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要寫老年人養老問題的論文!求城市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的文獻資料!!
一、引言
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老齡化人口最多的國家,社會保障和醫療保健壓力巨大。根據國際通用解釋,若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超過總人口的7%,就是老齡化的社會;超過14%,就是老齡社會。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屬於老齡化的社會,如法國、美國、英國、日本等等。據統計,從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超過總人口的7%上升到14%,法國用了114年,美國用了65年,英國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而我國只用了20年,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齡化人口將會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齡化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兩個:一為壽命延長,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國的人均壽命由1949年的35歲達到現在的75歲,翻了一番還多,反映出祖國的社會變遷,這是國富民強的象徵;二為非均衡生育,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中國「一家多胎」現象嚴重,自1983年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減緩了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
如何解決中國老齡化問題,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提出不同的對策。壽命延長導致的老齡化問題不可避免,由此帶來的後果通常為養老金不足和養老保障措施不配套,只能通過延遲退休和加強養老保障措施來解決;非均衡生育帶來的老齡化問題,只能通過均衡生育來應對,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人口增加了7000多萬,但是生育率卻低於1.5,即每個負率平均生了不到1.5個小孩,遠遠低於2.1的更替生育率,這就意味著中國的下一代人會比上一代人的數量少30%,不遠的將來,中國人口將進入負增長的時期,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更加突出。
二、城市老人生活現狀
(一)家庭基本狀況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30年來,第一二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已經進入結婚和生育的年齡,在這種背景下,「四二一」家庭模式逐漸普遍起來,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四個老人需要兩個獨生子女贍養,同時還要撫養一個孩子,加上獨生子女本身存在的嚴重依賴性,在社會飛速發展、競爭壓力劇增的今天,往往力不從心,照料不及。
另外,「空巢家庭」和鰥寡孤獨家庭逐漸增加,其原因多種多樣:(1)老年人希望獨立生活,不願離開久居的環境;(2)老人希望與子女住在一起,但由於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不同,為避免沖突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3)子女工作忙、住房緊張,客觀條件不允許;(4)因子女婚嫁離開父母異地成家;(5)不願贍養父母等。
(二)經濟狀況
與農村老年人相比,城市老年人退休後基本上都有退休金,加上普遍存在的儲蓄習慣,因此經濟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據統計,城市中85%的老人退休後的主要來源為退休金,13%的老人依靠子女的資助。由此可見,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為退休金。但是,不同單位的退休人員在退休金待遇上有明顯差距,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待遇較企業離退休人員高很多。
(三)健康狀況與醫療需求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但是,壽命的延長不代表健康狀況的延長。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堪憂,只有1/3的老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其餘2/3的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所患疾病多以慢性病為主,其中較常見的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一半的城市老人還同時患有多種以上疾病,城市老年群體的生活自理能力、身體健康狀況都不如人意。
老年人的醫療需求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經濟因素,其次是手續繁瑣,再有是行動和交通不便。除了上述因素,不同地區的老人還有不同的困難,在城區的老人還經常面臨報銷不便,掛號難、住院難等,而郊區的老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周圍沒有好醫院,常常無法及時就醫。調查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危害城市老人健康的最大殺手,但是有三分之一的患病老人沒有去治療,而且有四分之一的患病老人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就診。因此,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呈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點。
三、養老模式探析
(一)家庭養老模式
目前最適合中國國情且經濟成本最低的養老模式為家庭養老。現階段很多老人都由子女贍養,與子女吃住在一起,身體健康的老人通常還會幫襯帶帶孩子,甚至買菜、煮飯。但是還存在一部分身患疾病的老人,需要子女照顧,特別是患有半身不遂、癱瘓在床的老人,身邊不能沒有人照料,這對普通公民的經濟和生活狀況無疑是雪上加霜。
為了改善家庭養老模式的現狀,我們提出一種專業化家庭養老模式:中國城市中有40%的人群屬於低收入群體,對於這類人群,可以給予選擇提前退休去照顧自己家的老人,由政府撥出專項資金發放社會工資。這些回家照顧老人的勞動者,需要參加各種專業培訓並與社區簽訂協議,通過社區的社會工作機構定期對勞動者的家庭照料做出評估,從而給予報酬。這樣,不僅使老人得到悉心的照料,還解決了低收入群體的工作問題,一舉兩得。
(二)社區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模式是以老人的子女、親戚、朋友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專業化的服務隊伍為依靠,為城市中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醫療保健以及法律援助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的特點是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得到子女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士提供上門服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同時還彌補了因各種原因子女無法照顧老人的缺憾,並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建設養老院的資金。 社區養老模式不同於家庭養老模式,它的實質是社區中的家庭養老模式;與機構養老模式相比,將社會機構中的養老服務引入了社區,吸收了家庭養老模式和機構養老模式的優點,是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面對老齡化問題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模式中主要服務群體為社工,目前我國社工的發展狀況不盡人意,原因包括:(1)我國對社工這個職業的認識不到位,沒有專門的機構對社工進行培訓,內地大多數大學都沒有社會工作會專業,而在香港和國外這個專業已經發展成熟;(2)政府對社工服務的投入不夠,導致社會工作者沒有良好的工資薪酬和福利制度,社會地位不高;(3)中國人傳統觀念嚴重,存在「家醜不可外揚」的思想,通常不願僱傭社工來解決家庭問題。
(三)機構養老模式
機構養老模式的主體是養老院、福利院、醫院以及各種康復中心,老年人通過入住養老院、福利院等養老機構,進行集中供養和居住,由專人負責照料日常生活。這種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子女的負擔,同時避免了因為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問題引起的生活沖突。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家庭的養老風險,實現了養老資源的共濟和共享。
社區養老模式的成本很高,同時無法滿足老年人對親情交流的渴望,無法提供精神慰籍。我國的養老院大部分都是早期建立,其服務設施和專業服務水平很難跟得上社會的發展和需要,養老機構的設備條件普遍很差,專業服務人員水平不高,管理模式滯後,無法滿足標准化、規范化的管理。
四、對養老問題的一些想法
在生活方面,政府可否對老年人方法生活補助費,每月300元,獨立於養老保險之外。截止到2013年,中國有大約2億的老齡化人口,2×12×300=7200億,而我國的2013年GDP預計將達到10萬億美元,不會對我國財政造成很大負擔。
在醫療方面,政府可否對老年人開放免費醫療。雖然全民醫療到現在還不現實,但只是針對老年人的免費醫療並非不可行。
在精神需求方面,政府文化部門應經常組織針對老年人的文化活動,組織老人觀看電影、戲劇等活動,同時建設老年大學和老年娛樂活動設施。
五、結束語
在現階段,筆者認為應加強對養老問題的政府投入,以家庭養老模式和社區養老模式為主,機構養老模式為輔,使養老醫療服務專業化,資源配置合理化、社區規模體系化、管理標准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更好的滿足我國對養老問題的基本需求。
⑵ 養老院收入來源
農村人養老進養老院,養老院的贏利如果付合審批條件國家可能扶持一點,個人兒女交上一部分,也是按身體健康狀況有650,,900,,1000多不等,發過工人工資費用後沒有多少利潤。
⑶ 老年人口的養老金收入主要來源於
個人退休收入來源於社保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余額目前我國實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計劃實現個人退休後的養老保障。即個人和單位按比例繳納養老保險,個人繳納部分累計進入個人養老賬戶,而單位繳納部分進入統籌基金。累計繳納15年方可享有領取養老保險的權利。關於養老金發放,是根據統籌基金在不同年度不同的基數決定發放多少,而個人賬戶余額則是按照這個基數所規定的比例發放給個人。這個基數的決定,是基於全國人口繳納社保的數量和領取社保的數量而定的,也就是說在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歷史原因沒有繳納社保,而享有現在社保養老金統籌的待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務員了和一些低保家庭了。所以一個人在退休後的收入來源不如退休前的收入。那麼問題來了,退休前的收入和退休後的收入之間的差額如何補足呢其實並不困難,現在國家和政府鼓勵大家社保和商業保險結合繳納,商業保險公司是民間自發,國家認可也受法律保護的一個金融機構,而且保險法有規定商業保險公司不能倒閉,一旦發生資金鏈斷裂,保監會會有一系列措施讓該保險公司重組合並,而消費者投保的保單也受保險法所保護,其效力不會因為原保險公司的重組合並而消滅。也就是說如果您想要退休後的生活質量不受影響,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妨考慮為自己補充一份商業養老保險。
⑷ 70歲老人用養老金請全家去旅遊:不同老人所領到的養老金為什麼差那麼多
隨著長壽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退休後的生活品質,養老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據相關統計了解,有超半數的人認為每月養老至少需要5000元,接近十成的人則認為至少需要7000元。已從高校退休多年的張老師今年的養老金又漲了不少,幾日前,他就用攢下的養老金帶家人去了三亞旅遊,小區里退休的老人們都十分羨慕;而附近鄰居老李才退休一年卻已經開始為自己的老年生活發愁了,每個月的養老金一千多,日常就醫買葯就花費了一大半,而且今年就漲了幾十塊,基本也沒剩下多少!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同樣都退休了,為什麼張老師和老李的養老金卻天差地別,內容如下:
1、2022年65歲、70歲、75歲、80歲老人養老金漲幅分別是多少?
2、想要領到養老金,都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3、為什麼不同老人能領到的金額有著很大的差異?
一、2022年65歲、70歲、75歲、80歲老人養老金漲幅分別是多少?
不同城市的養老金漲幅標準是不同的,通常和當地社平工資以及社會福利保障水平相關。以上海市為例,65歲以上的男性退休人員(女性達到60歲)養老金每月將增加45元;70歲老人的養老金每月將增加290元;75歲老人的養老金每月標准將提高180元;對於80歲以上的退休老人,由於日常的開支更大一些,每月將能增加到300元到400元不等。此外,不同工種間養老金的具體漲幅也略有差異,但仍會以上年度漲幅情況為基礎。
⑸ 沒有退休金的人晚年靠什麼養老
靠自己的子女每個月給自己打的生活費來養老的,也有可能他們是靠自己每年種地的收入來養老的。
沒有養老金和養老金低的人,老年生活通常很艱難。如果孩子們沒有經濟能力來養活他們,他們將繼續工作,直到他們身體無法做任何工作為止。農村地區的大多數老年人沒有養老金,也沒有儲蓄。他們究竟是如何供養老年人的?事實上,對於大多數農村老年人來說,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他們大多數人沒有在城市工作的經驗,也沒有參加過社會保障。他們可能已經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養老保險。
兒子總是在他們身邊,這可以用來支撐晚年。事實上,這種方法不一定可靠。如果兒子自己的生活條件差或不孝順,老人的養老金計劃就會被毀掉。
⑹ 求專業人員對目前老年用品產業分析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截至201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85億,占總人口的13.7%。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加4300多萬,達到2.21億,屆時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
2011年,中國60歲及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85億,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真正的市場、最好的市場莫過於待開發的市場,1。85億老年人口構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銀發市場」即老年消費市場,這是一塊等待開發的大市場。「十一五」同「十五」相比,中老年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傳統的觀念往往認為中老年人是社會的邊緣人,但卻忽略了中國進入高齡化社會之後,龐大的中老年人群體為形成一個巨大的中老年消費市場奠定了基礎。
弘博報告 網的市場調研結果顯示,過去中國老年人大多習慣於攢錢,這將產生較大的購買力;老年人在醫療保健、食品、服裝、旅遊、娛樂、養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老年人的價值觀、消費觀與生活方式在不斷更新,其消費需求正在向高層次、高質量、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花錢買健康、買年輕、買舒適、買享受、買方便等正成為生活追求。
中國經濟是世界上各類產品消費容量最大的市場,市場調查發現,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必將成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市場的巨大潛力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大國和跨國企業所關注並成為爭奪的新興市場。不久的將來,國內企業中無論是國營還是民營資本,必將遭遇資金實力雄厚、市場推廣經驗豐富、品牌成熟的外資企業。趨勢預測外資企業登陸國內市場,未來的老年用品市場競爭將是激烈而殘酷的。面對日益增長的中老年消費市場規模,政府、企業和社會機構應協同配合,多方聯動,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如產業部門要制訂政策,積極引導規范中老年消費市場;企業應謀求多元化策略開發中老年消費市場,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進一步更新中老年人觀念,有力助推我國中老年用品市場的發展壯大。
食品、醫療、營養保健是老年消費群體主要需求,養老服務、服裝、餐飲、旅遊、娛樂健身等正成為老年消費群體的新增需求點。其中,食品占「受訪者用於自身的日常消費支出」的80%,醫療佔55.3%;四成以上的老年人有定期外出旅遊的意願,一半以上的老人旅遊首選目的地是內地。同時,想去港澳台以及國外的老年人共占被訪者的16%。老年人養老形式正逐漸接受新的觀念,受訪者中有36.9%的老年人有選擇專業養老機構的意願;營養保健產品消費需求旺盛,近六成的老年人願意參加養生保健知識講座。
對老年人購買力數據分析,購買力是以收入來做保證的,老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是決定老年市場規模和容量的關鍵因素。老年人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子女或親屬供養、老年人離、退休金和勞動收入以及社會保險和救濟。
以城市老年人為例:
l、領取退休金的人數佔有相當的比例,1999年我國離退休人員退休金總額達2068億元。2000年我國離退休人員約為6000萬人,離退休金再加上老年人再就業收入和子女贍養費,可用於購買老年用品和服務的支出可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2011年,僅退休金一項就超過9000億元。
2、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退休後又重新找到工作,我國城市60-65歲的老年人口中約有45%的人還在業,他們除有退休金之外,還有另外的收入。
3、一部分老年人或多或少從子女那裡得到一部分贍養費。
4、一部分老年人擁有一定的儲蓄,據中國老齡科學行業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擁有儲蓄存款。並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老年人的收入將呈不斷增長之勢。老年人收入的不斷提高,為老齡產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市場調研中發現老年人購買慾望:
1、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收入的提高,老年人正在逐步拋棄「重積蓄、輕消費」、「重子女、輕自己」的傳統觀念,花錢買健康,花錢買瀟灑正成為現代老人的時尚追求。
2、現在的老年人多數是在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五、六十年代度過他們的青春年華,一直沒有機會滿足各種人皆有之的生活追求。因此,當他們從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負擔中解脫出來後,就會噴發出強烈的補償要求,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過得幸福、充實、絢麗多姿。從這一意義上講,老年人有比青年人更強烈的購買慾望。
3、和中青年相比,大多數老年人已上無贍養父母的責任,下無撫養子女的義務。因而可傾其所有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使老年人相對有限的經濟收入,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其邊際消費傾向明顯高於中青年消費者。中研普華行業研究員認為,由於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年人的經濟收人逐年在增加和具有強烈購買慾望,我國老年市場具有不可估量的開發潛力。
以上由弘博報告 網分析師提供,希望能對您有參考作用。
⑺ 老年人貧困的原因是什麼
老年人貧困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晚年貧困,有的是身體有缺陷,不能自理,兒孫又不管,或者是,年輕的時候就沒有結婚,孤單單的一個人,這需要社區的幫助,大家都來關心
⑻ 現在農村沒有退休金的60歲的人群,其經濟來源是什麼
引言:隨著現在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以看見城市和農村是屬於一種兩極分化的情況,對於城市的退休人群來說是要比農村的退休人群來說過的是要好很多的。那麼農村沒有退休金的人群來說,大部分都是靠自力更生或者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本買賣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簡單來說,上了年紀的老人,勞動能力肯定比不上年輕人,所以在沒有退休金的老人來說在社會上是一種弱勢群體。這個時候就需要自己的兒女進行贍養,或者從一些勞動上來獲得經濟收入,一方面能夠減輕父母子女的負擔,也能夠保證自己的經濟收入,所以在這個社會上年輕人也需要多多注意自己的父母。
⑼ 老年未來市場分析
據預測,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佔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14~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人民幣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佔GDP的比例將從8%左右增長到33%左右,是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老年市場創業無疑是一塊很大的 蛋糕 ,以下是 文章 分析。
老齡金融發展緩慢
根據全國老齡辦的估計,中國目前30到59歲的潛在老齡金融服務對象約有6億,這意味著巨大的消費潛力。預計未來涉老資本將超過目前的GDP總量,中國的老齡金融業將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的老齡金融市場。
目前,銀行、 保險 、基金、證券等機構正在開始試水老齡市場,養老專屬理財產品、養老保險產品、養老金信託產品等金融產品陸續推出。 但總體來說,中國老齡金融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養老金融產品單一低效,許多老年人以儲蓄為唯一的理財方式。養老保險方面也存在過於依賴基本養老保險、其他養老保險補充不足的問題。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認為,中國老齡產業潛力巨大,但是目前產業發展理念比較滯後,對老齡用品、老齡金融的重視不夠,往往是觀望的多,真正行動的少。產業有效需求不足,鼓勵老年人消費的政策支持不夠,扶持政策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
養老機構供需失衡
除了金融之外,老齡房地產業將成為另一個亮點。根據《 報告 》,老齡房地產包括養老社區、老齡服務機構、異地養老房地產項目、城市老年公寓、現有住房的適老化改造、二手老齡房地產等。《報告》預測,到2025年和2034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分別突破3億和4億,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老齡房地產市場。
調查,目前75%的中國老年人口擁有住房,但現有住房是按照年輕型社會的需求建造的,缺乏適老性設計。比如很多六層高的樓房,沒有配備電梯,對於老齡人口來說,居住十分不便。
通過開發適宜的金融工具,進行以房養老、租賃、互換,可以很好地發揮房產的養老功能。而隨著獨生子女父母一代陸續離開人世,擁有3套甚至更多住房的家庭將日益增多,如何通過金融產品的運用開發房產的財產屬性也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課題。
護理康復將成為未來潛在市場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經濟與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莉莉在《報告》中分析,民營養老機構舉步維艱,一方面是不平等的競爭扭曲了市場價格,而導致虧損。由於國家在頂層設計上還沒有明確界定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界限,沒有完全明確老齡服務市場上政府“兜底”的服務對象及相應標准,目前養老服務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根據老齡辦對城鄉老年人口健康情況的調查,在平均約19年的余壽中,健康余壽只有9年左右,其餘10年基本上是帶病或失能狀態。這意味著老齡康復護理服務業將有巨大的需求。
王莉莉提出,從長遠看,為居住在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護理康復服務是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重大課題,也是老齡服務業的當務之急、優先領域和重中之重,更是發展老齡產業的主攻方向。
“如果自我發掘和供應得當,中國老年市場將釋放出巨大商機。”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中指出,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2億,老齡化水平接近15%。
而8月16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也提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既能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優良傳統、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又能補上服務業發展“短板”、釋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萬就業崗位。
然而,正“跑步”進入老齡社會的中國,因為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導的缺位、錯位,社會資本對市場缺少有效的挖掘,導致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市場尚不成熟,大量潛在商機還未得到有效釋放。
沈陽一家民營養老院的院長朱麗艷說:“隨著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需求逐漸增多,老年市場應該存在巨大商機。但是前期市場並不成熟,社會資本很難在這一領域生存、發展。”
自從2006年進入“銀發市場”朱麗艷的經營一直很艱難。“雖然政府給予一定扶持,但是養老院經營依舊困難重重。”朱麗艷說,建養老院的投資回報周期極長,需要有愛心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才能長期堅持下去。
一些民營養老機構負責人認為,以養老院為主體的養老服務供應存在問題,政府出巨資建設的養老院雖然環境、設施較好,但是受聘於政府部門的員工,素質、服務意識無法滿足養老需求。然而,一些長期熱衷於養老機構建設的民營養老院,卻因為政府支持過少而舉步維艱。目前需要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另外,老年人消費能力有限也是市場潛力尚未顯現的重要原因。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多數老人把錢留給兒女。這種“啃老”現象導致了老年市場消費能力低。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表示,目前,中國老年人收入不高,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健全,存錢養老的觀念還大量存在,弱化了老年人的消費能力。
盡管老年市場尚不成熟,但是一些社會資本還是看到了老年市場潛在的巨大商機。遼寧金海集團董事長高翔此前對記者說,未來想做一些有關養老的房地產項目。通過擴展物業的服務功能,為住戶提供養老型物業。
而在中國的多個城市也已經出現了一些依託社區的居家養老模式,一些蔬菜生產企業,為城市社區老人提供送菜上門服務,一些餐飲企業在社區設立專供老年人的食堂等等。
另外,一些智能設備生產製造企業也在關注老年人市場,通過開發新型室內智能設施,解決老年人行動不便的問題。
對於老年市場,林木西表示樂觀,他認為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顯現,一對小兩口養四個老人壓力很大,未來對養老及特色養老服務的需要一定會增多。
⑽ 你們覺得農村老人的生活和城市老人的生活差距有多大
個人認為,農村老人的生活和城市老人的生活之所以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主要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呢。
首先,從居住條件來說,農村老人居住的房子大多是農村的那種冬季需要自己供暖的房子,這樣的房子雖然和城裡的房子一樣,有自來水和供電設施,但是這樣的房子並沒有煤氣,做飯的時候也需要用煤氣罐,或者是通過使用電磁爐等電器來實現,而且農村老人居住的房子不像是城市老人居住的房子有物業進行維護。
其次,在收入方面來說,城市老人絕大多數都有退休金,而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種地或者是依靠子女的接濟來實現,從收入角度來衡量的話,城市老人的收入水平是遠遠高於農村老人的。
而在日常的文化生活方面,城市老人相對要更豐富一些,他們能夠很方便的去城市理念的圖書館讀書,看報或者是參加自己所在小區的一些廣場舞,攝影等方面的活動,對於農村老人來說,在這方面他們也是比較匱乏的。
當然,相比城市老人而言,農村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享受到農村優美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氣,能夠吃自己種的蔬菜和水果。因此,對於農村老人和城市老人而言,他們各自都能夠體會到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和便利。