,強調勞動,輕視文化知識。教育質量下降。1977年後,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古田教育事業取得明顯進展。1985年3月,古田縣獲得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1986年,國家教委授予瑞岩小學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986年1月,經寧德地區行政公署派員檢查驗收,確認古田為掃除文盲縣。各中、小學致力教學改革,努力培養「四有」新人,教育質量明顯提高。至1990年,全縣計有完全中學6所,初級中學14所,完全小學280所,初級小學407所;中小學教師3649人,中小學生60965人,平均1519人/萬。全縣幼兒入園率達47.84%。1977~1990年,中學畢業生考入大專院校的2790人,考入中專的3766人,合計6556人。
2014年3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450人,在校生785人,畢業生402人,專任教師99人;2所特殊教育學校共招生18人,在校生197人,畢業生11人,專任教師60人;25所普通中學校共招生4324人,在校生13655人,畢業生4947人,專任教師1662人;38所(教學點35個)小學校共招生3641人,在校學生19077人,畢業生3011人,專任教師1434人;49所幼兒園共招生4053人,在校生10214人,畢業生3858人,專任教師50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6.02%;初中入學率97.9%。 殷周時代,先民已能制陶,使用石斧、石錛等工具。隋代即有香菇種植。唐宋時,酒麴釀造、煉鐵、造紙、建築等行業興盛,出現不少能工巧匠。元代開設惠民葯局、麻風院。明代紡織、制粉干、豆腐等行業興起,推廣植桑養蠶。清代始興印刷、刻印、制傘行業,設電報局,西醫傳入,中醫發展,且名醫輩出。民國時期,電力、衡器、竹編、製鞋、裁縫、糕餅等行業發展,印刷、鐵器行業較為發達。1990年,全縣有公辦科技機構5所,民營科技機構23個,自然科技專業人員1360人,群眾科技人員3308人,獲各級科技成果獎73項(次),其中獲省級以上獎勵的36項次。
2014年依託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開展「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等20個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攻關,推廣「五新」技術5項,高壓滅菌、自動拌料裝袋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組織申報國家創新基金項目3項;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申報市級科技計劃項目5項。已成功立項國創項目1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市級計劃項目4項,共獲得上級科技部門項目扶持資金205萬元。徵集食用菌、茶葉、水果、節能環保新技術等各類縣級科技項目20多項。全年專利申請為91例,其中:發明25例,實用新型32例,外觀設計34例。授權為42件,其中:發明5例,實用新型23例,外觀設計14例。 自唐建縣時,民間文化就開始興起。五代至清末,文人著述頗豐,代有名家。宋林用中之理學,明張以寧之詩文,清曾光斗之書法,皆負盛名。民國時期,有詩社聯吟活動,並且成立縣民眾教育館。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現代文藝創作崛起。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九葉派詩人杜運燮曾飲譽中國詩壇。
2014年末全縣文化系統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5個,電影院1個,公共圖書館1個,群眾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8個。舉辦「文體活動進社區,歡歡喜喜盛豐年」新春系列、「慶祝五一晚會」、盧捷油畫作品展、黃祖湖書畫篆刻展、清廉頌書畫攝影展等文藝演出與展覽22多次。縣閩劇藝術中心創排《仕女圖》、《相思曲》等3部新戲,組織各類演出近300場。青少年藝術中心全年辦培訓班25期,培訓人員1400多人次。組織縣文化館、圖書館、閩劇藝術中心到下洋、羅華等5所農村小學開展藝術扶貧,到鳳埔等鄉開展送書下鄉、到杉洋、水口等開展送戲下鄉等活動。全年借閱圖書71350多人次,76330冊次。
2014年末縣級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3套,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8%。縣級電視台1座,電視節目66套,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5.1萬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3萬戶。 古田縣中醫歷史悠久,元末創建惠民葯局,明初設醫學訓科員。醫療全賴中醫坐堂施診或流動行醫。歷代有名醫。民間重草葯治療常見病。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西醫傳入,創設醫館對外開診。民國時期,西醫逐漸發展,主要醫療保健單位有懷禮醫院、縣衛生院、麻風療養院等3家,私人診所36家。全縣醫務人員近70人,其中西醫士31人。平均每萬人僅有醫務人員4.1人。醫療設備簡陋,農村缺醫少葯。鼠疫、霍亂、天花、瘧疾等傳染病及絲蟲病、甲狀腺腫等地方病為害甚烈。解放後,發展西醫,發揚中醫傳統,倡導中西醫結合。50年代初,有醫務人員332人,床位145張。1958年,建立縣、公社、大隊三級醫療保健網,成立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通過數年持續開展除害滅病和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先後消滅鼠疫、天花、霍亂等傳染病。60年代,健全公社、大隊保健院、站,培養中醫葯人員,充實西醫隊伍,至1966年,全縣醫務人員577人,床位375張。70年代,興辦大隊合作醫療站202個,培養赤腳醫生415人;消滅絲蟲病。至1990年,縣內基本消滅麻風病。全縣共有縣級醫療衛生單位9家,鄉(鎮)衛生院14所,村衛生所315個,批准個體開業診所58個。各醫院備有大型醫療器械268種,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118人,床位616張,平均每萬人27.95人,15.4張。
2014年未全縣衛生系統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6個,其中縣級9個,省屬企業職工醫院1個,民辦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年未共有衛生醫療機構人員數1448人,其中執業醫師302人,助理執業醫師65人,注冊護士532人。年未共有衛生醫療機構床位數1313張。 2012年福建省市涉及古田縣的58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和縣級10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轉移農村勞動力5588人,新增城鎮就業365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04%。農村低保標准從1200元提高到1800元,新農合參合率達99.9%,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參保率分別達91.6%和65%,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金應發盡發。新建農村敬老院3所、「五保幸福園」12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6個。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428套。再次榮獲福建省省級衛生縣城稱號。
2012年初古田縣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古田縣實施第一批扶貧項目19類53項,總投資35.3億元。已完成或竣工4項,啟動建設33項,開展前期16項,爭取上級補助1.2億元。
2014年全縣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160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4740人。全年發放城市低保金611.83萬元;發放農村低保金1882.18萬元;發放城鄉低保電費補貼71.58萬元;發放重度殘疾人生活補助金139.81萬元,補助3161人。城鄉醫療救助6646人次578.79萬元;流浪乞討人員救助483人,救助金8.98萬元;臨時救助307戶,救助金12.61萬元。
年末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12個,床位數534張,收養194人。 古田民間傳統體育主要有武術、龍舟、舞龍、舞獅、氣功、棋類等項目。唐天寶年間(742~755年),部分寺院武僧日夜習武。宋代習武之風日盛。明末清初,舊城、谷口、水口、平湖等地賽龍舟初具規模,每逢春節、元宵及喜慶等節日,舞龍、舞獅為重要活動項目。清末至民國初,尤尚南少林派龍樁拳,體操、田徑、球類等近代體育項目傳入古田,學校專設體育課程開展體育活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設體育科,舉辦首屆體育運動會。民國二十九年建縣體育場,組織開展各項體育活動。1952年舉辦縣首屆工人運動會。1954年全縣廣泛開展工間操(包括廣播操、生產操和練功十八法)活動。此後,農村民兵營、團支部利用農閑組織開展球類、田徑、射擊等活動,中學和部分農村還推行「勞衛制」。1956年成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1962年創辦縣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城鄉組織30多個業余籃球隊。1972年縣少體校開辦游泳、射擊、體操、乒乓球等培訓班。至1990年,全縣有體育協會組織8個,基層分會282個;舉辦縣體育運動會6屆,工人運動會7次,農民運動會5次,中小學運動會14次,聾啞人運動會2次,老年人運動會1次;為國家隊和省隊培養、輸送運動員18名,獲世界和亞洲地區比賽冠、亞軍計16人次,獲全國比賽金、銀、銅牌計21人次,獲省級比賽第一、二、三名計343人次。是年,古田縣獲「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
2014年向省體工隊輸送1名隊員,省體校輸送2名隊員,市體校5人。組織參加寧德市少年兒童舉重錦標賽,獲男子團體第二名,女子團體第四名;參加福建省少兒游泳冠軍賽暨十五屆省運會選拔賽,22名運動員全部入圍省運會決賽;參加第十五屆省運會體操比賽獲得2金6銀5銅的較好成績,謝宇聰獲得男子個人小鞍馬第一名、吊環第二名、自由體操第二名。古田籍運動員翁巧珊獲得亞運會、亞州沙灘運動會比賽帆板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